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節(jié)訪友,幾個家鄉(xiāng)人相聊正歡,突然,主人問,吃饃不?我這兒有赤水大蔥。大家稍一愣曾,立刻大聲吆喝:來來來,趕緊拿來!仿佛碰到了久未謀面的老朋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們的老家在關中東部,俗稱東府。盛產(chǎn)兩種農(nóng)作物:一個是小麥,一個是大蔥。小麥是秋季種植,冬季養(yǎng)育,春季拔節(jié),夏季收獲,生長期雖只有半年,但經(jīng)歷了四季,麥面吃起來筋道而富于營養(yǎng),陜西biangbiang面的盛名,與關中小麥的出眾是分不開的。老家出產(chǎn)的大蔥又叫赤水大蔥,是國家地理保護品種,已有400年的種植歷史</span>。其蔥身高大,蔥白粗長,肉質(zhì)脆嫩,甜而辣少,味濃而香。<span style="font-size:18px;">蔥白上下一樣粗細,拿在手里輕輕的,切成蔥花下在鍋里,飄在湯面上,像是蔥綠色花瓣。家鄉(xiāng)的人對大蔥有著特別的喜愛,有著“無蔥不成席”的說法。</span></p><p class="ql-block"> 生蔥就饃,是關中東部司空見慣的一種吃法。小時候(上世紀六十年代),生活條件非常簡單,糧食不多,菜也非常的少。肚子餓了,但又沒有到飯點,解決的辦法就是從饃籠子里抓一塊饃,剝一根大蔥,一口饃,一口蔥,就著吃。</p><p class="ql-block"> 老家習俗是一天吃兩頓飯,干三晌活:頭晌天剛亮就出工,干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點左右吃早飯;晌午十二點左右出工,干到十五點吃晌午飯;后晌十七點出工,干到天黑收工。早上出工,要出力氣的人往往兜里揣個饃,折一根大蔥,休息的時候就著吃。或者傍晚從地里回來,圪蹴在房檐臺,就著大蔥吃口饃,就算耐住饑餓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孩子們肯餓,早上天不亮去上學,書包里就裝著饃和蔥。下了早讀,一個個都拿出饃來,就著蔥吃。要是有誰沒拿蔥,就會有人給分一截,一起共享幸福。要是沒有分到蔥,那天的饃,一定吃的干澀,吃的委屈。我們兒時的蔥,就像現(xiàn)在孩子們的巧克力,承載了孩子們最幸福的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剛結(jié)婚那會兒,第一次帶愛人回老家。愛人是西府長大的,對東府的生活很陌生。剛進門,就見小侄女拿一根蔥,三下五除二地揪斷蔥葉,剝?nèi)ネ馄?,然后把蔥夾在胳肢窩捋一下,抓起饃饃就吃起來。一套動作行云流水,妻子先是驚訝,再是大笑起來。她才知道,生蔥就饃在東府人生活中是怎樣的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農(nóng)忙時節(jié)在兩頓飯之間、或者后晌干完重活的傍晚時節(jié),對勞動者有一種額外非正式的加餐,叫著喝滴饃,喝字在這兒讀著huo音,喝(huo)滴,是家鄉(xiāng)方言,指開水,喝滴饃就是吃饃+喝開水。雖然是吃饃喝開水很簡單的加餐,但在生活窘迫的年代,把饃饃熱一下,再倒上一杯熱水,讓簡單的生活增加了太多的暖意,是女主人面對男人們的辛苦,由于生活條件實在困乏,無法拿出更像樣的食品,而只能燒一壺開水來表達無可奈何的敬意,包含了對辛苦的一種無法言傳的心疼和褒獎,其象征意義遠遠大于實際意義。家里農(nóng)忙時請人幫工,或是男勞力干完重活,都要有一頓鄭重其事的喝滴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果傍晚母親讓你去喊父親吃喝滴饃,就意味著父親勞累了一天。一張黢黑的八仙桌上,點著一盞昏黃的煤油燈,桌子的正中,放著兩個碟子,一個碟子里放著冒著熱氣的饃,另一個碟子里是幾截切的長短如一的大蔥,能看出母親把一個簡餐做的相當認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父親坐在桌邊椅上,掰一塊饃放在嘴里,再咬一口大蔥,細細的嚼著,咽下,然后端起碗里的開水,吸溜一口。少頓,再掰一塊饃,再咬一口蔥,再喝一口開水。這時候,你會覺得父親不是在吃一頓簡單的喝滴饃,仿佛一頓不亞于滿漢全席的大餐,吃的是擬揚頓挫,韻味悠長。父親的身影被油燈投在墻上,像一幀皮影,似乎是在唱戲,雖然不知道是唱什么,但是看得出父親唱的很認真,是在訴說生活的不易,還是思考家族的興衰?不得而知?,F(xiàn)在想來其實是忍辱負重后對生活的咀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離開了家鄉(xiāng)很多年,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的生活習慣已經(jīng)被改變的面目全非,生蔥就饃很久都沒有再吃過了,但是兒時的記憶是印在骨子里的東西,只要條件具備,就會引起實景再現(xiàn)。幾個老鄉(xiāng)拿著蔥,就著饃,一時間笑語喧嘩,仿佛遙遠兒時的那一幕還在:一群少年,在課間靠著南墻曬暖暖,黑黝黝的饃、白生生的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