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第四展廳是:秦漢時期的國寶,當(dāng)我踏入展廳的那一刻,燈光很暗 仿佛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奇妙之旅,尤其是當(dāng)我站在那些秦漢時期的國寶面前,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p><p class="ql-block">一、雄偉的秦兵馬俑</p><p class="ql-block">秦兵馬俑猶如一支沉睡千年的地下軍團(tuán),它們整齊地排列著,每一尊兵馬俑都有著獨特的面容和神態(tài)。這些栩栩如生的陶俑,無論是那高大威猛的武士俑,還是表情嚴(yán)肅的將軍俑,都展示出了秦朝工匠高超的技藝??粗麄?,我仿佛能看到秦朝軍隊的強(qiáng)大與威嚴(yán),那是一個統(tǒng)一六國、威震四海的帝國的軍事力量的象征。他們堅毅的眼神仿佛在訴說著當(dāng)年的金戈鐵馬,讓我對秦朝的軍事制度和士兵的英勇無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p><p class="ql-block">二、我更欣賞“綠釉陶樓”,無論是它的建筑結(jié)構(gòu),陶釉成熟技術(shù),裝飾風(fēng)格,具有多層結(jié)構(gòu),這種多層建筑形式反映出了當(dāng)時建筑藝術(shù)。例如,各層之間的銜接合理,有樓梯等設(shè)施的簡單呈現(xiàn),為我們研究當(dāng)時樓閣建筑的內(nèi)部構(gòu)造提供了直觀的樣本。展現(xiàn)了秦漢時期人們對建筑美觀性的追求!</p><p class="ql-block">三、秦漢文物背后的歷史意義</p><p class="ql-block">這些秦漢時期的國寶,它們不僅僅是一件件珍貴的文物,更是一部部生動的史書。它們見證了秦漢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秦朝統(tǒng)一文字、度量衡等舉措,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大一統(tǒng)奠定了基礎(chǔ),而這些在兵馬俑的規(guī)制和制作工藝上也有所體現(xiàn)。漢代則在秦朝的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發(fā)展,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jìn)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漢代文物上所展現(xiàn)出的文化融合元素便是最好的證明。</p> <p class="ql-block">陶俑</p><p class="ql-block">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陜西臨潼秦兵馬俑坑出土</p><p class="ql-block">此陶俑頭戴單版長冠,上身穿長裙,外披鎧甲,足蹬方口齊頭履,右手半握,原本握有長柄兵器,是典型的秦代中下級軍吏俑的形象。</p><p class="ql-block">秦始皇陵兵馬俑系采用黃土和白石英砂為原料,經(jīng)過雕塑、焙燒和彩繪等工序制作而成。陶俑的制作方法是由下而上逐步疊塑成型,先制作方形的腳踏板,在踏板上塑造出雙腳和腿,再用泥條盤筑法制造中空的軀干,在軀干兩側(cè)貼接雙臂。俑頭和雙手單獨制作后再與軀干、手臂套裝成一體,待陰干后放進(jìn)陶窯內(nèi)進(jìn)行焙燒,出窯后通體施以彩繪。</p> <p class="ql-block">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p><p class="ql-block">滇王之印</p> <p class="ql-block">中國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詛盟場面青銅貯貝器</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55-1960年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p><p class="ql-block">此貯貝器器身呈筒形,腰微束,兩側(cè)有對稱的虎形耳,底部有3只獸爪足。蓋上鑄1間千欄式房屋及各種人物127個(未計殘缺者)。房屋建筑主要由屋頂和平臺構(gòu)成。屋頂呈人字形,平臺由小柱支撐,上面高凳上垂足坐著一位主祭人。這位主祭人的周圍放置16面青銅鼓,其左前方和右側(cè)均為參與祭祀者,面前擺放著祭品。平臺左右兩側(cè)為椎牛刑馬、屠豕宰羊等場面。平臺之后有擊打青銅和婷于的,有待刑的裸體男子和持器盛物的婦女等。</p><p class="ql-block">詛盟為古代西南民族中極為盛行的一種風(fēng)俗,凡有重大事件都要用盟誓來約束,設(shè)立祭壇,供奉祭品,舉行典禮。從此貯貝器的器蓋上平臺后面殺人祭柱場面來推測,這是一次立柱祭社的儀式。</p> <p class="ql-block">龍紋玉璧</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玉為青綠色,體扁平。圓形,中心有一圓孔,兩面紋飾相同。肉內(nèi)區(qū)雕琢蒲紋,外區(qū)雕琢四組夔龍紋,內(nèi)外區(qū)用一周繩索紋相隔。</p><p class="ql-block">玉璧最早見于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明清時期均有制作,是沿續(xù)時間最長的玉器之一。漢代,玉璧常作為禮儀器,主要用于祭天、祭川,還可用于朝聘、納聘、饋贈以及貢獻(xiàn)的禮品,也用于隨葬?;y精致的玉璧多為墓主生前使用過,出土?xí)r多位于墓主的胸部和背部。有的玉璧放于棺槨中間,有斂尸作用。</p> <p class="ql-block">彩繪描金鳥獸云氣紋玉枕</p><p class="ql-block">東漢(公元25年﹣220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河北望都出土</p><p class="ql-block">玉枕通體彩繪描金,由十二條長方形石版和三塊六角方形石版插嵌而成。石版兩面繪有彩圖,內(nèi)容為云氣、鳥獸、四神以及神話故事等圖像。其繪法是先以墨筆畫出單線輪廓,然后再加填朱色與貼金。</p><p class="ql-block">玉枕是漢代帝王列候及高級貴族、官吏等墓葬中常見的喪葬玉器,通常與玉衣、玉面罩、玉晗、玉握等其他喪葬玉器組合出現(xiàn)。玉枕的出土地點主要有北京、河北、江蘇、山東等地,尤以江蘇徐州地區(qū)出土數(shù)量最多。玉枕的形制除了此種由多塊玉版插嵌而成外,還有長方盒形板凳形等多種造型。</p> <p class="ql-block">彩繪雁魚青銅缸燈</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85年山西朔縣照十八莊出土</p><p class="ql-block">此紅燈整體作鴻雁回首銜魚佇立狀,由雁銜魚、雁體、燈盤和燈罩四部分分鑄組合而成。燈罩為兩片弧形板。魚身、雁頸和雁體中空相通,可納煙塵。燈盤、燈罩可轉(zhuǎn)動開合以調(diào)整擋風(fēng)和光照。各部分可拆卸以便除垢。</p><p class="ql-block">缸指的是導(dǎo)煙管,紅燈就是帶導(dǎo)煙管的燈,是漢代新創(chuàng)制的一種燈具。漢代紅燈通常被做成人形、動物形和器物形,其導(dǎo)煙管有單管和雙管兩種,都能將煙氣導(dǎo)入燈腹內(nèi),使室內(nèi)減少煙食而保持清潔。水禽銜魚圖案,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水禽銜魚造型的漢代紅燈在陜西、山西等地均有出土,說明這種傳統(tǒng)形象在當(dāng)時依舊博得人們的喜愛。</p> <p class="ql-block">綠釉陶樓</p><p class="ql-block">東漢(公元25年﹣220年)1956年山東高唐固河出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瑯琊(ye)刻石</p><p class="ql-block">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兼并六國后,曾五次巡視郡縣,以示威強(qiáng),并刻石頌揚統(tǒng)一海內(nèi)的功德。這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到瑯琊郡(今山東青島黃島區(qū))時所立刻石的后半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錯金銀云紋青銅</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此尊呈犀牛形,犀牛昂首佇立,身體肥碩,四腿短粗,皮厚而多皺,兩角尖銳,雙眼鑲嵌黑色料珠。尊腹中空,用來盛酒。尊背有橢圓形口,口上有蓋。犀牛口右側(cè)有一圓管狀的"流"。通體飾細(xì)如游絲的錯金銀云紋。</p><p class="ql-block">此犀牛是古代生活在中國的蘇門犀的形象。在古代,中國不僅產(chǎn)犀牛,而且數(shù)量很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曾多次發(fā)現(xiàn)犀牛骨,殷商甲骨文中有焚林獵犀的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犀牛皮做成的犀甲是武士艷羨的裝備。由于大范圍的捕殺,犀牛在關(guān)中一帶最遲到西漢晚期已經(jīng)絕跡。</p> <p class="ql-block">中國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狩獵紋骨飾</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56年內(nèi)蒙古包頭市郊出土</p><p class="ql-block">此飾件用獸骨制成,呈圓筒形,一端平齊,另一端斜口。外壁用針刻畫出飛鳥、奔跑的野豬、搭弓射箭的獵手等圖案,技法嫻熟,造型生動,是反映漢代匈奴游牧生活的一件藝術(shù)佳作。</p> <p class="ql-block">中國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青銅枕</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72年云南川李家山出土</p><p class="ql-block">此枕作馬鞍形,兩端上翹,頂端各焊鑄一圓雕立牛,正面鑄有雙旋紋,背面在虎紋、雙旋紋地上浮雕三立牛。青銅枕是滇國特有的器物,在此次古墓群發(fā)掘中共出土6件,均位于骨架頭部,有的枕上尚留有頭骨殘片。</p><p class="ql-block">牛在滇國社會經(jīng)濟(jì)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用作祭祀儀式中的犧牲、對外貿(mào)易的商品和財富的象征。這些特殊功用是牛的形象在滇國器物上頻繁出現(xiàn)的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吊人青銅矛</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55-1960年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p><p class="ql-block">此矛為圓鑒,刃部呈柳葉形,前端收束成尖鋒,中間起脊。刃部近柄處各吊一裸體男子,頭梳捶髻,雙手背剪,似為受刑之人。滇人青銅矛可以分為闊葉形和柳葉形兩種基本樣式,其中柳葉形的數(shù)量最多。此吊人青銅矛器形奇特,具有濃郁的滇民族風(fēng)格,是滇人儀仗用青銅兵器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日晷</p><p class="ql-block">漢(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1897年內(nèi)蒙古托克托出土</p><p class="ql-block">此日晷以中央圓孔為中心刻出兩個同心圓,內(nèi)圓與外圓之間刻有69條輻射線。各輻射線間的夾角相等,以此為據(jù)補(bǔ)足未刻部分,則可等分圓周為100份,正與一日百刻之?dāng)?shù)相當(dāng)。</p><p class="ql-block">漢代主要的計時工具是漏壺,但由于漏壺中的水位和水壓無法保持平衡,滴漏速度的快慢變化,造成測時的不準(zhǔn)確性,漢代往往用日晷進(jìn)行校正。其使用方法是將晷體放正擺平,在晷心的大孔中立"正表",在外圓的小孔中立"游儀",將正表與游儀照準(zhǔn)日出、日入時的太陽位置,就可以計算出當(dāng)日的白晝長度,使掌漏的人員據(jù)以校準(zhǔn)漏壺的流速、調(diào)整晝夜漏刻、確定換箭日期。</p> <p class="ql-block">松塔形墨</p><p class="ql-block">東漢(公元25年﹣220年)1974年寧夏固原西郊出土 </p><p class="ql-block">此墨呈松塔形,黑膩如漆,煙細(xì)膠清,手感輕而堅致,雖埋藏地下近二千年,并未剝蝕龜裂,其完整程度幾若新脫模者。</p><p class="ql-block">秦漢時期,丸狀、顆粒狀、片狀的墨和模制成型的墨錠開始出現(xiàn)。漢代用松煙中的炭黑制墨,還喜歡把松煙墨做成皺皮狀以便于研磨。喻麋(今陜西千陽)自古就生長有茂密的松林,松齡較長,松樹枝條中含油脂高,適宜于燃煙制墨,為漢代著名的產(chǎn)墨區(qū)。當(dāng)時朝廷每月都發(fā)給尚書令、仆、丞、郎喻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此墨出土地距古階麋不遠(yuǎn),很可能就是除麋之墨。</p> <p class="ql-block">中國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七牛虎耳貯貝器</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55-1960年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p><p class="ql-block">此貯貝器器身作筒形,中束腰,腰部有對稱虎形耳一對,器蓋上鑄七牛,其中六牛環(huán)繞于器蓋邊緣,一牛佇立于青銅鼓上,聳然獨出于眾牛之上。</p><p class="ql-block">滇國畜牧業(yè)比較發(fā)達(dá)。當(dāng)時的家畜、家禽主要有牛、馬、羊、豬、狗和雞、鴨等品種,其中牛的數(shù)量最多。這些牛全部為黃牛,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種體型較大,前額寬廣,大耳,角長且上翹,頸項上有突起的肉峰,四肢粗大,頸下垂肌發(fā)達(dá),長尾。另一種體型較小,前額突起,兩角彎曲下垂,頸項上有突起的高肉峰,闊尾。此類黃牛數(shù)量較少,生存于我國今甘肅、新疆及中亞一帶,后來可能隨當(dāng)?shù)氐挠文撩褡鍌魅朐颇?,為滇國居民飼養(yǎng)。此貯貝器器蓋上的黃牛當(dāng)屬前者,其造型健壯威武,閃爍著奪目的藝術(shù)光輝。</p> <p class="ql-block">參觀——感悟</p><p class="ql-block">參觀完這些國寶,我心中充滿了對古人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敬仰。在那個科技并不發(fā)達(dá)的時代,他們憑借著雙手和無限的智慧,創(chuàng)造出了如此令人驚嘆的藝術(shù)品和文化瑰寶。同時,這也讓我更加深刻地認(rèn)識到中國歷史文化的源遠(yuǎn)流長和博大精深。這些國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它們承載著我們的歷史記憶,激勵著我們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p> <p class="ql-block">文/鑫若向陽</p><p class="ql-block">圖/鑫若向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