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安陽殷墟</b></h3> 告別馬氏莊園,當天下午,我們驅車前往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甲骨文的發(fā)祥地殷墟。單聽這名字,你就會想象出殷墟的古老和份量。<br> <p class="ql-block"> 兩河流域的巴比倫文明、尼羅河流域新王國、恒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中國黃河流域的商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四大文明,而世界最古老的三大文字體系,只有甲骨文經過發(fā)展后沿用至今。中華文明、中華文脈的傳承,以殷墟為代表的商文明不能不說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殷墟時說:殷墟,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p> 3300年前,商王盤庚遷都于殷,并在此傳位8代12王,歷經255年,使之成為中國歷史上有文字可考,并為甲骨文和考古發(fā)掘所證實的商代都城所在地。殷:為殷商時期,商朝被周武王滅亡之后,殷都被廢棄,逐漸荒涼,以致變成廢墟,后來人們稱之為“殷墟”。直至秦朝末年,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小屯村一帶才發(fā)現商朝后半期的文化遺址。 走進國家5A級旅游文化景區(qū)殷墟,幾塊刻著“殷墟”的石雕立在景區(qū)的大門旁,漫步殷墟,隨處可見甲骨文的石片造型和宣傳介紹。清末在殷墟發(fā)現的甲骨文,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不僅把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由于甲骨文涉及殷商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各個方面,對全面復原殷商社會史具有重要意義,被稱為中國古代乃至人類最早的“檔案庫”,同時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甲骨學。 <p class="ql-block"> 視野開闊的殷墟,時而有水塘,時而有小道,以“墟”為景的景點,適合我們信步參觀。遠望正在新建的殷墟博物館還沒有開放,繞道行走,邊走邊看,戶外廣場上,一座巨大的司母戊大方鼎矗立其中,哦,早在初中歷史課本上我就了解到的司母戊大方鼎原來也是出土于這里。司母戊鼎,是迄今為止世界范圍內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號稱青銅器之冠、國寶重器,被學術界公認為中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明珠。在景區(qū)左邊一個區(qū)域的展廳,我們看到了各類出土的青銅器、玉器、骨器等,它們工藝細致,精美適用,讓我們對古人的智慧和技法產生了由衷地贊嘆。 </p> 甲骨文、司母戊大方鼎已讓我著實感受到了殷墟的厚重,行走間,一個白色的古代婦女的雕像款款而立,走近一看,這位雕塑底座上寫著“婦好”的女性原來是個將帥,她頭戴盔甲,手拿板斧,婀娜中透著英姿,哦,這里是婦好墓。穿過一個不大的入口,通過展廳和墓穴的介紹,我才了解到,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婦好能文善武,平時不僅可以替武丁國王分憂,還親自領兵打仗。婦好墓是殷墟發(fā)掘以來發(fā)現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出土精美絕倫的青銅器達460件,栩栩如生的玉器多是珍貴的和田玉制成。婦好墓好似一座地下博物館,用無聲的語言講述著商代鼎盛的文明,被列為中國20世紀70年代十大考古發(fā)現之一。 <h3 style="text-align: left;"> 雄偉壯闊的宮殿宗廟建筑遺址、等級森嚴的王陵大墓、星羅棋布的居住遺址、家族墓地,車馬坑、祭祀坑密布其間,手工業(yè)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文化遺存等都展現出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規(guī)模和王者氣派。半天的殷墟瀏覽,雖然走馬觀花,但中國最早成體系的甲骨文,中國最早的車馬坑遺跡,中國最早的女將軍婦好的墓葬,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殷墟:這座文明寶庫讓我不虛此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袁林 </b></h3> <p class="ql-block"> 安陽,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不僅有深厚的文化積淀,還有諸多歷史人物的陵墓。此間,我們順路參觀了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的陵墓。 </p>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病逝,中華民國政府依照袁世凱“扶柩回籍,葬我洹上”的遺愿,于1918年8月在安陽洹上村東北的太平莊北側,建成了一座帝陵式的大型陵墓,葬袁于此,人稱“袁林”。 一進陵墓大門前的廣場,幾塊展板介紹了袁世凱的生平。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出生在河南項城縣一個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為清朝顯貴,權重一方。后為中國近代史上北洋軍閥的鼻祖、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生前就有葬于洹上的愿望,民國政府經過兩年多的時間,耗資70余萬銀元,在洹水河畔建起了這座占地近140畝的浩大塋宅。走進陵墓區(qū),照壁、牌樓、望柱、碑亭、堂院、墓廬,按照明、清陵的格局,以神道為中軸,分布其間,布局嚴謹、錯落有致,既承襲了我國傳統建筑規(guī)制,又吸取西洋建筑風貌,形成了中西合璧、風格迥異的陵園建筑特色,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袁林,為我國陵墓建筑史上的一個創(chuàng)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道口古鎮(zhèn)</b></h3> <p class="ql-block"> 作為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河南省不僅有豐厚的歷史人文遺存,還有至今保存尚好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離開袁林,我們又尋訪位于河南滑縣的道口古鎮(zhèn),我曾走過國內許多風格各異的古鎮(zhèn),道口古鎮(zhèn)有哪些特點?進入河南省??h,城區(qū)許多舊門臉年久失修,建筑也大多老舊過時,與其相距7公里的滑縣城市面貌也大抵如此。看慣了康巴什街道的寬展整齊,交通有序,對街頭到處是三輪、四輪車亂串的秩序簡直有些不習慣了。 </p> 中午時分,終于找到停車位。走進道口古鎮(zhèn),遠沒有我想象的商賈云集,人氣爆滿,古鎮(zhèn)街頭相對冷落,只有一個特別富有年代感、還在營業(yè)的滑縣百貨商店讓我印象深刻。走進店內,依然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供銷社的樣子,腦子里突然冒出“發(fā)展經濟,保障供給”八個字,柜臺內的布匹、電視、零食、糕點有序陳列,店內偶爾有三五位顧客光顧,我沒有考證,這個商店是在日常營業(yè)還是古鎮(zhèn)特殊保留的旅游景點?總之,這種風格的商店對我這個年齡段的游客是感到很親切的。 那么,這個古鎮(zhèn)是怎么形成的,它的依托是什么?偶遇街頭游客,恐怕也回答不清這個問題。經了解,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為了北征袁紹,運輸軍糧在這里疏浚河道,修建碼頭,古鎮(zhèn)初現雛形。隋大業(yè)四年(608年),隋煬帝開鑿隋代大運河永濟渠,穿古鎮(zhèn)而過,商賈富庶云集于此,建鋪筑屋,給道口古鎮(zhèn)帶來了經濟文化的繁榮發(fā)展。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道口又修建了道清鐵路,使這座千年古鎮(zhèn)除了水路運輸之外,還有了土路與鐵路運輸。成為遠近聞名的水旱碼頭。明清鼎盛時期,道口古鎮(zhèn)商賈云集,工商發(fā)達,貿易繁榮,現在依然可見的古河道、古碼頭、古城墻、古廟宇、古民居、古商號等歷史遺存和建筑格局都是在歸??h管轄時期形成的。 沿河而建的古鎮(zhèn)因河而興,作為隋唐時期大運河邊上的中華名鎮(zhèn),道口古鎮(zhèn)共有各類歷史建筑2000多間,見證了大運河的千年繁華。眼下,我們漫步道口古鎮(zhèn),街頭廣告流量較大、具有300余年老味道的道口燒雞、糖酥燒餅、高莊蒸饃等特色名吃依然散發(fā)著濃濃的香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紂王墓</b></h3> 小說《封神榜》刻畫的暴君商紂王的墓地也在附近,對歷史人物感興趣的先生當然不想錯過這個人文景點。離開道口古鎮(zhèn)不到一個小時,導航指引我們在河南省鶴壁市淇縣城東12里淇河西岸一處土路邊停下,步行不遠,一個巨大的墳冢矗立眼前,一塊兒刻有“紂王墓”的黑色石碑旁,斑駁的石基上立有“紂王之墓”的石牌顯示,這里就是紂王墓了。只見墓的周圍道路不平,雜草叢生,墓的右側,立有漢白玉的紂王塑像,偶有游客前來細讀和觀瞻黑色石碑上刻有的祭文、銘文等,不遠處,有手推車的小商販在叫賣。 2008年,紂王墓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歷史遺存和價值顯而易見。紂王為商朝末代君主,本名子受,別名帝辛,在位29年,征戰(zhàn)四方,開疆拓土,經營東南,統一鞏固東夷和中原;他反對神權,改革舊俗,重視人才,面對日益嚴重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進行了一些有益于社會進步的革新措施。當然,他也營建朝歌、加重賦斂、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后在牧野之戰(zhàn),被周武王所率諸侯聯軍擊敗,帝辛身死,商朝滅亡。西周為了統治合法性的需要,歷數了帝辛的罪狀,并封其為紂王,其惡名主要來自于歷代的積累。 紂王墓附近還有紂王的正妻姜皇后和妃子蘇妲己墓。紂王墓是淇縣重要的殷商時期歷史遺存,已成為海內外殷氏宗親尋根問祖的地方和旅游景點。 <p class="ql-block"> (請看第三集)</p><p class="ql-block"> 雯露</p><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5日寫作</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8日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