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02/22 參觀北京伍連德故居</p> <p class="ql-block">北京伍連德故居 </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京朝陽區(qū)東堂子胡同,是公共衛(wèi)生學家、醫(yī)學史家、醫(yī)學教育家伍連德在北京的故居,主體建筑為一棟三層西洋式樓房。1912伍連德博士購買了這棟樓房,1950年伍連德將樓房捐獻給中華醫(yī)學會,故居于2024年11月17日對公眾開放。</p><p class="ql-block"> 伍連德(1879 ~ 1960),提到伍連德,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先驅(qū)和巨擘,抗疫先鋒,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他出生于馬來西亞一個華僑家庭,1896年獲英女王獎學金赴劍橋大學學習醫(yī)科,1907年受袁世凱之邀回國任職。</p><p class="ql-block"> 1910年10月伍連德受清政府委派為全權(quán)總醫(yī)官赴東北調(diào)查和組織防控瘟疫流行,伍連德采用各種措施僅用四個月就撲滅了震驚中外的東北鼠疫疫情,這是他一生中最為人矚目的功績。他還主持創(chuàng)辦了包括協(xié)和醫(yī)院、北大醫(yī)院、哈大醫(yī)學院在內(nèi)的二十多所醫(yī)學院校,成立了中華醫(yī)學會,為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的建設和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為避戰(zhàn)亂,回馬來西亞開設私人診所,于1960年因腦中風去世,享年81歲。</p> <p class="ql-block">伍連德故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京朝陽區(qū)東堂子胡同6號,為一棟三層中西璧合的小樓,1912伍連德博士購買了這棟樓房,1950年伍連德將樓房捐獻給中華醫(yī)學會,故居于2024年11月17日對公眾開放。</p> <p class="ql-block">伍連德 (1879年 ~ 1960年)</p><p class="ql-block"> 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先驅(qū)和巨擘,抗疫先鋒,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醫(yī)學獎的人。他出生于馬來西亞一個華僑家庭,1896年獲英女王獎學金赴劍橋大學學習醫(yī)科,1907年回國任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03年伍家三代合影,五兄弟站在后排,最右邊的是24歲的伍連德。</p> <p class="ql-block"> 1910年10月伍連德受清政府委派為全權(quán)總醫(yī)官赴東北調(diào)查和組織防控瘟疫流行,伍連德采用各種措施僅用四個月就撲滅了震驚中外的東北鼠疫疫情,這是他一生中最為人矚目的功績。</p><p class="ql-block"> 他還主持創(chuàng)辦了包括協(xié)和醫(yī)院、北大醫(yī)院、哈大醫(yī)學院在內(nèi)的二十多所醫(yī)學院校,成立了中華醫(yī)學會,為中國醫(yī)學建設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為避戰(zhàn)亂,回馬來西亞開設私人診所,于1960年因腦中風去世,享年81歲。</p> <p class="ql-block"> 1911年4月在奉天(今沈陽)舉行的萬國鼠疫研究會,是我國歷史上舉行的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伍連德為大會主席。</p><p class="ql-block"> 梁啟超說:”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連德博士一人而已”。</p> <p class="ql-block">伍連德的勛章</p><p class="ql-block"> 因東北防疫有功,伍連德獲清政府頒發(fā)的”二等寶光嘉禾勛章”。</p> <p class="ql-block">1912年我國近代第一所常設防疫機構(gòu) —— 東三省防疫事務總處成立,伍連德任總辦兼總醫(yī)官。</p> <p class="ql-block"> 1915年2月與顏福慶等21人在上海成立中華醫(yī)學會(任書記),創(chuàng)辦中華醫(yī)學雜志(任總編輯)。</p> <p class="ql-block">1921年伍連德在協(xié)和醫(yī)學院開幕典禮上</p> <p class="ql-block"> 1935年時任中國駐瑞典大使朱祀年等推薦伍連德為醫(yī)學和生理學獎候選人。</p><p class="ql-block"> 提名理由為:從事肺鼠疫研究工作,特別是發(fā)現(xiàn)旱獺在其中的傳播作用。</p> <p class="ql-block">伍連德的十大第一</p> <p class="ql-block">中國第一張”旋轉(zhuǎn)餐桌”</p><p class="ql-block"> 伍連德首創(chuàng)”旋轉(zhuǎn)餐臺”和”雙筷制”就餐習慣,這是伍連德發(fā)明并使用過的中國第一張”旋轉(zhuǎn)餐臺”。</p> <p class="ql-block">一樓會客廳</p> <p class="ql-block">協(xié)和伍連德大講堂</p> <p class="ql-block">二樓小客廳</p> <p class="ql-block"> 1911年伍連德和第一任夫人黃淑瓊(1937年病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伍連德書房</p> <p class="ql-block">參觀后留言”可敬的醫(yī)學前輩”</p> <p class="ql-block">2025/03/01 (星期六)</p><p class="ql-block">游覽北京昌平區(qū)延壽鎮(zhèn)的銀山塔林景區(qū)和盤龍松(延壽寺)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銀山塔林風景區(qū)</p><p class="ql-block"> 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區(qū)延壽鎮(zhèn)境內(nèi),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4A景區(qū)。</p><p class="ql-block"> 銀山因峰巒高峻,冰雪層積時色如白云,所以稱為”銀山”。經(jīng)考證,寺院始建于唐貞觀年間,遼、金,明、清時代是寺院云集之處,當時有大小寺院庵堂百余所。其中法華寺是最大的一座,銀山塔林現(xiàn)有古塔19座。</p><p class="ql-block"> 景區(qū)里有前、中、后三座山峰,中峰為最高,海拔726.81米。</p> <p class="ql-block">三福的店鋪竟然開到景區(qū)門口啦</p> <p class="ql-block">有野豬出沒?還要防蛇咬?還有點嚇人!??</p> <p class="ql-block"> 銀山塔林現(xiàn)存19座墓塔,大小高矮不等,高者20余米,直徑達7米左右,矮者只有兩三米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歷代禪師圓寂及大小沙彌死后,按僧人在佛門的等級、地位,在法華禪寺院內(nèi)及銀山山麓建靈塔。</span></p> <p class="ql-block">覆缽式塔</p><p class="ql-block"> 最早出現(xiàn)在印度,元代經(jīng)尼泊爾傳入我國,塔身圓的部分象是僧人的缽倒扣過來,覆缽下面是塔基(上面金剛?cè)?,下面須彌?,塔基下面是地宮,放置僧人的舍利子和陪葬品。覆缽上面細長的部分是它的相輪俗稱”塔脖子”,等級高的塔有十三層稱作”十三天”。</p> <p class="ql-block"> 在法華寺遺址中心位置是佛覺塔,四角分別為金朝著名高僧的晦堂塔 、虛靜塔、懿行大師塔和圓通塔 。</p> <p class="ql-block">從遺址北面向南看,還可見兩座覆缽式塔。</p> <p class="ql-block">佛覺塔</p><p class="ql-block"> 塔高20.1米,建于公元1145年,是景區(qū)內(nèi)建造年代最早的一座塔,它的位置居中,周圍有六座塔環(huán)衛(wèi)。 </p><p class="ql-block"> 塔的主人是金代的名僧佛覺大禪師,法名?;?,金煕宗下旨?;蹫殚_山第一代祖師,公元1145年,海慧大師圓寂,據(jù)載火化后燒出了五色的舍利子,光芒萬丈,而且散發(fā)著異香?;实蹘ьI皇后及文武百官設供五天,弟子們將舍利子分成五份,分別建塔保存,銀山的這座,就是其中的一座舍利子塔。</p> <p class="ql-block">落落洞</p><p class="ql-block"> 是過去僧人修行居住的地方,史書記載,此洞稱為重石洞或重巖洞,其上洞為佛龕,供奉觀音菩薩。 ”落落洞”是當?shù)剜l(xiāng)民的叫法,意思是洞上有洞,洞上落著洞。</p> <p class="ql-block">朝陽洞</p><p class="ql-block">古代人工開鑿的石洞,是僧人講習佛法或生活起居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說法臺</p><p class="ql-block"> 相傳是唐代高僧鄧隱峰講經(jīng)說法的地方,石巖上刻有”佛”字,其前還存留柱礎石等建筑遺跡。</p> <p class="ql-block">轉(zhuǎn)腰塔</p><p class="ql-block"> 建于明清時期,現(xiàn)僅存塔基和部分塔身,是景區(qū)內(nèi)海拔最高的古塔,相傳圍著此塔向左轉(zhuǎn)三圈,向右轉(zhuǎn)三圈,能治好腰腿疼病,故稱”轉(zhuǎn)腰塔”。</p> <p class="ql-block">古佛巖</p><p class="ql-block"> 銀山古跡之一,史書多有記載,巖石上留有古人鐫刻和佛像,照片放大可見。</p> <p class="ql-block">銀山的部分路段還有點陡峭</p> <p class="ql-block">盤龍松景區(qū)//延壽勝境牌坊</p><p class="ql-block"> 原名曾家堡廟,位于昌平區(qū)延壽鎮(zhèn)黑山寨村北2公里處,距北京市區(qū)約50公里。</p> <p class="ql-block">景區(qū)入口處 (攝于2022/03/26)</p><p class="ql-block"> 景區(qū)以奇松、清泉、古剎、古塔、山岳、林木等人文,自然景觀而馳名。</p> <p class="ql-block">”佛”字門 (攝于2022/03/26)</p><p class="ql-block"> 進入寺院大門,抬眼上望,一座漢白玉筑成的巨大“佛”字迎著朝陽,矗立在高高的山崗上,在湛藍的天空映襯下,顯得分外耀眼奪目。這是著名書法家賈松陽先生所書的漢白玉“佛”字。它外形是字,實則像門,寓意“不二法門”。</p> <p class="ql-block">延壽寺山門</p><p class="ql-block"> 據(jù)載延壽寺建于遼金年代(公元819 ~ 1119年),先于十三陵,民間有“先有延壽寺,后有十三陵”的說法。</p> <p class="ql-block">盤龍松</p><p class="ql-block"> 此松枝干盤桓交錯,重復疊壓,交錯盤旋的兩主干層次清晰靈動,酷似一條靜臥山崗的巨龍,匍匐向東南方向自然延伸,樹冠占據(jù)著大半個院子足有近百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盤龍松其狀其形巧奪天工、神斧仙鑿,為歷代高僧整形所致,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為保護古松,寺僧用幾十根木樁支撐著古松,使古松似蒼龍盤舞,如動若靜,奇美無比。因而它被譽為“華北第一奇松”,延壽寺因其更為出名。</p> <p class="ql-block">松前留影</p><p class="ql-block"> 三年前曾慕名來觀賞盤龍松,因疫情期間寺廟沒開放,兒子戲說,”看不到盤龍松,你就做個``盤孫松``吧”!今天如愿。??</p> <p class="ql-block">寺內(nèi)殿宇</p><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的左為觀音殿,右為地藏殿;左廂為伽藍殿,右?guī)麨樽鎺煹睢?lt;/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p><p class="ql-block"> 供奉三世佛。后來聽說在寺外盤龍松東南方向不遠的小山坡上,生長著一棵五百多年的“鳳凰松”,一“龍”一“鳳”兩相對峙,遙遙相望,成龍鳳呈祥之勢,因此也被無數(shù)游人稱為是古寺的一大奇觀。</p><p class="ql-block"> 當日我們沒注意到,以后啥時候順路再去看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途經(jīng)海淀區(qū)中關村 1號</p> <p class="ql-block">普西金文學餐廳 (海淀區(qū)中關村1號店)晚餐</p> <p class="ql-block">2025/03/06 (星期四)</p><p class="ql-block">游覽前門箭樓和前門商業(yè)街區(qū)</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 城樓</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名“麗正門”,俗稱“前門”,</span>位于天安門廣場南端,由南北縱置的城樓與箭樓兩座高大建筑構(gòu)成,城樓居北,箭樓居南。作為明清北京內(nèi)城正南門,正陽門是北京老城中規(guī)模最大,形式等級最高的城門建筑,也是登高眺望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和北京中軸線南段的重要景觀視點。</p><p class="ql-block"> 正陽門城樓高42米、寬50米、進深24米,始建于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是北京城內(nèi)唯一城樓、箭樓保存完好的城門。</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 箭樓</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前門大街北端,建成于明英宗正統(tǒng)四年(1439年),明清時期與正陽門城樓、甕城等共同構(gòu)成一組兼具防御性和禮儀性的城門建筑群。正陽門箭樓是北京老城城垣結(jié)構(gòu)的標志性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箭樓高38米、寬62米、進深32米,東、西、南三面四層辟箭窗九十四孔。是</span>前門地區(qū)的景觀制高點,向南可遙望永定門。</p><p class="ql-block"> 正陽門箭樓于2024年12月26日在修繕后時隔三十多年重新對外開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箭樓 北面</p><p class="ql-block">箭樓內(nèi)一至三層設有《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專題展覽,分為遺產(chǎn)描述、遺產(chǎn)價值、保護與管理三個部分。四層為文化客廳,設有非遺展示區(qū)域。</p> <p class="ql-block">箭樓券門</p><p class="ql-block">進深32米</p> <p class="ql-block">入口是東側(cè)馬道,出口是西側(cè)馬道,西側(cè)臺階79層。</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軸線全長7.8公里,北自鐘鼓樓,南至永定門,包括15處建筑或遺址。</p><p class="ql-block">此張照片攝于北京廣福觀《北京什剎海和中軸線展》</p> <p class="ql-block">銅四臂觀音像 (明代)</p><p class="ql-block">正陽門箭樓內(nèi)展品</p> <p class="ql-block">銅漆金真武大帝像 (明代)</p><p class="ql-block">正陽門箭樓內(nèi)展品</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箭樓脊上錫質(zhì)壓勝寶盒</p><p class="ql-block"> 壓勝是放置在古建筑大脊(正脊)正中脊筒內(nèi)集的鎮(zhèn)物。正陽門位于北京中軸線上,實為國門,地位尊崇,因此正陽門正脊上的壓勝寶盒里的鎮(zhèn)物種類多、規(guī)制高。按照五行理論,在盒子里放入代表金木水火土的物品。五枚金屬錠代表金;方木代表木;五色絲線代表水;五色寶石代表火;五谷代表土,此外還有佛經(jīng)等物,取趨利避害,保護建筑物免遭天災人禍之意。</p> <p class="ql-block">民國改造正陽門紅木柄紀念銀鎬</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脊獸一組</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箭樓頂層眺望前門大街商業(yè)區(qū)</p> <p class="ql-block">在正陽門箭樓頂層向南拍攝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箭樓四層 (頂層)</p><p class="ql-block">頂層的梁柱檁椽</p> <p class="ql-block">前門大街商業(yè)區(qū)</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牌坊</p> <p class="ql-block">前門大街</p> <p class="ql-block">前門大柵欄 東首</p> <p class="ql-block">祥義號</p><p class="ql-block">大柵欄1號</p> <p class="ql-block">同仁堂藥店 (大柵欄)</p> <p class="ql-block">大觀樓 (大柵欄)</p><p class="ql-block"> 任慶泰 (1850 ~ 1932) ——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國電影之父 ,</span>原籍山東,生于遼寧法庫。1892年在京創(chuàng)辦豐泰照相館。1905年拍攝了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并在大觀樓首映,從此標志中國電影誕生。</p> <p class="ql-block">德云社 (大柵欄)</p> <p class="ql-block">前門大柵欄 西首</p> <p class="ql-block">陜西巷 (北首)</p><p class="ql-block"> 位于前門大街西面,南北長389.6米,寬約6.7米,是北京八大胡同之首。四大徽班進京時的四喜班,光緒庚子時名妓賽金花,小鳳仙曾經(jīng)所在的云吉班,還有十多名京劇名演員都曾寓居于此。</p> <p class="ql-block">小鳳仙故居</p><p class="ql-block"> 一代俠女佳人小鳳仙,祖籍浙江錢塘,曾幫助護國將軍蔡鍔離開北京。陜西巷22號的老宅,正是蔡鍔將軍與小鳳仙愛情傳奇見證之地。現(xiàn)為小鳳仙公館酒店。</p> <p class="ql-block">前門鮮魚口西首</p><p class="ql-block"> 鮮魚口街長225米,西與大柵欄隔街相望,是前門街區(qū)最繁華的黃金地段,此街形成于明代,原名鮮魚巷,因有售賣鮮魚的市場得名。</p><p class="ql-block"> 清代始稱鮮魚口,歷史上鮮魚口街一帶商賈云集,十分繁華,有”先有鮮魚口,后有大柵欄”之說。修繕后的鮮魚口,形成了美食一條街,全聚德烤鴨店、便宜坊烤鴨旗艦店、天興居炒肝店等一批中華老字號都落戶此街區(qū)。</p> <p class="ql-block">金屬地雕《魚》</p><p class="ql-block">位于前門鮮魚口的西段</p> <p class="ql-block">興華園浴池 位于鮮魚口</p><p class="ql-block"> 為民國早中期建筑,該建筑門頭為典型中西合璧式的民國建筑,均為漢白玉石材雕刻而成,券門為仿歐式樣。整個門頭建筑恢宏壯觀,富麗堂皇,其建筑形制獨特,構(gòu)思巧妙,是一件具有典型中西風格的建筑藝術作品。</p> <p class="ql-block">便宜坊 (前門店)</p><p class="ql-block">位于鮮魚口東首 </p> <p class="ql-block">前門鮮魚口 東首</p> <p class="ql-block">鮮魚口東首 (三里河公園西首)</p><p class="ql-block">售賣活魚雕塑</p> <p class="ql-block">2025/03/08 (星期六)</p><p class="ql-block">參觀北京華僑歷史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為中國僑聯(lián)直屬事業(yè)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僑博最早由陳嘉庚先生倡議興建,2015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p><p class="ql-block"> 館舍外觀由仿古四合院與現(xiàn)代建筑組成,分為地上3層,地下2層,設有4個基本展廳、3個臨時展廳、1個報告廳。</p><p class="ql-block"> 常設的華僑華人歷史文化展位于地上一層和地下一層的四個基本展廳,分中國人移民海外歷史、在海外的生活、貢獻、與中國發(fā)展和中國僑務五個部分。</p> <p class="ql-block">《根》主題浮雕 位于一層大廳</p><p class="ql-block"> 中國人移居海外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時期,秦漢至隋唐是移民的發(fā)生期;宋代至明初是大批移民出國的形成期;明末至鴉片戰(zhàn)爭前是移民出國與華僑社會形成的穩(wěn)定期,由于國內(nèi)政局的動蕩,一批又一批中國人開始踏著前輩的路前往東南亞等地,開拓新的生活空間。</p> <p class="ql-block">華僑名稱的由來,華僑一詞始于19世紀。一說根據(jù)日本人成田節(jié)男所著的《華僑史》中”清光緒二十四年,旅日橫濱華商創(chuàng)辦一所子弟學校,名為華僑學?!薄_@是華僑一詞最早見于文字。</p><p class="ql-block"> 也有學者認為”華僑”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1883年鄭觀應( 晚清“四大買辦”之一,實業(yè)家、慈善家和愛國者 )給李鴻章的呈文中”凡南洋各埠華僑最多之處,須逐漸布置,亦派船來往”。</p> <p class="ql-block">關于華僑華人的人口數(shù)量,尚無精確的統(tǒng)計數(shù)字,估計在21世紀初,海外華僑華人的人口總數(shù)約為6000萬人,其中約有200萬人為近二十余年從大陸遷出的新一代華僑華人,分布在161個國家,其中絕大多數(shù)已加入所在國國籍。</p><p class="ql-block"> 按地區(qū)來看,主要分布在亞洲,占82.85%;美洲次之;歐洲、大洋洲和非洲較少。</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大批失去土地的中國農(nóng)民和破產(chǎn)的小手工業(yè)者紛紛以”契約勞工”的身份出國,成為中國人大規(guī)模移民海外的開始。</p> <p class="ql-block">浮動地獄</p><p class="ql-block"> 1800年至1900年,700萬契約勞工出國,由于運載華工的船只嚴重超載,且旅途條件惡劣,大量華工在抵達目的地前即因海難或病死而葬身海底,因此運載華工的船被稱為”浮動地獄”。至1925年有100萬人喪生,30萬人受傷致殘。</p> <p class="ql-block">雕塑《開路先鋒》</p><p class="ql-block">為十九世紀初投身建造美國太平洋鐵路的華工先輩吶喊</p> <p class="ql-block">英王室頒賜給陳金聲的佩劍</p><p class="ql-block"> 陳金聲 (1805 ~ 1864),祖籍福建永春,出生于馬六甲,后在新加坡創(chuàng)建金聲公司,英當局以英王室的名譽授予其佩劍,以表彰他對當?shù)厮龅木薮筘暙I。</p> <p class="ql-block">五座豐碑簡介</p><p class="ql-block">1. 菲律賓馬尼拉華僑抗日紀念碑</p><p class="ql-block">2. 馬來亞檳榔嶼-</p><p class="ql-block">華僑抗戰(zhàn)殉職機工罹難同胞紀念碑</p><p class="ql-block">3. 蘇聯(lián)中國團紀念碑</p><p class="ql-block">4. 古巴哈瓦那華人紀念碑</p><p class="ql-block">5. 中國人到巴拿馬150年紀念碑</p><p class="ql-block"> 一戰(zhàn)期間,有20萬中國勞工遠渡重洋赴歐洲前線,有4~5萬人加入了蘇聯(lián)紅軍;9萬多分配到了英軍;3萬多分配到了法軍;1萬人為美軍服務,這些勞工為中國爭得了戰(zhàn)勝國地位。</p> <p class="ql-block">唐人街</p><p class="ql-block"> 是華僑華人的主要聚居區(qū)和社會活動中心,也是海外華僑社會的一個縮影,最早的唐人街是在印尼,現(xiàn)今較知名的唐人街還有美國舊金山唐人街,英國倫敦唐人街,日本神戶唐人街和新加坡的牛車水等。</p> <p class="ql-block">美國舊金山金龍酒家龍柱</p><p class="ql-block"> 該龍柱是美國舊金山金龍酒家早期建筑的構(gòu)件,它見證了一起唐人街黑幫互斗的血案,1977年9月4日凌晨,三名攜帶槍支的暴徒突然沖進酒家屠殺,造成5人死亡,11人受傷。此龍柱上至今留有當時槍擊造成的彈孔。</p> <p class="ql-block">潮汕鐵路</p><p class="ql-block"> 1903年,印尼華僑企業(yè)家張煜南和張鴻南兄弟集資20萬元,在家鄉(xiāng)籌建潮汕鐵路,潮汕鐵路由潮州至汕頭,全長39公里,這是華僑投資中國鐵路的創(chuàng)舉。</p> <p class="ql-block">這幅孫中山先生為南非杜省聯(lián)衛(wèi)會所題寫的“博愛”,是現(xiàn)存唯一一幅由其親筆題寫、并且是從落款上明示贈予華僑團體的書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華僑對辛亥革命前孫中山發(fā)動的十次起義捐款</p> <p class="ql-block">中國”禎核地球儀</p><p class="ql-block"> 該地球儀為陜西省安康市工藝美術家歷時三年多制作的工藝美術作品,作品完全采用野生山核桃果殼為材料。</p> <p class="ql-block"> 華僑華人歷史博物館各種設施和服務均屬上乘,有許多學生志愿者在這里主動給游人講解,也有不少家長帶孩子來參觀學習,是孩子增長知識,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位于地上二層的《”延安九日” —— 陳嘉庚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特展》</p><p class="ql-block">陳嘉庚 (1874·10·21 ~ 1961·08·12)</p><p class="ql-block">著名愛國華僑領袖、企業(yè)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曾任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今福建廈門集美區(qū)人,廈門大學,集美學村等均為陳嘉庚創(chuàng)辦。</p> <p class="ql-block">展覽展示了陳嘉庚先生與中國共產(chǎn)黨同聲相應、同心相知、同向而行的歷史往事。</p><p class="ql-block"> 盧溝橋事變后,海外愛國華僑支持國內(nèi)抗戰(zhàn)的熱情空前高漲,真誠希望國內(nèi)各種力量能團結(jié)一致,共赴國難。1939年冬蔣介石發(fā)布了關于陜甘寧邊區(qū)國共摩擦情況的報告,這引起了海外愛國華僑的極度不安。在這種情況下,陳嘉庚決定組織并親率“南僑慰勞團”回國慰問和考察。</p><p class="ql-block"> 1940年5月31日至6月8日,陳嘉庚在延安進行了考察訪問,通過九天的延安之行,就使他的認識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對共產(chǎn)黨由懷疑轉(zhuǎn)為同情和信任,并堅信”中國的希望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陳嘉庚塑像</p><p class="ql-block"> 陳嘉庚的抗日活動遭到日本人的通緝,認定他是”南洋抗日的巨頭”,陳嘉庚避難于印尼等地,曾剃須改裝,化名李文雪,并隨身帶有劇毒藥品,隨時準備以身殉國,在抗戰(zhàn)勝利之后,陳嘉庚才得以脫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陳嘉庚在延安行之前先行在重慶慰問考察,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陳嘉庚《南僑回憶錄》的”蔣公問何往”和”中共歡迎會”兩段內(nèi)容。</span></p> <p class="ql-block">1945年11月,數(shù)十個民間團體在重慶為陳嘉庚脫險舉辦慶祝大會,毛主席送來一幅單條,上書”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p> <p class="ql-block">陳嘉庚和黨和國家領導人合影</p><p class="ql-block"> 秉持著”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的理念,陳嘉庚恪守天職、興學報國。據(jù)統(tǒng)計,從1904年創(chuàng)業(yè)到1931年企業(yè)瀕臨清盤。陳家根共支出1331萬叻幣,其中1217萬用于興辦學校。他把賺來的錢,90%以上都用在了辦學上,先后創(chuàng)辦和資助的各種類型學教總數(shù)達118所,為家鄉(xiāng)和祖國教育事業(yè)傾其所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共和國印記 僑心共筑中國夢》</p><p class="ql-block">華僑文物聯(lián)展 —— 慶祝建國75周年,位于地上三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邵夫逸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07/11/19 ~2014/01/07)</span>新加坡歸僑,香港著名企業(yè)家和慈善,被譽為”善商典范”與”慈善豐碑”。</p><p class="ql-block"> 對國內(nèi)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億港元。</p> <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伊始,不少科學家放棄國外優(yōu)厚待遇,沖破重重阻力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1949年至1955年,共有1500余名高級知識分子從海外回國參加建設。</p><p class="ql-block"> 在”兩彈一星”工程中,1999年受表彰的23位科技專家中,有21位為歸國華僑或歸國留學生。</p> <p class="ql-block">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吳孟超 —— 馬來西亞歸僑,”中國肝膽外科之父”。</p><p class="ql-block">鐘南山 —— 美國僑眷,呼吸病學專家。</p> <p class="ql-block">體育界華僑</p><p class="ql-block">以下四位均為印尼歸僑</p><p class="ql-block">王文教 —羽毛球運動員、教練員。</p><p class="ql-block">吳傳玉 — 游泳運動員</p><p class="ql-block">林慧卿 — 乒乓球運動員</p><p class="ql-block">陳玉娘 — 羽毛球運動員、教教員。</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文藝界華僑</p><p class="ql-block">瞿弦和 印尼歸僑</p><p class="ql-block">谷建芬 日本歸僑</p><p class="ql-block">葉佩英 馬來西亞歸僑</p> <p class="ql-block">何香凝及其書畫作品 (1878~1972)</p><p class="ql-block"> 廣東南海人,日本歸僑,中國國民黨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動家,女權(quán)運動先驅(qū),畫壇杰出的美術家,民革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國民主革命先驅(qū)廖仲愷的夫人,新中國成立后,擔任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第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三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 唐聞生父親唐明照 (1910 ~ 1998),廣東恩平人,美國歸僑。1933年赴美留學,在美期間,和他人共同創(chuàng)辦《美洲華僑日報》并出任第一任社長,曾擔任美共中國局書記。</p><p class="ql-block"> 1950年回國后主要在外交領域工作,1972年由中國政府舉薦,出任新中國首任聯(lián)合國副秘書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