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禪林深處的古剎樓臺,是為了給天涯流云,人間萍客一個寧靜的歸宿。在這里,你能看到吳越國歷代國王敬天禮佛,奉佛至誠,企盼以佛法護(hù)佑國家。他們千年前建寺起塔,開龕造像,刻經(jīng)造幢,禮遇高僧,大興禪宗。吳越國給杭州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最為突出的就是以佛教為中心的宗教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我們抵達(dá)的是千年古剎靈隱寺,為杭州最古老的寺院,也是全國著名的禪宗十剎之一。杭州佛教,始于兩晉,盛于五代吳越。吳越國三世五王均以奉佛利生,以“保境安民”志,“信佛順天”為宗旨,對靈隱寺兩次擴(kuò)建。首先是吳越王錢镠建僧房500多間,其次是他孫子錢弘俶增建僧房1300多間,成為一座擁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僧眾3000人的大寺。</p> <p class="ql-block"> 在熙熙攘攘的靈隱寺后,藏有三面云山中幽趣的韜光古道,從古至今備受信眾的青睞。韜光,位于北高峰的半山腰,是唐代高僧韜光禪師曾在此修行,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韜光寺創(chuàng)建于五代吳越年間(公元938年)歷代名人逸士對這里情有獨(dú)鐘,游蹤常至,留跡頗多。唐代詩人白居易來杭州任刺史,于是慕名造坊,和韜光禪師吟詩唱和,結(jié)為詩友。如今韜光寺的烹茗井,就是當(dāng)年白居易與禪師汲水烹茗之處。敞門對面是誦芬閣,內(nèi)有石壁,是當(dāng)年韜光僧面璧誦經(jīng)處。院內(nèi)有金蓮池,是當(dāng)年禪師引水種植金蓮處。寺內(nèi)還尚存一甌亭、呂純陽煉丹臺遺址、觀海亭等景觀。</p> <p class="ql-block"> 上天竺寺,建于五代后晉天福四年(939年)。相傳,僧人道翊深入白云峰下處女林中結(jié)庵修行。發(fā)現(xiàn)一段會發(fā)光的木頭,請雕刻名匠孔仁謙雕成觀音大士坐像,妙相莊嚴(yán),寶光煥發(fā),而且異香陣陣。天福十二年,吳越國王錢弘俶即位,開通了到上天竺的道路,建起觀音看經(jīng)院,供道翊修行。后漢乾祐年間,僧人勛從洛陽帶著一枚舍利到上天竺,將舍利安置在香木觀音的頭頂部,上天竺寺從此聲名鵲起。</p> <p class="ql-block"> 宋時崇佛,杭州知州張去華因浙西大旱,請上天竺佛像至城南梵天寺祈雨,碰巧當(dāng)天就下了場透雨。此后,蘇軾寫“祈雨”“祈晴”文,由是上天竺觀音靈驗(yàn)之說不脛而走,名聞江浙。此后,上天竺寺屢建屢毀,規(guī)模不斷擴(kuò)大。清朝歷代帝王對上天竺恩寵有加,乾隆帝曾八次光臨此寺,御書門額“法喜講寺”,寺名沿襲至今。民國抗戰(zhàn)時,寺院逐步衰落。</p> <p class="ql-block"> 1967年前,寺廟荒廢。正值“破四舊立四新”時期,原在鬧市區(qū)中山中路附近的杭州集成制刀廠,為響應(yīng)政府“工業(yè)門類齊全”及工廠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改名杭州壓力表廠,搬入上天竺法喜寺,廠址長達(dá)20年之久。此后,九十年代寺院殿堂先后恢復(fù),香火日盛,其規(guī)模改造占地超過百畝。</p> <p class="ql-block"> 當(dāng)追尋的腳步,站在南屏山慧日峰下,眼前是杭州著名叢林寺院——凈慈寺,簡稱凈寺。</p> <p class="ql-block"> 五代吳越國王錢镠于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創(chuàng)造。原名慧日永明院。首任住持永明延壽禪師被尊為佛教凈土宗第六代祖師,其百卷著作《宗鏡錄》更是流傳千古佳作,在佛教禪宗史上有一定地位,對佛教文化有貢獻(xiàn)。凈寺東大樟樹旁有永明禪師塔院。人稱“濟(jì)公活佛”的高僧道濟(jì)禪師,出家于靈隱寺,后師從凈寺住持德輝禪師,這里有濟(jì)公殿、運(yùn)木古井等很多有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昭慶寺,五代吳越國所建,原名菩提院。舊與云林、凈寺、圣因合稱西湖四大叢林。此后,屢毀屢建。咸豐辛酉年,毀于兵燹。光緒初重修大雄寶殿恢復(fù)舊觀,寺外有蓮池、萬善橋,寺內(nèi)有戒壇千佛閣、定觀堂、觀音井、臥牛石等勝跡。現(xiàn)為青少年活動中心。</p> <p class="ql-block"> 吳山是西湖群山中嵌入市區(qū)的山,鐘靈毓秀,人文薈萃。吳山由紫陽山、城隍山、伍公山、云居山等10多個小山頭組成。</p> <p class="ql-block"> 五代吳越國時,開始在山上建有城隍廟,錢镠作有《鎮(zhèn)東軍城隍碑記》故老百姓稱為城隍山。宋以后,通稱吳山。明代,冤殺的清官周新被封為杭州城隍后,香火日盛,聲名傳播。</p> <p class="ql-block"> 吳山伍公廟景區(qū)有“海會寺”遺址地,據(jù)《四庫全書》載“海會寺,吳越國王建,舊名石佛智果院。宋大中祥符年間,改名積善海會寺。是杭州古時祈雨的主要道場,也是明代“吳山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寶成寺為五代吳越國王妃仰氏所建,初名釋迦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額“寶成院”。南宋則額“寶成寺”。有元代麻曷葛刺造像,為國保級單位。</p> <p class="ql-block"> 在杭州人的眼里,五云山是西湖群山中著名的高山之一,海拔340米。它有著與生具來的深秀,有著觀音大士去西天瞻拜佛祖,路徑此山,流連忘返,遺落蓮花,化為五色祥云的民間故事。在蓮花的禪意里,我滋生夢境的秘境。</p> <p class="ql-block"> 這一站,真際寺遺址?!罢骐H”取佛教術(shù)語,指不生不滅的宇宙本體。真際寺的開山祖師是伏虎志逢禪師,師奉天臺宗,道業(yè)堅(jiān)固,宅心仁厚,曾住持著名佛教叢林的理安禪寺,當(dāng)時吳越國王對他極為敬重,賜予紫衣,謚號普覺,為一代名僧。北宋(963一967)寺改為真際院。明初寺毀,1517年重建。遺址內(nèi)有水井,是杭州西湖風(fēng)景區(qū)海拔最高的天然水井,被稱為“天井”。五代吳越千百年來,雖經(jīng)大旱,從未干涸過。</p> <p class="ql-block"> 漫步于竹徑的盡頭,便是云棲寺舊址了。始建于北宋年間(967年),是吳越國王為伏虎志逢禪師興建的三座寺院之一。1065年寺名改為“棲真”。此后寺院一直名聲不著,1491年,遭暴雨,山洪突發(fā),寺院沖垮無存。直至明朝年間(1571年)由一名杭州名僧蓮池重建后香火極盛。</p> <p class="ql-block"> 清代康、乾之際,是云棲寺空前鼎盛期??滴醯墼拇斡卧茥?,乾隆帝南巡也曾六到云棲,兩帝曾題有:“松云間、修篁深處、香門凈土”等額,并留有許多詩篇。此后,寺院屢有毀建,抗戰(zhàn)時寺宇年久失修,云棲寺之繁華成為昨日黃花。但寺院格局仍保留。1962年原寺址辟為杭州工人休養(yǎng)院。2002年開始恢復(fù)云棲寺,景區(qū)內(nèi)人文內(nèi)涵更為豐富,環(huán)境更為幽靜。</p> <p class="ql-block"> 追溯五云山寺院的緣起,也是在追溯人生的緣起。當(dāng)歲月光陰輾轉(zhuǎn)多少浮沉起落,門庭冷清,最終都可以花團(tuán)錦簇,星郎月明。只要緩緩信步,前方總會有一座寶殿真身為你等候。</p> <p class="ql-block"> 理安寺,古稱涌泉禪院,又名法雨寺,均因寺內(nèi)有著名的法雨泉而得名。五代時,高僧伏虎志逢禪師曾棲居此地,吳越國王為之建的第一座寺。</p> <p class="ql-block"> 南宋時,宋理宗曾來寺進(jìn)香禱祝國泰民安,因此改名為“理安”。2001年,杭州市政府實(shí)施理安寺遺址修復(fù)工程,利用遺址所在的山谷林泉資源,按寺廟建筑格局、佛教藝術(shù)精華,營造“深山藏古寺”的幽僻意境。</p> <p class="ql-block"> 杭州三臺山下,舊時著名的六通禪寺和法相寺就在這里。相傳后唐有高僧法真,耳朵長九寸,容相奇特,德高望重,受到吳越國王禮敬。公元939年吳越國王錢元瓘為之在此建二座寺院,法相寺(舊名長耳朵寺),六通禪寺。明代兩寺廢。1949年在兩寺遺址上建六通招待所,1986年改名六通賓館。</p> <p class="ql-block"> 高麗寺又名慧因寺,原址位于花家山賓館內(nèi)花家山、玉岑山下。始建于五代后唐(927年)為吳越國錢镠所建。近年將該寺恢復(fù)重建于三臺山路口。</p> <p class="ql-block"> 月輪山上原有開化寺,又稱六和寺。吳越國王錢弘俶與六和塔同時建造。寺已不存,遺址依稀可辨。</p> <p class="ql-block"> 在杭州城區(qū)東北部有皋亭山、黃鶴山諸山大小山峰60多座,各具其態(tài),栩栩如生,形成一道特有的城郭北屏障。公元896年,五代吳越錢镠在山西的古城一帶建“錢王寨”,石城周圍十里,抵御田顥和安仁義攻杭州。公元935年,吳越國王創(chuàng)建龍居寺,名涌泉院。如今,正在恢復(fù)中,不久一座氣度不凡的新龍居寺將出現(xiàn)在黃鶴山南麓。</p> <p class="ql-block"> 位于建國北路東側(cè)有條潮鳴寺巷,公元915年吳越國王錢镠建,名歸德院。宋高宗南渡來杭曾暫住寺內(nèi),夜聞江濤聲,以為金兵追至,嚇得不行,后得知是錢江潮水聲,因此將該寺賜額為潮鳴寺。清末,寺改為佛教公立小學(xué)堂,后一直作為潮鳴寺巷小學(xué)存在。后舊城改造遺跡徹底消失,只留巷名傳承。</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大學(xué)路與建國中路間,有條小巷叫華藏巷,此地原有華藏寺,公元935年吳越國王錢元瓘創(chuàng)建,原名報(bào)恩院。北宋1008年改名華藏寺?,F(xiàn)遺跡消失,只留下地名。</p> <p class="ql-block"> 長明寺巷南起清泰路,北至解放路東段。巷口舊時建有五代吳越國時的長明寺。該寺最為珍貴的遺物,五代貫休和尚著名的《十六羅漢圖》,如今藏于杭州碑林。寺址遺跡不存。</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江城路與建國南路之間,有條金剛寺巷,巷內(nèi)原有金剛寺,吳越國王錢镠建,原名功德院。宋理宗將其改名金剛寺?,F(xiàn)只能從地名中了解它們曾經(jīng)的神圣與輝煌。</p> <p class="ql-block"> 古香積寺建于公元978年,舊名興福寺。吳越國王朝存在的最后一年所建。當(dāng)年二月國王錢弘俶北上汴梁(今開封)“納土歸宋”。宋代改名香積寺。2009年復(fù)建,再現(xiàn)了“杭州運(yùn)河第一香,湖墅市井風(fēng)情地”的繁華勝景。</p> <p class="ql-block"> 順著歷史幽深的五代吳越尋去,一路逶迤行走,在歷史縱深的長廊中,吳越國時期在首府杭州新建寺廟300多座,擴(kuò)建舊寺廟20多座。拾揀煙云散落的片段,這條道往“信佛順天”的路徑鋪滿了菩提。在這新時代山青水秀的風(fēng)景中,禪思的燭光一直在搖曳,佛前的梵貝一直在聆唱,并不會因朝代的更替而無聲熄滅,亦不會因?yàn)闅q月的流逝而戛然而止。</p><p class="ql-block"> 下一篇《吳越塔幢覓遺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