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h1><h1> 漫游巴爾干原計劃離開保加利亞的首都索菲亞,直接穿過北馬其頓去阿爾巴尼亞。離開索菲亞時我們臨時決定,一路向南,驅(qū)馳三百余公里,繞道去了希臘北部的城市塞薩洛尼基。去那里不是為了看希臘,是探訪古馬其頓古都,都說那里曾是亞歷山大大帝的故鄉(xiāng),而現(xiàn)在的北馬其頓并不是古馬其頓。</h1><div><br></div> 塞薩洛尼基的亞歷山大雕塑(上圖)塞市海濱(下圖) <h1><br></h1><h1> 還有個插曲,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時馬其頓宣布獨(dú)立,定名為“馬其頓共和國”,結(jié)果遭到希臘強(qiáng)烈反對,理由是“馬其頓是希臘的”,當(dāng)時還發(fā)生了希臘馬其頓人的抗議游行。僵持了二十多年,為了加入歐盟不得不低頭,終于2019年更改國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且承諾不會以任何方式涉及古希臘歷史和文明”。國家改名,涉及面很廣,什么都要改,包括貨幣也要重新發(fā)行,成本很高,這到哪里說理去。</h1><div><br></div> 拜占庭文明(文化)博物館(上圖)拜占庭的井臺(下圖) <h1><br></h1><h1> 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坐落在希臘北部海灣,頻臨愛琴海,是一座建于公元前315年的歷史名城,現(xiàn)在仍是希臘第二大城市,也是整個巴爾干的貿(mào)易樞紐。歷史上塞薩洛尼基曾是拜占庭(東羅馬)的第二首都,擁有大量的拜占庭建筑杰作,所以也被稱為世界上最拜占庭的城市。隨后我們參觀了一個拜占庭文明(文化)博物館,從豐富館藏中得以領(lǐng)略了什么是最拜占庭。奧斯曼帝國時代塞薩洛尼基是第二大城市,奧斯曼遺跡存世也很多。在塞薩洛尼基除了眾多的錄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建筑外,街上隨處都有暴露在外面的古羅馬遺跡。</h1><div><br></div> 拜占庭繪畫地磚(上圖) 公元4世紀(jì)帶有圣經(jīng)故事銀浮雕畫的遺物(上圖)加萊里烏斯拱門(下圖) <h1><br></h1><h1> 我們先來到位于城市中心的加萊里烏斯拱門(Arch of Galerius),位置顯耀,不看都不行,這是公元四世紀(jì)初為慶祝羅馬皇帝(四帝共治時期)加萊里烏斯打敗波斯人而建的一座凱旋門。石柱上那些精美的浮雕,依然能辨認(rèn)出皇帝征戰(zhàn)時的情景和皇帝的威儀。拱門原來是整個建筑群的一部分,現(xiàn)在只剩下這三根石柱炫耀著羅馬帝國曾經(jīng)的輝煌。</h1><div><br></div> 加萊里烏斯拱門石柱浮雕(上圖)圓形大廳(下圖) <h1><br></h1><h1> 穿過凱旋門,圓形大廳(Rotunda)赫然出現(xiàn)在眼前,這座建于公元306年的建筑可以說是塞薩洛尼基的一部歷史,見證了整個城市的變遷,它自己也不斷轉(zhuǎn)換著角色。最初是加萊里烏斯皇帝的陵墓,后來被改造成教堂,據(jù)稱十六世紀(jì)曾是塞薩洛尼基的大教堂,奧斯曼時期又變成了清真寺,現(xiàn)在圓形主建筑前還保留著高大的宣禮塔,到二十世紀(jì)初再次被改建成教堂(拉圖姆修道院),現(xiàn)在已辟為博物館。 </h1><div><br></div> 圓形大廳的小教堂(上圖)圓形大廳的穹頂(下圖) <h1><br></h1><h1> 兩千年光陰的磨洗,圓形大廳奢侈的室內(nèi)雕塑、壁畫裝飾都已經(jīng)部分剝落,卻仍不失其藝術(shù)魅力?,F(xiàn)在還保留著屋頂公元五世紀(jì)壁畫和九世紀(jì)基督升天的馬賽克壁畫。<br> 站在大廳中央,仰望著高達(dá)三十多米的穹頂,陽光從高處的窗戶斜射進(jìn)來,在斑駁的墻壁上投下變幻的光影,仿佛時光停在了早期基督教時代。</h1><div><br></div> 塞薩洛尼基的古老教堂(上下圖) <h1><br></h1><h1> 塞薩洛尼基的基督教淵源極深,也算是基督教的一個圣地?!缎录s》中的《帖撒羅尼迦前書》和《帖撒羅尼迦后書》就是圣徒保羅寫給塞薩洛尼基基督教團(tuán)體的兩封信。塞薩洛尼基的古老的教堂很多,其中圣迪米特里奧斯教堂可以追溯到拜占庭時代,為紀(jì)念希臘圣徒圣迪米特里奧斯而建,至今保留著圣徒的遺物,自然也是朝圣地。</h1><div><br></div> 公元6世紀(jì)Codex Purpureus Petropolitanus福音書的手稿頁面(上圖)圣迪米特里奧斯教堂(下圖) <h1><br></h1><h1> 中世紀(jì)的白塔是塞薩洛尼基最醒目的地標(biāo),被愛琴海的風(fēng)吹了五百年,塔身的石塊有些剝蝕,卻依然挺立在海邊。人們都喜歡繞著白塔散步,休閑,游客則拍照打卡,其實(shí)這曾是奧斯曼帝國的監(jiān)獄,在這里處決犯人,也被稱為“血塔”。歷史總是這樣吊詭,昔日的血腥與恐怖,隨著時間的洗刷,便成了浪漫的風(fēng)景。</h1><div><br></div> 塞薩洛尼基白塔(上圖)亞歷山大廣場(下圖) <h1><br></h1><h1> 旁邊的亞歷山大廣場聳立著一尊亞歷山大大帝的銅雕,面朝愛琴海,躍馬橫刀,顯示曾經(jīng)的榮耀。很多人都說塞薩洛尼基是亞歷山大的城市,其實(shí)不準(zhǔn)確,因?yàn)閬啔v山大在世時,還沒有這座城市。</h1><div><br></div> 亞里士多德廣場(上圖)亞里士多德雕塑(下圖) <h1><br></h1><h1> 附近還有一個亞里士多德廣場。亞里士多德在這里地位也很高,因?yàn)樵莵啔v山大的老師。其實(shí)亞里士多德也沒在來過這里,他曾應(yīng)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邀請在馬其頓首都佩拉擔(dān)任老師。</h1><h1> 盡管后來師徒二人的理念存在著一些分歧,但總體上說亞歷山大受其哲學(xué)思想的影響很大。亞里士多德對荷馬史詩的研究也影響了亞歷山大,據(jù)說亞歷山大在遠(yuǎn)征時隨身帶著一本《伊利亞特》。當(dāng)然在腓力二世的資助下,亞里士多德在馬其頓也有學(xué)術(shù)上的收獲,亞里士多德后來撰寫的《政治學(xué)》就部分源于他在馬其頓的經(jīng)歷。</h1><div><br></div> 古羅馬遺址(上下圖) <h1> </h1><h1> 從這里沿著海濱大道向東,來到了古羅馬廣場遺址。殘存的柱廊、劇場、賽馬場、集市建筑在街道中間被發(fā)掘出來,旁邊的牌子上還寫著:大部分羅馬城市遺址仍然埋在現(xiàn)代建筑的底下。能想象出兩千年前,這里曾經(jīng)是商賈云集,人聲鼎沸的鬧市。就在廢墟的旁邊,當(dāng)?shù)厝撕戎Х龋闹?,享受著歐洲人那份悠閑。</h1><h1> 塞薩洛尼基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古老、浪漫、輕松。 <br></h1><div><br></div> 塞薩洛尼基街景(上下圖) <h1><br></h1><h1> 塞薩洛尼基的名勝古跡多得數(shù)不勝數(shù),大都是羅馬帝國已降的遺存,除了這座城市的名字是以古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女兒命名外,極少看到古馬其頓有關(guān)的遺跡。而我們這次來塞薩洛尼基主要是探訪亞歷山大的故鄉(xiāng),所以沒有在塞市耽擱太久,就去了距塞市西北約六十公里的佩拉古都。</h1> 佩拉市中心的亞歷山大銅雕塑(上圖)佩拉遺址博物館(下圖) <h1><br></h1><h1> 佩拉古城,知道的人不多,谷歌搜索都很難,我們邊在網(wǎng)上搜索邊詢問,總算在一個小鎮(zhèn)看到了一座亞歷山大大帝的銅雕像,年輕英武,肯定是了。問到一位當(dāng)?shù)嘏?,她不無自豪的說,這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城市。當(dāng)?shù)厝擞⒄Z不太好,又領(lǐng)著我們找到鎮(zhèn)上的老師,這才說清楚這里確實(shí)是亞歷山大的佩拉古都,告訴我們這里有一座佩拉遺址博物館,附近還有近幾年考古發(fā)掘出佩拉古都遺址。</h1><div><br></div> 佩拉遺址博物館內(nèi)部(上圖)古代馬其頓陶器(下圖) <h1><br></h1><h1> 我們先去看佩拉遺址博物館。<br> 真沒想到小鎮(zhèn)里竟然有這么大規(guī)模的博物館,館內(nèi)陳列著從遺址中出土的珍貴文物,包括馬賽克地磚、陶器、雕塑、黃金飾品和武器等,看了不能不贊嘆兩千年前古人精湛的技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亞歷山大大帝的大理石雕像,盡管歷經(jīng)歲月侵蝕,依然令人震撼(被玻璃罩住不便拍照)。博物館還通過模型和影像資料還原了佩拉古都的面貌。佩拉曾經(jīng)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見證了馬其頓王國的崛起與輝煌,當(dāng)然主要是贊頌亞歷山大大帝的偉業(yè)。<br> </h1> 佩拉出土的古馬其頓人墓葬用品(上圖)帶有希臘神話故事繪畫的陪葬陶罐(下圖) <h1><br></h1><h1> 公元前五世紀(jì)末,馬其頓把首都從艾蓋(Aigai,希臘北部的小鎮(zhèn)韋爾吉納)遷到佩拉(Pella)是看好這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且方便與南部希臘往來。佩拉很快就成為當(dāng)時馬其頓的政治、經(jīng)濟(jì)和文化中心。</h1><h1> 公元前356年亞歷山大在這里誕生,并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再到公元前336年父親腓力二世遇刺,年僅二十歲的亞歷山大在這里即位為馬其頓國王。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走出佩拉,開始了改變世界的遠(yuǎn)征,從此再沒回來。</h1><div><br></div> 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上圖)亞歷山大馴服烈馬(下圖) <h1><br></h1><h1> 博物館有一張亞歷山大騎馬的壁畫下面寫了這樣一段話:亞歷山大十幾歲時,因?yàn)槟荞Z服一匹叫Voukefalas的烈馬,父親腓力二世對他說:“我的孩子,尋求一個你應(yīng)得的王國,因?yàn)轳R其頓對你是不夠的”。這是對兒子的期許,不過聽著似乎也有點(diǎn)王位受到威脅的感覺,希望亞歷山大離開馬其頓?果然亞歷山大志向遠(yuǎn)大,甫一繼位,就以其雄才大略,從佩拉出發(fā),先統(tǒng)一希臘全境,進(jìn)而橫掃中亞,收服波斯帝國,吞并埃及全境,大軍到達(dá)印度河流域,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h1><div><br></div> 黃色為亞歷山大帝國版圖,左邊綠點(diǎn)是首都佩拉,紅點(diǎn)是以亞歷山大命名的中心城市(上圖)馬其頓建筑裝飾雕塑(下圖) <h1><br></h1><h1> 正當(dāng)厲兵秣馬,兵鋒直指阿拉伯半島的時候,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的皇宮里暴病身亡(死因也是千古之謎),壯志未酬,這一年是公元前323年。因?yàn)閬啔v山大大帝留下一句:“強(qiáng)者繼承”,結(jié)果死后其部下刀兵相向,開啟了互撕模式,最終帝國分裂成數(shù)個王國,其中三個影響較大:安提柯王朝(馬其頓和希臘地區(qū))、塞琉古帝國(西亞、波斯、敘利亞、兩河流域等地)、托勒密王國(埃及和周邊區(qū)),這些希臘化王國各自又延續(xù)了大約一百四十年到二百七十五年不等。</h1><div><br></div> 公元前馬其頓雕塑(上圖)佩拉古都遺址(下圖) <h1> </h1><h1> 從博物館出來,再驅(qū)車去看佩拉遺址。</h1><h1> 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開闊的土地,散落著一地石柱、馬賽克碎片。這是一座城市的廢墟,依稀還能辨別出宮殿、圣所、公共檔案館、集市和民宅的基礎(chǔ)(每座廢墟前都有文字說明)。考古證據(jù)顯示:當(dāng)時佩拉生活水平極高,宏大的佩拉宮殿自不必說,就說私人住宅吧,每戶面積從二百平方到三千平方不等。遺址中最大的“狄俄尼索斯之家”面積三千一百六十平方米,兩個院子,有兩個宴會廳,當(dāng)然房主肯定是富人,不過普通人二百平方左右也很不錯呀,不要忘了這是兩千多年前。</h1><div><br></div> 佩拉古都遺址(上圖)地板“狄俄尼索斯之獅”(下圖) <h1><br></h1><h1> 最讓人驚嘆的是佩拉的馬賽克地磚,佩拉人喜歡用希臘神話故事鋪地,“狄俄尼索斯之獅”就是他家的宴會廳地板,描繪了酒神狄俄尼索斯騎在一只獅子背上(我怎么看都像是豹),馬賽克的色彩豐富,細(xì)節(jié)生動。另一幅“獵鹿圖”是海倫之家的地板,描繪了獵人追逐鹿群的場景,動感十足。這幅馬賽克畫在人物上方還署有“Gnosis制作”字樣,大概是迄今為止最古老的馬賽克工藝師的簽名了吧,是不是說明那時就有著作權(quán)保護(hù)?不管怎么說,從這些精美的的工藝品能看出當(dāng)時佩拉人的富足與奢華。</h1><div><br></div> 海倫之家的地板“獵鹿圖”(上圖)寬闊的街道網(wǎng)絡(luò)(下圖) <h1><br></h1><h1> 遺址介紹牌指示我們?nèi)タ闯鞘袑掗煹慕值缆坊箱佒芗?、組織良好的供水和排水網(wǎng)絡(luò),不可思議的是竟然在房屋和公共浴場發(fā)現(xiàn)有最早的地下供暖設(shè)施,比我們超前了兩千多年。還有公共檔案館出土的,用來密封文件的泥封,也讓我們吃驚,原來幾千年前就有密封文件的做法,不同的只是古人用泥,我們用蠟。<br> 佩拉的繁榮一直持續(xù)到公元前168年馬其頓王國被羅馬帝國征服。</h1><div><br></div> 公共檔案館遺址出土的密封文件的泥封,半身像代表佩拉(上圖)海灣海水退到現(xiàn)在位置地圖(下圖) <h1><br></h1><h1> 我在塞薩洛尼基就有一個疑問:塞市占盡海灣港口之利,為什么古馬其頓偏偏要選遠(yuǎn)離海灣的內(nèi)陸建首都呢?在佩拉博物館看到幾幅地圖終于搞明白了,原來兩千五百年前佩拉才是沿海城市,塞薩洛尼基反倒不靠海,所以佩拉鼎盛時期還沒有塞薩洛尼基。后來海灣的海水退到現(xiàn)在的位置,馬其頓末期塞薩洛尼基才逐漸發(fā)展成港口和商業(yè)城市,羅馬帝國時期佩拉的地位逐漸被邊緣化,最終淪為一個小鎮(zhèn)。這也是在塞薩洛尼基見不到古馬其頓遺跡的原因。</h1><div><br></div> 佩拉遺址的皇宮立柱(上圖)佩拉遺址出土的地磚(下圖) <h1><br></h1><h1> 離開佩拉古都,再回來說說亞歷山大大帝。<br> 大凡被稱為大帝的君王必定有偉大的建樹。亞歷山大大帝只活三十二歲,就被稱為大帝肯定文治武功都很了得。論“武功”,他是軍事天才,一生從未打過敗仗,在世界最偉大的軍事家排行榜上名列第一,骨灰級的戰(zhàn)神。漢尼拔,愷撒大帝,拿破侖都在他之后,怪不得在撲克牌里能占據(jù)梅花老K。</h1><div><br></div> <h1><br></h1><h1> 其實(shí)亞歷山大大帝在歷史上名聲顯赫,更多是因?yàn)椤拔闹巍?,因?yàn)樗倪h(yuǎn)征開啟了希臘化時代。從現(xiàn)代人文角度看,征服本身不是件好事,所以提到亞歷山大遠(yuǎn)征,都強(qiáng)調(diào)客觀上促進(jìn)了東西方文化傳播融合。我覺得不完全對,亞歷山大從小深受希臘文化浸潤,又是亞里士多德這樣偉大哲學(xué)家的弟子,應(yīng)該說是一位有獨(dú)立思想,有人文情懷的統(tǒng)帥,不應(yīng)完全否定其主觀上推動文化融合的動機(jī)。</h1><div><br></div> 公元前325-300年的亞歷山大的頭像(上圖)亞里士多德頭像(下圖) <h1><br></h1><h1> 你看他:軍隊所到之處,總伴隨著希臘的雕塑家、哲學(xué)家、詩人、建筑師;對被征服地區(qū)的文化、宗教和風(fēng)俗,十分寬容;認(rèn)為東方人(波斯人、埃及人等)和希臘人一樣具有出色的才能和智慧,應(yīng)該平等、和睦相處,在這一點(diǎn)上,亞歷山大的思想觀念超越了老師;極力保護(hù)被征服地區(qū)的經(jīng)典圖書;還鼓勵馬其頓人與當(dāng)?shù)厝送ɑ?,他自己也娶了波斯國王的女兒。凡此種種,不一而足。</h1><div><br></div> <h1><br></h1><h1> 希臘化時代是古代世界歷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個時期,影響深遠(yuǎn)。其實(shí)后來羅馬人征服希臘化王國的同時本身就被希臘化了,說羅馬帝國的文化繁榮很大程度上是繼承和發(fā)展希臘文化的結(jié)果,一點(diǎn)也不過分。再往下說,整個歐洲從建筑、藝術(shù)到文學(xué)、哲學(xué),無不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乃至基督教文明也概莫能外,《新約》最早用希臘語書寫就是例證。<br> 亞歷山大走出佩拉的夢想是建立一個跨越東西方的王國,現(xiàn)在看來,希臘文化的傳播和東西方文化融合遠(yuǎn)遠(yuǎn)超出他的夢想。人類文明的進(jìn)步不在于征服,而在于融合。</h1><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