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西北橫斷山脈的褶皺里,藏著太多嘉絨藏地的經(jīng)典與神秘。距阿壩州府馬爾康城區(qū)9公里處,一河之隔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和西索民居,一者恢弘大氣,一者古樸寧靜,兩者各具特色,又相互映襯,都是嘉絨藏族文化的瑰寶,也是中國建筑史上的奇跡。<div><br>卓克基土司官寨被譽為“東方建筑明珠”,其歷史可追溯至600多年前,這里既是卓克基土司辦公的衙署,也是土司及其家眷生活的地方。西索民居是中國最美原生態(tài)古村落之一,這里曾居住著卓克基土司的科巴(差人)和工匠,現(xiàn)在的居民大多是他們的后代。</div> 土司官寨靜靜地矗立在梭磨河畔,每當(dāng)陽光灑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都能讓人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氣息和文化脈動。這座官寨不僅是藏族人民的精神家園,更是嘉絨藏族文化的重要展現(xiàn),因《塵埃落定》和《長征》等影視劇的拍攝地而聲名遠播。 官寨的建筑風(fēng)格獨特,每一處細(xì)節(jié)都透露出濃厚的歷史韻味,墻壁上的彩繪、雕梁畫棟無不訴說著過往的故事。卓克基土司官寨還是紅軍長征途中毛澤東、周恩來等領(lǐng)導(dǎo)人居住過的地方,這里也因此成為了紅色旅游的重要景點。 夕陽西下時,當(dāng)我踩著磨得發(fā)亮的石板路走向卓克基土司官寨時,高聳碉樓正以陡峭的棱角切割流云。這座1938年重建的東方城堡,將漢式四合院與藏式碉樓奇妙地糅合,青灰片巖壘砌的墻體里,至今回蕩著末代土司索觀瀛書房里的誦經(jīng)聲。 這座官寨占地面積1400余平方米,由四組碉樓組合為封閉式的四合院,坐西北朝東南,平面略呈正方形,中軸線對稱布局。它不僅是土司制度的歷史見證,民族發(fā)展史中的一段歷史遺跡,而且也是藏漢民族建筑藝術(shù)高度融合的典范。 <p class="ql-block">官寨的建筑結(jié)構(gòu)分為四層,包括馬圈、土司家役的住房、廚房、土兵的住房、土司及其家眷的住房以及僧眾的住房等。除了漢式屋頂外,主樓和附屬碉樓都采用了典型的嘉絨藏族式建筑風(fēng)格,展示了土司官寨的獨特魅力,也成為了解當(dāng)?shù)匚幕蜌v史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陽光穿透官寨議事廳的雕花木窗,在昔日土司寶座投下斑駁的菱形。1935年紅軍長征途中,毛澤東曾在此借宿七日,火塘里未燃盡的松枝與《三國演義》書頁間的批注,仿若再現(xiàn),凝固成歷史琥珀中的雙影。</p> <p class="ql-block">沿著官寨轉(zhuǎn)經(jīng)筒的銅鈴聲往東,梭磨河突然拐出一道翡翠彎弧,西索民居便如琥珀凝結(jié)在河灣里。六十余棟石屋錯落層疊,石片堆疊的墻面像打開的經(jīng)卷,陽光在凹凸的紋理間書寫六字真言,仿佛時間在這里靜止一般。</p> 西索民居始建于清代,是嘉絨藏族最典型的村落之一,保持了嘉絨先民“壘石為室”的傳統(tǒng)建筑風(fēng)格。整個民居猶如一座壁壘森嚴(yán)的古堡,又酷似藏族八寶圖案中的“花依”圖案。這里的居民生活平淡舒適,傳承著藏族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和文化習(xí)俗。 走進西索民居,仿佛穿越到了那個土司時代,感受著那個時代的繁華滄桑與歷史厚重。煨桑臺前,年輕的畫師正用礦物顏料描繪壇城,朱砂與金粉落進裊裊青煙,將六百年前的唐卡記憶點染成此刻的云霞。 走在青石板小路上,腳步聲在高聳的石壁間回響,在細(xì)長的小道中延展,給人一種曲徑通幽的瑕想。這些線條分明,棱角突出的石頭建筑,與周圍險峻的山峰,陡峭的崖石等自然環(huán)境渾然天成,鮮艷的圖騰、紅色的瓦片、飄動的經(jīng)幡,給這里增添了幾分神秘。 西索民居的藏式房屋多為三層結(jié)構(gòu),底層通常用于飼養(yǎng)牲畜,二層是臥室和廚房,而三層則是經(jīng)堂和客房。民居建筑形如碉狀,也稱碉樓。這種碉樓不僅冬暖夏涼,而且建筑藝術(shù)獨特,審美價值高,就像一件件珍貴的藝術(shù)品。 散步于村落之間,可以感受到濃郁的藏式風(fēng)情。房屋均是用石頭一塊一塊砌成的,石塊之間縫隙均勻,并形成漂亮的曲線,窗子上畫著藏族特有的美麗圖案。家家戶戶門口窗臺,鮮花綻放,一番美麗祥和的景象,感覺這里的時光尤其柔軟且美好。<br><br>當(dāng)暮色漫過碉樓箭垛時,我依依惜別土司官寨和西索民居?;厥淄ィ焦鹊慕?jīng)幡都在隨風(fēng)翻動,仿佛嘉絨藏地的呼吸。那些被片巖壘砌的時光,那些被酥油燈點亮的星辰,此刻都化作掠過耳際的絮語,在梭磨河的水紋里蕩開微瀾的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