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一日,我駕車偶然路過柴溪村。不經意間,村口一座三門式跨道木結構牌樓闖入眼簾。其氣勢恢宏,古韻悠悠,瞬間緊緊抓住了我的目光,令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車子,駐足細細觀賞,還將這古樸又雄偉的牌樓景觀拍攝留存。<br> 牌樓的正面與背面,分別鐫刻著 “柴溪”“源遠流長” 字樣,紅底黃字,奪目耀眼。牌樓西邊,高大的連廊亭閣拔地而起,專為游人提供休憩、納涼、避雨以及觀賞美景。連廊周邊,綠樹成蔭,群山環(huán)抱,好似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我漫步于氣勢不凡的長廊之中,盡情欣賞著眼前的美景,心中滿是悠然自得,愜意之感油然而生。<br> 牌樓東邊,聳立著一塊柴溪村碑。碑上刻著:“柴溪原稱槐溪,清朝道光十八年改為現名。村莊始建于初唐,地處象、寧、奉三縣交界,南枕分水嶺,北臨象山港,依山傍水,風光旖旎。歷經一千三百余年的繁衍生息,如今已有一千多戶、三千余村民。雖諸姓雜居,但民風淳樸,勤勞智慧的村民不分宗族、貧富,世代和睦相處,共同商議、共建家園?!?短短近一百三十字,將柴溪村的地理風貌、歷史沿革、村風民俗等描繪得細致入微,“源遠流長” 的村史內涵也清晰地展現在眼前。<br> 穿過牌樓,一條寬敞的環(huán)村公路映入眼簾,沿著溪坑東西兩邊蜿蜒,徑直通向村莊。在新村規(guī)劃區(qū)內,一幢幢農家別墅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沿溪兩旁,村民樓房錯落有致,新農村的嶄新風貌令人眼前一亮。<br> 柴溪村規(guī)模宏大,南北長 4300 米,東西寬 3300 米,擁有千戶人家、3000 余人口。自改革開放以來,柴溪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莊美麗,村民富裕,新農村建設成果顯著。而在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基礎設施建設,都離不開心系家鄉(xiāng)、熱心家鄉(xiāng)事業(yè)建設的鄉(xiāng)賢和有識之士的大力支持。據說,投資一百四十多萬元的柴溪牌樓,全部由本村鄉(xiāng)賢慷慨捐資興建。<br> 柴溪村這座氣勢雄偉的木結構門樓,憑借其獨特的古建韻味,淋漓盡致地彰顯了一個千年村落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已然成為象山“西大門”一張靚麗的精美名片!<br> 村門牌樓作為一個村莊入口的文化地標,不僅代表著村莊的特色形象,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建設一座優(yōu)質的村門牌樓,不僅能為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增添光彩,還能更好地彰顯村莊的人文歷史,凝聚人心,激發(fā)村民內心深處的歸屬感與自豪感。如今,全縣各地矗立著眾多形式多樣、獨具特色的村門牌樓,它們已然成為美麗鄉(xiāng)村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因此,重視和保護村門牌樓,傳承和弘揚這一獨特的文化遺產,具有極為深遠而重大的意義。<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