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宵節(jié),我國春節(jié)年俗中最后的一個重要節(jié)令?!霸睘槭?,“宵”為夜,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春回之日。元宵之夜,各地以“鬧”為主題的民俗活動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社會的“狂歡節(jié)”,表達著人們祈禱豐年的意愿。</p><p class="ql-block"> 去年的元宵節(jié),我在福建莆田度過,“楓亭游燈”、“媽祖巡安”、“跳火堆”、“擺棕橋”、“抬轎沖海”等元宵活動其沸騰的場面,這對生活在上海城市中的我是無法感受到的,至今難以忘懷。今年元宵節(jié)我選擇了去潮汕過。</p><p class="ql-block"> 潮汕是個地理概念,位于廣東東南沿海,由潮州市、汕頭市組成。潮州是我這次參加“游俠客”旅行社五天四晚“元宵傳統(tǒng)民俗”攝影活動的集合地。</p><p class="ql-block"> 廣濟門,原稱“廣濟樓”,也稱“韓江樓”,一座宮殿式的三層歇山頂閣樓,是原潮州古城七門中最巍峨壯觀的一座,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迄今有650多年的歷史。廣濟門前,小朋友們舞龍舞獅,開啟了我們這次“元宵之行”。</p><p class="ql-block"> 位于廣濟門前的廣濟橋,俗稱潮州湘子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橫跨韓江,聯(lián)結(jié)東西兩岸,集梁橋、浮橋、拱橋一體,最為亮眼的是,每天都在這里上演真實版的“過河拆橋”一幕。中間浮橋長約百米,白天由十八只木船連接而成,齊聚成橋,每當傍晚木船離開,開開合合至今已有八百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古城里的牌坊,是潮州市的地標性景觀,共有24座,建于明清時期,被譽為“天下第一牌坊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四和十五的夜晚,普寧大長隴村鞭炮齊鳴、煙花綻放,都會上演一場盛大的賀燈活動,村里的男丁們手持紅燈籠,燈籠上寫著“千子萬孫”、“五世同堂”及“囍”等大紅字眼,象征著家族的繁榮和子孫的昌盛。如在大燈籠旁掛有一小盞燈籠,家庭成員中,又添小男丁了。游燈過程中,人們高呼“老爺保賀”等吉祥話語,為村莊帶來好運和祝?!,F(xiàn)場壯觀場景,令人震撼,也讓我感受到人間喧囂中的溫暖與喜慶。</p><p class="ql-block"> 凡有男孩的家庭中,戶戶都會把當?shù)厥a(chǎn)的甘蔗制作成“蔗燈”。在潮州方言中“燈”音同“丁”,便以甘蔗掛燈籠,以祈禱人丁興?,寓意生活像吃甘蔗一樣越吃越甜,日子如甘蔗一樣節(jié)節(jié)高,事業(yè)似燈籠一樣紅紅火火!</p> <p class="ql-block"> 一段蕩氣回腸的民間舞蹈上了今年央視春晚,讓英歌舞火了一把,被網(wǎng)友稱為最強過年氛圍組。</p><p class="ql-block"> 英歌舞,流行于潮汕、揭陽、汕尾及福建漳州等地區(qū)的一種糅合南派武術(shù)、戲劇等地方的民間廣場舞蹈。它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認為它受《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喬裝攻打大名府搶救盧俊義的戲曲影響,始自明代中期。</p><p class="ql-block"> 表演前,舞者都要經(jīng)過一番精心化妝。臉譜一般根據(jù)梁山泊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證而定,色彩以白色打底,用紅、綠、黑、銀等顏色進行點綴,其特征是神秘、兇惡、恐怖,也有祭祀驅(qū)邪、揚正壓邪的含義,既凸顯角色的鮮明個性,也代表著英歌舞的內(nèi)核。一張張色彩鮮明、紋理細膩的英歌臉譜賦予了英歌舞者英雄的氣魄。</p><p class="ql-block"> 英歌原是游行式舞伍。英歌舞獨具步法、身法、槌法、陣法,每位舞者手持兩根被稱作“槌”的圓形短木捧,以騎馬蹲檔之姿,提腿橫躍而動,雙手隨鑼鼓節(jié)奏上下左右擊棒,頭與身亦隨節(jié)奏自然搖曳。英歌舞以其剛猛奔放之姿,構(gòu)筑起氣勢磅礴、威武豪邁之景,也讓我們在現(xiàn)場看得熱血沸騰,激動萬分!而女子英歌隊的登場,英姿颯爽,更是打破了幾百年來傳男不傳女的傳統(tǒng)。于潮汕人而言,英歌舞是英雄之化身,可祛邪扶正、迎祥納福。此時此刻,我們所到之處,英歌鑼鼓響徹城鄉(xiāng)村落,熱鬧非凡……</p> <p class="ql-block"> 擺大豬祭太公是潮汕地區(qū)揭陽新亨鎮(zhèn)的傳統(tǒng)元宵活動,起源于明朝中期,當時工商業(yè)發(fā)展,擺于這個神臺前,供奉財神趙公明和關(guān)公,敬神完畢之后,就分給鄰里和親戚朋友。</p><p class="ql-block"> 在現(xiàn)場,只見密密麻麻開膛去腹的大肥豬各趴在一個個約有一米高特制的木架上,朝向著一個方向,這些被當作供品的大肥豬一式高昂著頭部,嘴里塞大桔,張口,作奔躍狀,雄糾糾,氣昂昂,其場面真是一派喜氣洋洋。</p><p class="ql-block"> 除了擺豬羊外,場內(nèi)供桌上的貢品豐富多樣,潮汕粿品、海鮮、花卉以及各類高級煙茶酒等,村民把家中最珍貴的都拿了出來當貢品,足見村民日益富足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村民們通過“擺豬羊”活動,慶祝過去一年的富足安康,同時祈盼新的一年風調(diào)雨順,生意興隆,吉祥好運,生活美滿!</p> <p class="ql-block"> 早在乾隆六年(1741),梅州豐順縣埔寨鎮(zhèn)就有火龍表演的習俗。“埔寨火龍”是民間傳說和民間風俗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更是我國古老的焰火技藝和更為古老的龍舞相融合的獨特創(chuàng)造。每逢元宵節(jié),當?shù)囟家e辦一場“燒火龍”民俗活動,盛況空前,年年如是,世代相傳?!捌艺瘕垺庇设F絲、竹料、紙等扎成,繪上鱗、角、爪,龍首至龍尾長達三四十米,在龍身上安裝煙花、爆竹、火箭多達數(shù)千枚,龍頭龍尾裝的火藥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制作過程極為繁瑣。每條火龍的成本不菲,至少需要十多萬元,全部由村民慷慨相助,制作過程也由村民共同參與,有錢出錢,有力出力。</p><p class="ql-block"> 一條火龍由三四十個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樂手,鯉魚、蝦、鰲魚等組成的“龍燈”隊,整個隊伍達200多人。夜幕降臨,首先火龍從嘴里吐出火珠,接著全身放出奇麗光彩,千萬道各式各樣的火花交織在一起,時而萬箭穿云,漫天光彩輝煌,天地間渾成一體,火龍在火海中翻騰,氣勢壯觀,驚險奇特,動人心弦。</p><p class="ql-block"> 每年“埔塞火龍”赤膊舞者都有燙傷人,我不解為何不穿衣服防護?后向?qū)в瘟私?,方知穿了衣服如起火傷害會更大。幾百年來老祖宗傳下來的都是光膀子舞龍,火花如若在你的皮膚燙出了“泡”(當?shù)乜谝簟芭荨迸c“票”的“票”同音,就是錢的意思),那你一定會發(fā)大財。</p><p class="ql-block"> 今年“埔寨火龍”舉辦場地作了改變,修建了一個類似田徑場,并在四周圍上了欄桿,讓我們遠道而來的游客進不了場內(nèi),感覺是來觀看一場表演,雖增加了安全系數(shù),卻沒了與龍共舞、同城狂歡的感覺。但埔寨村民元宵燒火龍,祈求年年豐收、歲歲平安,初心不變。</p> <p class="ql-block">在潮汕地區(qū),元宵節(jié)不僅是一個節(jié)日,更是一場多元化的文化盛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攝影/文 高國勇</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2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