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湖州記憶(10),慈感寺,青年路、新開河以東,在拆遷前的影像。慈感寺原在西門外,南宋建炎三年(1129)遷入城內(nèi)霅溪東岸,即現(xiàn)在的地方。建國后,慈感寺塌毀,廢址上建造民居后,其里弄仍名慈感寺。慈感寺自潮音橋東堍起,向東北延伸至橫塘路。這里承載著太多的故事,每一塊磚瓦都仿佛在訴說著往昔。</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漫步在江南水鄉(xiāng),河面上倒映出兩岸的老建筑和樹木,形成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橋上有人走過,給畫面增添了一些生機與活力。這里的人們悠閑地生活著,享受著寧靜而美好的時光。那是一種與世無爭的生活態(tài)度,讓人感受到內(nèi)心的平靜。河水悠悠流淌,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這里的一切都充滿了詩意,仿佛一幅水墨畫。</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我穿過狹窄的小巷,看到一些當?shù)鼐用竦纳顖鼍啊K麄冊谶@里過著簡單而充實的生活,鄰里之間互相問候,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小巷里彌漫著生活的氣息,晾曬的衣物在風中飄動,仿佛在訴說著家的溫暖。這里的一切都顯得那么真實而美好,讓人感受到生活的本真。 <p class="ql-block"> 這建筑是已前的一座糧庫,建筑連體圓很有特色,這建筑會修善后保留下來。</p> <br> <p class="ql-block"> 小青瓦的民居房,拆遷后,修善也會保留下來。</p> <p class="ql-block"> 慈感寺的柱墩石,靜靜地躺在角落里,它承載著歲月的記憶。那斑駁的痕跡,仿佛在訴說著曾經(jīng)的輝煌。它見證了慈感寺的興衰,也見證了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變遷。每一寸石面都仿佛在講述著一個故事,那些故事或許已經(jīng)模糊,但柱墩石卻永遠銘記。</p> <p class="ql-block"> 慈感寺內(nèi)留下的古榆樹,依然挺立在那片土地上。它像一位忠誠的守護者,默默地守護著這片土地。它的枝葉在風中搖曳,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往昔的故事。站在樹下,仰望著它,心中充滿了敬畏。這棵古榆樹見證了慈感寺的變遷,也見證了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點滴。</p> <p class="ql-block"> <br></p> 青年路,原名土地弄,以供雷大將軍的土地廟得名。1958年將沈氏義莊改建為青年公園(現(xiàn)在蓮花莊的一部分)在青年公園前的土地弄就改名青年路。青年路西起慈感寺,東至橫塘路。我走在青年路上,仿佛能感受到它名字背后的故事。這里曾經(jīng)是土地弄,供奉著雷大將軍的土地廟,承載著人們對土地的敬畏。后來改名為青年路,象征著青春與活力。這條路連接著慈感寺和橫塘路,見證著人們的來來往往,也見證著這片土地的歷史變遷。 我站在高處俯瞰這片老城風貌。房屋密集排列,高低起伏的屋頂像是城市的脈搏。遠處高樓林立,與近處的傳統(tǒng)民居形成鮮明對比。這里曾有過商業(yè)活動的痕跡。仿佛能看到往日的熱鬧場景,人們在這里忙碌著,生活氣息濃厚。那是一種新舊交融的獨特魅力,讓人既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又看到現(xiàn)代的活力。 <p class="ql-block"> <br></p> 新開河,東起洗帚弄,南至潮音弄,河東岸慈感寺。1963年電影導演謝晉利用湖州水鄉(xiāng)這一街景特色,拍攝《大李老李和小李》電影的部分場景。站在新開河畔,仿佛能看到當年電影拍攝的場景。那是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面,人們在這片水鄉(xiāng)中忙碌著,演繹著自己的故事。河水悠悠流淌,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變遷。這里不僅有美麗的水鄉(xiāng)風光,還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新開河見證了這片土地的歷史,也見證了人們的喜怒哀樂。 <p class="ql-block">慈感寺,青年路,全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