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鳳泊鸞飄別憂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生花草夢蘇州</div><br> 夢蘇州,蘇州有讓人魂牽夢縈的資本。<br><br> 蘇州建城兩千五百多年來,經過一代一代蘇州人的不懈努力,終于把蘇州打造成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被稱為“東方水城”,最為人樂道的是蘇州園林。<br><br> 蘇州園林歷史久遠,起始于春秋后期,至北宋,造園風行一時,滄浪亭、萬卷堂便是其杰作,明清是蘇州園林發(fā)展的巔峰時期。<br><br> 蘇州園林達到兩百五十余處,今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huán)秀山莊、獅子林、滄浪亭、藝圃、藕園、退思園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br><br> 蘇州文化的底蘊,因這些園子更加厚重,每個園子都有自己的一段歷史,向人們訴說蘇州園林的滄桑。<br><br> 方塔園位于常熟古城東塔后街70號,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因園內有方塔而得名,方塔原名“崇教興福寺塔”,又名崇教寶塔。高67米,因其四面九級形方,勻稱俊俏,所以俗稱方塔。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div><br> 園內在方塔兩旁,分東園西園,北面是常熟碑刻博物館和名人館。</div><div><br> 宋代方塔與古井、古銀杏并稱為“園中三寶”。被列為首批古典園林免費開放試點,于2022年1月1日起免費開放。</div><div><br></div> “方塔園”全景圖。?? “方塔園”位于常熟古城區(qū),“方塔園”有南門和東門兩個入口,這里是南門入口。?? 南門座北朝南,三開間,單檐硬山頂。?? 南門前上方高懸著:“方塔園”匾額,為翁同龢所書,兩側柱聯(lián)為:“滿園擁翠池軒好,一塔凌風境界寬。”。?? 我進的是南入口,其實不管從哪一個門進來,都會第一眼就看到這座古城最標志性的建筑。方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方塔雖建于宋代,仍沿襲唐代方形樓閣式木塔的形制。塔為四面九層盔形頂,磚木結構,逐層遞收,立面的輪廓吳拋物線狀。面闊三間,明間設門洞,底層為拱圈形,其余均為壺狀、每層平座深 0.9至1.1米不等,檐口用擎柱支撐,每邊設幾何形欄桿三扇, 曲線柔和流暢。置木梯可登頂層,極目俯瞰,一覽虞山古城,美景盡收眼底。 ?? 置塔頂上塔剎自下而上由覆缽、鼓形束腰、承露盤、七重相輪、寶蓋、盔形龍首翼角、寶瓶、寶珠等鐵構件組成,重15噸。四角均以鐵鎖鏈與九層戧頭相連接,各層檐角均系塔鈴。塔鈴聲聲,送來一座江南名城的古韻今風。?? 置于塔下西面一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教興福寺塔"的石碑。也顯示了該景點的重要地位。?? 過“怡然亭”向東是“聚秀軒”,“聚秀軒”座南朝北,三開間,重檐硬山頂。北面是一個土崗。崗上嘉木連蔭,小徑飄逸,鳥鳴相續(xù),亦是一景,稱"南崗聳翠"。?? 軒前上高懸著:“聚秀軒”匾額。?? 不遠是"文淵亭","文淵亭"座南朝北,重檐檜歇山頂,飛檐翹角,二層四角亭。以紀念方塔的始建人文用和續(xù)建人法淵兩位高僧。南宋建炎四年,高僧文用認為常熟城的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在風水學上被稱為主位低客位高,自然是不合宜的。而破這個風水格局的辦法,就是在城東南建一浮屠抬高主位。當時的縣令采納了這個建議,由文用主持建塔??墒撬闯?,文用就去世了,工程因此被擱置。直到140年后,才有僧人法淵發(fā)動續(xù)建,方塔乃成。后人為了紀念文用和法淵兩位高僧,就將此亭使名為文淵亭。?? 亭前高懸著:“文淵亭”匾額,為蘇東坡書。亭中有巨鐘,上刻“世紀元鐘”四個大字,兩側柱聯(lián)為:“歲月煥文章新續(xù)祗園鳳雅頌,湖山仰德澤常?!?。?? 沿曲廊繼續(xù)向東。?? 曲廊向北高懸著:“千葉一卷廊”匾額,這里被譽為“千葉一卷廊”,別有一番韻味。?? 繼續(xù)前行,曲廊由此轉北就是“藏春軒”。?? “藏春軒”座東朝西,單檐歇山頂,飛檐翹角四角亭。幽境藏幽人,悠悠賞春事。?? 亭內上高懸著:“藏春軒”匾額。?? <p class="ql-block"> 再經過一段曲廊,就是“方塔園”東門。??</p> “方塔園”東門前廣場上矗立的氣勢雄偉的石牌樓,四石柱三間五樓,朝東正面額書為:"輝映海虞"。?? 兩側柱聯(lián)為:“塔以方名天水肇基千劫過,境能園照袛林新拓萬人來。”,為錢仲聯(lián)書。?? 石坊背面額書為:"建炎遺構"。?? 兩側柱聯(lián)為:“匯浮圖博物於一園法燈普照,閱南宋至曼殊等四代禪史增輝?!?。?? “方塔園”東門座西朝東,五開間,單檐歇山頂,飛檐翹角。?? 南門內門上方高懸著:“方塔園”匾額,為翁同龢所書,兩側柱聯(lián)為:“百年形勝夸天設,一代文章屬地靈?!保瑸槊鞔恼髅魉鶗?。?? 右墻上的牌匾:"蘇州園林方塔園(南宋)"。?? 內柱聯(lián)為:“七溪流香穿郭過,半山飛綠進城來?!?,為清代孫原湘書。?? 一方影壁“瓦壁影塔”,暫時把方塔蒙上面紗。。?? 東大門右面是“廉廊”,順著“廉廊”往北行是“方塔園”的東園,圍繞著中心的“廉池”。?? 在此可觀賞水中塔影,千年古塔,百年老樹,紅欄白墻的仿古建筑,造型多姿的小橋和藍天白云,匯聚成了江南園林風光的精華所在。?? 沿曲廊向西是“鏡波榭”,“鏡波榭”臨水而立,飛檐翹角,周圍林木蒼翠,池畔滿目綠意盎然。?? 榭內上高懸著:“鏡波榭”匾額,寬敞明亮,三面設美人靠,可供小憩。?? “鏡波榭”向北是九曲橋,過橋就是“虹隱居”,“虹隱居”座東朝西。?? 大門上高懸著:“虹隱居”匾額,不過大門緊緊地閉合著。?? 繼續(xù)北行過一座石拱小橋至"蠡勺清心","蠡勺清心"是“廉廊”中間的一座亭子,座東朝西。?? 亭上高懸著:“蠡勺清心”匾額,亭內有“碧水琴川”匾額。?? 池北有“廉吏館”,是東園的主體建筑,與池南“鏡波榭”遙相對應。?? “廉吏館”坐北朝南,三開間,單檐歇山頂,飛檐翹角。館前有臺,依欄眺望,東園景物,一覽無余。?? “廉吏館”以歷史上在常熟任職或常熟籍在外地任職官吏的勤廉事跡。?? 展示了翁同龢的清廉故事,他的勤政清廉折射了一個以天下為己任,以社稷民生為旨歸的政治家的高尚人格和博大胸懷。?? “廉吏館”西面是宋代遺下的"三寶"之一古銀杏樹,高20米,主干胸徑粗2米多。?? 據《常熟市志》古樹名木欄記載,樹齡已有800多年。?? 池西是回廊,中間一座門樓,座西朝東,單檐硬山頂。?? 門上高懸著:“積翠桃紅”匾額。??<br> 里面是兩進院落,圍一方天井,前廳“問泉堂”,后廳“吟蔭小筑”。?? 北面是“吟蔭小筑”,坐北朝南,三開間,單檐歇山頂。門上高懸著:“吟蔭小筑”匾額。?? 南面就是前廳“問泉堂”。?? “問泉堂”座北朝南,三開間,單檐歇山頂,門上高懸著:“問泉堂”匾額,因古井而得名。現為茶室。?? “問泉堂”的堂前有一口宋代遺下的"三寶"之一南宋古井,井闌圈由一塊巨大的青石雕成,呈八角形。?? 繼續(xù)西行至“方塔園”北面便是常熟市“碑刻博物館”?!氨滩┪镳^”座北朝南,三開間,單檐硬山頂,門上高懸著:“碑刻博物館”匾額。?? 大門上方高懸著:“常昭永鑒”匾額,為謝稚柳書。歷史上常熟分為“常熟”和“昭文”二個縣,碑刻博物館是常熟和昭文永遠的見證,道出了碑刻的內涵。?? 跨過高高的門檻里面是一個庭院,左右回廊是一方方醒目的石碑。全長500多米碑廊頗為震撼,展出唐、宋、元、明、清各類石碑800余方。每一塊石碑都像是一本打開的歷史書,講述著過去的故事。?? 走大門回頭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崇教興福寺塔"。?? 庭院北面是“常熟名人館”,“常熟名人館”座北朝南,三開間,單檐歇山頂,飛檐斗翹,館前上高懸著:“常熟名人館”匾額。這大殿原是清代常熟總官廟大殿,1993年移建于此,周圍古木參天,有江南園林之風雅。?? 走進館內,館內分別介紹了常熟歷代名人,其中包括著名革命烈士、8名狀元、483名唐代至清末科舉進士和22位常熟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名錄,充分展示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常熟深厚的人文底蘊。?? 分別陳列吳地傳世的始祖仲雍銅制塑像。?? 文開東南先驅言偃的銅制塑像。?? 兩朝帝師翁同龢、文壇巨擘曾樸、美學泰斗宗白華。?? 東南文宗錢謙益、江南奇女柳如是、一代畫圣王翚,都在館內有所展示,反映了常熟的人杰地靈,名人輩出。?? 庭院北面是廊中的天文圖碑、康熙御書碑、叢篁古木圖碑等都是館內精品碑刻,值得細細品味。。?? “天文圖碑”是我國現存較早且較為系統(tǒng)的一塊天文圖石刻,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為鎮(zhèn)館之寶。?? 碑廊西側是“常熟縣禁革木鋪當官碑”,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楊鳳翥姚宋嘉等立石。?? 官碑的旁邊是“探春”小門,能向西園。?? 趙。?? 庭院東面是“重建常熟縣城記”碑。此碑刻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系昊吳門著名書法家文徵明八十高齡時書,時任翰林院侍讀、國人瞿景淳撰文,刻石家吳系鐫刻,為目前常熟境內現存體量最大的碑刻,極具史料和藝術價值。碑文記載并歌頌了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常熟知縣王鈇為抵御便寇入侵,不畏艱辛親率吏民重建常熟縣城的功績。?? 在古樸厚重的石碑廊后有一個不易被發(fā)現的廳院建筑,那是一座封閉式的獨立小院。?? 小院北面是“崇蘭草堂”,東面是500多米碑廊之一,南面是翰墨亭、塔影潭。?? “崇蘭草堂”座北朝南,三開間,單檐硬山頂,“崇蘭草堂”為陸抑非先生故居,原址在前辛巷,由于城建需要易舊址于此,以緬懷,并垂于后。?? 堂前上高懸著:“崇蘭草堂”匾額,兩側柱聯(lián)為:“放眼河山皆錦繡,豪情峰墨寫名花?!薄?? 廳內高懸著:“息翮聽經”匾額,兩側柱聯(lián)為:“靜坐應思已過,閑談莫論人非?!?。陸抑非先生的家屬還無私地捐贈手稿、照片、書籍、銅像、收音機以及衣帽、文房四寶等展品百余件,使的陳列內容得以極大充實。?? 小院北面花木、疊山、理水要素無一不足,山石遠近、碧樹參差,,半亭輕靈,面積雖小,布局緊湊,讓觀眾飽覽園林之趣。泉水從巖石傾瀉而下,似拋玉撒銀,令人神往。?? 東面是“景賢亭”,雄踞“塔影潭”之上,造型輕盈靈巧,亭內設石桌,三面設美人靠,可供小憩。這泓潭水因能映出方塔倒影而被命名為“塔影潭”。?? 西面湖石堆疊的假山層層疊疊,石徑盤曲,還有假山洞,判若天成,如同一座頗得山林之趣的山麓。?? 沿著東面碑廊向北,再拐西。?? 北面的爬坡廊中有一“翰墨亭”?? 在“翰墨亭”以西,長長的碑廊把一些景點串連起來。?? 明代翁仲原來是明代正統(tǒng)問左副都御使吳訥的墓道石刻,用整塊石灰?guī)r雕成,人物穿著朝服,雙手執(zhí)笏,刻工精湛,衣服的線條都歷歷在目??墒沁@件作品的頭部已經遺失,未免美中不足。?? 石羊用整塊石灰?guī)r雕成,這是明代遺物。?? 正中被裝在玻璃里的是“南朝石龍”,南朝大慈寺的遺物,該石龍起鎮(zhèn)潮水的作用,這是常熟市現存最早的石刻。?? 沿碑廊繼續(xù)向西,前面是“清遠樓”,座北朝南,三開間,單檐硬山頂,二層小樓,不過門緊緊地閉著。?? 沿碑廊繼續(xù)前行。?? 碑刻中還有大量的蘇軾、米芾、趙孟、倪瓚、祝允明、丈征明、劉墉、王文治、翁方綱、梁同書等歷代書畫家的書畫石刻,可見方塔園里碑刻也是其一大特色。庭院中間有一塊巨石,上面鐫刻“虞山福地”四個大字。?? 沿碑廊繼續(xù)前行,走過這小門里面又是一座封閉式的獨立小院。。?? 小院四面是碑廊,北面碑廊中間是“忠王碑亭”,小亭座北朝南,單檐歇山頂,飛檐起翹,輕盈靈巧。?? 亭前上高懸著:“忠王碑亭”匾額,亭內是“忠王碑”此碑:報恩牌坊碑序,由太平天國舉人譚文壽撰文并書。碑文描述清成豐十年(1860)至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國攻占常熟期間“平租庸之額賦,準課稅之重輕”的賦稅政策,以及市集上呈現的人民安居樂業(yè)的繁榮景象等,是太平天國遺存至今文字及內容較多的石刻文物之一,對研究太平天國歷史及其蘇福省政權具有重要的價值抗戰(zhàn)前夕,此碑曾被太平天國史學界專家稱為太平天國碑刻之首。民國間至建國后均作為邑內重要文物受到保護。?? 離開“忠王碑亭”出小院面前一片銀杏與樟、樸、桂、柏組成的樹林,佳木蔥蘢,濃蔭匝地。穿過這片樹林,豁然開朗,便是“方塔園”的西園,圍繞著中心的“醉尉池”。?? 這里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假山怪石嶙峋,池塘碧波蕩漾,紅楓點綴其中,讓觀眾飽覽園林之趣,前面是一座三段式的廊橋,其形俊美秀逸,飛虹臥波。?? 站在廊橋上,看著池中的魚兒游來游去,晴天好,雨天也好。認定一條魚,把目光沉下去追隨它,體會莊子的“魚之樂”。右側“天境”石刻為常熟北門外澄碧山莊十景之一。望著那石刻,仿佛看到了古人留下的智慧與才情。?? 廊橋西面是雄踞在北“醉尉池”之上。“醉尉池”有兩個池塘,水位是不一樣的,這就有了張力,那水便在連接兩個池塘的亂石渠內錚錚琮琮,川流不息,整個園子就活泛了起來。水位較高的北池稱北池,水位較低的稱南池,北池的主要建筑是文華堂、廊橋、悅秀山房等,有曲廊相連。?? “文華堂”座北朝南,五開間,重檐歇山頂,飛檐起翹。?? “文華堂”北面是曲廊。?? 曲廊向東高懸著:“一目千嶂”匾額,這里被譽為“一目千嶂廊”,別有一番韻味。?? 沿曲廊向南是“悅秀山房”,“悅秀山房”臨池北而筑,館前有臺,依欄眺望,周圍景物,一覽無余。?? “悅秀山房”坐西朝東,三開間,單檐懸山頂,山房前上高懸著:“悅秀山房”匾額。?? 沿曲廊繼續(xù)向南,不遠處是“靈秀清遠軒”,臨水(醉尉池的南池)而立,周圍林木蒼翠,池畔滿目綠意盎然。?? 軒內上高懸著:“靈秀清遠”匾額,兩側柱聯(lián)為:“ 西北有無山掩映;東南隱現水周遭?!?,和“醉尉亭”隔水相呼。?? 離開“靈秀清遠軒”向東走過一座平橋,再轉向南來到一處高阜,拾級而上,便來到了“醉尉亭”。?? “醉尉亭”雄踞在“醉尉池”池東湖石高阜之上,是一座雙亭,三面設木欄吳王靠,可供小憩,在此觀魚已是游客喜愛的一景。?? 亭前上方高懸著:“醉尉亭”匾額,兩側柱聯(lián)為:“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揮毫如云煙。”。?? 亭上北望,波光粼粼,亭臺錯落有致,花木掩映,長橋臥波,構成了一幅如詩如畫的美景,充滿詩意與畫意的古典園林,難以忘懷。?? 在北池東望方塔、醉尉亭、堆疊的湖石假山,綠柳紅花,岸芷汀蘭,石徑盤曲,判若天成,如同一座頗得山林之趣的山麓。在此可觀賞水中塔影,已成為觀塔的絕佳處。層層疊疊倒影在水池中,構成別具風情的動人畫卷。是拍攝方塔的絕佳位置。??<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