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讀書是快樂的,讀一本好書猶如品美酒、食佳肴,唇齒留香,讓人回味無窮。</p><p class="ql-block"> 一位好友看完《額爾古納河右岸》,跟我說是非常好的一本書,讓我有時間也看看,還暖心的送了我一本。</p> <p class="ql-block"> 也許是時間久了沒有讀書,讀第一頁的時候還有點費勁,一句話就讓我琢磨了半天自己才覺得理解了它的意思?!鞍膊輧褐绷酥毖?,伸出舌頭舔了舔雨滴,沖我笑了笑。他一笑,眼角和臉頰的皺紋也笑了----眼角笑出來的是菊花紋,臉頰笑出來的是葵花紋?!毖劢堑木栈y我認為是眼角向外的皺紋像絲狀的菊花,但臉頰的葵花紋是什么樣子,想了好一陣子也沒想出它的樣子??y是不是葵花成熟之后小格子樣的紋理?!這一個比喻讓我感受到了作者文筆的細膩和對事物描述的精確。</p><p class="ql-block"> “雖然營地只有我和安草兒了,可我一點也不覺得孤單,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個人了,也不覺得孤單?!边@幾年無數(shù)次一個人回到那個小山村,村里已經(jīng)沒有人,但在我的腦海里總是閃過一個個熟悉的面孔,那個小山村讓我感覺不到一點孤獨和害怕。這種感覺是如此的相似!</p><p class="ql-block"> 只看了兩頁,我便被深深的吸引住了,迫不及待的花兩個日夜讀完了整本書。</p><p class="ql-block"> 當(dāng)我最后合上書的那一刻,鄂溫克族那神秘而又充滿詩意的生活畫卷緩緩在我心間收攏,但畫卷上的每一抹色彩、每一道筆觸,都深深烙印在我的靈魂深處,揮之不去。一直想寫一個完整的讀后感,一拖再拖,或許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寫出內(nèi)心的真實感觸。</p><p class="ql-block"> 這本書以鄂溫克族最后一位酋長女人的視角,講述了這個民族在額爾古納河右岸的百年滄桑變遷。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鄂溫克人逐馴鹿而居,與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為伴。他們敬畏自然,視萬物皆有靈,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每一棵樹木,在他們眼中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存在。清晨,他們在晨曦的輕撫下醒來,聆聽馴鹿的呦呦鳴叫;夜晚,他們在篝火的映照下,講述著古老的傳說,與繁星共眠。這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一種遠離塵世喧囂的寧靜與純粹。</p><p class="ql-block"> 書中的人物形象鮮明,個性迥異,卻都有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命運的堅韌。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們的薩滿(他們的神),在我看來薩滿就是神,他們可以預(yù)知未來、能消災(zāi)、能治病救人。他們平時是部落里的普通一員,和其他人一樣,一起打獵一起勞作,沒有任何特權(quán),只有在需要他們的時候,穿上神衣的那一刻,他們才是薩滿,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擔(dān)起他們的責(zé)任。書中描寫了兩位薩滿,尼都薩滿和妮浩薩滿。尼都薩滿死后,以一種特殊傳承,妮浩成了部落新的薩滿。妮浩是個悲情勇敢的薩滿,為了拯救族人的生命,一次次犧牲自己的孩子,她的痛苦與無奈,她的無私與奉獻,讓我為之動容。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與偉大,也看到了命運的殘酷與無常。</p><p class="ql-block"> 讓我最為動容的一個場面是妮浩薩滿為了救火祈雨。一九九八年春,一場由林業(yè)工人吸煙時亂扔煙頭引發(fā)的大火,火從大興安嶺北部的山脈蔓延而來。妮浩就是在這個時候最后一次披上神衣、神帽、神裙,手持神鼓開始了跳神求雨的。她用兩只啄木鳥作為祈雨的道具,她把它們放在額爾古納河的淺水中,嘴朝天張著,然后她開始跳神了,她跳繩的時候,空中濃煙滾滾,馴鹿群在額爾古納河畔低頭站著,她跳了一個小時后,空中開始出現(xiàn)陰云,又跳了一個小時后,濃云密布,再一個小時后,閃電出現(xiàn)了,妮浩停止了跳舞,她搖晃著走到額爾古納河畔,提起那兩只濕漉漉的啄木鳥,把它們掛到一顆茁壯的松樹上。她做完這一切,雷聲和閃電交替著出現(xiàn),大雨傾盆而下。妮浩在雨中唱起了她生命中最后一支神歌。歌沒唱完,她就倒在了雨水中。山火熄滅了,妮浩走了。安草兒本應(yīng)成為下一個薩滿的,妮浩走后,在安草兒的身上出現(xiàn)了成為薩滿之前的怪異現(xiàn)象,然而他最終沒能成為薩滿,時代在變遷,部落在衰落,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他已經(jīng)成不了薩滿。</p><p class="ql-block"> 主人公“我”,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女,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見證了家族的興衰、親人的離去,卻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樂觀與豁達。她的一生,是鄂溫克族歷史的縮影,也是生命頑強不屈的贊歌。在她經(jīng)歷中讓我最好奇的一件事是她獨自一個人在森林里遇到熊的攻擊跑不掉的時候,她想起族人說的少女遇到熊攻擊是露出胸正面對著熊站著不動,熊就會停止攻擊,神奇的是熊看到她的潔白的胸居然真的離開了。</p><p class="ql-block"> 鄂溫克族的文化傳統(tǒng)更是讓我大開眼界。他們獨特的葬禮習(xí)俗,將逝者放置在樹上,讓其回歸自然,這是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死亡的坦然。他們遵循自然規(guī)律,相信因果,給馴鹿煽蛋的尼都薩滿孤獨終身,無妻無兒無女,他的繼任者拉吉米的蛋蛋也在偶然的事故中失去了。他們對生命的態(tài)度與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和回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的舞蹈、歌謠,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感恩,每一個動作、每一句歌詞,都承載著這個民族的記憶和情感。</p><p class="ql-block">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代文明的浪潮不可避免地沖擊著鄂溫克族的傳統(tǒng)生活。森林的砍伐、馴鹿數(shù)量的減少、年輕一代的離開,政府給他們在縣里蓋房子,他們離開了住了幾輩子的“希楞柱”,一切都讓這個古老的民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粗鴷忻枋龅亩鯗乜俗逯饾u失去他們的家園和文化,我的心中充滿了惋惜和憂慮。這不僅是一個民族的悲哀,更是人類文明多樣性的損失。我一直認為,人類的發(fā)展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有些事物不能過多的人為干涉?,F(xiàn)實中,當(dāng)一個人的權(quán)力大到一定程度,他的一個決定就會影響社會的走向,影響人們的命運,正確的決定可以推動社會的進步,相反社會就會倒退。</p><p class="ql-block">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一部關(guān)于生命、自然、文化和歷史的史詩。它讓我走進了鄂溫克族的世界,感受到了他們的喜怒哀樂,書的結(jié)尾部分似傾訴、似批判,讓我產(chǎn)生了共鳴,也讓我對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里,我們是否應(yīng)該停下匆忙的腳步,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去守護那些即將消逝的文化瑰寶呢?這本書,無疑給了我們一個深刻而又沉重的答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