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二月初二凌晨二點十五分,九十歲的父親離開他熱愛的世界。 十年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歷歷在目,我的思念之情也與日俱增。 父親家鄉(xiāng)在廈門市海滄區(qū)新垵村林東社。十八世紀,祖上五世前先人定居南洋馬來西亞檳榔嶼市,在林東社工作生活,繁衍后代。按照華人習俗,小兒子需要回鄉(xiāng)守業(yè)定居,曾祖父在南洋逝世后,曾祖母帶著七歲的祖父回到家鄉(xiāng)。 二十世紀初,曾祖母過世后,國內動蕩,十四歲的祖父跟隨鄉(xiāng)親漂洋過海,回到南洋為家鄉(xiāng)一位富商打工,管理花園。1926年6月,祖父攜身懷三甲的祖母回到家鄉(xiāng)。年底,父親出生。祖母因長期辛苦勞作,產后體弱染疾,父親還在襁褓中6個月大的嬰兒時,她便撒手人寰,可憐的父親從此失去母愛。 <p class="ql-block"> 幸有族親抱養(yǎng),以米湯等代替母乳,慢慢長大。父親工作后每個月都要給這位養(yǎng)祖母寄錢,養(yǎng)祖母逝世后,到現在的每年清明節(jié)都要寄錢祭拜。父親童年時候,得幫祖父干繁雜家務,大一點時放牛、干農活,日子過得十分艱苦,也培養(yǎng)了堅毅、寬和、忠厚、仁愛、好學、誠信、謙恭、禮讓的優(yōu)良品格。</p> 家鄉(xiāng)屬于僑鄉(xiāng),家鄉(xiāng)人都有下南洋打工的風俗,家鄉(xiāng)相對比較富裕,所有道路均為水泥路,有樹的地方都有水泥砌的臺,還有幾家富商都有私家花園。家鄉(xiāng)有比較濃厚的文化學習、練武的傳統(tǒng),小學教育比較普及。 <p class="ql-block"> 父親九歲時,也與鄉(xiāng)里同齡人上學讀書,放學后,還得幫助做家務,大一點時,一邊放牛一邊學習。父親學習十分認真刻苦,就說寫毛筆字,在同齡中也是寫得最好的。</p> <p class="ql-block"> 十四歲時,祖父續(xù)弦。與天下大多數家庭一樣,后媽痛恨前任子,從此父親墜入家暴深淵,除了吃不飽穿不暖外,要干大人的活,還時不時地遭受后媽的欺辱、打罵......</p> <p class="ql-block"> 十五歲時,他考上了廈門市同安中學。當時交通很差,需要挑著衣被等生活用品和幾十斤大米,行走2公里再乘小船過港灣,再行走30多公里,每次都是太陽還沒出來出門,太陽落山后才能到達學校。可見學習生活非常之艱辛。</p> 上了一個學期后,父親就沒錢交學費了,所以只能停學打短工,包括插秧、割稻子、趕馬車、當挑夫等等體力活。16歲時,在趕馬車遇到路況非常不好時,馬暴怒失控,翻了車,父親臉上被馬蹄踩傷,差點沒命。由于條件限制,傷口一直無法痊愈,以致臉上留下4厘米的疤痕。 通過一段時間的打工勞作積攢了學費,父親又開始第二學期的學習。如此往復,三年的中學竟用了6年時間! 同安中學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這里的一部分老師和學生是中共地下黨員,中心黨支部隸屬中共閩浙贛城市工作部廈門大學臨工委。 父親學習認真,堅毅,誠實,能吃苦,品格好,家庭窮困,痛恨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下,廣大勞動人民被奴役、受剝削的不平等社會。他的這些表現引起地下黨老師的關注、考察和培養(yǎng),終于在中學畢業(yè)的那一年,光榮的成為中共地下黨員。 隨著革命形勢的不斷發(fā)展,在中共同安縣中心黨總支和學生支部的安排下,他畢業(yè)后回到新垵村。在嚴峻的白色恐怖中,以務農為掩護,冒著生命危險,在海滄與灌口發(fā)動進步青年投身革命,開展地下革命活動,迎接中國革命的新高潮。 隨著解放戰(zhàn)爭進入全面進攻、解放全中國的時期。1949年初,中共地下黨同安縣委特派員來到新垵村,召集他們三名地下黨員,召開新垵直屬支部成立會議,父親擔任了組織委員。 新垵黨支部建立之后,他們很快就將工作推向霞陽、鼎美和東瑤等地。在新坡村創(chuàng)辦青年農民夜校,夜校以識字為掩護,宣傳黨的綱領,發(fā)動農民反“三征”(征壯丁 征糧、征稅)。還建立地下印刷所,翻印毛澤東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等十多種黨的宣傳材料。這些材料都及時分發(fā)給各片區(qū)黨組織。 1949年8月底,中共地下黨同安縣委特派員到新坡村布置迎接解放工作。新垵村黨支部迅速召集黨團員和積極分子30余人,并組織成立有60多人參加的宣傳隊,配合解放軍開展籌集軍糧和建立水上交通的工作,確保解放廈門戰(zhàn)役之需。 1949年9月,解放軍大軍即將進入海滄區(qū),新垵直屬支部接到中共地下黨同安縣委命令,發(fā)動各村進步青年和廣大群眾,迎接解放軍,為解放軍籌備糧食、居住等后勤工作,為解放廈門做準備。黨支部還派遣熟悉地形的地下團員邱文輝,帶領解放軍夜襲廈門島外防線最為堅固的最后一個陣地,為解放廈門拔掉橋頭堡。 根據中共地下黨同安縣委指示,1949年9月25日,父親所在的直屬支部動員,并帶領絕大部分地下團員和積極分子共30多人到達龍溪專區(qū)海澄縣委報到,接受黨組織安排。 父親工作安排在縣公安局審訊股,任股長。第二年改任公安局秘書(現稱辦公室主任)。第三年調任縣委秘書(現稱辦公室主任)。1953年,父親調到龍溪專區(qū)組建檢察院,任辦公室主任。 其他地下黨員、地下團員和積極分子也都安排了工作,有幾位到部隊和進入香港新華社工作,多數在縣委、政府、公安、鄉(xiāng)鎮(zhèn)工作,很多同志都成為各級領導干部。 父親在擔任漳州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兼政法黨總支書記時,一貫嚴于律己,對黨的事業(yè)和工作忠心耿耿,對干部群眾和藹可親,從不高高在上,以勢壓人,深受普遍好評。他工作認真負責,秉公執(zhí)法,審案細致,從不搞冤假錯案。 1963年,父親是全省兩位學員之一,到北京中央政法干部學校學習,擔任小組長,他比較系統(tǒng)地學習課程,以優(yōu)秀的成績獲得畢業(yè)證書,使自己的實踐認識與理論有機結合,理論水平有進一步提高,更好地為黨為人民服務。 文革中,有個別造反派對領導干部進行人身攻擊、批斗,要求領導干部戴高帽掛牌游街、每天早上打掃延安北路中山公園路口市中心大街,父親從無怨言,認為有些干部群眾有困難、有怨氣,可以理解。甚至有位公安局的干部,扣了幾位領導干部的一個月工資,之后政策要求歸還工資。父親說,你家庭生活困難,這錢就不要還了,彌補家用吧。 文革后期,父親下放農村公社,他與廣大貧下中農一道,抓水利、治病蟲害,搞糧食增產。他還發(fā)現一位畢業(yè)在家的農科中專生,把他調到公社,成立農業(yè)科技小組。一有時間,他經常與農業(yè)科技小組的人研究實踐治理病蟲害、搞試驗田改良水稻;還引進家鄉(xiāng)的優(yōu)良花生品種到當地推廣;了解到罐頭廠首次進口蘆筍種子,準備尋找實驗基地的信息后,找到罐頭廠領導引進,發(fā)動群眾栽培推廣;帶領技術員到茶葉種植和制作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學習,幫助提高茶葉種植和炒制水平,拓展銷路。 父親由于長期高負荷工作,身體虛弱,經常感冒、中暑。在醫(yī)生治療中,虛心向醫(yī)生和能人學習,并購買相關中草藥、按摩、推拿、刮痧等書籍。他以自己為樣本,不斷請教、學習、摸索、研究,逐步掌握不少中草藥和中醫(yī)知識,在自己治療自己,解除小病痛的同時,也樂于為廣大患者服務。 農村群眾發(fā)生碰傷、割傷、扭傷、中暑、腹瀉的情況比較多,經常有群眾來公社找他診治,而且效果都很好,他下鄉(xiāng)時也是常常有群眾找他診治,成為小有名氣的土郎中。 <p class="ql-block"> 父親對我也是言傳身教,從小就教育我要聽黨的話,遵紀守法,不貪不占,要廉潔奉公,有事自己動手,盡量不麻煩他人,養(yǎng)成自力更生的習慣,不阿諛奉承,攀附權貴,獨立自主,堂堂正正做人,這樣才對得起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諄諄教導。</p> 父親熱愛生活,喜靜處之,寬以待人。年輕時喜好書法,自學成才,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鋼筆行書,偶爾也畫畫素描、速寫,玩一些雕刻之類。 身邊的、路邊的廢棄竹子、木頭、小頑石、樹根、蠟療余蠟、手工紙、陶土、水仙花頭……父親都能隨手拈來,謀篇布局,一番刀、鋸成型,砂布打磨,精雕細刻,揮筆繪畫書寫,上漆等等,立馬就變成了一個漂亮的筆筒、一把木制的駁殼槍、一把竹劍、幾個惟妙惟肖的小石雕和根雕動物。蠟雕的人像,手工紙刻出的剪紙,陶土做的白玉般的微小花盆,春節(jié)時素雅清香的花籃、葫蘆等造型的水仙花……。在全國水仙花雕刻藝術大獎賽中,父親將業(yè)余雕刻的多盆水仙花參展,獲得“鼓勵獎” 這些堪稱藝術品的小擺件(可惜時間長遠,很多都遺失了)給我的童年帶來了藝術的啟蒙,讓我養(yǎng)成了自己動手的習慣。 老人家離休后,時間充裕了,一邊系統(tǒng)臨摹王羲之、鐘紹京和李斯小篆,一邊還與十來位老同志發(fā)起成立書畫室,后擴大為書畫攝影藝術協(xié)會,協(xié)會成員達數百人。老人家還不辭辛勞擔任書畫協(xié)會會長、兼任國畫教員,在學生面前孜孜不倦地傳授知識和技法,直至88歲才漸漸退出教員崗位。 在國畫創(chuàng)作和教員崗位上,為能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和創(chuàng)作水平,父親訂閱8-9種書畫報刊雜志,購買了數百種書法繪畫書籍,還上網瀏覽書畫網站的作品,從電視機上錄像進行觀摩。66歲時,老人家興致勃勃地報名參加了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的學習。每一堂課都認真聽講、每一次作業(yè)都認真完成。三年后父親在69歲時以優(yōu)秀的成績獲得畢業(yè)證書。 20多年的每年春節(jié)期間,除在市中心的中山公園外,還帶隊深入郊區(qū)農村為農村居民免費撰寫春聯,深受歡迎,直至逝世(二月二)前的大年二十七,父親為群眾寫了最后一次春聯,在平凡的生活中走完90歲不平凡的人生! 父親一生從不做壽,80歲時讓我將部分作品編纂成冊,出版《耕耘?怡情》64頁畫冊。發(fā)行時,高朋滿座,幾十位老領導、老同事、老朋友紛紛來賀,電視臺、報社也都進行了報道,場面甚是喜慶熱鬧,父親非常高興。 父親作畫尤喜牡丹,大堂之上甚是福祿喜氣,亦深得親朋好友之喜好,求畫者眾多。父親不辭辛勞,有求必應,粗略估計超過二百幅送與求畫者。 更有得畫者從此或得富、或得貴、或得所愿,對父親越發(fā)感激。更有甚者,得畫的鄰居家中廳堂失火,畫框和塑料面板著燃而畫竟然完好無損,得畫者及親眼目睹者,愈發(fā)把父親傳得神乎其神。之后求畫者更眾,累得時已八旬老父夜以繼日揮毫潑墨,以償眾人之所愿。 80歲時,老人家感覺人已漸老,眼力不濟,需趕緊留下點東西。經過三年多的深思熟慮,父親謀劃了一幅133.38米長的《牡丹奇石圖》,畫中奇石呈秀,320朵牡丹斗艷,亭臺樓閣千姿百態(tài)。既有天安門、鳥巢、浦東等建筑,也有鼓浪嶼、武夷山、黃山等壯美山川;有武則天、王昭君、楊玉環(huán)、李白等古代名流,更有現代齊白石等書畫大家以及載歌載舞的各族人民。該畫卷經過三年多創(chuàng)作裱褙成卷,并翻拍制作成電子版。父親還專門將縮小印刷版(46米長)送漳州市圖書館作為藏品,同時,還送給他在青年時期曾經生活、戰(zhàn)斗過的地方——廈門市海滄區(qū)的圖書館收藏,了卻了老人家對家鄉(xiāng)的一份情意。 他曾萬分幸福地在中南海接受毛主席、周總理、朱總司令的接見,在天安門觀禮臺參加14周年國慶節(jié)活動......他說,這是他這一輩子最幸福的事! 他臨終前還諄諄教誨他的子孫,要世世代代牢記毛主席的恩情,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他。 <p class="ql-block"> 我想,記錄下這些的珍貴的回憶,就是對父親最好的紀念。這也算是給老人家寫了個總結,也讓兒孫們了解一些祖先的事跡。(以上書畫均為父親作品)</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年三月一日(農歷乙巳年二月初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