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就耳聞遼寧省朝陽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喀左縣)的高蹺秧歌遠近聞名,聲名遠播,是“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10-12日元宵節(jié)期間,我有機會隨空谷幽蘭攝影團來到喀左縣,現(xiàn)場體會喀左的高蹺秧歌表演。喀左高蹺秧歌是喀左縣代表性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融合了滿族、蒙古族和漢族的多元文化元素,是遼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高蹺技藝與秧歌舞的完美結合極具觀賞性和藝術性,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清代中后期,受中原漢族文化與蒙古族草原文化的雙重影響,既保留了中原秧歌的喜慶韻律又融入了蒙古族舞蹈的豪邁步伐,體現(xiàn)了多元文化的水乳交融,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表演風格。表演者在1.5-2米的高蹺上表演各種高難度動作,需經(jīng)過長期的刻苦訓練方可駕馭,技術難度極高。</p><p class="ql-block">高蹺秧歌的服飾色彩艷麗,做工復雜,典雅華貴,蒙古族元素鮮明,鑲邊蒙古袍搭配漢族傳統(tǒng)戲曲服飾,即高貴雅致又具鄉(xiāng)土氣息,雅俗共賞,臉譜化妝夸張生動,亦莊亦諧。臉譜既有傳統(tǒng)戲曲人物西游師徒、封神中的各路英雄、八仙過海的各路神仙、紅臉的關公,黑臉的包公和楊門女將等,又有現(xiàn)實生活中的農村老漢、村姑和叼煙帶鍋的大媽等各色人物一應俱全。</p><p class="ql-block">我們攝影團隊于2月10日下午抵達喀左,在附近鄉(xiāng)村轉了轉,11日(正月十四)凌晨4點鐘就到附近的社區(qū)跟拍高蹺隊的化妝和各項準備。他們化妝、穿戴服飾大約進行了兩個多小時,在一間大約不到20平米的房間里他們邊吃早餐邊化妝穿戴,真是辛苦極了。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來到了表演現(xiàn)場。表演開始后,嗩吶聲、鑼鼓聲、吶喊聲,聲聲入耳,高蹺步、秧歌舞、水秀舞,招招絕活。觀眾更是目不轉睛、目瞪口呆,叫好聲不斷,鼓掌聲不斷。歡騰,熱鬧,喜慶,祥和。龍騰獅躍,秧歌舞動,歡度元宵佳節(jié),怎一個“鬧”字了得,百姓們惟愿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國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凌晨四點從化妝開始</p> <p class="ql-block">我的扮相酷吧</p> <p class="ql-block">裝車準備出發(fā)</p> <p class="ql-block">穿戴行頭</p> <p class="ql-block">演出前候場</p> <p class="ql-block">太陽升起的時候</p> <p class="ql-block">演員也在玩兒直播</p> <p class="ql-block">小小傳承人</p> <p class="ql-block">抬秧歌</p> <p class="ql-block">背秧歌</p> <p class="ql-block">謝謝觀賞</p> <p class="ql-block">攝影:老翟</p><p class="ql-block">制作:老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