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20日夜晚,繼中亞五國之旅結(jié)束后,我們在阿拉木圖搭乘阿斯塔納航空,3個半小時飛行后,凌晨2點入住巴庫酒店,自此開啟了我們在高加索三國-阿塞拜疆、格魯結(jié)亞和亞美尼亞的旅行。</p><p class="ql-block">阿塞拜疆是一個位于歐亞大陸交界處的跨洲國家,東臨里海,南接伊朗,西鄰亞美尼亞、土耳其和格魯吉亞,北界俄羅斯。阿塞拜疆于1918年成為第一個以穆斯林為主的世俗民主共和國,但后來很快被蘇聯(lián)吞并。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后,阿塞拜疆恢復了獨立。</p> <p class="ql-block">10月21日 我們的巴庫一日游是從上午10點開始,不巧的是一整天都在下雨,原定游覽巴庫泥火山的計劃因道路泥濘只得取消,改為參觀戈布斯坦巖畫。</p><p class="ql-block">上午第一站是個地標建筑、以獨立后的第一任總統(tǒng)阿利耶夫的名字命名的會議中心,據(jù)說是伊拉克女設(shè)計師扎哈.哈迪德主持設(shè)計,北京大興機場也是她的手筆。果然,飄逸的建筑風格與大興機場有雷同之處。</p> <p class="ql-block">阿塞拜疆在高加索三國中是最富有的國家,其原名“火國”。早在10世紀,巴庫就已開始挖井汲油。以巴庫為中心的阿普歇倫半島及其附近海底成為世界著名的石油產(chǎn)區(qū)之一(里海的對面是土庫曼斯坦)。世界工業(yè)化開采石油始于1877年,而阿塞拜疆早在1873年就已打出第一口油井。20世紀初,巴庫油田產(chǎn)量是世界上產(chǎn)量最高的。1901年石油產(chǎn)量幾乎占世界石油產(chǎn)量的一半,成為南高加索工業(yè)中心和俄國石油基地。</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牌子上寫的是1846年。</p> <p class="ql-block">在海灣附近看到了很多正在作業(yè)的磕頭機。</p> <p class="ql-block">戈布斯坦巖畫群附近的海灘。因為下雨,海灣的色彩灰不隆冬。</p> <p class="ql-block">巴庫巖畫是戈布斯坦巖畫群的一部分,位于阿塞拜疆首都巴庫以南約70公里處,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巖石畫收藏地之一。?這些巖畫題材廣泛,包括動物、植物、日月星辰、古代部落圖騰、男人和女人的圖案、原始人狩獵、歌舞、斗牛、收割、集體勞動的場面等。戈布斯坦巖畫的創(chuàng)作時間可以追溯到5千至4萬年前,并一直延續(xù)到中世紀,目前已知的巖畫多達6000幅。這些巖畫于200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目錄。</p> <p class="ql-block">巴庫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城內(nèi)有眾多名勝古跡,如11世紀建造的瑟納克—卡爾清真寺塔、12世紀的克孜—卡拉瑟塔樓、13世紀的巴伊洛夫石堡、15世紀的希爾凡王宮及17世紀的汗王宮殿,均保存完好。2000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巴庫墻城及城內(nèi)的希爾梵國王宮殿和少女塔作為文化遺產(chǎ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15世紀的希爾凡王宮,建在突出的懸崖上,具有皇家的豪華和不同尋常的富麗堂皇。所有的一切都用閃光的削平的石頭做成,彼此連接精巧之極,無論從哪個地方都辨別不出接縫。</p> <p class="ql-block">建于12世紀的克孜—卡拉瑟塔樓。</p> <p class="ql-block">天黑之后,導游帶我們登上數(shù)十個臺階來到山地公園,雨下了一整天,冒雨拍了幾張巴庫地標建筑與里海海灣的夜景照片后,匆匆撤離。產(chǎn)油國實力不凡,夜景下這些現(xiàn)代建筑光鮮靚麗,讓我們大開眼界。</p> <p class="ql-block">山地公園中的清真寺-Bibi-Heybat。這座清真寺位于里海巴庫灣,建于13世紀,Bibi-Heybat廣場是觀賞巴庫城市風光的絕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沙希德紀念碑。這座紀念碑坐落在山地公園內(nèi),是為了紀念1990年“黑色一月”事件中犧牲的平民而建。它不僅是對逝去生命的紀念,也是巴庫的一處重要地標。</p> <p class="ql-block">火焰大廈又被稱作火焰塔。三棟曲形建筑猶如三簇熊熊燃燒的火焰,即使是在這個隨處都能看到“火”的城市,依舊是最顯眼的存在。這是巴庫的新地標建筑,坐落于里海之濱的一片高地上,直聳云霄,優(yōu)雅的曲線呈現(xiàn)出火焰的形狀,藍色玻璃鏡面折射出不同強度的光暈,是一個游客必打卡的景點</p> <p class="ql-block">巴庫商業(yè)中心</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里海海灣</p> <p class="ql-block">10.22 早晨在巴庫搭乘阿塞拜疆航空,上午10點抵達格魯吉亞的首都第比利斯。</p> <p class="ql-block">陽光燦爛的第比利斯機場,將昨日巴庫的陰霾一掃而去,心情頓時大好。</p> <p class="ql-block">格魯吉亞位于南高加索中西部,北接俄羅斯,東南和南部分別與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相鄰,西南與土耳其接壤,西鄰黑海。其面積為69700平方公里,人口約370萬,三分之一以上居住在首都第比利斯。</p><p class="ql-block">?格魯吉亞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的科爾希達王國?。19世紀初,格魯吉亞被沙皇俄國兼并?。1918年,格魯吉亞民主共和國成立。1936年,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正式成為蘇聯(lián)加盟共和國。1991年,格魯吉亞正式宣布獨立?。</p><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建都于四世紀,是格魯吉亞多個朝代的首都,它位于大高加索與小高索之間,地處外高加索戰(zhàn)略要沖,也是格魯吉亞最大的城市。由于位于亞歐交界處,雖然是一個亞洲國家,但導游說他們是介于亞歐之間的地區(qū),有亞歐雙重的性格特征。從外貌特征看,格魯吉亞居民更接近歐洲人,擁有黃褐色的頭發(fā)、白皙的皮膚和高鼻梁深眼窩。與阿塞拜疆不同,他們普遍不喜歡俄羅斯,盡管曾經(jīng)是前蘇聯(lián)的加盟國,但大多數(shù)人、尤其是年輕人不講俄語,他們講格魯吉亞當?shù)卣Z言或者英語。</p><p class="ql-block">導游是當?shù)乜鬃訉W院五年制畢業(yè)的學生,中文講的很溜,人也敬業(yè),談古論今。他帶我們首先去參觀了當?shù)刈畲蟮臇|正教堂-圣三一教堂。</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入口處</p> <p class="ql-block">圣三一主教座堂廣場</p> <p class="ql-block">圣三一主教座堂,是第比利斯的地標,建于1995年,是喬治亞東正教會規(guī)模最大的教堂,也是南高加索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宗教建筑之一。與其他的東正教堂所不同,第比利斯的圣三一大教堂將洋蔥頂做了改良,從外觀看似有無數(shù)層建筑疊起來,像是拼接的立體折疊畫一樣,美觀大方,內(nèi)部風格也不如俄羅斯的東正教堂那樣華麗,看上去很簡樸,導游說這是因格魯吉亞歷史上長年打仗爭斗,難以追求奢華。</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nèi)陳列著十二世紀黃金時代的女王塔瑪拉畫像,她是格魯吉亞歷史上第一位女王,她將格魯吉亞建成了高加索地區(qū)最強大的國家。</p> <p class="ql-block">我們乘纜車來到山頂公園,這里是第比利斯的制高點,可從不同的角度去觀賞城市景色。山上有餐飲店和游樂設(shè)施,游人很多,有外國游客、也有當?shù)匕傩?,有時間的話可以玩上大半天。</p><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是高加索地區(qū)的重要交通樞紐,它瀕臨格魯吉亞中東部的庫拉河畔。庫拉河在第比利斯穿過陡峭的峽谷,呈弓形由西北向東南流去,整座城市沿庫拉河兩岸以階梯式向山麓展開。導游指著遠處重重疊疊的墨綠色大山說,那里的山脈海拔最高峰達4000米以上,有一條穿過大山連接俄羅斯、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等周邊國家的重要通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格魯吉亞稱之為南北走廊公路,其中隧道工程是由中國公司組織施工完成的。2024年4月南北走廊</span>公路貫通,徹底解決了區(qū)域內(nèi)冬季交通中斷問題,使行車距離從35公里盤山公路縮短至12公里直線公路,極大提高了南北公路走廊通行效率和行車安全性。</p> <p class="ql-block">在觀景臺上俯瞰整個第比利斯,庫拉河蜿蜒穿過城區(qū),圣三一教堂、和平橋等地標建筑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格魯吉亞之母雕塑?,位于山頂公園高空棧道上,是第比利斯的地標之一。導游說由于格魯吉亞歷史上長年打仗,在外征戰(zhàn)的將士們很希望得到母親的庇護。該塑像建于二戰(zhàn)之后的1958年,象征著格魯吉亞百姓對和平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午飯后,導游帶領(lǐng)我們步行穿過老城,來了一個簡短的Sity- walk。</p> <p class="ql-block">木偶鐘樓。中午1點、下午7點木偶會出現(xiàn)在陽臺上進行表演。</p> <p class="ql-block">舞蹈家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蘇聯(lián)時期的第比利斯中心-列寧廣場,現(xiàn)在列寧雕像已經(jīng)移走了,換成了圣喬治的雕像,這是一位羅馬神父,他是格魯吉亞人心中的保護神。</p> <p class="ql-block">庫拉河上的和平橋</p> <p class="ql-block">10.23 上午安排兩個小時在第比利斯市區(qū)內(nèi)觀光。</p><p class="ql-block">歷史上格魯吉亞曾被波斯、阿拉伯、突厥等外族侵占,第比利斯也曾數(shù)次被蒙古人、土耳其人、波斯人縱火焚燒成一片焦土。1801年至1864年,格魯吉亞各公國先后并入沙皇俄國版圖。因此城市的建筑風格多種多樣,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我們先去看了一個土耳其式的溫泉浴室。第比利斯城市名的原意為“溫暖”,是因為這里擁有很多富含硫磺的天然溫泉,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人來此感受。我們原想進入澡堂,但剛走到門口就被澡堂管理人員阻止了,只好在澡堂外面看看。</p> <p class="ql-block">那一個個大圓包是用作浴室的散熱出氣孔。</p> <p class="ql-block">?我們乘坐巴士車沿著庫拉河畔行進,在對面河岸的山上,看見一座國王騎馬招手的雕像,屹立在那里、凝視著庫拉河和對岸的Narikala堡壘,這就是是格魯吉亞瓦赫唐·戈爾加薩利國王的雕像(Statue of King Vakhtang Gorgasali),它見證了格魯吉亞歷史的變遷。<span style="font-size:18px;">雕像建于1967年,由格魯吉亞雕塑家埃爾古賈·阿瑪舒克利精心創(chuàng)作?。</span></p><p class="ql-block">瓦赫唐·戈爾加薩利國王是格魯吉亞的統(tǒng)治者,他帶領(lǐng)他的人民與東羅馬帝國結(jié)盟,共同反抗薩刪王朝的統(tǒng)治。他的英勇事跡在格魯吉亞的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p><p class="ql-block">據(jù)說戈爾加薩利國王在一次打獵時,他的獵鷹不慎墜落到了山間,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處溫泉。這個溫泉后來成為了第比利斯最早的都市中心。而Narikala堡壘則是當時最重要的軍事要塞,守護著格魯吉亞的安寧。</p> <p class="ql-block">從前的總統(tǒng)府,如今是接待外國政要的賓館。</p> <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的“干橋”跳蚤市場,這里有很多前蘇聯(lián)時期留下的遺物和生活物品,包括錢幣、勛章、指南針、望遠鏡、古董、老唱片、書籍、首飾、相機、廚具、鐘表、服裝鞋帽、掛毯、舊電話、鍋碗瓢盆等等包羅萬象...。我們團隊還真有人淘到一些小物件,比如一個蘇聯(lián)時期的舊軍帽10美元,戴上去拍張照片挺像那么回事的。</p> <p class="ql-block">從跳蚤市場出來,驅(qū)車20多公里來到姆茨赫塔古城,在公元五世紀之前該古城曾經(jīng)是古代卡特里王國(格魯吉亞)的首都。這里是姆茨赫塔世界文化遺產(chǎn),由三個散布在古城內(nèi)和市郊的著名修道院、教堂組成,分別為:生命之柱大教堂、季瓦里修道院、主顯教堂。這次團隊安排參觀其中的兩個教堂。</p><p class="ql-block">總的感覺:這里的教堂古老、簡樸但都很堅實,全部是用石頭建造的。最初的傳教者是一位來自耶路撒冷、名叫尼諾的修女,她是加耶恩的門徒,在三十多個圣徒中,只有她逃離厄運到達格魯吉亞,傳播基督教和醫(yī)術(shù),感化國王和民眾,最終成功的改變了整個國家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季瓦里修道院、也叫圣十字修道院,它是姆茨赫塔古城中最為古老的修道院,建于公元585年至604年間,位于高加索雪山下的阿拉格維河與格魯吉亞的母親河庫拉河交匯處 ,修道院坐落在海拔600多米的山坡峭壁上,遠遠望去,宏偉大氣、視野開闊、風景優(yōu)美,是一個不可錯過的景點。</p> <p class="ql-block">兩河交匯處可以俯瞰整個姆茨赫塔小鎮(zhèn)</p> <p class="ql-block">格魯吉亞第一位基督教傳教士圣·尼諾的畫像,她是引導格魯吉亞皈依的使徒。</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nèi)立有格魯吉亞教會標志性的圣妮諾十字。教堂的命名也體現(xiàn)了對十字架的崇拜,“季瓦里”在格魯吉亞語中意為十字架?12。</p> <p class="ql-block">午餐是格魯結(jié)亞的特色餐,有炸奶酪、湯包等。</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步行穿過集市前往“生命支柱”教堂。</p> <p class="ql-block">誰能猜到掛在屋檐下的這個東東是做什么用的嗎?</p><p class="ql-block">答案是:格魯吉亞人喝酒的器具。</p> <p class="ql-block">姆茲赫塔教堂,也被稱作“生命支柱”教堂。它是格魯吉亞公元4世紀奉基督教為國教之后建立的宗教中心,一直是格魯吉亞的皇家教堂。幾個世紀以來,格魯吉亞歷代國王的加冕典禮和安葬儀式都曾在此舉行。現(xiàn)今教堂中還有格魯吉亞王室若干成員墓,包括格魯吉亞末代國王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生命之柱大教堂位于姆茨赫塔古城,這座城市是格魯吉亞皈依基督教的初始地。姆茨赫塔古城作為宗教中心,沿襲了11世紀教堂圓頂和十字形平面的建筑風格,是中世紀教會建筑的經(jīng)典范例。1994年,姆茨赫塔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耶穌的墓被完整地復制在教堂內(nèi)部,為教堂披上了一層神秘、神圣的光芒,在教徒中影響巨大,故又被稱作“生命支柱”。</p> <p class="ql-block">下午安排去斯大林家鄉(xiāng)哥里參觀 ,那里有一個世界上唯一的斯大林博物館。</p><p class="ql-block">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是蘇聯(lián)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對20世紀蘇聯(lián)和世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出生于格魯吉亞的第比利斯省哥里市,是鞋匠的兒子?,9歲時進入哥里教會小學讀書,后來被保送到第比利斯神學院學習。他在中學時期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并決定將其作為自己的職業(yè)。1924年列寧去世后,斯大林通過政治手段逐步消除黨內(nèi)的競爭對手,最終成為蘇聯(lián)的最高領(lǐng)導人?。斯大林領(lǐng)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實現(xiàn)了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農(nóng)業(yè)集體化,使蘇聯(lián)成為重工業(yè)和軍事大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他領(lǐng)導蘇聯(lián)紅軍與盟軍協(xié)力擊敗軸心國,取得了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的勝利?。然而,他的政策也伴隨著大規(guī)模的思想清洗和鎮(zhèn)壓,導致了數(shù)百萬人的生命損失?。</p> <p class="ql-block">斯大林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按年代展覽了斯大林的一生經(jīng)歷,從童年一直到他去世。博物館藏品非常豐富,圖片介紹很詳細,斯大林的整個革命生涯敘述得很完整。那里還陳列著斯大林生前所使用過的一些物品和世界各國贈送的禮物,我們看見兩幅中國贈送的賀壽錦旗(一面是農(nóng)業(yè)大學、一面是中國人民第二野戰(zhàn)軍)和壽桃等。</p><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對斯大林的評價,今天聽到了一個全新的說法,即有關(guān)發(fā)生在蘇聯(lián)1934年-1938年的那場政治大清洗,現(xiàn)在有人認為是西方勢力通過滲透、蓄意策劃的結(jié)果,企圖推翻當時在科技、軍事各方面走在世界最前列的蘇維埃共和國。</p> <p class="ql-block">青年時期的斯大林是個學霸</p> <p class="ql-block">斯大林的專列</p> <p class="ql-block">2024.10.24 清早告別第比利斯,我們今天將從陸路離開格魯吉亞,前往另一個高加索國家-亞美比亞。</p><p class="ql-block">車行大約一個半小時左右抵達亞美尼亞邊境,過關(guān)挺順利,只是幾個加拿大國籍的團友需要落地簽,等了20多分鐘。中國護照在高加索三國都是免簽,美國護照在阿塞拜疆需要電子簽,相比之下,我們中國人在高加索三國還是挺受優(yōu)待的。</p><p class="ql-block">亞美尼亞是世界上第一個基督教國家,歷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古代亞美尼亞的傳統(tǒng)疆域遠遠超過今天,其一度包括當代的高加索地區(qū)和土耳其東部的廣大區(qū)域。后來在外族不斷入侵和擠壓下,其領(lǐng)土不斷被瓜分、縮小。1804至1828年,亞美尼亞兩次被俄羅斯帝國并入。1936年12月5日,亞美尼亞共和國成為蘇聯(lián)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9月21日,亞美尼亞舉行全民公決,正式宣布獨立。</p> <p class="ql-block">亞美尼亞境內(nèi)有很多古老的基督教堂、修道院,我們行程內(nèi)第一個參觀的景點便是位于亞美尼亞北部邊境的一個中世紀修道院-哈格帕特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哈格帕特修道院坐</span>落在德本河峽谷的高地。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阿巴斯王時期(928~951年),由霍斯洛夫諾施王后及其兩個兒子古里格爾和蘇巴特組織建造,主要工程在公元967年至991年間完成?。這座拜占庭式的基督教教堂位于北部亞美尼亞修道院內(nèi)的中央,13世紀初,高加索木式結(jié)構(gòu)寺院陸續(xù)圍繞著它建了起來,這兩種不同類型的寺院的巧妙結(jié)合,是10世紀至13世紀之間亞美尼亞宗教藝術(shù)最杰出的藝術(shù)典范。</p><p class="ql-block">修道院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聞名,它融合了拜占庭式建筑元素和高加索地區(qū)本地的建筑傳統(tǒng)。修道院的主要建筑是圣尼尚教堂,該教堂以其高聳的圓頂和精美的石雕聞名。修道院的建筑群還包括其他教堂、小禮拜堂、鐘樓、圖書館和墓地等建筑遺址。哈格帕特修道院與附近的圣赫魯普修道院一起,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對我們這些人來說,最吸引人的還是要數(shù)哈格帕特修道院的周邊環(huán)境,修道院位于山丘上,可以俯瞰整個峽谷,壯麗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氛圍的完美結(jié)合!</p> <p class="ql-block">下午3點從哈格帕特修道院出發(fā)前往塞凡湖,途中有兩個小時車程,隔著車窗收獲了一大堆雪山的片片。還是這句老話,<span style="font-size:18px;">風景永遠在路上。</span></p> <p class="ql-block">下午6點半來到亞美尼亞最大的淡水湖-塞凡湖邊。因為早晨發(fā)車時,團隊乘坐的巴士車出了點狀況,臨時換車耽誤了一個小時,錯過了湖邊的美景,撿漏看到一片晚霞。</p> <p class="ql-block">塞瓦納旺克修道院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湖邊半島的山丘上,在這里可以俯瞰整個塞凡湖和周圍的景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修道院建于9世紀末,起初</span>是為僧侶們建的修道院,由亞美尼亞國王阿舒特一世之女瑪麗亞姆公主建立。修道院包括兩座主要教堂,分別是圣阿拉克洛斯教堂(Surb Arakelots Church)和圣卡拉佩特教堂(Surb Karapet Church),這兩座教堂都以其樸素而堅固的石結(jié)構(gòu)聞名。</p><p class="ql-block">修道院+塞凡湖本應是歷史和自然景觀的完美結(jié)合,可惜我們晚到一步,大家氣喘吁吁(2100米海拔)的爬上山坡時,教堂已經(jīng)閉門謝客,只好在依稀的霞光中找點感覺。</p> <p class="ql-block">當天的晚餐是在塞凡湖邊的餐館完成的,我們享用了湖中捕撈出來的烤鱒魚,很美味。餐后繼續(xù)向南行車一個小時,來到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p> <p class="ql-block">10.25 我們將在首都埃里溫住宿兩個晚上。早起第一個安排就是前往靠近土耳其邊境的深坑修道院-霍瑞維拉(Khor Virap),這里是旅行者仰望亞拉臘特山的熱門地點。</p><p class="ql-block">從埃里溫到深坑修道院大約有一個小時四十分鐘車程。一路上通過車窗可以從各個角度眺望遠方的亞拉臘特山。</p> <p class="ql-block">亞拉臘特山位于現(xiàn)土耳其的卡爾斯省及阿爾達漢省,靠近亞美尼亞邊界。這座山是土耳其的最高峰,屬于復合火山,由兩座古老的火山峰組成。亞拉臘特山的兩個主要峰頂-大亞拉臘和小亞拉臘,分別擁有不同的海拔高度,亞拉臘特山的主峰,即大亞拉臘特(Great Ararat),是土耳其最高的山峰,其海拔為5,137米。這是亞拉臘特山最著名的峰頂,常年被冰雪覆蓋,巍峨壯觀。小亞拉臘特(Little Ararat),海拔為3,896米,雖然較低,但也是一座非常醒目的火山錐。</p> <p class="ql-block">盡管按目前的邊界劃分,亞拉臘特山屬于土耳其。但亞美尼亞人認為從公元301年起,他們就占有該地區(qū)400年之久,這是他們的精神象征?!秳?chuàng)世紀》一書中記載,諾亞方舟在大洪水后,最后停泊的地方就在亞拉臘特山上。亞美尼亞人將自己視作洪水氾濫后世界上出現(xiàn)的第一批人種,視該山為圣山。至今亞美尼亞仍將亞拉臘特山放在她的國徽上。</p> <p class="ql-block">說起與土耳其的關(guān)系,導游顯得有些悲憤交加。歷史上他們的領(lǐng)土不斷被土耳其等鄰國侵占,特別是1915年土耳其對亞美尼亞進行了種族滅絕式的大屠殺。亞美尼亞因此損失了大約一半的人口,一半的國土,包括圣山亞拉臘特山也被土耳其化為己有。</p> <p class="ql-block">中途臨時停車10分鐘,看到了亞拉臘特山與深坑修道院-霍瑞維拉在一起的畫面。</p> <p class="ql-block">來到深坑修道院的廣場,可以遠眺大、小亞拉臘特兩個山峰。這是一個環(huán)境優(yōu)美、又有故事的神圣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深坑修道院建于公元3世紀,是亞美尼亞重要的宗教圣地,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p><p class="ql-block">深坑修道院與亞美尼亞首位基督教圣徒?格列高利密切相關(guān)。格列高利因傳道被國王拘押在亞拉臘平原的深坑內(nèi)長達十三年。傳說格里高利用靈力感召來一位婦人定期往深坑投放面包,后來又一次一次用神力感化了國王。十三年后國王?梯里達底三世見到格里高利容貌依舊后,相信了神的力量,從此亞美尼亞成為世界上成首個以基督教為國教的國度。這個事件在亞美尼亞基督教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由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修道院正對著亞拉臘特圣山,也就是諾亞方舟最后??康牡胤健S谑巧羁有薜涝撼闪藖喢滥醽喨说某ブ?。</span></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nèi)國王與格里高利的畫像</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深坑”位于修道院西南側(cè)圣格里高利教堂祭壇的下面,深6.5米,直徑4.5米。因為排隊等候的人很多,恐怕耽誤拍照時間,我放棄了下坑,分享幾張團友拍的坑中的圖片。</p> <p class="ql-block">前往下一個景點格加爾德修道院(巖洞教堂)途中,盤山公路上再次看見了圣山。</p> <p class="ql-block">格加爾德修道院也稱為巖洞修道院,位于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東南40公里的阿扎特山谷入口處,與美麗的阿扎特山谷自然景觀渾然一體。修道院始建于4世紀,現(xiàn)存的主要建筑群坐落在13世紀所建的圍墻中,包括一座中心教堂及其門廊、兩個巖洞教堂和一座王公寢陵。其中大部分是鑿巖建設(shè)而成,它們四周是陡峭的山崖峭壁,周邊有著壯麗的自然景觀。在亞美尼亞中世紀的建筑群落當中,表現(xiàn)的非常極致。2000年格加爾德修道院連同阿扎特山谷一起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珍藏的基督教圣物-圣矛。</p><p class="ql-block">格加爾德原意為“圣矛”,所指的是傳說中耶穌上十字架以前,羅馬士兵用來刺過耶穌身體的矛。而這座修道院便是為了收藏“圣矛”的一部分而修建,因此又名“圣矛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格加爾得修道院四周除了那些懸崖絕壁非常壯觀的風景以外,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這個古老的、矗立在巖石之中教堂內(nèi),偶然遇見了幾位當?shù)氐哪贻p女士正在唱詩,清澈、溫婉的和聲在巖洞內(nèi)緩緩的回蕩,似乎述說著她們的美好希望與祝福…</p> <p class="ql-block">午飯是在首都埃里溫以東28公里處的加尼神廟所在地科塔伊克小鎮(zhèn)解決的。餐館附近的鋪子里,大媽們的薄餅很吸引我們的眼球。</p> <p class="ql-block">午飯后參觀了加尼神廟。這是考古發(fā)現(xiàn)的神廟基石。</p> <p class="ql-block">加尼神廟是亞美尼亞現(xiàn)存唯一的一座古希臘建筑。據(jù)記載,廟宇始建于西元115年,原來是亞美尼亞國王夏宮所在地,是希臘文化末期(西元2世紀)在亞美尼亞文化的遺跡。廟宇在1386年被帖木兒的人掠奪,又於1679年被地震所摧毀。大部分的原本建物主體與磚塊直到20世紀仍舊屹立於原址,以至於在1975年完成了廟宇的重建。</p><p class="ql-block">加尼神廟是個座落於隆起墩座上的圓柱式廟宇,頂部由24根支柱所支撐,是仿造雅典的巴特農(nóng)神廟而建的。周圍是一大片山石嶙峋的峽谷,地勢險要,非常壯觀。</p> <p class="ql-block">我們此行的亞美尼亞中文導游,工作很敬業(yè),講解也很專業(yè)??</p> <p class="ql-block">在亞美尼亞的兩日內(nèi)看了很多的教堂、修道院,位于首都埃里溫的埃奇米亞津大教堂是我們行程中看到的最后一個、也是必須要看的教堂,它被稱為世界上首座基督教堂,對于亞美尼亞的意義堪比梵蒂岡之于羅馬。雖然難以與歐洲的一些宏偉大教堂相比,但論及其歷史資歷,這座教堂無疑是全世界最早的官修教堂之一。</p> <p class="ql-block">埃奇米亞津大教堂最早建于301~303年,隨后屢次在其原有的基本結(jié)構(gòu)上翻修。與亞美尼亞其他教堂的簡樸風格完全不同,埃奇米亞津大教堂的風格更接近俄羅斯東正教教堂,四壁都能看見富麗的圣像壁畫。</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nèi)的博物館珍藏著兩件重要的圣物:一是傳說中諾亞方舟的殘片;二是被認為是刺死耶穌的長矛槍頭。</p> <p class="ql-block">我們行程中還有最后一個內(nèi)容是要到埃里溫的幾個重要廣場打卡,因回程堵車嚴重,只好在車窗內(nèi)掃了幾張。</p> <p class="ql-block">自由廣場</p> <p class="ql-block">回到埃里溫市中心時已過了晚7點,負責任的導游還是堅持帶我們摸黑去看了著名的階梯廣場。</p><p class="ql-block">這里是亞美尼亞的一個重要公共文化空間,廣場的設(shè)計是由一位在?美國居住的亞美尼亞建筑師設(shè)計。以其獨特的階梯設(shè)計而聞名,更是一個濃縮的藝術(shù)展覽中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個設(shè)計不僅美觀,而且實用,成為了當?shù)鼐用窈陀慰拖矏鄣木奂亍?lt;/span></p><p class="ql-block">階梯廣場依山而建,全長500米,寬50米,共有675個臺階。每個平臺都有亞美尼亞式裝飾建筑,立體感藝術(shù)性很強。我們走了兩層,在階梯底部拍了幾張燈光片,因天黑看不清建筑的全貌,借用一張團友在次日白天拍的照片,一并在此分享。</p> <p class="ql-block">10月26日 早晨9:35我們搭乘格魯結(jié)亞航空前往第比利斯,準備在那里轉(zhuǎn)乘卡塔爾航空回國。在埃里溫機場又一次看到了圣山亞拉臘特,這次真的要說再見了??!</p><p class="ql-block">值機時遇見一對70后的上海人老夫妻,先生比老伴還長兩歲,他們是自由行,計劃用18天的時間走我們相同的路線,所不同的是他們與我們恰好是反向行進,中亞只去四國,土庫曼斯坦因辦不了個人簽證選擇了放棄。他們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大巴、中巴)已經(jīng)完成了亞美尼亞的游覽計劃,真心為他們的熱情和拼搏精神點贊??愿他們一路平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