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日惹的普蘭巴南遺跡和婆羅浮屠一樣都是前馬達(dá)蘭王國修建的,不過普蘭巴南陵廟是夏連特家族的達(dá)克薩國王在位時開始修建的,大約是910年以后。比婆羅浮屠晚了半個多世紀(jì)。</p><p class="ql-block">陵廟的修建主要是為了埋藏國王、王后和王室成員的骨灰,也是與佛教建筑婆羅浮屠佛塔攀比的產(chǎn)物。</p> <p class="ql-block">陵廟坐落在普蘭巴南村,因此人們習(xí)慣稱其為“普蘭巴南陵廟”(Candi Prambanan)。</p> <p class="ql-block">(我們團隊掃碼驗票)。</p> <p class="ql-block">普蘭巴南陵廟是陵墓和廟宇合二為一的印度教建筑,建筑材料是火山巖石,也是沒有粘合劑的堆壘建筑。這是印度尼西亞最宏偉的印度教寺廟。</p> <p class="ql-block">普蘭巴南曾遭受多次火山爆發(fā)和地震的破壞,220余座陵廟曾毀于16世紀(jì)的大地震,幾乎全部倒塌。</p> <p class="ql-block">1953年起,印尼政府經(jīng)過多次的清理和修茸,其中主要的廟宇得以重建,也讓我們看到其昔日的風(fēng)采。</p> <p class="ql-block">(碰到許多學(xué)生來游覽)</p> <p class="ql-block">普蘭巴南在2006年的爪哇地震中再次受到了嚴(yán)重的損壞。盡管建筑整體完好,但是大塊的石料破碎,包括一些石雕都被震落。</p> <p class="ql-block">可以說普蘭巴南陵廟在不停地維修和復(fù)建中。根據(jù)原物歸位的原則,重建必須保證75%的原始材料可用,因此普蘭巴南的多數(shù)小神廟只剩下地基和殘墻,而未被列入重建計劃。</p> <p class="ql-block">景區(qū)入口處有陵廟修復(fù)過程介紹,和時任總統(tǒng)蘇哈托簽名的揭幕紀(jì)念碑。普蘭巴南在1991年正式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我們主要看了三位主神的廟塔。最主要也是最高的塔,是供奉著最受古代印度尼西亞人祟拜的大自在天神濕婆(Shiva)廟。這座高達(dá)47米的濕婆神廟最為壯觀。踏上高高的臺階,看到供奉神像的地方,其實只是壁龕,非常小且黑,說是廟,實際沒有廳堂,大小只有一兩個平方米,黑得無法拍照,又不好用閃光燈。濕婆像據(jù)傳是國王巴利棟的化身,不知塔下是否埋著這位國王的骨灰。</p> <p class="ql-block">(佛龕的頂)。</p> <p class="ql-block">(有人供奉鮮花)。</p> <p class="ql-block">濕婆是最能體現(xiàn)印度教諸神復(fù)雜和雙面性的神祇,他的形象是五面三眼四臂。他平時緊閉著的第三只眼,一旦睜開就會噴出毀滅之火,摧毀一切;但是濕婆又稱作“希瓦”,是仁慈的意思;他還有一種形象是林伽,即男性生殖器,象征著再生,所以他又是再造之神。</p><p class="ql-block">他身纏眼鏡蛇,手持三叉戟和弓箭。</p><p class="ql-block">他還是印度舞蹈的始祖,因此又被尊稱為“舞神”。</p><p class="ql-block">佛教的分支密教甚至把他當(dāng)作法身佛大日如來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濕婆神廟還有另外幾個石室,分別供奉著濕婆的化身投山仙人;濕婆的妻子難近母又稱杜爾加神像,她有8只握著各種武器的手臂。在印度她作為降魔女神而受崇拜,據(jù)傳這里是巴利棟王后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濕婆兒子是象頭神又稱甘尼薩,是印度教最著名和最受尊敬的神之一。他通常被描繪成一個身軀肥胖,頭部為大象的形象。在印度教中,甘尼薩象征著智慧、財富、好運與成功。</p> <p class="ql-block">主廟北邊這座神廟供奉著毗濕奴,毗濕奴是印度教中宇宙與生命的守護神。他是仁慈與善良的化身,具有無所不能的力量,保護并維持著宇宙的秩序。</p><p class="ql-block">他通常的形象是英俊魁梧,同樣有四只手臂,分持輪寶、蓮花、法螺和神仗。</p><p class="ql-block">他有一千個稱號,十個化身,釋迦牟尼是毗濕奴的化身之一。</p> <p class="ql-block">主廟南邊是梵天神廟,梵天是創(chuàng)造之神,宇宙之主;通常被描繪成一個膚色粉紅、四頭四臂的人。</p> <p class="ql-block">陵廟的浮雕內(nèi)容多取材于《羅摩衍那》,雕刻手法具有印尼民族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羅摩衍那》與《摩訶婆羅多》并列為印度兩大史詩。內(nèi)容主要講述阿逾陀國王的兒子羅摩和妻子悉多悲歡離合的故事。表現(xiàn)了印度古代宮廷內(nèi)部和列國之間的斗爭。古代戰(zhàn)爭都是為了女人,《羅摩衍那》中的悉多和希臘神話中的海倫一樣,都是戰(zhàn)爭的起源。詩文中穿插了神話傳說和小故事,對自然景色、戰(zhàn)斗場面等也有較多筆墨,篇幅宏大。</p><p class="ql-block">《羅摩衍那》在印度一直被奉為敘事詩的典范,其影響遠(yuǎn)遠(yuǎn)超出印度,特別是在亞洲廣泛流傳。</p><p class="ql-block">阿逾陀國王的兒子羅摩和羅什曼那兄弟最后都升入天國,復(fù)化為毗濕奴神。</p> <p class="ql-block">我對《羅摩衍那》只是泛泛了解,下面的圖畫各自理解。</p> <p class="ql-block">(菩提樹下)。</p> <p class="ql-block">(獵殺鱷魚是讓荷塘更和平嗎,猴子和豬都看著呢)。</p> <p class="ql-block">(那時就有馬拉車了!車轱轆間還有只小狗。是羅摩兄弟與悉多到森林里去?)。</p> <p class="ql-block">(羅摩獵鹿?)。</p> <p class="ql-block">(羅摩箭刺羅剎王羅婆那嗎)。</p> <p class="ql-block">(騎馬)。</p> <p class="ql-block">(這么大一只老鼠)。</p> <p class="ql-block">(馬還是羊?)。</p> <p class="ql-block">(何方仙樹)。</p> <p class="ql-block">(大象、馬、還有樹懶嗎?)。</p> <p class="ql-block">(壇壇罐罐和小鳥)。</p> <p class="ql-block">(是鸚鵡還是大鵬金翅鳥?)。</p> <p class="ql-block">象征忠心和力量的神猴哈奴曼,是《羅摩衍那》的主人公之一,為解救羅摩之妻悉多,它率領(lǐng)猴子大軍與羅剎惡魔羅婆那大戰(zhàn)。在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心中亦敬他為英雄。</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有學(xué)者認(rèn)為中國名著《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其原型就是《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p> <p class="ql-block">看完神廟,本來要看落日的,結(jié)果天氣變了,我們跟地導(dǎo)說,我們先走,在門口等其他人。地導(dǎo)一定要等人齊了再走,結(jié)果等到了傾盆大雨,我們大家都滯留在景區(qū)的各個小店里。這里的雨季好像每天下午四五點鐘下一場大雨,頭一天因大雨我們滯留在“三寶廟”。</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通往景區(qū)出口的路,店鋪就像迷宮一樣,堵在出口,難怪導(dǎo)游要帶我們一起走…</p> <p class="ql-block">普蘭巴南與婆羅浮屠一樣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普蘭巴南與婆羅浮屠的攀比沒有輸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