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市區(qū)游覽結(jié)束后,乘車前往有“北方巴黎”之稱的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立陶宛與拉脫維亞是申根國,過境沒有邊卡,沒有哨兵,只有公路邊上的一塊牌子,還沒看清上面的字車便開過去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5點多,天開始下雨。朦朧中觀景,田野、樹林,黃綠相間,偶有一兩處白色的小房子,隔著雨水漫漶的車窗玻璃看,猶如抽象畫般一閃而過,已經(jīng)不能拍照,真可惜了這些美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當車子開到里加時天光已晦,雨亦停歇。一條條長街上路燈闌珊,人影幢幢,霧失樓臺,煙雨暗千家,又是一幅夜色朦朧的畫卷。世間的萬物,總是在你看不清時更迷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拉脫維亞國土面積6萬多平方公里,與我國的寧夏差不多,不及山東省的一半。周圍與它接壤的國家由北往南順時針依次為:愛沙尼亞、俄羅斯、白俄羅斯、立陶宛,西鄰波羅的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紀,大約在我國五代十國末期與北宋初年期間,才剛剛建立起封建公國。然而,12世紀便被日耳曼十字軍侵占;16世紀又被瑞典和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瓜分;1710年至1918年,先后被俄羅斯與德國占領;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剛剛獲得了短暫的獨立,1940年,又被蘇聯(lián)吞并。直到1991年,才再次恢復獨立,2004年成為北約成員國,隨即加入歐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拉脫維亞國名意為“鎧甲”、“金屬制的服裝”,這從它屢被周圍強邦霸凌的歷史看好像有點兒黑色幽默,但從新聞宣傳角度看,拉脫維亞正需要這樣一個霸氣的國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拉脫維亞首都里加是波羅的海三國最大城市,藏于里加灣深處,不僅是拉脫維亞的中心,歐洲最精美的“新藝術(shù)”建筑風格中心, 還是波羅的海三國的中心地帶,又因道加瓦河水常年滾滾滔滔的由此入海,使其成為不凍港,被稱為“波羅的海跳動的心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里加是一座有著800多年歷史的中世紀古城,起初是利弗人的居住地,1201年,德意志不萊梅的大主教阿爾伯特受羅馬教皇委派到波羅的海一帶選地建城,他選中了道加瓦河畔的里加,因為道加瓦河直通伏爾加河流域,與絲綢之路連接,這樣可以把世界上最好的波羅的海沿岸的琥珀運往東方或中東,再將絲綢與瓷器帶回西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這段“琥珀之路”與“絲綢之路”的串連,使里加很快成為波羅的海最重要的貿(mào)易中心,且加入了漢薩同盟。此后,貿(mào)易規(guī)模、城市規(guī)模迅速擴大,終于這塊商貿(mào)繁盛之地,淪為兵家必爭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于是日耳曼、波蘭、立陶宛、瑞典、沙俄等不斷侵入,少則幾十年,多則幾百年。在一次次硝煙彌漫中,東西歐文化也漸漸于此生根蔓延。在城市景觀中,更是呈現(xiàn)出多樣性。上世紀30年代,享譽世界的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游歷波羅的海三國后,發(fā)出“里加,北方巴黎”的感慨,由此“北方巴黎”成為里加的美稱。 它濃縮了整個拉脫維亞的歷史和文化,古城隨處可見羅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新文藝風格的建筑,還有騎士團城堡、教堂等古跡。1998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沿著鋪滿鵝卵石的街道我們走進市政廳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里加最著名的兩座連體建筑——黑頭宮。黑頭宮建于1334年,其后的數(shù)百年間又不斷地對外墻加以裝飾,成為當時里加地區(qū)最華麗的建筑,1713年歸黑頭兄弟會所有。黑頭宮遭遇多次天災人禍的破壞,二戰(zhàn)期間又被毀,甚至在蘇聯(lián)時期被徹底推倒,1995年按照歷史資料重建,2001年紀念里加建市800年時已經(jīng)完工。早期黑頭宮的大門上方,曾刻著一段文字:“如果有一天我倒塌了,你必須重新再把我豎立起來!” 這句話果真應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這樣艷麗漂亮的建筑怎么叫黑頭宮?名字的來歷,要追溯到公元三世紀。</p><p class="ql-block"> 當時羅馬軍團下轄的底比斯軍團,有6000多人,包括軍團長莫里斯大都是黑人,駐扎在埃及南部。整個軍團在莫里斯的倡導下秘密信奉了基督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后來羅馬皇帝命令他們在平定叛亂中殺死基督徒,軍團抗命不遵;皇帝怒,對軍團實行十一抽殺律,仍無人執(zhí)行;皇帝怒不可遏,將軍團6600人全部處決,莫里斯成為殉道的圣人。這一切發(fā)生的地方是今日瑞士瓦萊州的圣莫里斯,而被保護的是德國馬格德堡,從此馬格德堡人一直禮敬圣人,感念他和底比斯軍團的拯救之恩。后來在漢薩同盟時代圣莫里斯又被尊為日耳曼商人行會的主保圣人,在德、法、意和西班牙的許多城市,主保圣人也都是圣莫里斯。因為莫里斯是埃及黑人,所以這個行會叫黑頭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里加城里最富有的生意人是德意志商人,黑頭會是他們的行會。入會者不僅要有商人身份,而且必須是年輕未婚者,最好還能打仗,很有漢薩同盟半軍事化的氣息。似乎亦以之紀念當年底比斯軍團的戰(zhàn)士,因此這里經(jīng)常云集著鉆石王老五,而看門的門童最初是一位波羅的海地區(qū)極為罕見的黑人。</p><p class="ql-block"> 實際上不止里加有“黑頭宮”,愛沙尼亞的塔林,德國的漢堡也都有類似的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黑頭宮沒有開門,但它的外墻及廣場周圍的每一幢樓房的建筑,從門窗到廊檐直至樓頂?shù)慕痣u風向標,無不精致得令人嘆為觀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黑頭宮門前是建于13世紀的市政廳廣場,這里曾是手工業(yè)者交易、集會和城市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廣場中心是“羅蘭德”的雕像,這是一位公正的法官,從14世紀時,羅蘭雕像大量出現(xiàn)在東歐、北歐地區(qū),被視為正義和自由的象征,并被當做商業(yè)保護神。二戰(zhàn)時這里的建筑均受到重創(chuàng),唯獨這尊雕像毫發(fā)無損,所以羅蘭德又有了“幸運之神”的美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黑頭宮的正對面是市政廳的三層樓。建于1334年,18世紀時重建,后來毀于二戰(zhàn),眼前這座是2002年依原貌重建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從未想過世界上第一棵圣誕樹起源地在哪里,是棵什么樹。1510年圣誕節(jié),黑頭兄弟會的年輕商人們在行會慶祝節(jié)日,有人砍來一棵樹,在今天的市政廳廣場上點燃,大家圍著它狂歡。此后,以圣誕樹歡慶圣誕節(jié)的傳統(tǒng)傳遍世界。只是那棵被燃燒的圣誕樹不是我們常于圣誕節(jié)觀賞的松樹,而是一棵樅(cōng)樹,又叫冷杉,《說文解字》釋為:松葉柏身。廣場地面上還有世界第一棵圣誕樹的紀念標志,用8種語言寫著“1510年,第一棵圣誕樹在里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市政廳廣場外,在道加瓦河畔有一組高大的花崗巖雕像,這是紀念前蘇聯(lián)時期拉脫維亞近衛(wèi)步兵團的一組雕像,也是前蘇聯(lián)時期留下的為數(shù)不多的痕跡之一。對于它依然矗立在這里,目前還頗有爭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這組步兵雕像旁,有一排墨綠色坡頂建筑,曾叫作紅色步兵紀念館,現(xiàn)已更名為占領博物館,館名的更改,有明確的政治指向。里面有拉脫維亞被前蘇聯(lián)、納粹德國吞并、占領期間的照片、歷史文件等,展示著歷史的另一面。其中一塊無名碑文上寫著:他們把所有東西都拿走了,我們故鄉(xiāng)的土地、我們的榮耀、以及我們的名字。波羅的海三國都有類似的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教堂正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教堂側(cè)面</p><p class="ql-block"> 黑頭宮向東不遠即是圣彼得教堂,自從走進里加,已無數(shù)次看到它那深綠色哥特式塔尖,曾經(jīng)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它是歐洲的最高建筑。它還是波羅的海地區(qū)最古老的教堂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教堂正門旁的雕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教堂側(cè)面的門</p><p class="ql-block"> 聽名字就知道是一座東正教教堂。建于1209年,當時是歐洲最大的木制結(jié)構(gòu)教堂,曾經(jīng)被燒毀、震倒,樓頂也坍塌過。1721年發(fā)生火災,彼得大帝還親自指揮救火并組織修復;二戰(zhàn)期間又被炸毀(真不知二戰(zhàn)毀壞了多少人世間珍品),再度修復后就是今天的模樣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堂的鐘樓曾多次遭遇火災和雷擊,1973年重建時改為金屬結(jié)構(gòu)。</span>123米高的哥特式青銅尖頂上,有一只生鐵鑄的公雞<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158公斤</span>。雞身一面為金色,一面為黑色,起著風向標的作用。當公雞金色的一面對著城市時表示順風,海上的船只可以進港;當黑色一面對著城市時,表示逆風,船只不能進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里加的天際線上會看到許多金雞獨立的畫面,這些聳立于樓頂?shù)慕痣u,被當?shù)厝朔Q之為“風信雞”。從13世紀開始,里加居民就把公雞作為吉祥標志用來驅(qū)鬼避邪了,天亮之時雞叫三遍,預示著魔鬼返回地獄。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公雞的寓意很相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圣彼得大教堂的一側(cè)有一座來自德國不萊梅的雕塑,從上到下由雞、貓、狗和驢組成。說實話開始我真沒看出這狗與驢,直把他們當成了豬,直到聽說雕塑源于格林童話《不來梅的城市樂手》才發(fā)現(xiàn)它們真的是狗與驢。這是講述四個動物皆因年紀太大了,將被主人宰殺,于是從家中逃出,意外地碰在一起的故事。根據(jù)驢的提議,它們逃往不萊梅去做城市樂手。路上發(fā)現(xiàn)一間森林小屋,四個強盜正在那里享受不義之財。于是饑腸轆轆的它們一個站在一個的背上,決定演奏一曲音樂,乞求一頓飽餐。沒想到,“音樂”得到了意外的效果,強盜們聞聲而逃。他們四個進屋美餐了一頓,并決定在此過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當深夜強盜們返回小屋時,黑暗造成的誤會使四個動物又把他們嚇跑,逃出的強盜向同伙們繪聲繪色地描述他們不僅被一群怪物圍攻,還有一個魔鬼對著他們的耳朵嚎叫。從此強盜放棄了小屋,動物們在那里愉快地生活了下去。故事傳達了合作與勇氣的重要,告誡人們,弱者即使遇上強盜只要齊努力也能戰(zhàn)勝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這個四體組合的雕塑已變?yōu)槠砬蠛眠\的吉祥物,看看它們被摸得锃光瓦亮的鼻子就知道,摸它們的鼻子會有好運,而且摸得越高,運氣越好,這對矮個子很不公平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完,接下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