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39b54a">寫在前面</font></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早在中國元代,周達觀寫了一本《真臘風土記》。這是一部介紹現(xiàn)在柬埔寨地區(qū)的古國真臘(首都吳哥)歷史文化的古籍,正是這部唯一記錄吳哥王朝的史書,使湮沒在熱帶叢林近千年的文明有了被發(fā)現(xiàn)發(fā)掘的可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819 年《真臘風土記》法譯本在巴黎面世,一時被人們視為天外奇談而一笑置之。然而也有許多歐洲人像500年前的周達觀一樣喜歡探險,他們捧著《真臘風土記》陸續(xù)來到暹粒探秘吳哥。1861年1月, 法國博物學家亨利· 穆奧為尋找新的熱帶動植物標本來到了這一片原始叢林,發(fā)現(xiàn)“遠比古希臘古羅馬留給我們的任何東西都要偉大”的吳哥窟時,看到的是這樣的場景:一個殘破的規(guī)模龐大的寺院,遍布被古樹及樹根盤踞的圍墻、高塔、佛像和石雕的廢墟。倒塌嚴重,到處是坍塌下來的凌亂砌石,殘垣斷壁被盤根錯節(jié)的植物枝蔓緊緊纏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穆奧大力宣揚看到的一切,"一見到吳哥寺的剎那,人們立刻忘卻旅途的疲勞,喜悅和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一瞬間猶如從沙漠踏足綠洲、從混沌的蠻荒進入燦爛的文明?!彼年P(guān)于吳哥窟的觀察手記和手繪圖張,讓沉靜了幾百年的古王朝在歷史上又“復活”起來。斯時,吳哥才被人刮目相看,而亨利· 穆奧也常被誤認為是吳哥窟的發(fā)現(xiàn)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吳哥窟“復活”后,被陸續(xù)發(fā)掘修復成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模樣,但是大部分旅游者都沒能去到吳哥窟范圍以外40多公里處的“崩密列”,這里是和吳哥窟差不多大小的一片古寺廢墟,種種原因使它還沒有像吳哥窟一樣被發(fā)掘整理,依然保留著最原始的荒蠻的原樣。人們認為崩密列是真臘的第一座宮殿,之后的建筑都是以它為原型來建造的。所以,看了吳哥窟而沒到崩密列,那還不算真正了解真臘古國的文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是2015年1月去的柬埔寨,所幸不同于大部分來暹羅旅游的人,看過吳哥窟又去了崩密列“探秘”,深被震撼。后來幾年的旅游都寫了游記,唯獨對吳哥窟尤其是崩密列不敢動筆。及至看了《中國文化遺產(chǎn)》 2018年第4期所刊《柬埔寨吳哥大型建筑遺址:崩密列初探》(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和柬埔寨吳哥古跡保護與發(fā)展管理局合著)一文,才對銘記中的崩密列有了更多的認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記錄了吳哥王朝的人文習俗,《伊本.白圖泰游記》是這位摩洛哥人記載宋元時代中國和伊斯蘭國家關(guān)系的重要文獻,《徐霞客游記》記載了中國南方河山的天文地理人文景觀,《馬可波羅游記》則記錄了他在中國、波斯和印度的所見所聞……這些歷史上的游記都很著名很重要。文字是文明誕生的標志,文字又是文明發(fā)展的載體。很多人用文字記錄的所見所聞,都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見證。</span></p> <p class="ql-block">崩密列建于12世紀的蘇利耶跋摩二世朝代,是吳哥遺跡群中最值得去同時也是最難前往的地方。它不屬于吳哥景區(qū)范圍內(nèi),從暹粒到崩密列約45公里,沙石路,我們找了一輛“嘟嘟車”,一路塵土飛揚,顛簸了約一個半小時。</p> <p class="ql-block">臨近時,道路拐進一片森林,原生態(tài)的雨林。</p> <p class="ql-block">上:崩密列倒塌的南門,已無法進入,門口二側(cè)立有七頭蛇神娜迦。下:從南門看我們來時的路。</p> <p class="ql-block">七頭蛇神娜迦。娜迦naga是印度神話中居住在地下的蛇神,一般被描繪成上半身為人形,有三頭、五頭、七頭、九頭不等。蛇神除了擁有劇毒和再生的能力外,更被人們作為掌管生死的神靈來崇拜。傳說中它們居住在地下,擁有可以照亮黑暗的地底世界的世間罕有的寶石。吳哥文化受印度教文化影響深遠,所以到處可以見到蛇神娜迦。三頭五頭的娜伽常見于普通建筑,而七頭娜伽多見于重要的寺廟和宮殿,如大小吳哥寺、皇宮園林等,九頭娜伽則很鮮見。</p> <p class="ql-block">這個五頭娜迦是柬埔寨目前保留最完整的蛇神石雕。據(jù)說這個石雕在崩密列倒塌時,較早地被泥土掩埋,所以被完整保存了下來?,F(xiàn)在小吳哥前的蛇神石雕就是參考它修復的。</p><p class="ql-block">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里這樣描述蛇神:其內(nèi)中有金塔 ,國主夜則臥其上。土人皆謂塔之中有九頭蛇精,乃一國之土地主也,系女身。每夜見國主,則先與之同寢交媾,雖其妻亦不敢入。二鼔乃出,方可與妻妾同睡。用現(xiàn)在的白話說就是:王宮中央有一座金塔 ,國王每天夜里上塔休息。當?shù)厝硕颊f塔內(nèi)有一個九頭蛇精,是真臘國的守護女神。每晚來見國王,都要和國王同寢交媾,即使是國王的妻子也不敢擅自進塔。二更時分,國王才能從塔中出來和妻妾同睡。</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見蛇神地位之重要。</p> <p class="ql-block">在我們尋找入口時看到的還存有房屋框架的廢墟,和之后看到的建筑物相比,這已算是比較完整的了。</p> <p class="ql-block">盡管我已經(jīng)想象了這里的古老和損毀,沒想到崩密列竟以如此嚴重的倒塌、破敗,如此大規(guī)模隱藏在密林中的廢墟迎接我們。</p> 這是古老城池的外圍,分不清巨大的古樹和凌亂的廢墟究竟哪個更久遠些。 <p class="ql-block">在一個廢墟旁修建出一條木棧道,便是入口。</p> <p class="ql-block">倒塌的南門。</p> 完全沒有路,這一道棧道供游客跨過亂石堆。 <p class="ql-block">走完棧道上升的臺階,會穿過遇到的第一個石門。別看石門搖搖欲墜,倒塌下來恐怕還須幾百年。有老外拿著資料在對照著觀看,是否就是那本《真臘風土記》?</p> <p class="ql-block">我踏著濕滑的青苔,小心翼翼地穿過石拱門,從高處看南門內(nèi)側(cè),腳下是南門倒塌下來的亂石崗。</p> 南門門洞 <p class="ql-block">從這一堆亂石的大小、形狀和上面的雕刻,不難推測當初的南門有多雄偉精美。不過,崩密列的正門是東門,應該更加壯觀吧。</p> <p class="ql-block">棧道引導我們前行,二旁全是斷墻殘垣和長滿苔蘚的大石塊。如果沒有這條棧道,我們將在亂石堆中穿行、跳躍、翻越。</p> <p class="ql-block">建筑損毀嚴重,枝蔓纏繞,花格是典型的吳哥特色。。</p> <p class="ql-block">陽光穿過密林的縫隙,在斑駁的石墻上投下細碎的光斑。光影斑駁,蒼涼而富含魅惑??諝庵袕浡睗竦牟菽練庀ⅲh處傳來不知名鳥類的啼鳴,為這片廢墟增添了幾分神秘。</p> <p class="ql-block">前方圍墻外的樹干上長出的分支跨過高墻,一些分支纏繞著墻體,一支分支居然遠遠地伸到棧道這里扎下根來。</p> 從這方向看,以為是一棵大樹倒在了墻上。 <p class="ql-block">旅友們在分支旁留影。</p> <p class="ql-block">墻賴樹而不倒,樹依墻而蠻生。</p> <p class="ql-block">這是后來在網(wǎng)上看到的一張照片,樹木在這院落里肆意橫行,跨墻穿縫,繞柱攀梁,甚至可以飛越到遠處扎根,野蠻生長。</p> <p class="ql-block">剛說過幸虧有棧道便于行走,一會兒就沒了棧道。大家只能又跳又蹦,爬上爬下,艱難行走在亂石堆里。</p> <p class="ql-block">蓮花池?,F(xiàn)在是旱季,沒水。</p><p class="ql-block">在柬埔寨語義中,“崩”是蓮花池的意思,“密列”是一個和尚的名字。從前,這個和尚常從“崩”這個地方走出來化緣,起初人們并未太在意,因為隨著小乘佛教在柬埔寨的傳承,出家人逐漸增多了。后來,當人們發(fā)現(xiàn)密林深處有一座宏大而破敗的寺廟時,卻再也找不到密列和尚了。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崩密列”,并將密列和尚尊為了“神”。</p> 這個龍頭形的排水口我沒有看到。說明崩密列還有復雜的排水系統(tǒng)。 <p class="ql-block">蓮花池旁的石門。我大喊一聲"芝麻,開門吧,"石門靜悄悄,紋絲不動,暗號不對!</p> <p class="ql-block">石門上精美的蓮花石雕。也許,正是這蓮花石雕人們才給這里取名“崩”吧。</p> <p class="ql-block">石門門楣上的雕刻中有毗濕奴神像,由此專家推斷該寺廟是用來供奉印度教毗濕奴神(保護之神)的。</p> 在廢墟的亂石中,在殘破的建筑物上,仍彰顯著崩密列石雕藝術(shù)的熠熠光芒。 <p class="ql-block">我撫摸著石壁上的浮雕,阿普沙拉女神像雖已殘缺,卻依然能看出當年的精致。她們舞動的身姿被時光凝固,仿佛在訴說著千年前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這些石雕如今清晰度尚好,更多的因長期受到侵襲、風化,已經(jīng)模糊不清,可能再過些時光它們就不復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園中園“田”字形布局,四個小院規(guī)整方正,期間有圍墻隔離,圍墻之間還有通道。為何而建,由誰享用,已不得而知。大慨“園中園”的稱謂也是后人給取的。</p> 夾弄。 <p class="ql-block">在廢墟中穿行,我時常需要手腳并用。有時鉆進狹窄的通道,有時攀爬陡峭的石階。每一處轉(zhuǎn)角都可能遇見驚喜:或是突然出現(xiàn)的石雕,窗欞,或是陽光透過縫隙形成的奇妙光柱。這些意外的發(fā)現(xiàn),讓探索充滿樂趣。</p> <p class="ql-block">陽光下,這一壘石堆上的青苔尤其顯眼,幾乎覆蓋了所有石塊,似乎要用千年的柔情來撫慰冰冷的殘???</p> <p class="ql-block">崩密列中央?yún)^(qū)域同樣一片狼藉。整個崩密列,樹木和建筑物幾乎融為一體,穿行其間完全感覺不出這里曾經(jīng)是一座寺廟城池,而彷佛置身于叢林之中。待到了高處,俯看亂石堆中的殘屋,才隱約能勾勒出一些建筑物的輪廓。</p> <p class="ql-block">中央塔已不復存在。令人驚嘆的是中央殿堂的穹頂,盡管部分坍塌,精妙的建筑結(jié)構(gòu)依稀可見。古高棉人沒有使用任何粘合劑,僅憑石塊的尺寸精準來堆砌,創(chuàng)造出了如此宏偉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中央塔在二道圍墻之內(nèi),為整個崩密列的正中心,四個方向都有出入口,儼然城中之城,應是崩密列最重要的建筑物。然而,眼前竟是一堆亂石,建筑物的痕跡蕩然無存,從坍塌的石塊的大小和數(shù)量看,可知當時該是何等的壯觀,如今又是何等的慘烈!</p> 中央塔的二道圍墻,一道已大部倒塌。 <p class="ql-block">細小的枝蔓鉆進墻縫,枝蔓隨歲月茁壯生長,擠壓墻體。時間一到,高墻便瞬間崩塌。</p> <p class="ql-block">看不完密林中四散的石堆,也找不到一條可走的路。你要看景就找穩(wěn)固的地方站停,你要前行那就看準了或跳或爬或跨,小心別踩到了青苔滑跌。雖然有規(guī)定不能踩石塊,很多地方其實完全做不到,除非你視而不見繞道而行。 </p> <p class="ql-block">唯一看到的一座像橋的建筑,也許雨季時下面是條河,上面可以走人,柱子粗壯而有特色。</p> 橫梁側(cè)面的浮雕清晰可見,非常精美。 <p class="ql-block">此橋通往一幢已倒塌的建筑物,入口已被封閉。(注:波爾波特執(zhí)政的最后階段曾在崩密列瘋狂地埋下了無數(shù)地雷,據(jù)說我們?nèi)r已掃雷完畢,但危險區(qū)域仍封閉著。然而還是看到有膽大的老外進入這些區(qū)域,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有些后怕。)</p> <p class="ql-block">沉思者。這是一位在橋面上已默坐良久的當?shù)厝?,他在想什么?回憶他爺爺給他講過的崩密列故事?尋找真臘王朝的歷史痕跡?嘆息被歲月沖刷殆盡的曾經(jīng)的輝煌?</p><p class="ql-block">其實這完全是我遐想而已。人家不過是給人當向?qū)?,累了休息一會。當?shù)厝松钇D難,“靠山吃山” ,許多大人小孩游蕩在廢墟間,尋求當向?qū)У臋C會賺點小費。崩密列對他們祖祖輩輩來說早已熟視無睹了。這一刻,我忽然明白,崩密列的魅力不僅在于它的歷史,更在于它與當下生活的奇妙交融。</p> <p class="ql-block">爬滿了藤蔓植物的藏經(jīng)閣坐落在崩密列的東北方,更有一棵大樹幾乎用所有的分支擁抱著它。</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建造崩密列的國王把他母親的棺槨安放在藏經(jīng)閣??扇缃窕侍蟮氖讌s被拋棄在藏經(jīng)閣外餐風飲露不知道有多久了。說是蠻夷侵占崩密列時,認定石棺里有寶物,把石棺從藏經(jīng)閣里拖出來并毀壞了。我對此事存疑:古代高棉人擅雕刻,崩密列精美的石刻到處可見,唯獨這石棺里外平整,一點紋飾也沒有。其次,崩密列的建筑形制是個寺廟,一般不作陵寢用,難道學了西方的教堂?再者,就算是盜棺,也不用拉到外面來啊。所謂的“石棺”究竟做什么用的,有待考古學家研究。</p> <p class="ql-block">城墻古樹被列為崩密列標志性景觀之一。古樹雄踞在城墻東南角塔樓上,已與塔樓連為一體,東側(cè)的城墻已倒塌無存,不見原貌。</p> <p class="ql-block">古樹高大蓬勃,似乎宣言:我既生長于此,便與塔樓共存亡!</p> 其實,像城墻古樹這樣的景觀還有很多。 <p class="ql-block">“我是大王,此地非我莫屬?!?lt;/p> 一夫當關(guān)。卻連自己人都無法通行了。 莫非是要作什么才藝展演?一展就是千年。 又是一棵長在城墻上的大樹。 <p class="ql-block">四周沒有建筑物時,樹木可以長得特別粗特別高。</p> <p class="ql-block">有些樹干底部會長成許多奇怪的形狀。</p> <p class="ql-block">旁邊如有建筑物,樹木會毫不客氣地去侵占它們,種種不可思議的侵占方式看得人們目瞪口呆。</p> <p class="ql-block">它們的枝蔓像章魚的腳一樣四處探索,像蛛網(wǎng)一樣四處蔓延。</p> <p class="ql-block">枝蔓悄無聲息地無縫不鉆無孔不入,歲月流逝,它們便是攻無不克的勝者。</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兒的氣候溫暖濕潤,種子無孔不入,一旦落地發(fā)芽,它們便以柔克剛,無堅不摧。</p> 它們把獵物或擁在懷里,或騎在胯下,或踩在腳下,如今它們統(tǒng)治著這片廢墟,它們是王者。高高飄揚的綠葉是它們千軍萬馬勝利的旗幟。 蛇神娜迦也只有仰天長嘯,感嘆歲月滄桑,時光湮滅了至高無上皇權(quán)。 這些照片是《中國文化遺產(chǎn)》上那篇論文的插圖。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崩密列和1861年初現(xiàn)人世時,幾乎沒有什么變化,只有樹更高大,枝蔓更茂密更野蠻,亂石崗上的青苔更濃厚。</p> <p class="ql-block">這是論文中的崩密列主體建筑分布圖,圖上的紅字是我標注的,我走過了那些地方。別看圖中布局規(guī)正,走進去宛如迷宮,大部分區(qū)域幾乎沒路,當時也沒有導游引導,轉(zhuǎn)得我云里霧里,暈頭轉(zhuǎn)向,進去了能走出來已屬不易。</p> <p class="ql-block">這座建于12世紀的古寺,曾是吳哥王朝最宏偉的建筑之一。千百年來它像一位沉睡的巨人,默默地躺在密林深處。</p><p class="ql-block">崩密列遍體創(chuàng)傷,滿目蒼涼,它是吳哥窟遺址中最殘破的,卻是最震撼的存在。它是歲月沉淀的廢墟之美,消亡贊歌。這種摩滅之美,是時間流逝帶來的凋零和毀滅。</p> <p class="ql-block">也許這些大白墻還沒來得及貼上精美的浮雕,它們表現(xiàn)了吳哥建筑的特色。</p> 西南角的塔樓。 <p class="ql-block">斷裂的石柱,坍塌的墻壁,樹木纏繞的殘垣,青苔覆蓋的廢墟,令人震驚、遺憾、嘆息。歲月沖刷盡輝煌和亮麗,但是廢墟中的建筑構(gòu)件還在,它們蘊藏著神秘的吳哥文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我登上高處俯瞰整個遺址,叢林如海,古寺的輪廓在其中若隱若現(xiàn)。風穿過高高的廢墟,發(fā)出低沉的嗚咽,仿佛樹木勝利的歡呼,又如逝者不甘的呢喃,還是時光的聲聲嘆息?那曾經(jīng)輝煌的王朝,那些戰(zhàn)火與動蕩,都已隨風而逝。唯有這些沉默的石頭,依然守護著古老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離開時,回望這座被密林淹沒的城池,感覺格外神秘而莊嚴,時光仿佛凝固,過去與現(xiàn)在交織,殘缺中蘊含著永恒的美。波爾布特時代的陰霾已經(jīng)散去,據(jù)說如今正開始發(fā)掘修繕。崩密列以它獨特的方式,向世人訴說曾經(jīng)的榮耀,至上的王權(quán),古老的文明,永恒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本文部分照片來自同行者和網(wǎng)絡。這些照片仍不能反映出在崩密列現(xiàn)場給到游人的震撼和驚奇,也體會不到那種類似探險的艱難和樂趣,但愿在崩密列發(fā)掘修繕前,有興趣者盡早親歷其景,去體會別樣的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