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浙江博物館(孤山館區(qū)),位于杭州孤山路25號。</p> <p class="ql-block"> 文瀾閣,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qū)內(nèi),是清代乾隆年間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造的全國七大書閣之一。</p> <p class="ql-block"> 當(dāng)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分別藏于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于紫禁城文淵閣、遼寧沈陽文溯閣詞條、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詞條,稱為“北四閣”。后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zhèn)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詞條珍藏,稱為“南三閣”。杭州文瀾閣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三閣”唯一的“幸存者”。</span></p> <p class="ql-block"> 文瀾閣,原為清康熙帝南巡時,在孤山興建的行宮。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為圣因寺。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分圣因寺為二,復(fù)建行宮。</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始纂修《四庫全書》,歷時十年始成。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將圣因寺旁原藏《古今圖書集成》之藏經(jīng)閣改建文瀾閣。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文瀾閣建成。樓正中懸掛光緒御書“文瀾閣”匾額。</p> <p class="ql-block"> 文瀾閣是一處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園林布局的主要特點是順應(yīng)地勢的高下,適當(dāng)點綴亭榭、曲廊、水池、疊石之類的建筑物,并借助小橋,使之互相貫通。園內(nèi)亭廊、池橋、假山疊石互為憑借,貫通一起。主體建筑仿寧波“天一閣”。</p> <p class="ql-block"> 其整體建筑包括門廳、廂房、門廳前庭院、門廳后假山、御座坊、水池軒廊與長廊、趣亭、大御碑亭、光緒御碑亭和藏書樓主樓。</p> <p class="ql-block"> 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文瀾閣焚毀,部分藏書散失。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開始重建,并把散失、殘缺的書籍收集、補抄起來;辛亥革命后又幾經(jīng)補抄,文瀾閣的《四庫全書》才恢復(fù)舊觀。民國元年(1912),文瀾閣所藏《四庫全書》移藏孤山館舍(現(xiàn)浙江圖書館古籍部),由浙江圖書館接收保管。自此,閣與書分離,至今依然。</p> <p class="ql-block"> 建國以后,書閣經(jīng)過多次修繕,現(xiàn)已面貌一新。</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瀾閣前有一方池,以假山圍砌,花木點綴,池中獨樹一峰,名曰仙人峰,又稱美女峰,是西湖假山疊石中的精品。</span></p> <p class="ql-block"> 文瀾閣除了當(dāng)年為乾隆藏寶之處,還留下了光緒御碑這樣的文物。光緒御碑位于文瀾閣主樓的東側(cè)小碑亭內(nèi),碑亭為四方攢尖頂。</p><p class="ql-block"> 御碑正面刻有光緒帝親題“文瀾閣”三個字。碑背面刻有清光緒五年(1879年)秋,譚鐘麟調(diào)任浙江巡撫加兵部尚書銜時,奏請的匾額。此碑文由乾隆撰,譚鐘麟正書。碑文為清光緒時期拓本。</p> <p class="ql-block"> 東南側(cè)亦有碑亭一座,碑亭為重檐攢尖頂木結(jié)構(gòu)平面呈六角形方亭,面積53平方米,十二根朱紅抱柱擎托著六角重檐攢尖頂?shù)膫銧铧S色琉璃瓦屋面。因其為皇家敕建,黃色瓦飾,形狀如傘,人們又稱之為皇傘。</p><p class="ql-block"> 碑正面刻有清乾隆帝題詩,背面刻頒發(fā)《四庫全書》上諭,由浙江巡撫譚鐘麟銻錄。亭中御碑高5米,碑帽的正面鐫刻圣旨二字,碑帽上緣和碑身四周精雕細(xì)刻生動傳神的五爪巨龍,流云裊裊,瑞氣千祥,造型精致。</p> <p class="ql-block"> 御座房是皇帝休憩以及召對臣工、引見庶僚的地方。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光緒七年(1881)在原址重建,現(xiàn)存建筑為光緒時期的建筑遺存。該建筑有多種稱謂。乾隆時期稱"起座"、"大廳",光緒時期稱"平廳",民國之后,又稱"王陽明祠"。 目前,依據(jù)浙江省博物館藏乾隆時期《文瀾閣平面圖》所示,改稱為"御座房"。</p><p class="ql-block"> 御座房為單層磚木結(jié)構(gòu),采用金色的琉璃瓦屋頂,顯示出其獨特的建筑風(fēng)格和歷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 御座房現(xiàn)在是一個陳列室,主要介紹《四庫全書》的相關(guān)歷史?,展出的主要內(nèi)容是關(guān)于《四庫全書》的編寫、存放和流傳歷史?。</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五十二年夏起,陸續(xù)將謄抄完成的《四庫全書》運抵杭,交藏文瀾閣。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九月下旬,太平軍攻入杭州城時,文瀾閣因無人管理,部分藏書散失。其時杭州鄉(xiāng)賢丁申、丁丙兄弟合力搶救,收集散失之圖書,繞道運至上海保存。</p> <p class="ql-block"> 清光緒七年(1881年),文瀾閣重建,原址筑閣三層復(fù)其舊觀,增建二宮門、東西角門、左右邊門、待漏房等,并添造假山一座。</p> <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年間,文瀾閣藏書運回杭州,繼續(xù)回收散失之殘書,同時進(jìn)行補抄。先后七年,雇員百余人,耗資五萬余元,方至3396種,34769冊。</p> <p class="ql-block"> 文瀾閣本《四庫全書》,經(jīng)史子集,四種顏色的封面寓意四個季節(jié),不僅包羅了綿長的歷史文化,也承載著孜孜以求的人文精神,對于研究清代藏書文化和建筑歷史有一定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p> <p class="ql-block"> 歷數(shù)清代其他書閣,或坐落皇家禁地,遠(yuǎn)離戰(zhàn)火,或遭戰(zhàn)火焚毀,閣史中斷,惟有文瀾閣與其《四庫全書》,經(jīng)歷了多重曲折與磨難后得以幸存,這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大奇跡。</p> <p class="ql-block"> 御座房前的假山群,堆砌成獅象群,玲瓏剔透的假山之下有洞,洞內(nèi)分成三條路徑供行人選擇。其間有古樹生長于假山的縫隙中,頗有一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感覺,山上有月臺、趣亭。</p> <p class="ql-block"> 太乙分青室為士子抄閱、憩息之處。光緒七年(1881)重建文瀾閣時添建。文瀾閣建于太乙宮舊址,太乙分青室位于文瀾閣的東面,按天文分星而言,"太乙分青"寓意太乙星的東方,故而得名"太乙分青之室"。1974年建筑毀于大火,現(xiàn)存建筑系2009年重建,目前作為清代文人雅居陳列開放。</p> <p class="ql-block"> 太乙分青室</p> <p class="ql-block"> 太乙分青室</p> <p class="ql-block"> 太乙分青室</p> <p class="ql-block"> 孤山是領(lǐng)略西湖風(fēng)景的最佳之處,又是人文景觀最為厚重的地方,文瀾閣在此占據(jù)了一席之地??次臑戦w,不僅有精巧絕倫的園林山水,有風(fēng)格獨特的皇家建筑,有一脈傳承的中華文明之瑰寶,但更讓人難以忘懷的是中華兒女傳揚民族文化之精神,生生不息,世代相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