<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元宵佳節(jié),山西省稷山縣陽城村的國家級高蹺走獸受約亮相澤州丹河新城,這一傳統(tǒng)藝術瑰寶吸引了晉城眾多市民的目光,許多鮮有機會接觸此類表演的民眾紛紛駐足觀看,驚嘆不已。本地媒體也積極參與互動,共同見證這一文化盛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并非稷山高蹺走獸首次在晉城綻放光彩。早在去年“五一”期間,它們就曾現(xiàn)身城區(qū)的司徒小鎮(zhèn)景區(qū),與甘肅民俗“醉關公”小林子的高蹺團隊聯(lián)袂獻藝,為觀眾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晉城,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不僅孕育了威名全國的玉皇廟二十八星宿彩塑、鐵佛寺二十四諸天等唐宋古建,更傳承著藝術品味極高的民俗非遺。在高蹺表演領域,晉城亦有獨樹一幟的精彩演繹,與稷山高蹺走獸交相輝映,共同構成這片土地上璀璨的文化景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蹺表演風格多樣,分為文蹺與武蹺。文高蹺以扭、擺、舞、逗、顛、蹦、踩等細膩動作為主,偶爾穿插戲曲、秧歌等舞蹈元素;武高蹺則以跳、磕、碰、翻、劈等驚險動作為特色,時而表演倒立、跳高桌、翻跟頭、疊羅漢、劈叉等特技動作,雜耍為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一本有運城學院舞蹈系唐冠珍老師編著,中國戲曲出版社出版的《黃河之蹺:黃河流域山西社火高蹺的傳承與保護》一書,詳細簡紹了山西各地11種省級,國家級非遺類高蹺的社火高蹺的主要類型與特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晉城地區(qū)省級以上的高蹺有:高平市神農(nóng)鎮(zhèn)中廟村的神農(nóng)高蹺,以及澤州縣西黃頭的高蹺頂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神農(nóng)高蹺,2011年入選山西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高平市神農(nóng)鎮(zhèn)中廟村傳承百年的文化瑰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表演中,四位轎夫身著彩衣,足蹬三米高蹺,抬著新娘的轎子緩步前行;中間穿插武蹺表演,演員腳踩兩尺高蹺,黑衣王婆、文丑、女旦各顯神通,眾丑高難的蹺功令人驚嘆。尤為精彩的是六人組成的“飛人”造型,場面宏大,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蹺頂樁,2017年入選山西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澤州縣山河鎮(zhèn)西黃頭村獨特的藝術形式。它由十支高1.5米以上的樁組成,融合了踩高蹺、高蹺頂人、高蹺抬閣、高蹺走獸抬人等多種表演形式,以踩高蹺的方式展現(xiàn),堪稱高蹺藝術的集大成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西黃頭村的“高蹺頂樁”中,我們可以窺見數(shù)千年來高蹺表演形式的多樣化發(fā)展軌跡。這種綜合性的高蹺舞蹈,不僅展示了高超的技藝,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其藝術價值遠超其他地方的高蹺表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平的神農(nóng)高蹺與澤州縣的高蹺頂樁,無疑是晉城地區(qū)最具代表性的高蹺演出。它們的藝術價值絲毫不遜色于全國其他地方的高蹺表演。然而,隨著時代變遷,一些鄉(xiāng)村的高蹺演出逐漸消失,部分具有藝術價值的高蹺表演也淡出人們的視野,這在全國各地都是一種遺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盡管如此,仍有一些地方的高蹺展演得以保留,并成為各地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瑰寶。然而,成為非遺的并不一定是最有價值的,或最好的;而失去的也不一定是最差的。在晉城,還有一些未被列入非遺名錄的高蹺表演,同樣別具特色,散發(fā)著獨特的藝術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蹺文化地域特色濃郁,有“天下高蹺文化看山西”的美譽。而山西高蹺的精髓,正深植于晉城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尤其是澤州大地,這里孕育了眾多令人驚嘆的高蹺藝術,它們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等待著更多人去發(fā)現(xiàn)、去傳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