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5b71l25v" target="_blank">匠心獨具——國寶級文物(下)</a></p> <p class="ql-block"> 作為一個曾經(jīng)的歷史小白,以前對文物的了解基本停留在司母戊大方鼎、金縷玉衣、編鐘等幾個知名文物上,隨著旅游機會的增多,解鎖了山西、陜西、湖南、西藏、吉林等地的博物館,看到了很多精美絕倫、美輪美奐的國寶文物,老祖宗的審美十分在線,也知道了簋、鬲、觚、觥、卣等器具的用途和讀音,目前去國內(nèi)旅游,以參觀當(dāng)?shù)夭┪镳^作為開頭和收尾已成為一種習(xí)慣。</p><p class="ql-block"> 博物館作為城市的會客廳和文化名片,不僅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吸引游客、促進城市旅游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許多博物館借助現(xiàn)代科技手段,如VR、AR等,讓文物煥發(fā)新生,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開發(fā)使得博物館能夠以更加有趣和創(chuàng)意的方式展示文化元素,吸引了大量年輕一代的粉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山西博物院鸮卣文創(chuàng)雪糕</span></p> <p class="ql-block">國寶級文物</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些文物,不僅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jié)晶,更是中華文明傳承的見證。其中一些文物因其獨特的價值、動人的故事或深厚的歷史背景,被尊為國寶。</span></p><p class="ql-block"> 中國文物藏品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一、二、三級,具有特別重要歷史、藝術(shù)、科學(xué)價值的代表性文物為一級文物,而一級文物又分為甲、乙兩個等次,而只有一級甲等文物,才可以稱為“國寶”。</p><p class="ql-block"> 中國國家文物局曾發(fā)布三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目錄,規(guī)定各類文物共195件禁止出國展覽,這些文物得到了最嚴(yán)格的保護和管理,我們只能在國內(nèi)的博物館里欣賞它們的美麗。其中數(shù)量排在前六的博物館包括故宮博物院藏有39件,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23件,湖南省博物館藏有11件,陜西歷史博物館藏有10件,湖北省博物館藏有9件,這里面也包含了很多國寶級文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p> <p class="ql-block">四羊方尊</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羊青銅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xiàn)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xué)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span>抗戰(zhàn)期間,該國寶在內(nèi)遷中被日軍飛機炸成了20多塊,解放后被修復(f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這件表現(xiàn)羊的青銅器,既保留了原始的圖騰崇拜,也寓意著吉祥、和諧、尊貴、富強 ,展示了中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司母戊大方鼎(商)</p><p class="ql-block"> 后母戊鼎,又稱司母戊大方鼎,因其腹內(nèi)壁鑄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單體青銅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重832.84千克,在商后期鑄造重達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銅鑄造業(yè)的宏大規(guī)模,足以代表高度發(fā)達的商代青銅文化,不愧為“青銅之王”、“鎮(zhèn)國之寶”!</span></p> <p class="ql-block">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石器時代)</span></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時代前期的葬具,為紅陶砂質(zhì),器腹外壁的一側(cè)就是著名的鸛魚石斧圖,畫面真實生動、色彩和諧、古樸優(yōu)美,極富意境,是迄今中國發(fā)現(xiàn)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陶畫,2003年被國務(wù)院確定為64件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之首。</p> <p class="ql-block">人面魚紋彩陶盆</p><p class="ql-block"> 為新石器時代前期仰韶文化陶器中的珍貴文物,中國原始彩陶工藝的典范,當(dāng)時,多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來使用,是一種特制的葬具。</p> <p class="ql-block">九龍九鳳冠</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定陵,是萬歷皇帝孝靖王皇后的鳳冠,上面有九條金龍,九只金鳳,華麗貴重之極,<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達2320克的皇后鳳冠,通高48.5厘米,鑲嵌著115塊天然紅寶石和4414顆珍珠。</span></p> <p class="ql-block">利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唯一記載“武王伐紂”的文物,利簋器內(nèi)底鑄4行33字銘文,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牧野大戰(zhàn)”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因此,也有人稱其為“武王征商簋”。</span></p><p class="ql-block"> 其作器者名“利”,曾隨武王四處征戰(zhàn),取勝后受賞鑄造此件銅器,以記功并用以祭祀祖先,利簋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有確切年代記載的最早一件珍貴文物,它不僅見證了武王伐紂的重大歷史事件,還為中國夏商周年代的準(zhǔn)確斷定提供了重要實物見證,不愧為國之重寶。</p> <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玉龍</p><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玉龍是新石器時代的玉器(也是祭器、禮器),該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高26厘米,周身光潔,體卷曲若鉤,全身呈“C”字形;整體看上去造型生動、栩栩如生、雕琢精美、打磨精細(xì),被譽為“中華第一龍”,是紅山文化代表性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秦陽陵虎符</p><p class="ql-block"> 秦代青銅器,是秦始皇頒發(fā)給陽陵守將使用的兵符,呈臥虎狀,可中分為二,虎的左、右頸背各有相同的錯金篆書銘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庇捎谀甏眠h(yuǎn),對合處已經(jīng)銹死,不能分開。</p> <p class="ql-block">嵌珍珠寶石金項鏈</p><p class="ql-block"> 被譽為“中國考古史上的最美項鏈”!項鏈的主人是隋朝最受寵的小女孩——卒年9歲的皇族少女李靜訓(xùn),華貴、奢華無比。</p> <p class="ql-block">鷹形陶鼎</p><p class="ql-block"> 鷹形陶鼎為新石器時代后期仰韶文化陶器,鷹形陶鼎造型精美、形態(tài)逼真,不僅是遠(yuǎn)古時期制陶工藝的杰出之作,還是國內(nèi)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shù)珍品。</p> <p class="ql-block">青釉仰覆蓮花尊</p><p class="ql-block"> 北朝的青釉仰覆蓮花尊的頸部設(shè)計獨特,外沿飾有一對橋形耳,頸肩部有六個雙系環(huán)耳,頸部裝飾分三層:上層貼一對飛天,中層刻三圈弦紋,下層貼飾對稱的忍冬,蓮花紋。腹部和足部裝飾有仰覆蓮瓣,上腹還有貼花菩提葉裝飾。器身通體施青釉,釉色青綠溫潤,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和寧靜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故宮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是北宋宮廷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這幅國寶級作品,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難以逾越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span>作品生動記錄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各階層的生活狀況,<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圖展現(xiàn)了當(dāng)時的市井百態(tài)、社會生活和民風(fēng)民俗。</span></p><p class="ql-block"> 這幅畫完成后,張擇端將其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用“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并蓋上了雙龍小印,在以后的900多年里,《清明上河圖》成為帝王權(quán)貴巧取豪奪的目標(biāo),幾經(jīng)輾轉(zhuǎn)飄零,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節(jié)選</span></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金甌永固杯</p><p class="ql-block"> 金甌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在故宮養(yǎng)心殿舉行開筆儀式時用的一種特制酒杯。“金甌”象征國家政權(quán),“永固”寓意政權(quán)穩(wěn)固。</p><p class="ql-block"> 清代自雍正皇帝開始,每年新舊年之交的元旦子時,都要在養(yǎng)心殿舉行“明窗開筆”典禮?;实蹖⒂H手點燃燭臺上的蠟燭,向事先擺在桌上的金甌永固杯中注入屠蘇酒,然后手握“萬年青”管的毛筆,大書“?!弊值燃Z,祈求皇家吉祥,國泰民安。</p><p class="ql-block"> 酒杯通體滿鏨寶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紅、藍(lán)寶石為主。據(jù)統(tǒng)計,金甌永固杯共耗費黃金二十兩,鑲嵌珍珠十一顆,紅、藍(lán)寶石二十一塊,粉色碧璽四顆,極為華麗、精美。</p> <p class="ql-block">《千里江山圖》</p><p class="ql-block"> 18歲的北宋傳奇天才少年王希孟創(chuàng)作,它是宋代青綠山水中的代表作,以長卷的形式,將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進行了細(xì)致入微的刻畫,構(gòu)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圖。</p><p class="ql-block"> 王希孟最初把這幅畫進獻給宋徽宗,宋徽宗將其賜給了寵臣蔡京宰相,清末又被末代皇帝溥儀帶出皇宮。</p> <p class="ql-block">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p><p class="ql-block"> 誕生于元末明初,整體造型圓潤,鼓腹飽滿,如古人所述的“玉壺春”,展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韻律美,爐的兩側(cè),獨特的象首卷鼻耳設(shè)計,不僅增添了其古樸典雅的氣質(zhì),更寓意著吉祥與力量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蘭亭集序》</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存的均為摹本或拓本,其中較為著名的摹本之一,即神龍本《蘭亭序》,此摹本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而得名,被公認(rèn)為是最好的摹本之一。</p> <p class="ql-block">青玉云龍紋爐</p><p class="ql-block"> 宋代玉器,爐高7.9cm,口徑12.8cm,爐底有乾隆的題詩,乾隆最喜歡的一件玉器,中國玉器的巔峰之作,是故宮玉器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唐青釉鳳首龍柄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為唐代青瓷中的典型器物</span>,紋飾新穎,盤口形、細(xì)頸,斜溜肩,腹部自上而下逐漸圓鼓,下腹緩收,圈足呈喇叭形。腹部塑貼主體紋飾兩層,上為6個聯(lián)珠紋圓形開光,內(nèi)有手舞足蹈的力士;下為寶相花6朵。</p> <p class="ql-block">《步輦圖》</p><p class="ql-block"> 作者為唐代閻立本,描繪的是唐貞觀十五年(641 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見迎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者祿東贊的情景,是最早記錄藏族與中原地區(qū)友好往來的歷史畫卷。</p> <p class="ql-block">陳倉石鼓</p><p class="ql-block"> 它是七大國寶之中,唯一一組在古代就已經(jīng)被列為國寶的文物。因出土地在陳倉山,所以得名“陳倉石鼓”。首次發(fā)現(xiàn)在唐朝李世民登基的那一年,曾經(jīng)被康有為贊為“中華第一國寶”。</p> <p class="ql-block">《五牛圖》</p><p class="ql-block"> 是由唐朝畫家韓滉創(chuàng)作,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紙本中國畫,被譽為“鎮(zhèn)國之寶”,整幅圖為手卷式組畫,用筆厚拙粗辣,充分利用透視關(guān)系,立體感強,神氣生動、形神兼?zhèn)洹?lt;/p><p class="ql-block"> 2015年《五牛圖》在北京故宮武英殿舉辦的“石渠寶笈特展”中首次亮相,觀眾人數(shù)空前爆棚,最長排隊超過6小時。</p> <p class="ql-block">大禹治水”大玉山</p><p class="ql-block"> 玉山是仿照宋朝的《大禹治水圖》雕刻成的,重達5350多公斤,玉石來自新疆和田。如此重的一塊石雕,要運往京城,確實是一件艱苦的工程。據(jù)歷史記載,玉石從新疆和田運到北京,然后由北京運往揚州雕刻,雕刻完畢后再運回北京,整個運輸過程,逢山鑿山,遇水架橋,前后一共用了13年的時間。</p><p class="ql-block"> 是中國玉器寶庫中,用料最宏、運路最長、花時最久、費用最昂貴、雕琢最精美、器形最巨、氣魄最大的玉雕工藝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p> <p class="ql-block">《韓熙載夜宴圖》</p><p class="ql-block"> 作者為五代顧閎中,現(xiàn)存為宋摹本,描繪了官員韓熙載家設(shè)夜宴載歌行樂的場面,包括琵琶演奏、觀舞、宴間休息、清吹、歡送賓客五段場景,生動地再現(xiàn)了當(dāng)時貴族的生活情景,是今存五代時期人物畫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也被認(rèn)為是中國古代畫的最高峰,中國畫發(fā)展的一個分水嶺。</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瓷母)</p><p class="ql-block"> 在故宮武英殿陶瓷館的各種展品中,有一件珍品最值得優(yōu)先鑒賞,那便是代表景德鎮(zhèn)御窯廠制瓷工藝頂峰的國寶重器、素有“瓷母”之美稱的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被稱為“瓷母”,是因為它集名種高溫釉、低溫釉、彩于一身,據(jù)說光釉彩就使用了從宋到清的17種。其中,“釉上彩”有金彩、粉彩、洋彩、瑯彩;“釉下彩”有青花、斗彩;釉有仿哥釉、仿鈞釉、仿汝釉、仿官釉、松石綠釉、粉青釉、弄藍(lán)釉、醬色釉等。</p><p class="ql-block"> 這件體量碩大的“瓷母”瓶子,自上而下一共分為15個裝飾層,采用當(dāng)時各種最先進的技藝和裝飾手法,整件瓷器呈現(xiàn)了登峰造極的藝術(shù)成就,不愧為康乾盛世的“絕世佳作”,清代瓷器的“巔峰盛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陜西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鑲金獸首瑪瑙杯</p><p class="ql-block"> 此杯琢工精細(xì),晶瑩瑰麗,制作非常精美,1970年出土,高6.5cm,長15.6cm,是我國唯一一件唐朝時期的俏色玉雕。</p> <p class="ql-block">鴛鴦蓮瓣紋金碗</p><p class="ql-block"> 1970年出土何家村窖藏,共兩件。兩碗器壁捶作出上下兩層向外凸鼓的蓮花瓣紋,每層十片,上下輪廓相合,每一個蓮瓣單元里都鏨刻有裝飾圖案,上層主題是動物紋,下層是單一的忍冬花裝飾圖案。兩碗內(nèi)壁分別墨書“九兩半”“九兩三”。其可能是皇室用酒器,是已出土的唐代金碗中最富麗堂皇的。</p> <p class="ql-block">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p><p class="ql-block"> 高壺身前后有2匹舞馬,后腿彎曲跪地,口銜酒杯,再現(xiàn)了給唐玄宗祝壽的舞馬情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三彩駱駝載樂俑”</span></p><p class="ql-block"> 唐三彩的主體是一匹英俊的駱駝,駱駝上面竟然有8個人,這些人圍坐在駝背上的墊子上面載歌載舞,正在舉辦一場駝背上的“演唱會”,專家將這件唐三彩用命名為“唐三彩駱駝載樂俑”。</p><p class="ql-block"> 迄今為止,我國僅有兩件同類型的唐三彩,一件被收藏于國家博物館,另一件被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它們是貨真價實的“國寶級”文物。</p> <p class="ql-block">國博的“唐三彩駱駝載樂俑”</p> <p class="ql-block">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p><p class="ql-block"> 五代時期珍品,這把被稱為“奇壺”的倒流壺,壺蓋與壺身緊密相連,似乎無法打開。然而,它不僅能正常裝茶倒水,還有一個讓人驚嘆的設(shè)計:在壺底有一個梅花狀的孔洞。將水從孔洞注入,再正放壺身,水卻不會泄漏。傾斜壺身,水便順暢地從壺嘴流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構(gòu)思上與眾不同,極富創(chuàng)造性。其造型、結(jié)構(gòu)新穎奇特,集實用性和藝術(shù)性為一體,可謂巧奪天工。</span></p> <p class="ql-block">唐葡萄花鳥紋銀香囊</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燃放固體香料之用,</span>呈圓球形,整體鏤空,以中部水平線為界平均分割形成兩個半球形,上下球體之間,一側(cè)以鉤鏈相勾合側(cè)以活軸相套合,下部球體內(nèi)又設(shè)兩層銀制的雙軸相連的同心圓機環(huán),唐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香囊具有華麗精美的時代審美特點,體現(xiàn)了開放的唐代社會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觀念。</p> <p class="ql-block">西漢皇后之璽</p><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國目前已知的唯一一枚皇后所使用的玉璽,璽面陰刻篆書“皇后之璽”4字,字體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大方,筆畫粗細(xì)均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河南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賈湖骨笛</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中國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賈湖遺址,距今7800~9000年,用鶴類尺骨制成,是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樂器。 </p><p class="ql-block"> 賈湖骨笛的發(fā)現(xiàn)也將中國音樂文明起源的時間,從距今5000年左右傳說中的黃帝時期提前到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p> <p class="ql-block">杜嶺方鼎</p><p class="ql-block"> 商朝青銅器,是目前出土年代最早、體量最大、鑄造最為完美、保存最為完整的青銅重器。</p> <p class="ql-block">婦好鸮尊</p><p class="ql-block"> 是商代晚期鸮形酒器禮器,為商王武丁王后婦好的陪葬物,于,器身口內(nèi)壁鑄銘文“婦好”字樣。<span style="font-size:18px;">該銅尊造型生動、構(gòu)思奇巧、花紋復(fù)多、裝飾華麗,可謂中國古代青銅文化中的精品。</span></p><p class="ql-block"> 婦好,是中國歷史上有據(jù)可查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tǒng)帥,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被譽為“中華第一女將”,不僅多次受命統(tǒng)帥軍隊征戰(zhàn)沙場,還經(jīng)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類祭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蓮鶴方壺</p><p class="ql-block"> 春秋器物,盛酒或盛水器,蓮鶴方壺的制作技藝非常高超,采用了分鑄法、圓雕、淺浮雕、細(xì)刻、焊接等復(fù)雜的技法,工藝精湛,很多技法已經(jīng)失傳,用現(xiàn)代最先進的科技也無法復(fù)制和模仿。</p> <p class="ql-block">云紋銅禁</p><p class="ql-block"> 春秋中期青銅器,禁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細(xì)不同的銅梗支撐多層鏤空云紋,十二只龍形異獸攀緣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為足。這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用失蠟法鑄造的時代最早的銅器,其工藝精湛復(fù)雜,令人嘆為觀止。此禁的出土,將這一高超技藝的起始時間提前到春秋時代。</p> <p class="ql-block">唐武則天除罪金簡</p><p class="ql-block"> 因為武則天陵墓至今未發(fā)掘,這件金簡也是存世的唯一一件屬于武則天的文物。金簡呈長方形,長36.2cm、寬8cm、厚0.1cm、重223.5g,上刻有銘文:“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jǐn)詣中岳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彼粌H是研究女皇武則天崇仙仰道思想的直接物證,也是研究武周時期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寶貴資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京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金蟬玉葉</p><p class="ql-block"> 明金蟬玉葉由金蟬和玉葉兩部分組成,金蟬的含金量高達95%,蟬翼的厚度僅為0.2毫米,相當(dāng)于銀行卡厚度的四分之一,真可謂是“薄如蟬翼”。玉葉則是由新疆和田羊脂白玉制成,同樣具有極高的工藝價值。整件作品工藝精湛,寓意深遠(yuǎn),被估價高達9個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金蟬玉葉為貴族女子的發(fā)簪,</span>出土于明進士張安晚家族墓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考古人員在張安晚其中一名妾室的棺材里發(fā)現(xiàn)了這件金蟬玉葉。</span></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藍(lán)釉描金粉彩開光轉(zhuǎn)心瓶</p><p class="ql-block"> 乾隆官窯創(chuàng)制的特有瓶式,鏤空的瓶內(nèi)套裝一個可以轉(zhuǎn)動的內(nèi)瓶,工藝極為復(fù)雜。</p> <p class="ql-block">金獸</p><p class="ql-block"> 是迄今我國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重9100克,含金量達99%。其外形像一只豹子,頭大尾長,眼睛炯炯有神,頸部戴三輪項圈,頭頂還有一環(huán)紐,全身遍布不規(guī)則圓形斑紋。它將古代金屬鑄造工藝和金器錘擊工藝兩種技法完美結(jié)合,實屬罕見,被譽為“國之瑰寶”。</p> <p class="ql-block">西晉青釉神獸尊</p><p class="ql-block"> 為浙江越窯的產(chǎn)品,西晉青釉神獸體量大,神獸的神態(tài)驚人,全身刻滿紋飾,造型獨特而又具有西晉瓷器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p><p class="ql-block"> 上海博物館雖然珍藏了大量文物,但其中大部分并沒有明確的出處,也就是說,它們并非出土于上海地區(qū)。例如,德鼎、冒鼎、絞龍紋鼎等都沒有注明出處,只是標(biāo)注了屬于戰(zhàn)國時期?;Ⅲ日滟F文物也是從其他地區(qū)出土后被珍藏在上海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海博物館(東館)</p> <p class="ql-block">大克鼎</p><p class="ql-block"> 大克鼎是西周時期的重要青銅器,以其銘文內(nèi)容著稱,銘文記載了周厲王對克的封賞和對國家事務(wù)的處理,是清末發(fā)現(xiàn)的青銅器“海內(nèi)三寶”之一,上博人民廣場館的造型就源自大克鼎,現(xiàn)在東館一樓大廳的雕塑,位居C位的也是大克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克鼎造型莊嚴(yán),體積龐大,器壁厚實,重達201.5千克。內(nèi)壁鑄有銘文290字,銘文行間皆有線相隔,筆勢圓潤,是中晚期青銅器金文的典范。銘文內(nèi)容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重要資料,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span></p> <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商鞅方升</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沒有提前做功課,第一次看到商鞅方升,你可能會忽略它。這個巴掌大的小方盒在一眾大型青銅器中顯得很不起眼,但它的意義卻非凡,1981年8月18日,上海博物館從龔旭仁手中收購了這件方升。</p><p class="ql-block"> 這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在商鞅變法后鑄造的標(biāo)準(zhǔn)量器,文字巨多,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交代的清清楚楚,成為了當(dāng)時一段戰(zhàn)國歷史鐵的佐證,是研究秦國度量衡制度的重要物證。商鞅方升外壁刻有銘文75字,記載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鞅頒布標(biāo)準(zhǔn)計量器,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為一升,大良造鞅就是商鞅,這件器物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晉侯蘇鐘</p><p class="ql-block"> 晉侯穌鐘全套共16枚,大小有序,共分兩類器形,每類8枚。現(xiàn)有2枚藏于山西博物院,其余14枚被盜墓賊販賣給香港的文物販子,后被國家追回并收藏于上海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編鐘巧妙地分為兩組,每組包含8件,大小依次排列,形成和諧的音階與音律,鐘上共刻銘文355字,詳細(xì)記載了晉侯蘇隨周厲王親征東夷部落的時間和功績,是對西周史料的重要補充。</p> <p class="ql-block"> 上海不會頻繁出土青銅器,博物館有如此多珍貴的青銅器文物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官方追繳,上海在解放前是全中國最大的通商口岸,大量文物從上海出發(fā)被賣往世界各地,古董不少被上海市政府查扣收繳。二是私人捐贈,如大克鼎便是潘氏家族捐贈。三是冶廢搶救,上博的老專家們憑著專業(yè)的眼光,從廢品回收站、鋼鐵冶煉廠等處揀選搶救回來的。四是重金收購,最有名的,就是晉侯穌鐘,1992年,馬館長從香港古玩市場斥資一千多萬買回。這套編鐘不全,后來在曲沃西周晉侯墓地又出土了剩下的2件,經(jīng)過比對造型、花紋、銘文均可相合,這才確定了這套編鐘的出處。</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5b71l25v" target="_blank">匠心獨具——國寶級文物(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