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潮州,是我向往的地方之一,今年春天終于如愿以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大動力,源自馬來西亞、新加坡旅行歸來(還包括了前年的泰國曼谷行)的意猶未盡之感。因為,在東南亞旅行期間,發(fā)現(xiàn)那里的華僑華人中,以閩南人、潮汕人最多。我們每到一地,都會去關(guān)注和了解一些他們的歷史。所以,我們在旅途中已決定,回國時,爭取繞道去閩南、潮汕一看,來一次東南亞華僑華人的溯源之旅,盡管依然還是走馬觀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潮州的歷史,可追溯至先秦。據(jù)資料顯示,先秦時期,潮州屬古越族(百越)聚居地,文化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秦統(tǒng)一后,屬南海郡,漢代(公元前111年)設(shè)揭陽縣,為潮州地區(qū)最早的行政建制。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又正式定名“潮州”,取“潮水往復”之意,治所設(shè)于今潮州市區(qū)。唐代,潮州成為嶺南重要州郡。韓愈于819年被貶潮州刺史,雖僅任職8個月,卻興辦教育、驅(qū)鱷治水、推廣中原文化,被后世尊為“吾潮導師”。到宋代,潮州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如陶瓷、紡織)迅速發(fā)展。筆架山窯(宋窯)出產(chǎn)的瓷器已遠銷海外。因此,南宋時人口激增,潮州城被譽為“海濱廣墟”……明代,設(shè)潮州府,轄今潮汕大部分地區(qū)。海禁政策下,民間海上貿(mào)易卻異?;钴S。這種背景下,潮州人開始向東南亞移民…清代,潮州府為粵東政治中心。1860年汕頭開埠后,經(jīng)濟重心逐漸東移,但潮州文化影響力延續(xù)。民國時期,潮汕地區(qū)行政調(diào)整,1936年粵東設(shè)第五行政區(qū),潮州仍為文化核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國成立后,到1980年代,潮州升格為地級市。1991年原汕頭市分拆為潮州、汕頭、揭陽三市,形成今日“潮汕三市”格局……呵呵,此行,終于明白了,潮汕是怎么回事。但我個人感覺到,這三地,遲早會合為一體,期盼這一天早日到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們在潮州幾日,深刻體會到這里的文化特色。首先,語言與藝術(shù)特色,潮州話屬閩南語系,保留古漢語特征;潮劇、潮州音樂、木雕、刺繡等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這里是僑鄉(xiāng),很多我們在東南亞華人地區(qū)感受的文化和生活習俗,源頭就在這里。近代大量潮州人移居東南亞等地,形成龐大海外潮人群體,以精明能干著稱,被譽為“東方猶太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潮州的古跡與美食比比皆是,比如,文中將提到的廣濟橋(湘子橋),以及開元寺、牌坊街等為代表性古跡非常有特色,其歷史淵源讓我震撼。還有,潮州的飲食文化名揚四海:潮州菜以精細著稱,牛肉丸、粿品、工夫茶等廣為人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總之,潮州歷經(jīng)千年積淀,融合中原文化與海洋精神,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也是中華文化在嶺南的獨特縮影。2015年,潮州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織的魅力持續(xù)吸引著世界的目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本文,以號稱中國四大古橋之稱的潮州廣濟橋為切入點,用圖片和文字留下一段美好的記憶…</b></p> <p class="ql-block">為配合我們潮州行最后一日(2月12日)行程安排,今天特打車至韓河對岸的韓山師范學院門口(馬路對面就是廣濟橋的入口)…</p><p class="ql-block">據(jù)史料介紹,潮州的韓山、韓河的名稱都與韓愈有關(guān),韓愈當年雖然只在潮州當官八個月,卻被潮州歷史銘記…在潮州留下許多關(guān)于韓愈膾炙人口史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潮州廣濟橋,又稱湘子橋,是中國廣東省潮州市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橋,橫跨韓江,連接東岸的廣濟門與西岸的韓文公祠。作為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其余三座為河北趙州橋、北京盧溝橋、福建泉州市洛陽橋),廣濟橋以其獨特的建筑結(jié)構(gòu)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聞名于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廣濟橋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初為浮橋,后經(jīng)多次擴建,至明嘉靖九年(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經(jīng)過了歷代多次的修繕。2003年再次啟動大規(guī)模修復工程,就是如下圖所示,恢復了明代的風貌…現(xiàn)為,這座廣濟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的歷史遺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首先,廣濟橋的建筑非常有特色,表現(xiàn)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啟閉式設(shè)計。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結(jié)合梁橋與浮橋結(jié)構(gòu)。整座橋由東段12座石墩、西段7座石墩為固定梁橋,再加中間的18艘木船連成浮橋組成,形成可開合的橋梁,以適應(yīng)通航與防洪等需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亭臺樓閣的建筑。廣濟橋橋墩上建有24座形態(tài)各異的亭臺樓閣,兼具觀景、休憩與商貿(mào)功能,被譽為“廿四樓臺廿四樣”,展現(xiàn)了嶺南建筑的精巧工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其次,廣濟橋具有的文化意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廣濟橋還有另一個名,即湘子橋。民間傳說,此橋由八仙之一的韓湘子與其他七仙合力建造,故得名“湘子橋”…使這座橋增添許多神話傳奇色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廣濟橋的商貿(mào)與市集功能。歷史上,橋上形成“一里長橋一里市”的繁榮景象,成為潮州商貿(mào)與文化交匯的重要節(jié)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藝術(shù)與文學價值:歷代的文人墨客題詠眾多,如清代詩人“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的佳句,生動描繪其風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座廣濟橋,不僅是古代工程智慧的結(jié)晶,更是潮州歷史與文化的鮮活載體,有“江南第一橋”之美譽,吸引著愈來愈多海內(nèi)外游客的目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仰韓閣”,潮州保留的許多歷史遺跡中,都留下歷朝歷代后人紀念韓愈的遺存,更增加了潮州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和底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圖,是廣濟橋的入口,第一座亭!</b></p> <p class="ql-block">為紀念廣濟橋古橋,中國郵政局發(fā)行的紀念郵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廣濟橋入口外景…</b></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古橋橫梁!</p> <p class="ql-block">伊朗的古橋和我們的廣濟橋神似,為此,為紀念中伊建交50周年,特發(fā)行兩橋的紀念郵票…</p> <p class="ql-block">2009年發(fā)行的特種郵票,非常壯觀!</p> <p class="ql-block">歷史上,廣濟橋上也承擔著市集的功能,修復后的橋亭上,專門用來展示潮州非遺的藝術(shù)精品。如下圖,潮州的手拉壺,潮州的功夫茶名揚天下,潮州的手拉壺一樣非常有名,列入國家非遺項目…</p> <p class="ql-block">這一段橋,保留著古石橋的原始建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廣濟橋亭臺樓閣中的楹聯(lián)也非常引人注目,無論是形式還是內(nèi)容都非常有特色,尤其楹聯(lián)石刻藝術(shù)作品,可以邊走橋,邊欣賞書法藝術(shù)、品古詩,驚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修復后的廣濟橋,還專門做了楹聯(lián)的說明和注釋。每一個亭臺樓閣都有一幅完整的對聯(lián),通過碑文介紹,這些大量作品中,既有歷史上傳承下來的原作,也有現(xiàn)代修復或新創(chuàng)作的作品…</b></p> <p class="ql-block">每個亭臺樓閣都是社會各界,海內(nèi)外潮州的父老鄉(xiāng)親捐助的,每個建筑的廊柱醒目處,都有說明,歷史會記住他們的!</p> <p class="ql-block">潮州瓷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廣濟橋的獨特不僅因“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浮橋與石梁橋結(jié)合結(jié)構(gòu)而聞名,還有橋上的**鉎牛(鐵牛)雕塑,如下圖所示,也是廣濟橋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具有豐富的歷史內(nèi)涵和民間傳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們都知道,廣濟橋始建于南宋(1171年),因韓江水流湍急,橋梁屢遭洪水沖毀。古人認為牛屬“土”,土能克水,故在橋上鑄造鉎牛以鎮(zhèn)水患,祈求橋梁平安。這一習俗與中國許多古橋(如黃河鐵牛)的鎮(zhèn)水傳統(tǒng)相似。據(jù)說,原橋東西兩段共設(shè)有兩只鉎牛,分別置于橋的東西兩端,象征陰陽平衡、守護橋梁。西側(cè)鉎牛鑄造于清雍正年間(1728年),東側(cè)鉎牛則于清道光年間(1822年)補鑄。但廣濟橋上的鉎牛也是坎坷命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當?shù)氐某敝菝裰{傳唱:“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二只鉎牛一只溜?!庇谑?,廣濟橋又多了“一只溜”的傳說。據(jù)記載,1842年韓江爆發(fā)特大洪水,東端鉎牛被沖入江中失蹤,僅存西側(cè)鉎牛。此后民間戲稱“二只鉎牛一只溜”,成為廣濟橋滄桑歷史的見證。但僅存鉎牛也命運多舛。1939年日軍侵華時,西側(cè)鉎牛遭破壞,最終僅存殘件……現(xiàn)橋上我們看到的鉎牛為2007年廣濟橋修復工程中,按原貌重鑄而成,延續(xù)了歷史記憶。今天的這只牛,更多是一種“精神象征”,鉎牛不僅是鎮(zhèn)水靈獸,更被潮州人視為堅韌不屈、守望鄉(xiāng)土的精神圖騰,與廣濟橋“風雨不動”的意象融為一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泰國潮州會館捐助的樓亭建筑,非常醒目!泰國,特別是曼谷,潮汕人非常集中,尤其是曼谷唐人街,“官方”語言可以用潮汕話表達??</b></p><p class="ql-block">注:據(jù)史料記載,南陽移民潮州人較大規(guī)模的海外拓展開始于嘉慶萬歷年,緣起于幾個潮州??苌倘思瘓F,在明政府軍事高壓的逼迫下,出走東南亞,定居在菲律賓和暹羅,成為最早期的潮州移民。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又出現(xiàn)了本地區(qū)向東南亞的第一次移民潮。18世紀的大米國際貿(mào)易促使潮州與東南亞地區(qū),特別是暹羅的交通有較大規(guī)模的發(fā)展,許多潮州人因此定居東南亞,在1767~1782年這15年中間,由于。朝記振興之政與暹羅吞武里王朝更促使潮人移民的高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告別了廣濟橋,廣濟樓映入眼簾,廣濟門則是一個城門…我們再次進入潮州的老城區(q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廣濟橋附近有座很有特色的老建筑天后宮,是潮州古城內(nèi)重要的媽祖信仰場所,它與廣濟橋、廣濟門城樓共同構(gòu)成韓江畔的歷史文化景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潮州這座天后宮始建于明代,現(xiàn)存這建筑為清代重修,距今也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 潮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媽祖(天后娘娘)是航海保護神,此處天后宮曾是商賈、漁民祈求平安的重要場所。 雖歷經(jīng)修繕,但仍保留明清時期潮州廟宇的格局,香火延續(xù)至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小景點,但很別致!別致之處在于其建筑特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 潮州傳統(tǒng)廟宇風格特色:</b></p><p class="ql-block">-主體建筑為硬山頂式,三進院落布局,門樓、拜亭、正殿錯落有致。 </p><p class="ql-block">-屋頂采用潮州特色的嵌瓷工藝,以彩色瓷片拼貼出龍鳳、花卉等吉祥圖案,歷經(jīng)風雨仍色彩鮮艷。 </p><p class="ql-block">-梁架木雕精美繁復,內(nèi)容多為神話故事或潮汕民俗場景。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 裝飾細節(jié)特色:</b></p><p class="ql-block">-門神彩繪:正門兩側(cè)繪有傳統(tǒng)門神,色彩對比強烈,具有驅(qū)邪納福的寓意。 </p><p class="ql-block"> - 楹聯(lián)碑刻:存有清代重修碑記及文人題寫的楹聯(lián),記錄宮廟歷史與信仰文化。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 空間布局特色:</b></p><p class="ql-block"> - 正殿供奉媽祖神像,兩側(cè)配祀千里眼、順風耳等護法神; </p><p class="ql-block"> - 后殿或偏殿常設(shè)地方神明(如福德老爺),體現(xiàn)潮州民間信仰的多元融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屋頂精美的嵌瓷工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離開天后宮,繼續(xù)行走在潮州古城,再次經(jīng)過潮州的牌樓街,絕對獨一無二。牌坊街,位于潮州市湘橋區(qū),是潮州古城核心區(qū)域的一條歷史文化名街,以集中展示明清時期潮州特有的石牌坊群而聞名。這里不僅是潮州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牌坊街之一,被譽為“嶺南第一街”。這條牌坊街的歷史可追溯至唐宋時期,但現(xiàn)存的石牌坊多為明清兩代所建。古時潮州人文鼎盛,科舉興盛,地方官府和百姓為表彰功名、德行或忠孝節(jié)義之士,豎立了眾多牌坊。鼎盛時期曾有近百座牌坊林立,后因歷史原因部分損毀。2006年,潮州市啟動修復工程,依據(jù)歷史資料復原了22座具有代表性的牌坊,形成了如今的牌坊街風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現(xiàn)在的牌坊街,全長約1.5公里,每座牌坊均為四柱三門式石結(jié)構(gòu),雕刻精美,融合了潮州傳統(tǒng)石雕、木雕、嵌瓷等工藝。牌坊上的題字多出自名家之手,內(nèi)容涵蓋科舉功名、忠孝節(jié)義、德政清廉等主題,如“狀元坊”“理學儒宗坊”“圣朝使相坊”等,生動展現(xiàn)了潮州“海濱鄒魯”的文化底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牌坊街,濃縮了潮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千年文脈,是研究古代科舉制度、儒家文化和潮商精神的重要載體。 在現(xiàn)當代,更具有商業(yè)與旅游價值。牌坊街道兩側(cè)保留了大量南洋風情的騎樓建筑,匯聚潮州傳統(tǒng)商鋪、老字號美食、手工藝品店等,如潮繡、木雕、陶瓷、工夫茶,以及牛肉丸、粿條、咸水粿等特色小吃,十分有地域特色。而且,每逢節(jié)慶,牌坊街常舉辦潮劇表演、鑼鼓巡游等民俗活動,夜間燈光映襯下更顯古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繼續(xù)在潮州走街串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偶遇潮州街邊的特色餐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潮州牛肉的品牌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潮州,一個值得再次深度體驗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完稿于2025年3月18日</b></p><p class="ql-block"><b>感謝您的關(guān)注和支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