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6日,天氣晴好。</p> <p class="ql-block"> 衢州市衢江區(qū)境內的金仙巖摩崖石刻,經(jīng)多少有識之士,前赴后繼奔走呼吁,終于鐵板釘釘,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喜可賀。可見其在文化遺產(chǎn)寶藏中,地位顯赫,舉足輕重。</p><p class="ql-block"> 曾記否?莊月江老先生在他的書里,濃墨重彩地介紹過金仙巖;2024年,文友周小平主編的《金仙巖摩崖石刻》又斬獲浙江省第40屆優(yōu)秀出版物編輯獎,這是衢州文化界的幸事!兩位先生在我的文學路上,都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因此,金仙巖于我,多了一層愛屋及烏心猶戀的感情在。</p> <p class="ql-block"> 兩位先生的書,我都有過認真研讀,古人說“書中得來終覺淺,欲知此意須躬行。”早有親臨現(xiàn)場,一探究竟之意。</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中午,看楊可揚大師題箋的莊月江著《勞碌齋隨筆》,書中有一篇“喜讀<毛善力墨跡遺存>”的文章,提及毛善力先生是弘一法師的弟子,而周小平先生則是毛善力的關門弟子,對書法頗有研究。探究“金仙巖摩崖題名”的念頭又在我腦海里閃過。而是掩卷,一人一車,隨導航直奔金仙巖村。</p> <p class="ql-block"> 其實,導航顯示只有4公里路程,開車也只不過13分鐘。早年,在鄉(xiāng)鎮(zhèn)工作,進村入戶,也經(jīng)常與之擦肩而過,我就不曾關注它。只怨我目不識荊,心生些許對不住眼底下這處名聲顯赫的先賢遺跡的負罪感。</p> <p class="ql-block"> 位于開發(fā)區(qū)內的金仙巖村變化很大。行車穿過浙贛鐵路立交涵,到達村委會,一條叉路,兩條不同方向的小道,我居然開錯了,兜兜轉轉又回到了村委會門口,索信棄車徒步而行。</p> <p class="ql-block"> 民居依山而建,路還是比較陡的。順坡而上,不幾分鐘,導航提醒,金仙巖摩崖石刻就在附近?!斑?,這不是表弟丈母娘家門口嗎?”我自言自語,十多年前,表弟婦夫曾帶我來此處認親。記憶中,那時候的路有臺階,村民們就地取材,黃坯砌成的房子略微低矮一些,現(xiàn)在都被柏油路和樓房取代了。我遲疑了片刻,只見靠山一面的巖洞口,被一扇鐵門鎖得鐵緊,裸露的白色電線通往洞里,莫非這就是仙巖洞入口?</p> <p class="ql-block"> 周小平先生書中,有幅照片,印象深刻,寬寬的巖穴,門前一口深塘。顯然不在這里,我繼續(xù)爬上山頂俯視,眼底一帶白色的圍墻,沿著山腳圍了一個大圈,形成一個獨立庭院的樣子,院內一口池塘顯而易見,一座石橋在池塘上走了一個“之”字,五六棵合抱大樹,四角或左或右,或東或西,或上或下布滿了天眼,周圍一片寂靜,只有南面不遠處,時而有高鐵列車呼嘯而過。沒錯,金仙巖就在此處無疑!</p> <p class="ql-block"> 我順著田間小道,摸索到正面的大門口。只見大門緊閉,左側并排立著兩塊文保碑,一塊年代久一些,上書有“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字樣,落款為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布;另一塊書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仙巖摩崖題記”字樣,落款時間為2019年10月公布。 仙巖洞 四周保護的密不透風,今天的摩崖題記是看不成了,只有透過鑲嵌在圍墻上的窗花間隙拍照,爬到對面的高地眺望。也算是在千年后的今天,衢江老李來此“三衢之會”圣地,懷著敬意之情,前來拜謁朱熹、呂祖謙兩位宋代大儒和諸位先賢的靈魂了!</p> <p class="ql-block"> 沿著戒備森嚴,高高的圍墻墻根,由南往北走,便是一片開闊的山谷農田,見一位老農正在歇力,便上前搭訕攀談起來。老農向我描述,上世紀五十年代,正值少年時期的他,親眼目睹在仙巖洞舉行的樟潭公社發(fā)展畜牧業(yè)千人大會,對現(xiàn)場免費飽餐一頓大米飯的情景,記憶猶新,顯得幸福且知足。當年村民依托洞穴養(yǎng)豬,池塘養(yǎng)萍,“大力發(fā)展”畜枚業(yè)經(jīng)濟,現(xiàn)在看來覺得很可笑。試想,在那個特殊時代,又何嘗不是無奈之舉呢?感慨萬千,別過老農,穿過沿路的茂林修竹,攀爬至山巔,而后折向一條崎嶇的山路,緩緩而下,回到了來時停車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今天,雖然我沒有看到期望中的金仙巖摩崖石刻,但我依然認為自己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最起碼有朝一日,再次朝圣金仙巖時候,我能熟門熟路地徑直找對地方,也算是不枉此行了。</p> <p class="ql-block"> 晚上,赴約洪君的家宴,席間他與醫(yī)學劉博士的一番中醫(yī)鴻論,聽得玄之又玄,深嘆傳統(tǒng)中醫(yī)文化之高深莫測。令人沉浸在傳統(tǒng)文化的愉悅之中,頻頻舉杯,不知不覺酩酊大醉,頗有幾分飄飄欲仙之感,乃擬今日之游金仙巖題記:“已巳年,正月廿七。午休間隙,探訪金仙巖,按圖索驥而至,但見仙巖洞山門緊閉。不得已,面貼窗棱近窺其真容,登高遠望其雄姿,亦平添幾分神秘。遇老翁口述仙巖洞之滄桑歲月,昔日,千年文化遺產(chǎn),淪與豬牛相伴,徒生悲涼;而今,欣逢盛世,保護有加,再獲新生。雖今日探訪不得一見,并不為憾,乃為日后重訪增添詩情話意耳!衢江實圃齋主老李到此一游,是為記。”</p> <p class="ql-block"> 末了,筆者認為,金仙巖摩崖石刻既成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應當加強科學管理和開發(fā)利用,使之更好地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決不能一關了之,深鎖春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