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初唐時期,有這樣一位書法巨匠,他的名字并沒有像歐陽詢、虞世南等那么出名,現(xiàn)在學他的字的可能也不是很多,但他為筆法傳承做出很大貢獻,他曾寫出“大唐最美書法”,他雖沒有草圣張旭出名,但卻是他的老師。</p> <p class="ql-block"> 此人陸柬之,是虞世南的外甥、張旭的姥爺,他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議郎等職,其書法之路受多方影響,自幼研習家傳筆法,先后受歐陽詢、虞世南、王羲之等大家熏陶,他善于汲取眾長,將魏晉時期書法的流逸秀勁之風與 “唐楷” 的剛健氣力相融合,形成了雄秀兼具的獨特風格。</p> <p class="ql-block"> 初唐有一大“書法巨匠”,他為筆法傳承做出重要貢獻,盡得“二王真?zhèn)鳌?,曾寫出“大唐最美書法”,可知其名號的人不多,此人就是虞世南的外甥,張旭的姥爺——陸柬之?lt;/p> <p class="ql-block"> 此作以行楷為主從中參點草意,三體并用卻不失混亂渾然天成。從其筆法來看,他用筆致圓潤少露鋒芒,展現(xiàn)出平和簡靜的意境,筆法飄縱,超逸神俊,深得晉人韻味,透露出深厚的蘭亭根基。</p> <p class="ql-block"> 字體結(jié)構(gòu)嚴謹,疏密得當,重心穩(wěn)定,筆畫之間相互呼應,形成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如 “竊有以得其用心” 中的 “竊” 字,結(jié)構(gòu)緊湊富有立體感;“得” 字則疏密有致,給人以舒適的視覺感受。</p> <p class="ql-block"> 趙孟頫也曾臨學此帖,從中領悟晉人筆法和結(jié)體,受益匪淺。孫承澤在給《文賦》墨跡所寫的跋文上說:“趙孟頫(趙文敏)晚年的書法成就,完全是從陸柬之的《文賦》中汲取了力量。世人很少見到陸柬之(司諫)的書法作品,于是就不知道趙孟頫書法風格形成的根源所在了?!?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趙孟頫晚年書法風格的形成深受陸柬之《文賦》的影響,他從《文賦》中領悟筆法和結(jié)體,從而在書法造詣上達到了新的高度。然而,由于陸柬之傳世作品稀少,世人對其了解不多,也就難以知曉趙孟頫書法風格的源頭其實是陸柬之的《文賦》 ,強調(diào)了《文賦》對趙孟頫書法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以及因陸柬之作品罕見而導致其對后世影響被忽視的狀況。</p> <p class="ql-block"> 李嗣真在《書后品》中記載:“陸學士(柬之)受于虞秘監(jiān)(世南),虞秘監(jiān)受于永禪師(智永),皆有體法”,又寫道:“陸柬之學虞草體,用筆青出于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充分說明了陸柬之在書法技藝上對前人的傳承與超越。他的《文賦》堪稱書法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初唐時期少有的幾部名家真跡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