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時候在老家陶營,聽大人們說話印象中,白沙就是一個高級熱鬧的地兒,后來上學(xué)上班來往洛陽坐車總經(jīng)過那里,又聽說白沙羊肉湯很出名。剛拿到駕照時候也曾因為省道堵車,繞道白半路翻過摩天嶺,一路走一路打聽,從一些鄉(xiāng)村小土路開車經(jīng)曹劉莊、大安回到老家陶營。但整體上對白沙并沒有什么深入了解。</p><p class="ql-block">也聽考古群老家白沙的群友,說過自由縣、老商業(yè)街什么的,乙巳年正月十四因故回汝陽有事,半路又不用去了,就隨興在白沙下了車,打算隨便逛逛,看看能看見點啥。不行看看嶺上的莊稼地也行。</p> <p class="ql-block">客車停靠的地點是省道的白半路口,也是鎮(zhèn)上的人民西路。沿路向東溜達(dá),一街兩行都是賣菜的,賣元宵的,賣鞭炮雜耍的。在白沙初中的門口,一個系著郵政圍裙的大媽,算是賣自家種的青菜的人里邊比較講究的一個了。</p><p class="ql-block">再往東,有兩口子也在賣自家種的蘿卜青菜的,就比較隨意一點。還有再靠東邊,臨近高速橋下一個賣羊雜的攤兒,也許是本色的吧,不過那些雜肝兒的賣相真的是不敢恭維。買的人倒還是和攤主很熱絡(luò)的說著話兒。</p> <p class="ql-block">熱熱鬧鬧的煙花攤兒上,馬到成功,縱橫四?!杀Т缶淼拈L鞭,仿佛聞到了過年空氣中的硝煙味,和記憶中美好的煙火氣,不由得會心一笑。</p><p class="ql-block">看到了白沙村的牌子,卻沒有看到半點老街的影子。據(jù)后來的了解,這個牌子的地方應(yīng)該是老寨的西南寨門位置吧。</p><p class="ql-block">又走了幾十步,還是不得要領(lǐng),向街邊的店家打聽,人家聽說我是來玩的,就說一直順路走,前邊有小吃一條街,很多好玩的。</p><p class="ql-block">好吧,那就繼續(xù)往前走??斓礁咚贅蛳铝?,還不見蹤影,只好又打聽老街在哪里?說到前邊路口左拐一直走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走啊走,還是沒影子,看看地圖,開著流量定位也是一會跑到莊稼地,一會跑到大街上。沒奈何看地圖上的標(biāo)志性店鋪吧。文化路和興隆街交叉口有一個永偉副食批發(fā)部,往前看就是十字路口,也看到永偉副食批發(fā)部,地圖上定位卻還有很遠(yuǎn),只能自嘲的笑笑了。</p><p class="ql-block">站在十字路口,往西看兩邊熱熱鬧鬧人不少;往東看冷冷清清小臟亂。那就往東走吧。</p> <p class="ql-block">走了兩分鐘看到右邊有一個黨群中心,應(yīng)該是村委會吧?不管它,繼續(xù)溜達(dá)。</p> <p class="ql-block">為了經(jīng)商所需,房子前部不是用磚砌起的墻,而是用合扇木門拼裝而成,和洛陽老城東大街的老商業(yè)店鋪類似。這里應(yīng)該就是老街了吧。</p><p class="ql-block">雖然破敗,但對聯(lián)書法和詞句還是透露著書卷氣:燕尾點波、柳絲系岸…</p><p class="ql-block">門楣上還留有木板的門牌,隱約可以看見白漆書寫的**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沙鄉(xiāng) 白沙305</p> <p class="ql-block">白沙鄉(xiāng) 白沙312 興隆街 439,不同時期的兩個門牌。三個五好家庭牌,文明星級牌…,光陰的故事,就在這一個個不起眼的小東西上。只要經(jīng)歷過那個時代,就會想起那些鮮活的人和事。</p> <p class="ql-block">這個是當(dāng)時的高門樓了。后退兩尺為行善,刮風(fēng)下雨回不去家的,可以站下避避。年節(jié)下墻窯窩里點個油燈,門樓下邊掛個大紅燈籠,臨街的鋪子再上些上好的年貨,節(jié)日的氣氛就拉的滿滿的了。</p> <p class="ql-block">一街兩行的鋪子,一直排到東寨門,“小上海”“小洛陽”也不是浪得虛名的了。</p><p class="ql-block">再往東走就是自由縣縣長舊居、自衛(wèi)團駐地、縣衙、縣師范了。</p> <p class="ql-block">臨街的小三間塌了一間房頂,西和墻的秸稈泥批掉了一大半,漏出來卵石砌筑和土坯壘砌的混合山墻,臨街過道門的后門兩邊還留著五六十年代的教員語錄。應(yīng)該是集體辦公使用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語錄</p><p class="ql-block">我們一切工作………</p> <p class="ql-block">深深的內(nèi)院,應(yīng)該有以前的三進(jìn)吧。渾磚到頂?shù)那皦ι翔傊ス獯驁A的不同的格子窗,可以感受到當(dāng)年主人的考究和工人的匠心。只是院內(nèi)和房頂確是明顯的破敗了。</p> <p class="ql-block">和洛八辦的閨房一樣寬窄的一間單披廈里,昏暗的光線里,隱約可以看到滿墻的煙灰,一個骯臟的案板和一個黢黑的燒火鍋頭??戳税胩?,有一個白白的節(jié)能燈安在房頂上,又東看西看,找到一個像是拉線開關(guān)的線繩,開了燈,打開鍋派,只見鍋里的水還冒著熱氣,鍋臺肚里象是新燒的柴灰??磕蠅Χ庵簧俚挠膊窕稹?lt;/p><p class="ql-block">黢黑的小竹籃,小瓦缸。應(yīng)該就是我在門口的時候看見的一個讓我有點害怕的那個老頭的吃飯灶火房吧??匆娝筮吶チ耍也鸥疫M(jìn)來看看。卻也不敢再往后邊去看了。</p><p class="ql-block">就在我看完灶火,出來在窄窄的院子里拍窗戶的時候,那個老頭從后邊出來吆喝一聲“弄啥來?”我說“就看看"。一邊故作鎮(zhèn)定的加快腳步走回大街上。</p><p class="ql-block">看了臨街的店鋪,又拍了幾張照片,老人家也從里邊走到了大街上。剛進(jìn)去的時候,我以為是誰拾了這個廢棄的院子存放破爛的,既然在大街上,我就問問老人家這是誰家的院子?他說自家的,是自由縣縣長的舊居。問他有孩子嗎?他說孩子們都出去打工了,我問孩子們都到大路邊蓋新房子了吧?他說孩子們在大路邊蓋的可好了。</p><p class="ql-block">問他既然是自由縣縣長的舊居,咋不修修唻?房頂院子都破爛成這樣了?老人家說誰管唻!撥了幾十萬,不知道都花到哪了?誰會管這兒來?</p><p class="ql-block">只要我開著門,來的人都會進(jìn)來看看?!?lt;/p><p class="ql-block">后來在自由縣后邊的道觀里聽別人說,"唉!那個人,聽他胡說………"</p><p class="ql-block">又看見河南省傳統(tǒng)村落和洛陽市第四批文保的牌子,也許是這些項下或者新農(nóng)村建設(shè)的撥款吧。</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有幾十米,一個電線桿子的邊上有一個水泥門樓的院子,門樓下掛了兩個紅燈籠,門口墻上釘著自由縣縣衙介紹,河南省傳統(tǒng)村落和洛陽市文保單位的牌子。</p> <p class="ql-block">介紹是自由縣縣衙現(xiàn)存有院落四處,其中一處為自衛(wèi)團舊址,另還有東城門一座。院落均為座北朝南,保存比較完整的西側(cè)院落由大門、過廳、東西廂房、二堂、石窯組成。除石窯為磚石結(jié)構(gòu)外,其余建筑均為硬山式的磚木結(jié)構(gòu)。大門、過廳、二堂面闊均為三間,廂房為面闊四間的單面坡雙層結(jié)構(gòu)建筑。城門高約六米,有鐵皮木,門兩扇,城門上有“自由縣”三個大字。</p><p class="ql-block">只是這大門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文物本色,變成了紅磚水泥的1980年代風(fēng)貌。倒是一邊的院子,大門和臨街還保存的比較完整,我寧愿相信那里是自衛(wèi)團舊址。遺憾的是沒有從自由縣前院留下西邊院子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回來查資料,這里是新天仙閣,位于白沙鎮(zhèn)興隆東街,是“天仙廟道會”首領(lǐng)朱金剛住宅,1927年,馮玉祥下令通緝朱金剛,朱逃至登封,宅地遂為自由縣衙署所占。</p><p class="ql-block">朱家后人介紹,該四合院除被當(dāng)作民國時期自由縣衙署外,新中國成立后也先后被公社、大隊當(dāng)作辦公地,還做過學(xué)堂,如今已歸還朱家后人。目前,該四合院尚未作為旅游景點對外開放,后院窯洞依然為道觀使用,香火不斷。</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二進(jìn)院過屋西邊的梁架。</p> <p class="ql-block">這是從過屋后門拍向大街的照片。</p><p class="ql-block">民國十六年(1927年),馮玉祥督豫,為根治洛陽南部匪患,劃洛陽、登封、伊陽(今汝陽縣)、臨汝縣(今汝州市)各一部置自由縣,縣政府駐白沙鎮(zhèn)。自由縣轄草店、彭婆、水寨、白沙、程莊、竇村、茹店,登封愈西里(今江左、半坡兩鎮(zhèn))、呂店里(今呂店鎮(zhèn)),伊陽縣(今汝陽縣)</p><p class="ql-block">椿樹嶺、陶營、大安、內(nèi)埠、蟒莊,臨汝縣(今汝州市)臨汝鎮(zhèn)、官莊、鰲頭、高水泉、東均天、神溝等地。轄區(qū)東西長約22公里,南北寬約40公里,總面積約為880平方公里。1932年秋,自由、平等兩縣合并,成立伊川縣,縣政府遷府店街。</p><p class="ql-block">1944年5月日偽縣城設(shè)在白沙,漢奸張治公、李友俠先后任日偽縣長,韋子斌任警察局長。1948年4月伊川縣人民政府從黃兌遷白沙鎮(zhèn)。1949年3月縣政府遷府店街。</p> <p class="ql-block">只有中院,修繕的還有點樣子,只是正在考察之際,一個精干的老者厲聲喝問,你干啥的?不準(zhǔn)拍照!!我只好說,這房子上的雪還在?。恳贿呎f著老家臨近和洛陽考古志愿者協(xié)會的話,在套著近乎。</p> <p class="ql-block">后院有磚砌樓房,下有磚洞、地道,非常講究。</p><p class="ql-block">上聯(lián):修煉長在洞,下聯(lián):道行飛滿天,橫額:天仙閣</p> <p class="ql-block">這個是后來修繕的樣子,只是完全沒有修舊如舊的感覺,缺乏了歷史的厚重與滄桑,顯得有點輕飄。</p><p class="ql-block">而且作為文保單位,沒有對公眾開放,也不允許拍照。山西的精美絕倫的古建,借黑神話悟空的東風(fēng)都開放了,這古都洛陽京畿之內(nèi)的小東西還捂得怪嚴(yán)。洛陽全域旅游,任重而道遠(yuǎn)?。?lt;/p> <p class="ql-block">創(chuàng)建茶亭碑記</p><p class="ql-block">且夫古圣先賢以神道設(shè)教,匡扶刑政所不及,用意深遠(yuǎn),未可厚非?;蛞陨啦皇律a(chǎn)而立論排斥,斯亦不免于一眚掩德之誠耳。惟是人類社會,道化不已。昔之所是今之所非,舊日宗教改革固屬必要,廢棄恐亦不易,況夫德人路德之改革,耶教蓋亦可以想見矣。然則近日風(fēng)行之天仙妙道,殆亦中華舊教之新宗教。天仙妙道創(chuàng)自乾隆年間,其開山師祖姓劉諱廷芳,系河南鞏縣人。南宮既往,不復(fù)仕進(jìn),習(xí)為符水療疾之術(shù)以行世。傳其道與張明遠(yuǎn),再傳而為朱西庚,是為天仙妙道之三世。</p><p class="ql-block">師祖隨即宏揚本宗教,近卄年以來發(fā)展迅速,江南河北信徒甚多,不然未入道不能詳悉其教義。且其道規(guī)十條訓(xùn)詞十八則,蓋亦諺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不惡之也。于今也,妙道四代高足大江南北傳道之師祖豐德懋功,甫先生上奉師祖之命,退造茶亭以行其不遺小善之大道,故為之記。**鄙陋無文,不***,爰以先生所以勉成茶亭,是亦不廢人善之意耳。此茶亭*有也。田畝作為燒茶之*</p><p class="ql-block">王伯齊撰文 王相滿書丹</p><p class="ql-block">民國三十四年五月初旬 穀旦</p> <p class="ql-block">按,民國34年是1945年。1945年五月,日本尚未投降,按門口的介紹1944-1945此院為日偽政府搶占,則此茶亭不排除是抗戰(zhàn)的一種身份掩護(hù)。</p><p class="ql-block">伊川抗日政府縣長兼獨立團團長、省軍區(qū)教導(dǎo)團副政委張思賢15歲曾考入白沙縣立師范讀書。1945.9張思賢同志犧牲時才29歲。</p><p class="ql-block">1944年5月日偽縣城設(shè)在白沙,1944年10月,張思賢獨立團攻打白沙據(jù)點,日偽警察局被全殲。1944年11月17日,日軍進(jìn)犯伊川江左抗日根據(jù)地官莊村,獨立團在尹灣設(shè)下埋伏。這是八路軍皮定鈞、徐子榮進(jìn)入伊川后打得第一場抗日漂亮仗。1945年1月8日,延安《解放日報》在一版報道:“伊川人民在黨的領(lǐng)導(dǎo)下抗擊日寇暴行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1945年2月8日,河南軍區(qū)王樹聲、戴季英率三、四、六、支隊,八路軍770團(團長張才干),中央警備四團(團長陳先瑞),計三千余人渡過黃河,沿“晉楚”古道進(jìn)入豫西,經(jīng)宜陽、伊川進(jìn)入伊登根據(jù)地。</p><p class="ql-block">在此形勢下,1945.5,日偽軍盤踞的白沙鎮(zhèn),自然會出現(xiàn)一些或明或暗的抗日活動。茶亭也許也是一種形式。</p><p class="ql-block">前院中院,都有加工冥界元寶的機器和工人,在前院的雜亂建筑中偶然一瞥,看到東邊墻壁上透出來的磚雕“馨餐”二字,東邊應(yīng)該是當(dāng)年作為東廚的跨院,可惜都沒有好好的展現(xiàn)出來。</p><p class="ql-block">畢竟賺錢生存是當(dāng)下的第一需求,至于那些看不到眼前利益的文化傳承,是需要一些精神,才會主動去做的事情。而這些市保,傳統(tǒng)村落保護(hù),確實也需要引入一些市場機制來推動。</p><p class="ql-block">畢竟現(xiàn)在還沒有象西方的一些立法那樣,對上了名錄的地產(chǎn),它的主人有維護(hù)歷史風(fēng)貌的法定責(zé)任,損毀或者滅失是要負(fù)責(zé)任的。這也導(dǎo)致我們會看到一些西方古堡,主人無力維持時,會以1美元的象征性價格轉(zhuǎn)讓,讓有能力的人來承擔(dān)維護(hù)它的責(zé)任。</p> <p class="ql-block">自由縣建立后,平頂山、駐馬店、周口、漯河一帶的商人,至洛陽經(jīng)商都要經(jīng)自由縣城?!栋咨趁裰{》中有一首《集市景》描寫了當(dāng)時商鋪云集、盛極一時的景象:“京廣雜貨居中央,西南兩街花糧行。北門以里鐵匠鋪,飯館小吃味飄香?!?lt;/p> <p class="ql-block">自由縣立師范學(xué)校位于白沙鎮(zhèn)興隆東街老初中,該院有三座大房,每房三間,20余間廈房,后院有體育場。</p><p class="ql-block">這個縣立師范學(xué)校,就是抗日先烈張思賢等曾經(jīng)就讀過的地方,也是白沙初中的舊址所在,里邊還有一個操場。</p> <p class="ql-block">再向東走,路南有公立的伊川縣直幼兒園分園,也在無聲的昭示著白沙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墻上朱天水故居的牌子,真的不會覺得這么一個破敗的地方,會有什么文化基因。但是基因怎么傳承轉(zhuǎn)化,就看家族和主政者的水平了。</p><p class="ql-block">朱天水(1909~1938),藝名香水,綽號“洛陽迷”,白沙鎮(zhèn)白沙村人。河南曲劇創(chuàng)始人之一。父早逝,與母親姐姐相依為命。后學(xué)踩高蹺,唱曲子。13歲隨張欽堂到洛陽踩高蹺謀生。后應(yīng)邀與一批出色的高蹺曲藝人在臨汝組成以他與關(guān)云龍為首的班子,到臨汝鎮(zhèn)登臺對戲,一舉成功,引起轟動,一時觀眾蜂擁而至,擠倒了石墻,贏了另外3臺戲。</p><p class="ql-block">洛陽南關(guān)曲子迷呂老八聞訊,邀朱天水等人進(jìn)南關(guān)火神廟戲樓演出,此為曲子戲首次進(jìn)洛陽城演出。1929年應(yīng)第二十路軍總指揮張鈁之邀,朱天水與朱六來等30余人進(jìn)部隊唱軍戲,紅極一時。</p><p class="ql-block">朱天水嗓音好,高低音、真假聲結(jié)合自然。曾學(xué)習(xí)借鑒 "南陽曲子狀元"湯印侯的演唱方法,得京劇名須生孫盛甫指教,嗓音運用更為巧妙,唱腔愈加柔媚,無論演悲劇、喜劇,皆為觀眾喜聞樂見。</p><p class="ql-block">他飾演青衣、閨門旦,集民間閨秀美姿俏態(tài)于一身,形成獨特的表演風(fēng)格,創(chuàng)造了洛陽曲子旦行的最初表演形式,被列為曲劇界“上八仙”之首。民間流傳著 “要得美,看香水”;"要論真出奇,還是“洛陽迷”等贊譽。朱天水于1938年病逝,又一個卒于29歲的,和白沙有關(guān)的名人。</p> <p class="ql-block">朱天水故居斜對面是朱圣孔舊居。朱圣孔是朱熹六世孫,元末生于福建,是朱氏遷洛始祖。在洛陽山陜會館西邊不遠(yuǎn)還有朱熹祠遺址牌坊。朱圣孔卒葬白沙李家坡。</p><p class="ql-block">朱熹14世孫,白沙鎮(zhèn)白沙村東街朱本固、朱守固,為明嘉靖年進(jìn)士。二十世紀(jì)初白沙東街還有著名的朱家染房。</p> <p class="ql-block">只有朱圣孔舊居的臨街門上邊墻上,有一個和高大的深宅上房后墻一樣的八角圓窗,不知道是風(fēng)水,還是別的什么講究。</p> <p class="ql-block">有些人家的墻上圓窗,卻是內(nèi)外都是圓的,是有什么意思嗎?</p><p class="ql-block">以前的房子,不論是土坯還是磚墻,都是墻體厚實,住起來冬暖夏涼,真正的以人為本。不像現(xiàn)在的東西,很大一部分華而不實,對自身沒有多少的養(yǎng)身資助,反而是為別人而活的一種面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般沒有臨街生意是住宅,都是在住宅大院的左前角開一個帶過道的大門,迎著大門是四合院左側(cè)廈子房的山墻。山墻上講究的人家做個照壁,一般的人家也會有一個供奉生存神的窯窩,里邊貼上神主牌位,外邊貼上祈福頌神的對聯(lián)。種地的敬土地爺,做生意的敬財神爺,各行各業(yè)敬的都是自己行業(yè)的祖師爺。</p><p class="ql-block">這樣的開門不會讓罡風(fēng)煞氣直沖內(nèi)宅,而是曲里拐彎,環(huán)環(huán)繞繞,五行合和,化剛為柔,少火生氣,生生不息。居家和美,瓜瓞綿綿。</p><p class="ql-block">作為在商業(yè)繁華鬧市的宅院,大多門臉不寬,卻是庭院深深深幾許,內(nèi)里錦繡繁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因為院子窄,兩邊的廈子房都是半披廈,即便不是渾磚到頂,上房后院四角也都是高大的磚腿子,加上里邊的梁架,大多保持了中國古建墻倒屋不塌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房子的內(nèi)墻面大多有一個一個的窯窩格子,可以像柜子一樣放各種必須或者自己喜歡的東西,也可以節(jié)省房子里邊的空間。</p><p class="ql-block">院子里邊有的廈子,在20世紀(jì)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改建成了那時候時髦的一塊玉水泥平方。只不過那時人們剛解決溫飽不久,一塊玉里沙石多水泥少,看起來又薄又粗的。但是那也是不用像瓦房頂一樣每年查補的,所以內(nèi)心歡喜地把這種房頂叫做“一塊玉”。</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向東尋找東寨門,作為省級傳統(tǒng)村落的明清民居卻在逐漸的滅失中,不是破破爛爛,就是要改造成新的鋼筋混凝土建筑,鄉(xiāng)愁戛然而止,文化斷代、基因滅失的痛,只能在心中暗暗嘆息。</p> <p class="ql-block">東寨門終于看到了,隔著寨門的東邊,還來了一些身著節(jié)日盛裝的表演的人們,我想好好的抓拍一張照片,卻不意人家從寨門外拐到南邊去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沙鎮(zhèn)興隆東街頭的寨門,門樓已不存,僅留下青磚券門洞、木門。</p><p class="ql-block">東寨門始建于同治元年(1862年),在白沙鎮(zhèn)商界領(lǐng)頭人朱成周(其父朱金榜時任清代六品武官武略騎尉)及本鎮(zhèn)同僚的主持和倡導(dǎo)下,由眾百姓集資、商人商會捐款、并經(jīng)清政府允許而修建竣工的。至今有150多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白沙鎮(zhèn)東、西、東南、正南、西南、北寨門皆有青石雕刻的“興隆鎮(zhèn)”三個字。</p><p class="ql-block">民國16年(1927年),馮玉祥將軍督豫,新置自由、平等二縣,將白沙鎮(zhèn)設(shè)為自由縣縣城。當(dāng)時的縣政府用石灰將原門額“興隆鎮(zhèn)”覆蓋,由當(dāng)今伊川籍書法名家程豫生之父程默化親寫“自由縣”門額。</p> <p class="ql-block">白沙南靠摩天嶺,北臨順天嶺,東依娘娘山。白沙古鎮(zhèn)正街東西長三里。有說白沙村東白降河岸的坡坎上,分布著厚1.5米,東西長250米,南北寬300米,約7.5萬平方米的仰韶文化遺址。今天我卻看不到一點痕跡。</p><p class="ql-block">出了東寨門,不遠(yuǎn)就是白降河,有明顯的臺階高差。</p><p class="ql-block">白降河《水經(jīng)注》名大狂水,自東向西一路洶涌而來,到白沙寨東,撞上娘娘山余脈摩天嶺嶺頭,轉(zhuǎn)頭向北,直撲而去,幾百米開在,就又一頭撞上順天嶺石壁,再次轉(zhuǎn)頭向西。</p><p class="ql-block">於是白沙寨所在的這片福地,頭枕摩天嶺,腰系白玉帶,枕山帶河,就成了一塊風(fēng)水寶地。</p><p class="ql-block">白沙鎮(zhèn)附近東漢章帝時設(shè)輪氏縣。北魏改輪氏縣為穎陽縣,孝文帝十三年(489年)在白沙鎮(zhèn)東設(shè)湮陽城。唐朝建立后,在湮陽故城西北的白洚河邊,設(shè)白沙鎮(zhèn),故址就在今白沙村。同時,在白沙鎮(zhèn)設(shè)白沙館,白沙館成為伊闕道上的重要驛館之一。</p> <p class="ql-block">降河?xùn)|橋在白沙東寨門300米處,建于1975年2月23日(農(nóng)歷正月十三),7月1日(農(nóng)歷五月二十二日)通車。橋欄板上書有興隆橋三個大字。這里現(xiàn)在還設(shè)有東寨水文檢測斷面。</p> <p class="ql-block">護(hù)河壩下,一個長方形的洗衣池里有七八塊水泥洗衣板,還有村民在里邊洗著衣服。這就是文化基因中的治水用水利民之舉。</p> <p class="ql-block">橋東豎著白降河河長公示牌,上邊清楚的列出了各級河長的職務(wù)姓名聯(lián)系方式和工作職責(zé)。北面還有白降河的簡介和流域圖。</p> <p class="ql-block">過了興隆橋,就看到前邊有些紅紅火火的熱鬧地。過去一看是新的白沙村黨群服務(wù)中心,舉辦的元宵民俗節(jié),有戲曲,有雜耍,有兒童游樂場,有各種小吃。只是都成了千篇一律的炸雞腿、臭豆腐、烤香腸之類的舶來垃圾食物,想找一碗傳統(tǒng)的大鍋粉湯之類的也成了久遠(yuǎn)的念想。</p> <p class="ql-block">還好有一個炒面炒饃的煙火攤,吃上了一點熱乎的東西。</p> <p class="ql-block">青青麥田附近的唱大戲,套大鵝,有了一些久違大地歡歌的氛圍。</p> <p class="ql-block">看地圖,北邊的田地里有一個朱師爺廟,想著去看看和東街的朱熹六世孫朱圣孔有沒有什么牽連。從白半路北拐過去,走著走著走著累了,又看見路邊有三個不太相善的年輕男子抽著煙在路邊,心里怕怕的,覺得不安全,就折了回來。在回去的興隆橋東北河沿,看見有一家馬頭墻的院子,就過去瞧瞧。</p><p class="ql-block">又看見頂路有一間小廟,走近了,原來是奶奶廟。也是原來鎮(zhèn)上曾經(jīng)有過的民間信仰。</p><p class="ql-block">花姑奶奶廟位于白沙鎮(zhèn)興隆東街白降河?xùn)|橋東北,本世紀(jì)初又在原址上復(fù)建。農(nóng)歷三月初七廟會還有很多人參拜。</p> <p class="ql-block">回去向西的路上張望著,看見左邊有尖尖的哥特式教堂,查資料顯示在原東南寨門內(nèi)。</p><p class="ql-block">東南寨門在白沙鎮(zhèn)人民東路李家街路口,現(xiàn)已不存。</p><p class="ql-block">基督教堂位于白沙鎮(zhèn)東李家街中部,始建于民國初年,由美國傳教士創(chuàng)建。上世紀(jì)九十年代擴建。白沙大約有基督教信徒800余人。</p><p class="ql-block">想著地圖上文化路北段還有清真寺和兩個其他寺廟,順便也去溜達(dá)溜達(dá)吧。</p><p class="ql-block">快到降河北橋的時候看見了清真寺,還掛著伊川縣伊斯蘭教協(xié)會的牌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來這個清真寺在北寨門附近。</p><p class="ql-block">北寨門在白沙鎮(zhèn)文化北路清真寺北,現(xiàn)已不存。這就是車轱轆話。</p><p class="ql-block">清真寺原址在白沙鎮(zhèn)文化北路東拐一民宅內(nèi),1920年遷此。1983年寺院開放。2008年改擴建。白沙大約有500余口穆斯林信徒,伊川縣伊斯蘭教協(xié)會設(shè)在該寺內(nèi)。</p> <p class="ql-block">順著白降河向西走,尋訪誠心寺,看它和白降河形勢的位置關(guān)系,卻沒有見到慣常的寺廟形象,之間有一個院子后的河邊種了不少松柏樹,想想這不是一般百姓住宅的風(fēng)格,到前邊看看吧。果然誠心寺就是它了。</p><p class="ql-block">誠心寺西邊頂街是一家魚類養(yǎng)殖場。寺門里飄出凈土宗聲聲不斷的“阿彌陀佛”的佛號聲。</p> <p class="ql-block">小院倒也素凈,里邊是玻璃鋼瓦的簡易大殿,通往大殿的磚鋪甬道兩邊是四時常艷的各色塑料鮮花,大殿里邊的佛菩薩也鮮艷明亮。</p><p class="ql-block">進(jìn)門邊掛著一排溜的褐色僧袍,室內(nèi)左轉(zhuǎn)的拜殿門口貼著“止語”字樣,地上擺著一排排的拜墊,正面和兩側(cè)有不少的白色佛像和佛畫,有一位居士正在無聲的順北墻在室內(nèi)繞著。</p><p class="ql-block">我沒有看明白這白色的佛是什么意思。</p> <p class="ql-block">降河北橋南路西,豎著兩塊扶貧的紀(jì)念碑牌,記載著一段歷史。</p><p class="ql-block">橋在白沙北寨門100米處,建于1976年2月22日(農(nóng)歷正月二十三),5月2日,全村勞力澆筑混凝土橋面。7月1日峻工通車。2010年拆除重建。</p> <p class="ql-block">看地圖蒙泉寺就在過去河一直上去的地方,到跟前卻見正中間的是城隍廟的神殿。東間火神殿,西間才是蒙泉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舊時白沙有天王廟、城隍廟、俗稱北大廟,在白降河北、白沙鎮(zhèn)獸醫(yī)站西側(cè)。</p><p class="ql-block">濛泉寺位于白白沙鎮(zhèn)獸醫(yī)站東側(cè),白降河支流五寺溝小溪旁,清泉穿寺而過。</p><p class="ql-block">民間俗稱濛泉寺為“下寺” ,稱天王廟、城隍廟為“上廟。</p><p class="ql-block">古濛泉寺現(xiàn)為學(xué)校所在,寺院古遺址也已蕩然無存,今濛泉寺合并于北大廟內(nèi),為當(dāng)?shù)卮迕窬栀Y復(fù)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濛泉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鼎盛于武周的后朝,以溪為界分上寺、下寺,規(guī)模宏偉浩大,大殿均宮殿式。寺院有大殿三間,耳房相對六間。</p><p class="ql-block">寺內(nèi)大鐘約2000余公斤,供和尚念經(jīng)用,1958年大煉鋼鐵遭毀。1961年濛泉寺被拆除,建大隊部和面粉廠。</p> <p class="ql-block">返回車站的路上,看到一戶人家貼著慈父十年的對聯(lián):一腔熱血恩未報,十年未改孝長存。</p><p class="ql-block">是有傳承的人家。</p> <p class="ql-block">看見這供銷社和縫紉機配件的招牌,也頗感新鮮。</p><p class="ql-block">想起來資料說的,奶奶堂位于白沙鎮(zhèn)供銷社院內(nèi),1960年被供銷社用推土機鏟平。上世紀(jì)九十年代又在白沙鎮(zhèn)西復(fù)建奶奶廟。農(nóng)歷二月十七廟會盛況空前。</p> <p class="ql-block">還有一些白沙相關(guān)的資料,一并附記,留待有緣時再來尋訪吧。</p><p class="ql-block">民國自由縣1927-1932年五年期間,先后有十名縣長:張紹堂、文輯照、吳清選、李培元、王照珍、王汝娃、王青云、李蔚先、王任、于金鑒。</p><p class="ql-block">烽火臺:位于白沙鎮(zhèn)農(nóng)貿(mào)市場北,建于商代,現(xiàn)已不存。</p><p class="ql-block">文峰塔:位于白沙鎮(zhèn)西奶奶廟附近,建于明朝洪武年間,塔高15米,六層六角。1941年區(qū)長楊明勛下令拆除,磚木料建白沙小學(xué)后樓。</p><p class="ql-block">五龍?zhí)叮航癜咨虫?zhèn)初中院內(nèi)吃水井,呈方形、青磚券成。平時潭水清澈見底,水味甘甜,據(jù)說天旱時在潭邊焚香祭拜即下雨。</p><p class="ql-block">西寨門:白沙鎮(zhèn)興隆西街福臨門超市東,現(xiàn)已不存。</p><p class="ql-block">正南寨門:白沙鎮(zhèn)人民東路李某某住宅西,現(xiàn)已不存。</p><p class="ql-block">西南寨門:白沙鎮(zhèn)人民路與文化路交叉口,現(xiàn)已不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湮陽城遺址位于白沙鎮(zhèn)下磨村,面積約一平方公里。該城設(shè)南北二門,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十三年(489年),是當(dāng)時設(shè)立的縣城。城內(nèi)有東西兩個校場遺址?,F(xiàn)可見布紋厚瓦,花紋青磚,銅箭頭、青石旗座等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姚崇故宅:白沙鎮(zhèn)南二公里石嶺村附近摩天嶺上,據(jù)明萬歷《直隸汝州全志》:“梁國公姚崇宅,在石家?guī)X村東北摩天嶺偏西百步。相傳為梁公莊,有遺井,今廢。</p><p class="ql-block">按本傳,公寄語帝曰:“臣年二十,居廣成澤,以呼鷹逐獸為樂。張憬藏謂臣當(dāng)位王佐,無自棄,故折節(jié)讀書,遂待罪將相。云云??急緜?,公陜州硤石人,或流寓于此未可知也?!?lt;/p><p class="ql-block">姚崇祖籍陜州(今河南陜縣),武將世家,自幼隨母親居汝州廣成外婆家生活二十多年。后考中進(jìn)士,步入政壇,在武則天、唐中宗、睿宗和玄宗時,姚崇屢次出任宰相。開元元年任同州刺史的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出任宰相執(zhí)掌朝政,除去朝中積弊十種,奠定了開元盛世的基礎(chǔ),被譽為“救時宰相”。毛澤東在《新唐書》124卷“姚崇傳”的刊頭留下了“大政治家、唯物論者姚崇”的批注。</p><p class="ql-block">玄妙觀:位于白沙鎮(zhèn)爐坪村西,原有正殿三大間(現(xiàn)封存),廂房24間及和尚住房6間,門樓一座。明清鼎盛時期,有主持一人,和尚4人,廟地80余畝,廟內(nèi)有石碑30余塊?,F(xiàn)存大殿三間,殿門匾額“玄妙觀”為明萬歷九年洛陽縣知縣李載陽親書,距今已有430余年。</p><p class="ql-block">太平橋:地點位于白沙鎮(zhèn)朱嶺村南約一公里處,長約50米,寬5米,建于明朝末年,現(xiàn)自然損壞嚴(yán)重,僅殘存有橋洞的痕跡,此處盛產(chǎn)名貴中藥材太平鳥(何首烏),名揚省內(nèi)外。</p><p class="ql-block">發(fā)云寺遺址:地點位于白沙鎮(zhèn)下磨村西南100米處,修建年代不詳。嘉慶五年(據(jù)石碑記載),還有山門、大雄寶殿、甬道等,香火鼎盛。1957年還遺存和尚塔一座。1972年,在遺址西發(fā)現(xiàn)方形拱頂墓一座,出土唐三彩7件。</p><p class="ql-block">竇村關(guān)帝廟墻磚及建筑均為明代風(fēng)格。清道光、光緒及民國時期至少進(jìn)行過三次重修 。道光年間重修火神殿、城隍殿、圣母殿(娘娘殿)、后殿(即五虎殿)等殿宇,樹立有《重修火神殿城隍殿圣母殿后殿碑記》。古跡僅剩下正殿一座,火神廟一座及幾無完整的三通殘碑。熱衷與保護(hù)、重建的人們,使歷史文化古跡重修天地之間,賡續(xù)忠義思想,教化一方百姓,義舉流芳。</p><p class="ql-block">葉村關(guān)帝廟殘存大殿,殿墻上鑲嵌有萬歷三年碑:“.......葉家寨內(nèi)有義勇武安王廟在焉!考之先民不知創(chuàng)自何時?志云豆夏王建德之所立耳。傳至大元至正二年,有毛百戶重修焉.......迨我龍飛萬歷御極三年二百有余歲矣!世遠(yuǎn)而棟宇朽腐,時久而臺榭傾頹.......郡有太醫(yī)院散官葉倉......聚材鳩工而課章程焉!復(fù)建大門一道、東廊兩間。起工二月初二,落成四月初三。廟貌森森........” </p><p class="ql-block">太溝寺隱蔽于黑龍山中。葉村葉燦坡,依托山中茂密的植被和涓涓小石溪水,創(chuàng)建了洛陽市逍遙村康養(yǎng)文化有限公司。山谷起名逍遙谷,而太溝寺就位于谷中。</p><p class="ql-block">到太溝寺走黑龍山南,從魯溝村北大風(fēng)口,沿谷中小溪一直向下,過鬼門關(guān),到谷底,抬頭能看到石箱子時,再往前走百余米,就到寺院;</p><p class="ql-block">走黑龍山北,從白沙葉村龐窯自然村高大鐵路橋附近的道路右側(cè)入口,沿著山谷深入即到。</p><p class="ql-block">寺院位于高聳云端的黑龍山下,大門前有一個寬敞的水泥廣場。大佛殿是寺院保存下來的唯一古代建筑,殿宇三間,硬山頂式磚木結(jié)構(gòu)。太溝寺始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初建殿宇一間,后又修建三間大殿。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殘碑有記載:“乾隆四十八年贠純超等五人接踵前人募化諸村,在小石溪又建大殿三間以妥佛祖。本寺有香火山場一份,在鵝老鴟溝西。葉書與住持有己畝一段,坐落鬼門關(guān)溝口....</p><p class="ql-block">相傳古代有位太子曾在這個寺院舊址隱居過。離這里不遠(yuǎn)有座娘娘山,山上有一座娘娘塔,據(jù)說是為紀(jì)念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漢文帝之母薄太后而修建的。漢文帝會不會是人們相傳的那個曾在黑龍山隱居過的太子,歲月遠(yuǎn)邁已無法考證。</p><p class="ql-block">白洚河與江左河匯流后,向西流經(jīng)缶高山北,西南與湮水匯流。缶高山應(yīng)該是魯溝北的方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