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攝影、文字、制作:汶河@岸堤</p><p class="ql-block">?拍攝地點:山東省沂水縣諸葛鎮(zhèn)大峪村、上峪村</p> <p class="ql-block"> 最近幾年,山東省沂水縣的諸葛鎮(zhèn)大峪村,每年正月初五的“送火神”活動火爆了臨沂圈。起初,我還認為是搞封建迷信活動,當今年親臨現(xiàn)場才改變了原有的認知。送火神民俗之所以成為臨沂市市級非遺已經10年了,不僅是對這項傳統(tǒng)民俗的官方認可,更意味著其從村落自發(fā)性活動升級為系統(tǒng)性保護的文化工程。這一過程既延續(xù)了鄉(xiāng)土社會的集體記憶,也為鄉(xiāng)村振興、文化創(chuàng)新提供了可持續(xù)的動力。</p> <p class="ql-block">送火神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p><p class="ql-block">?組織表演人員排練并彩排和化妝</p><p class="ql-block">?做好高蹺、服裝、道具、鞭炮、元寶、燒紙、以及送火神場所等相關準備工作。</p><p class="ql-block">?游行?:由裝扮成回娘家的老夫老妻,用手推車推著金銀兩只大元寶,在鑼鼓隊和鞭炮隊的開道下,表演隊伍浩浩蕩蕩地開始游行之旅。</p><p class="ql-block">?沂水縣諸葛鎮(zhèn)大峪村根據傳統(tǒng)的送火神習俗創(chuàng)新改進了活動,活動不僅有傳統(tǒng)祭拜內容,還借助京劇表演的服裝和道具,用京劇臉譜形象塑造人物形象,加入踩高蹺、跑早船、啞劇幽默等多種藝術表演形式,具有鮮明地域特色。</p><p class="ql-block">?恭送火神?:在一塊空地上,由四大天官領銜祭拜玉皇大帝和火德真君之位。祭拜以后把村民送來的燒紙、元寶、冥幣、香、供品等一同點燃,共同祈禱全民父老鄉(xiāng)親健康平安、五谷豐登。</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送火神活動中表演的主要角色:</p><p class="ql-block">?四大天官?:在送火神儀式中扮演重要角色,負責祭拜火神和玉皇大帝?。</p><p class="ql-block">?唐僧師徒四人?:來自《西游記》,他們在游行隊伍中扮演重要角色?。</p><p class="ql-block">?關公和張飛?:來自《三國演義》,也是游行隊伍中的重要角色?。</p><p class="ql-block">?穆桂英、孟良和焦贊?:來自《穆桂英掛帥》,他們在游行中也有精彩表現(xiàn)?。</p><p class="ql-block">?縣官“老四”和鄉(xiāng)紳“地方”?:這兩個角色在游行隊伍中扮演縣官和鄉(xiāng)紳,具有一定的諷刺意味?。</p><p class="ql-block">?還有舞龍隊、舞獅隊、鑼鼓隊、秧歌隊、鞭炮隊</p> <p class="ql-block"> 參與送火神活動的人員全部是清一色的本村村民,上至八十多歲的耄耋老人,下到八歲左右的娃娃,還有返鄉(xiāng)回家過年的游子,他們個個都是化妝師,人人都是主角,全民參與,代代相傳。</p> <p class="ql-block"> 送火神民俗活動2015年被審批為臨沂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具有多維度的重要意義。</p><p class="ql-block">?一是強化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機制。送火神儀式作為大峪村延續(xù)近200年的傳統(tǒng)民俗,其流程、道具(如百年歷史的京劇戲裝、明清時期遺留的帽飾等)及角色設置(如“老四”“地方”等諷刺性人物)均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非遺審批為這些瀕臨失傳的技藝和儀式提供了制度性保護,例如通過政策支持修復傳統(tǒng)戲裝、記錄老藝人的化妝技法等,避免文化斷代。</p><p class="ql-block">?非遺認定后,當地政府與社區(qū)更注重培養(yǎng)傳承人,例如選拔品行端正的村民參與儀式表演,并通過老帶新的方式延續(xù)化妝、高蹺表演等技藝。</p><p class="ql-block">二是促進社區(qū)凝聚力與身份認同。送火神儀式不僅是宗教祭祀,更通過集體籌備、游行、祭拜等環(huán)節(jié),將分散的村民凝聚為文化共同體。例如,活動中需全村協(xié)作準備祭品、組織游行隊伍,這種協(xié)作強化了村民的歸屬感。</p><p class="ql-block">?非遺認證使送火神成為臨沂市乃至山東省的文化名片,村民因參與活動而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例如,活動中的角色(如四大天官、唐僧師徒)融合歷史與神話元素,成為村落獨特的文化標識。</p><p class="ql-block">三是推動文旅融合與經濟發(fā)展。非遺認證擴大了送火神活動的知名度,吸引外地游客和攝影愛好者參與,融合了文藝表演、相親大會、特產展銷等環(huán)節(jié),形成“文化+旅游+經濟”的復合模式?;顒訋恿酥苓叜a業(yè),如“諸葛好品”中的蘋果、香椿醬等農產品展銷,以及傳統(tǒng)手工藝品的推廣,助力鄉(xiāng)村振興。</p><p class="ql-block">四是增強文化自信與教育功能。非遺審批促使儀式在保留核心(如玉皇大帝與火德真君的祭拜)的同時融入現(xiàn)代元素(如即興表演、群眾互動),使其成為連接傳統(tǒng)信仰與現(xiàn)代生活的橋梁。</p><p class="ql-block">?同時,通過參與活動,年輕一代得以接觸傳統(tǒng)戲曲、高蹺技藝等文化形式,例如村中保留的京劇戲裝和臉譜繪制技藝,成為活態(tài)教育素材。</p><p class="ql-block">五是學術研究與文化多樣性的貢獻。</p><p class="ql-block">?民俗研究的樣本價值。送火神儀式蘊含豐富的民間信仰內涵(如火神崇拜的演變、儀式中的諷刺性角色設計),為人類學、社會學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文化多樣性的維護。該活動展示了沂蒙山區(qū)獨特的民俗風貌,其非遺地位有助于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背景下維護地方文化多樣性。</p> <p class="ql-block">雖說都不是專業(yè)演員,但他們的表演都是認真的。</p> <p class="ql-block">有表演的村民,當然也有圍觀表演的老人和孩子,但全是送火神活動的一員。</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五的這一天,諸葛鎮(zhèn)可不僅僅只有大峪村搞送火神活動,周邊幾個村也在搞,只是都不如大峪村送火神活動傳承的更專業(yè)、更出名。比方說下峪村的送火神活動也搞的有板有眼,熱鬧非凡。</p> <p class="ql-block">送火神活動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祭拜儀式和送火神</p> <p class="ql-block">角色眾多的游行隊伍,絢麗多彩的裝扮,所到之處鞭炮鑼鼓,載歌載舞。人們用這種獨特的儀式來祈求眾神保佑風調雨順,讓百姓過上富足安康、平平安安的生活。該活動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民俗愛好者和攝影家紛至沓來,觀摩、拍攝?,F(xiàn)場氣氛十分火爆,表演隊伍所到之處,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頭攢動,圍的水泄不通。據不完全統(tǒng)計,每年都有上千人慕名而來這個小山村采風拍攝,拉動了當地餐飲等行業(yè)的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用兩個小視頻展示一下送火神熱鬧的場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