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印度本身應(yīng)該不需要太多的介紹了。簡單地說,印度位于南亞,是人類史上第四古老的文明(6千年,早于華夏文明約1000年),印度教則是人類史上最古老的宗教,已存在3500-4000年。2年前,印度已經(jīng)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p><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印度,下面可能是最為人知的2大地名:恒河和泰姬陵。</p><p class="ql-block">恒河(Ganga). 這是印度的母親河,源于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流經(jīng)印度北部和孟加拉國。它流淌并滋養(yǎng)了全印度的1/3國土。恒河流域兩岸聚集了約4億人口,乃世界上居住人口數(shù)最多的河流流域。</p><p class="ql-block">印度人視恒河為神圣河流。人們把自己浸在恒河水中,在滌凈身體的同時也希望能清除自身的罪孽, 凈化靈魂。印度教人死后,親人會將之在河邊火化,其骨灰將被散入恒河水中,以求得到更快的解脫,及更好的來世。當年印度總理尼赫魯曾在遺囑中寫道:“恒河是印度的河流,受其子民愛戴,。它的種族記憶,希望和畏懼,它的勝利歌謠,恥辱與榮耀都交織在一起。星轉(zhuǎn)斗移,變幻無窮,而恒河作為印度這個古老文明的像征,將永遠在這片土地上流淌”。</p><p class="ql-block">17世紀印度詩人賈格納塔(Jagannatha Panditaraja) 據(jù)說因為愛上了一位穆斯林婦女而被逐出最高種姓婆羅門。他寫了下面這首贊美恒河的詩:“我走向你,像孤兒期待憐憫。我走向你,像流浪者尋求落腳之處。我意志消沉,你振奮我的信心;我身體殘缺,你治愈我的頑疾。我向你走來,帶著干渴之心,你卻是美酒的海洋。我愿把自己獻給你”。他帶著那位女人,坐在瓦拉納西的恒河邊的臺階上,對她吟詠著這首詩,看著河水逐漸上升,直到淹沒并卷走了這一對不為當時的宗教、社會條約和俗成所允許的戀人。</p><p class="ql-block">第二是泰姬陵。那也有一段悽惋的故事,留待稍后著重介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天晚上,去5000年古城瓦拉納西(Varanasi) 的恒河邊上看祭奠。印度教徒認為如果死在瓦拉納西會盡快得到超脫。此地的恒河水中沐浴后會洗凈靈魂。如果死后能在瓦拉納西恒河中撒下骨灰,功莫大焉!</p><p class="ql-block">這晚還試坐了人力車,7公里單程,來回14公里只收了10美元,坐在上面相當不自在:我們有手有腳,自忖尚屬精壯,卻坐著讓精瘦的男子踏著三輪車,每每在上坡時看到他站了起來,用自重壓下腳蹬時,就會出現(xiàn)一陣跳下車去幫他推的沖動,以及內(nèi)疚。轉(zhuǎn)而又想,這是他謀生的手段,如果大家都不坐,未知他的收入何來!</p><p class="ql-block">傍晚的街頭,人車擁擠不堪。大叔騎著三輪車左沖右突,于不可能處游刃有余,沒有與行人、機動車輛或人力三輪車碰撞。這樣的技術(shù)讓人嘆服。</p> <p class="ql-block">下車后,還有相當長的距離要走。一月的夜風在恒河邊上帶來絲絲寒意。于是就咬咬牙,接受了一杯滾燙的奶茶,把“決不能吃、喝街邊食物”的來自無數(shù)朋友的忠告丟到爪哇國去了。</p> <p class="ql-block">靠近河邊,行人越聚越多。經(jīng)歷過國內(nèi)那種節(jié)假日在景區(qū)幾乎將靈魂擠出軀體的場面的我們,還是不習慣這里的人口密度。時時要提防別踩掉人家的鞋,又擔心會踩到不少婦女赤著的腳后跟。</p> <p class="ql-block">導游百般叮囑5個人務(wù)必像一個人一樣走路,一旦走散,在黑暗中將會夾在成千上萬的當?shù)厝酥虚g找不到回旅店的路</p> <p class="ql-block">快到河邊時,看到幾處不那么擠的地方,人們席地而坐,不知唱著什么。欲問導游,卻被催著趕緊去到河邊看正事</p> <p class="ql-block">及至到了河邊,擠到做法事(找不到合適的描述,只能想到佛教的法事兩字,卻不知印度教稱為什么)的臺子下,卻是萬頭攢動,對于一個中等個子的人來說,除了看到前面數(shù)排人的粗細不等的脖子外什么也看不到,那震耳的鑼鼓聲敲得震天價響,以致手腕上的蘋果手表提醒:注意防護,已經(jīng)超過100分貝!</p> <p class="ql-block">除了岸上層層疊疊的人群,岸邊還停了數(shù)百上千只船。船上均站、坐滿了人,萬雙眼睛巴巴地看著岸邊臺子上的隆重進行的法事。眼看除了前面無數(shù)人的后腦勺外什么都看不見,機靈的導游找到泊在遠處的一艘小木船,請他將我們5人繞著圈子往大船們中間擠進去,然后帶著我們從一艘船頭跳到另一個,直到無法再前進。即便這樣,也是離得很遠,無法看清做法的人究竟在做什么具體動作</p> <p class="ql-block">在船頭認識了幾個年輕人,一問,是開車逾三百多公里來瓦納拉西趕今晚的盛會。我們平時應(yīng)該不會如此話癆,在夜色中,狂熱的氣氛里,帶著濃濃的印度口音的英語未能阻止我們的通暢交流。有3個中輕年男子跟家里妻兒視頻,讓他們跟我們說哈啰,一起歡笑。還留了WhatsApp 交流號碼。(那幾位用WhatsApp傳給我一些合影和視頻,可惜我一到家就忙著上班,總是忘了回電,現(xiàn)在想來挺對不起人家的)。</p> <p class="ql-block">次晨,天微明前趕到恒河邊,試圖看日出,可惜天道并不酬勤,半夜雞叫般起床趕來卻斗不過陰天和霧的阻礙:哪里有什么日出好看!</p><p class="ql-block">其實我們到得還不算早,除了昨晚留下的數(shù)百艘空船和岸邊的垃圾外,河邊已經(jīng)聚集了許多善男信女,后者尤多,為的是沐浴在神圣的恒河水之中,滌清肌膚,升華靈魂,當然,所作所為都是以今生的虔誠和受苦去換取未知的幸福來生</p> <p class="ql-block">這些大姐們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地準備在凜烈的寒風中下水</p> <p class="ql-block">這位大哥以絕大定力帶著他妻子?入冰冷的恒河,想必以堅定的信念應(yīng)對著寒冷的挑戰(zhàn)</p> <p class="ql-block">大功告成,奏起班師曲</p> <p class="ql-block">導游給每人用$1買一個紙鉑托著的小花藍,鮮花當中是一個小蠟燭,據(jù)說可以默許一個心愿,將一個燃著的花籃放入恒河中,燭火在飄出10米遠不傾斜熄滅,心愿便可實現(xiàn)。點燃之前,先拍一個留證。</p> <p class="ql-block">5人5朵花,各人心里肯定是自打小算盤,不知許了什么心愿</p> <p class="ql-block">花燭一直漂了很遠很遠直到肉眼再也看不見了。按說心愿可達,可是忘性太重,或者心思太活,許了什么愿早就忘了,也罷,不去糾結(jié)了!</p> <p class="ql-block">小船戴著我們沿河岸不遠緩緩駛?cè)?,水上無數(shù)鳥們成隊來去。此時我唯一的念頭是“千萬不要飛過頭頂時向我們頭上施舍什么白花花濕漉漉的的東西。幸好船程結(jié)束時我們頭上還是干干凈凈的</p> <p class="ql-block">一路駛?cè)ィ煲汛罅?,更多的人在恒河里沐浴,然后滿足地擦干、離開, 滿滿的是對過去的割舍,和對將來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又駛過一處,似乎是已經(jīng)結(jié)束或即將開始焚尸,導游也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藍色棚欄后不知是否焚燒臺。棚外的那個被黃帶綑綁的擔架應(yīng)該是尸體,如果巳經(jīng)灑過恒河水了那就是待焚,只是我們沒有時間等待了。</p> <p class="ql-block">拉近了看。</p><p class="ql-block">這次在印度沒有見到焚尸的過程??墒?周后在尼泊爾卻完整地近距離看到并記錄了恒河支流岸邊焚尸的全過程。不過在寫尼泊爾游記時肯定會多加斟酌,因為整個畫面比較直接和graphic, 在華醫(yī)旅游群中貼出照片時有不少女醫(yī)生說視頻就不打開了,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行了.</p> <p class="ql-block">很迷茫的一個人,在焚燒埸前瞪著前方。沒人知道他的腦中有圖像,音樂,還是空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離開河畔,心情稍沉:人生的輪回變遷,光身子來了又去,只在這世界上稍作逗留,絕大多數(shù)人不留任何痕跡. 貧窮人群如何度過春夏秋冬?離河岸十幾分鐘的距離外,臨街依次靠墻坐著好幾十個眼神茫然的人,他們在等著賑粥,那是兩大鍋印度早歺??吹竭@里,對印度底層社會以信仰連結(jié)起來的人道行為很是欽佩,問了導游,各地都有這類賑貧服務(wù),均為民間自發(fā),今天,從這兩鍋飄出咖哩味的食料中,我們看到了一種普世價值,跨民族,越種族,展示了人性的光輝</p> <p class="ql-block">下一站是從德里坐車南下到阿格拉(Agra). 此地為舉世聞名的泰姬陵(Taj Mahal) 所在地,只有220公里,卻開了4個多小時,概因路況不是最佳,比在北美開車要慢一半。</p><p class="ql-block">阿格拉是北方邦的古城,它有著厚重的歷史,這里必須要講到當年的莫臥兒帝國(Mughal Empire). 16世紀時蒙古成吉思汗和鐵木爾的后裔自阿富汗南下入侵并征服印度,在此繁衍后代。在全盛時期領(lǐng)土囊括了整個印度次大陸,以及部分中亞地區(qū)。阿格拉在帝國初期及其后的一百多年均為首都,乃為當時的藝術(shù)、宗教和商業(yè)的中心。</p><p class="ql-block">莫臥兒帝國第5代皇帝沙賈汗,在位30年(1628-1658),東征西討,極度擴張領(lǐng)土,是為帝國最為輝煌的時期。而被稱為世界新7大奇跡之一的泰姬陵(Taj Mahal) 便是沙賈汗紀念他早逝的愛妃 慕塔芝. 瑪哈(Mumtaz Mahal)。Taj 在波斯語中是皇冠的意思,而Mahal 則為宮殿之意,巧的是皇妃的名字也是瑪哈。因此泰姬陵即皇宮中的皇冠,由此可見皇帝對于這位妃子的鐘愛無以復加。</p><p class="ql-block">這一天晚上,看了歌舞劇《泰姬》。90分鐘的演出,重墨點出沙賈汗對瑪哈生前的愛,以及對她死后的懷念,并稍稍描述了被軟禁后如何思念泰姬。</p> <p class="ql-block">為了有機會在眾人擁擠前獨享泰姬陵的寧靜,我們約在清晨6點多一點,日出之前到達大門。只是有不少心思相同的人已經(jīng)在那里了。</p><p class="ql-block">晨曦初現(xiàn),白色大理石建筑在遠處顯得莊嚴雄偉、大氣磅礴。據(jù)說這些大理石是用一千頭大象從亞州各處運來的。這個龐大建筑被認為是印度穆斯林文化巔峰的建筑,結(jié)合了印度和波斯風格,是整個莫臥兒王朝最精美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天尚未大亮,前面已經(jīng)有了不少游客</p> <p class="ql-block">寒冷的晨霧中,我們5人加上這位后來成為好朋友的導游山姆</p> <p class="ql-block">天幾乎全明,人群尚未擁擠不堪</p> <p class="ql-block">天色更明了</p> <p class="ql-block">湖前側(cè)的石櫈,據(jù)說1992年黛安娜王妃一襲紅衣短裙獨坐留影于此??催^這張照片,不解她怎能一人在此,沒有任何旁人(也許別的游客被攔住了),但見她秀眉深鎖,也許在遙想當年泰姬何等風光,三千寵愛集一身,而自己卻拴不住查爾斯王子一顆心…</p> <p class="ql-block">此時平素只喜歡攝山水風光照的我們又在泰姬陵前合影一個,畢竟此處早已心向往之,將來再次來訪幾率不大</p> <p class="ql-block">再看一眼</p> <p class="ql-block">近景</p> <p class="ql-block">地面和大理墻面的潔凈美麗令人乍舌。</p> <p class="ql-block">進入陵墓前山姆告訴我們不要去找工作人員問長問短,我們大為不解。</p><p class="ql-block">大廳里,一位工作人熱情地向我們介紹大理食墻紋。他取出一枝精致的小電筒,照射在暗紅的細石上,光束穿越石壁,照出內(nèi)中的紅色紋路。他告訴我們這是當年從波斯運來的紅寶石。我們聽了著實為之贊嘆。正當我們欲舉步時,此人伸出手來要小費。此時我們才理解山姆的告誡。他不好意思明說罷了。本來人家服務(wù)了也該給小費,可我們這次出游由于包了一切,出行就不帶現(xiàn)金,只好道一個罪,惶惶然離開。</p> <p class="ql-block">墻上幾何形狀的大理石</p> <p class="ql-block">頂部的花紋又與墻體不同</p> <p class="ql-block">這是泰姬陵西側(cè)的清真寺,面朝麥加。對前者流連忘返,已沒時間去看后者了</p> <p class="ql-block">到了此處,該描述一下泰姬陵的主人:瑪哈。她是一位波斯女,在14歲上被許給彼時莫臥兒王子15歲的沙賈汗。由于“黃道吉日”是6年以后的某一天,他們在瑪哈19歲那年才完婚。此時20歲的沙賈汗已因政治聯(lián)姻娶有2位妻子,并與第一位妻子產(chǎn)有一女?,敼堑?位妻子?;楹笊迟Z汗與瑪哈如膠似漆,他將后者提到極高的地位。從王子升為皇帝后,瑪哈被越級封為大皇后。自此,瑪哈每年產(chǎn)下一兒或女,共14個孩子。不幸的是,在產(chǎn)下第14個孩子時,瑪哈在經(jīng)歷了30小時痛不欲生的生產(chǎn)疼痛后死于產(chǎn)后大出血。終年38歲。生前她曾是皇帝的得力助手,共襄國是。</p><p class="ql-block">皇后的逝去讓沙賈汗痛不欲生,有一段時間不理朝政,據(jù)載他癱瘓了一段時間。他遍征能工巧匠,不惜搬空因連年征戰(zhàn)而早已捉襟見肘的國庫,立誓建造天下最宏偉壯觀的陵墓,讓瑪哈安寢。 另外,在瑪哈去世之前,他還因為各種原因陸續(xù)娶過5個妃子,可是沒有生產(chǎn)下任何子女?;屎笕ナ篮?,他不再續(xù)娶,并且也沒有別的孩子。后人傳說沙賈汗有了瑪哈后,用情至深,對別的女人全無興趣。</p><p class="ql-block">39歲的沙賈汗此時文攻武略正如日中天,他親征四方,把疆土極度擴張。瑪哈之死使他在一度傷痛后完全把自己投入國事。</p><p class="ql-block">65歲時,沙賈汗皇帝郁郁臥病,幾個兒子內(nèi)斗,并要廢除沉迷不振的老王。兒子之一奧朗則布奪取王位,殺死眾兄弟,并將老王沙賈汗軟禁。老王早已無斗志,只要求被關(guān)在一個日日能望見愛妻的地方。兒子允許他住在距離泰姬陵3公里外,可以遙望泰姬陵的阿格拉城堡的一間屋子里。據(jù)說老王日日凝望泰姬陵,一言不發(fā)。大女兒在阿格拉城堡服侍了他8年,直至老王最后的日子。據(jù)說他最后在病榻上過了3周后離世,享年74歲。老王死后,兒子把他與愛妻(兩人是新王的生身父母)合葬在泰姬陵,遂成一段恩愛傳奇。</p><p class="ql-block">后人唏噓于古代這一位叱詫風云,拓疆擴土的梟雄竟是一位如此專于情,矢于志的男子。妻子逝世之時沙賈汗才39歲,妻子之死竟然讓他背上沉重的枷鎖達35年!</p><p class="ql-block">當然,坊間也有不少別種流傳,在此無法一一提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這張?zhí)┘Я暾掌怯檬謾C從3公里外的阿格拉城堡所攝</p> <p class="ql-block">阿格拉城堡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城堡內(nèi)面向泰姬陵的一間屋子,遙想當年一位被囚禁的老者,日日用昏花濁眼望著遠方白色的陵寢,一言不發(fā)…</p> <p class="ql-block">這是阿格拉城堡里的回音壁。一人在一頭輕聲說話,對角線上幾十米外的另一人可以清楚地聽到,并進行對話,便如2人近在咫尺。那人是我們的導游山姆。他在那里輕聲說的話我們這邊把頭靠在對角線上聽得很清楚。那晚回酒店后查了谷歌,這是由于聲波依照穹頂完美的拋物線的彈射跳躍傳播至遠處,從而使能量的消耗達到最低,因此遠處仍能聽清。</p> <p class="ql-block">講完了沙賈汗和泰姬陵,再回到阿格拉城堡,又名阿格拉紅堡,蓋因城墻由紅沙巖砌成。墻高23米,有4道城門。北城至今仍由印度軍方居住,所以我們沒能參觀。</p><p class="ql-block">15世紀,莫臥兒帝國在阿格拉建都,占地近百英畝的要塞成為政經(jīng)軍中心。</p> <p class="ql-block">歷經(jīng)5、6百年,遠望時城墻益發(fā)顯得結(jié)實</p> <p class="ql-block">阿格拉城堡的覲見廳。這是一個建筑精致的大廳,乃皇帝接見臣民和大臣之廳。它的三面敞開,后面則是一組紅色砂巖的房間。大廳的柱子和拱門被后人稱為有極高的美學和工藝的造詣。說實話,這個建筑風格在我們這種凡夫俗子眼里看來只知道說一聲“好看”,卻說不清是什么道道。</p> <p class="ql-block">在古都阿格拉,泰姬陵和阿格拉城堡吸引了大部分游客的注意力。但是它郊外的阿克巴大帝陵卻少了許多關(guān)注。</p><p class="ql-block">阿克巴是莫臥兒王朝第三代國王,據(jù)載也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17世紀初他在位時業(yè)已動工。阿克巴過世后,其子莫臥兒第四代國王(即后來瑪哈的公公)予以完成。</p><p class="ql-block">它占地約120英畝,由深紅色砂巖建成,以白色大理石作為點綴,鑲以復雜的幾何形狀和花形。</p><p class="ql-block">這是南門,也是正門。此處有一個假墓,一個真墓。地上的是假墓,圍以105平方米的紅墻。陵墓建筑是一個四角錐體。而真墓則建在地下室。</p><p class="ql-block">這個輝??的陵墓曾遭造反者掠奪而失去大部分珠寶和珍貴地毯,反叛者挖出并焚燒了先王的尸骨,以致第四代王恨之入骨而在平叛后將叛軍首領(lǐng)處死。</p> <p class="ql-block">阿克巴大帝陵的另一側(cè)</p> <p class="ql-block">以上討論的是印度兩大標志性景觀:恒河和泰姬陵。</p><p class="ql-block">恒河源起喜馬拉雅山脈,圣河的潔凈的雪水奔騰而下,流經(jīng)1/3印度國土,哺育了印度次大陸數(shù)億民眾;恒河文化貫穿數(shù)千年,經(jīng)過多少朝代的傳承與更替,見證了多少太陽和月亮下的骯臟和純潔,千萬年來經(jīng)久不息,最后注入印度洋,將沿途搜集的美好與苦難統(tǒng)統(tǒng)倒入浩瀚的大海之中,這就是世界屋脊上的涓涓滴滴晶瑩雪水的最終歸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泰姬陵則歷500年風雨仍然能使世人折服于其輝宏與磅薄大氣。它是建筑和美學上高度完美的典范。蘊含在它那龐大的樓宇中的,則是一段泣鬼神的愛情故事。且不論上面所敘述的有多少是史實,有多少是后人的揣測,人間必定是有真情的。那樣泣淚啼血的相思在蕓蕓眾生身上大約天天都在發(fā)生,只是一旦出現(xiàn)在帝王身上便為世人傳頌,使得五百年后老皇帝無力的嘆息仍然在阿格拉城堡上空盤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