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尋年記

海浪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大年初十,暖陽照常升起,灑在大街小巷,除了學校還在假期,各個單位都已正常上班,這春節(jié)的年味,就像被一陣風匆匆吹走了,生活節(jié)奏加快,年似乎過得越來越倉促,還沒好好感受,年味就已悄然消逝 。</p> <p class="ql-block">  記得小時候特別盼望過年。往往是一進入臘月就開始掰著指頭數(shù)日子,熬到臘月初八(臘八),是過年的第一站。每年的臘八節(jié)最辛苦的就是家里的女主人了,清晨,天還沒亮,母親就已經在廚房里忙活起來了。灶臺上,一口大鐵鍋咕嘟咕嘟地冒著熱氣,鍋里煮著臘八粥。說是八寶粥,其實就是黃米粥或者小米粥,因為家里只有這些食材。但我們依然稱呼為臘八粥,因為臘八粥寓意來年五谷豐登,生活富足。母親說,臘八粥要熬得稠稠的,這樣才夠“黏”,才能把好運都黏住。粥熬好后,母親先盛一碗,放在灶王爺?shù)漠嬒袂?,對灶王爺進行祭拜,感謝灶王爺讓我們不愁吃喝,祈禱灶王爺保佑我們五谷豐登。接著,我會端著一碗粥,父親推著獨輪車去“澇池”打冰,那又是一副熱鬧的景象,全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在打冰。打冰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將一塊冰與一碗粥作為祭品貢在自家自留地上,一是將冰推回家融化了當水喝(老家缺水,當時又沒有自來水和水窖)。等這些事情都干完,全家人圍坐在炕上,喝著熱乎乎的臘八粥,聊著家常。</p> <p class="ql-block">  “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節(jié)一過,年味越拉越濃。各家各戶開始掃房子、洗衣物、做年饃、宰豬羊……而我最感興趣的,莫過于跟著大人一起做年饃了。每年臘月十幾,家里就開始忙活做年饃。母親和姐姐們早早地發(fā)好了面,炕上的面團在盆里漲得鼓鼓的,像個小山包。因為做得多,也因為烤饃饃的模具有限,面發(fā)好后,往往需要關系要好的幾家聯(lián)合起來做,第一樣要做的是烤糖餅子和爐盔子。往往是女人們在家揉面、做饃,男人們在外面燒火、烤饃,那個烤饃的模具我們叫做“ao zi”,我不知道“ao zi”兩個字怎么寫,只記得那是個大家伙,直徑約1米多,上面帶個很重的鐵蓋子,蓋子上面再用薄薄的土坎壘砌一個拱形的小窯用來燒火,揭蓋和蓋蓋往往需要兩個年輕力壯的男人才能辦到。炸糖花子和油棒子則是另一番熱鬧景象。母親和姐姐們把面團搟成薄片,中間再夾上糖面,然后做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放進油鍋里炸。糖花子炸好后,晾涼后變得又脆又甜。油棒子就是現(xiàn)在常吃的麻花,不再啰嗦。做年饃的兩三天夜晚總是特別長,廚房里熱氣騰騰,屋里屋外燈火通明。大人們忙得滿頭大汗,孩子們則圍在一旁,時不時偷吃一口剛出鍋的年饃。有時候也纏著大人在“ao zi”里面烤洋芋、考燒雞。空氣中彌漫著面香、油香和糖香,混合著歡聲笑語,構成了我記憶中最濃的年味。如今,年饃的味道依舊,但那種全家人一起熬夜做年饃的熱鬧場景卻沒有了。超市里隨時可以買到各種精致的糕點,可總覺得少了點什么?;蛟S,少的正是那份親手制作的期待,那份圍坐在一起的溫暖,還有那份濃濃的年味吧。</p> <p class="ql-block">  年饃做完,轉眼間就到小年臘月二十三了。臘月二十三最重要的習俗就是祭灶王,也稱“送灶神”或“辭灶”。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監(jiān)督每家每戶善惡的神靈,每年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王爺要返回天宮,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行為。因此,家家戶戶都會在灶臺上擺上供品,恭送灶王爺上天。辭灶也是有儀式的,每年這天,母親會將做好的各種年饃、糖果、水果等祭品放在灶王爺?shù)漠嬒袂?,點上三炷香,恭敬地拜三拜,然后焚燒灶王爺?shù)漠嬒瘢ǚQ為“送神”),并祈求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送走灶王爺后,人們會在除夕夜或正月初四迎接灶王爺回來。因此,臘月二十三之后,許多家庭會準備新的灶王爺畫像,等到除夕時貼上,寓意灶王爺重新回到家中,保佑一家人平安順遂。臘月二十三也是“掃塵日”,家家戶戶開始大掃除,清理房屋的每一個角落,寓意掃除晦氣,迎接新年的好運。掃塵不僅是為了清潔,更是一種辭舊迎新的儀式。</p> <p class="ql-block">  過了小年,春節(jié)就近在咫尺了。民間有這樣的說法,“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彪m然各地的民俗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小年一過,每天都在為春節(jié)準備著。但在孩子的心目中,這段時間還是很漫長。終于熬到了除夕,又是忙碌的一天。除夕這天,父親早早起來把院子掃得干干凈凈,母親和幾個姐姐主要任務是準備下午的長壽面,我的主要任務就是貼春聯(lián),別小看貼春聯(lián),在我的家鄉(xiāng),貼春聯(lián)是一項莊重而充滿儀式感的任務,而這份重任,往往落在那些被認為“有文化”的人肩上。春聯(lián)不僅是紅紙黑字的裝飾,更是辭舊迎新的象征,承載著人們對新年的期盼與祝福。貼春聯(lián)看似簡單,實則大有講究,上下聯(lián)的位置、內容的寓意,甚至張貼的方位,都馬虎不得。每年臘月二十九或三十的清晨,我總會早早地將一卷卷紅艷艷的春聯(lián)攤開在桌上,仔細比對上下聯(lián)的內容。一邊輕聲念著對聯(lián)上的字句,一邊用手輕輕撫平卷曲的邊角。而父親,則負責端來一碗用面粉熬制的漿糊,那黏稠的糊糊散發(fā)著淡淡的麥香,是貼春聯(lián)的“秘密武器”。貼春聯(lián)時,父親總是格外認真。他會先站在門前,目測門框的高度和寬度,然后指揮我搬來凳子,穩(wěn)穩(wěn)地站上去。我一邊貼,一邊心里默默的念叨:“上聯(lián)在右,下聯(lián)在左,橫批要居中,不能歪了?!辟N好后,我會退后幾步,瞇起眼睛仔細端詳,直到確認春聯(lián)端正無誤。然而,貼春聯(lián)的講究并非人人都能掌握。有一年,鄰居家的大爺一時疏忽,竟把本該貼在羊圈門口的“羊羔成群”四個大字,貼在了自家炕后的主墻上。那紅艷艷的春聯(lián)在雪白的墻面上顯得格外扎眼,引得串門的村里人紛紛大笑,竟成了某段時間村里人茶余飯后的笑談。貼春聯(lián)的儀式,不僅是對文字的敬畏,更是對文化的傳承。每一副春聯(lián),都像是一幅小小的畫卷,描繪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與期盼。而那一抹抹鮮艷的紅,也成了冬日里最溫暖的色彩,點亮了每一個尋常人家的新年。</p> <p class="ql-block"> 春聯(lián)貼完后,母親和姐姐們也差不多把下午的飯餐做好了。全國大多數(shù)地方除夕下午都吃餃子,而我的家鄉(xiāng),除夕下午則吃的是長壽面。最近“deepseek”非?;鸨?,我向“deepseek”提問,“除夕吃長壽面有什么寓意?”“deepseek”告訴我:“長壽面,顧名思義,寓意“長壽”。面條的形狀細長,象征著生命的綿延不絕。除夕夜吃長壽面,寄托了人們對健康長壽的美好愿望,希望家中的長輩能夠福壽綿長,家人也能平安健康。長長的面條象征著時間的延續(xù),寓意著將舊年的福氣和好運延續(xù)到新的一年,同時也希望新的一年能夠順順利利、長長久久。長壽面還象征著家庭的團圓和完整,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長壽面,寓意著家庭和睦、團圓美滿,親情綿延不斷”。我對“deepseek”的解釋打滿分。</p><p class="ql-block"> 長壽面的制作流程比較復雜,面粉中要加入鹽、蓬灰水等佐料,和好面后姐姐們往往要揉數(shù)遍,直到面團光滑柔軟,然后由母親搟面,切面,再用搟面杖將面挑起來,反反復復的用手錯捏,直至面條又細又精?,F(xiàn)在這份工藝除了上歲數(shù)的老人會,年輕一代已經不會了。這算不算是非遺呢?長壽面配上用大肉丁、豆腐、豆芽、粉條、洋芋丁、香菜等配料做成的臊子湯,簡直是一絕,饞的人直流口水。但第一碗是給“先人們”的,父母親是不允許我們吃的。</p> <p class="ql-block">  除夕還有一項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祖。一家的男丁拿好了冥幣、祭品,約好了本家其他的男人們一塊去到自家的自留地去給“先人們”燒紙、祭奠,祝愿他們的另一個世界安好,也祈禱先人們保佑子孫后代平平安安!祭祀完回家的路上,我會將那一碗祭祀剩下的長壽面狼吞虎咽的吃個精光。</p> <p class="ql-block">  我小時候沒有電更沒有電視,后來有電了但還是沒有電視,吃過晚飯后,大人們一般會前往鄰居家串串門聊會天,小孩子們則會自發(fā)的在村里的空地上聚集起來玩各種游戲,捉迷藏、斗雞、丟沙包……直到很晚才回回家。即便是這樣,也是睡不著的,每個孩子都在等待著第二天早上醒來穿新衣服呢。</p> <p class="ql-block">  大年年初一如約而至。春節(jié)正式拉開序幕,那時候生活條件、出行交通、文化事業(yè)和現(xiàn)在是沒辦法相比的,但年味真的很足,我的感受是熱鬧、快樂、幸福!</p> <p class="ql-block">  初一早晨的活動是要重點提一下的。早晨吃過“粉湯”(初一至初五早晨的早餐,是一種家鄉(xiāng)特有的燴菜至今保持)后,全村人會趕著自家的牛、馬、騾子等大牲畜到澇池舉行一種叫“chu xing”(雖然沒人能說清是哪兩個字,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的隆重)。這一天,全村人都會趕著自家的牛、馬、騾子等大牲畜,浩浩蕩蕩地往村口的澇池進發(fā)。那場面,簡直比趕集還熱鬧!牛哞哞地叫,馬嘶嘶地鳴,騾子也不甘示弱地踢踏著蹄子,仿佛在比誰的聲音更大。到了澇池邊,牲畜們先是低頭喝水,澇池里的水被攪得嘩嘩作響,仿佛在演奏一場鄉(xiāng)村交響樂。喝足水后,大家又把牲畜趕到旁邊空曠的農田里。這時,真正的“重頭戲”開始了——每家的男主人紛紛掏出準備好的鞭炮,點燃引線。剎那間,幾十串鞭炮噼里啪啦地炸響,聲音震耳欲聾,煙霧彌漫,仿佛戰(zhàn)場一般。牲畜們哪見過這陣仗?牛嚇得直甩尾巴,馬驚得揚起前蹄,騾子更是撒開蹄子四處亂竄。大人們一邊捂著耳朵,一邊扯著嗓子喊:“別跑!別跑!”小孩子們則跟在后面,一邊追一邊笑,場面既混亂又歡樂。偶爾有幾頭倔強的牛或馬跑得太遠,全村人就會齊心協(xié)力去追,喊聲、笑聲、鞭炮聲混在一起,整個村子都沸騰了。這場“chu xing”儀式,雖然簡單,卻充滿了鄉(xiāng)村特有的熱鬧與溫情。它不僅是對牲畜的一種祈福,更是全村人團結協(xié)作、歡聲笑語的時刻。每當回想起那鞭炮聲中的奔跑與歡笑,總會讓人忍不住嘴角上揚,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充滿年味和人情味的村莊。</p> <p class="ql-block">  過年,其余活動大抵就是吃喝玩樂。和多數(shù)地方相同,初一一般不外出,初二便開啟走親訪友模式,向親朋好友、長輩、鄰居拜年。初二一大早,父親就會騎著那輛老式自行車,車筐里裝滿母親提前備好的禮品——自家做的各式各樣的年饃。母親、姐姐們,還有我跟在父親身后,腳踏厚厚的積雪,聽著車輪碾過雪地發(fā)出“咯吱咯吱”的聲響,滿心都是期待。每到一戶親戚家,大人們總是熱情相迎,拉著我們的手往屋里請。桌上早已擺滿瓜子糖果,茶杯里熱氣氤氳,大家圍坐一處,聊著家長里短,歡聲笑語不斷。孩子們則聚在一塊兒,玩跳房子、打陀螺,或是跑到院子里放鞭炮。鞭炮聲此起彼伏,夾雜著孩子們的歡呼聲,整個村子都沉浸在過年的喜悅之中。午飯時,桌上擺滿豐盛菜肴,大人們相互敬酒,祝福聲接連不斷。我們小孩子則忙著搶盤子里的雞腿和魚,吃得滿嘴油光。晚上,要么留宿親戚家,要么返程回家,第二天依舊延續(xù)前一天的歡樂。</p> <p class="ql-block"> 如今,年還是那個年,可年味卻像被風吹散的炊煙,漸漸淡去、消散。物質生活比從前豐富許多,桌上擺放的不再只是雞腿和魚,還有琳瑯滿目的海鮮、進口水果以及精致糕點;拜年也無需再踩著積雪走村串戶,一條微信、一通視頻電話,祝福便能瞬間傳至千里之外??刹恢獮楹?,心里總感覺空落落的,好似缺失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  到底少了什么呢?或許是少了老式自行車“咯吱咯吱”的聲響,少了母親親手做的年饃散發(fā)的香氣,少了親戚家桌上那杯冒著熱氣的粗茶,少了孩子們在院子里放鞭炮時毫無顧忌的笑聲。在親戚家的飯桌上,大家常常低頭刷著手機,偶爾抬頭寒暄幾句,話題也多圍繞工作、房價和孩子的成績。孩子們呢?捧著平板電腦,沉浸在虛擬的游戲世界里,對窗外的現(xiàn)實世界漠不關心。</p> <p class="ql-block">  有時候,我會站在陽臺上,望著遠處零星綻放的煙花,回想起小時候那些熱鬧的場景。那時的年味,真實可感,看得見、摸得著。它是母親親手做的,香氣撲鼻、分量十足的年饃;是除夕那碗口感勁道的長壽面;是親戚家桌上那盤熱氣騰騰的餃子;是孩子們在雪地里奔跑時留下的串串腳印。而現(xiàn)在的年味,似乎僅剩下一張張精美的紅包封面,以及朋友圈里刷屏的年夜飯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不禁思索,是我們前行的腳步太過匆忙,把年味遺落在了身后,還是年味在時代的浪潮中悄然改變了模樣?或許,年味從未真正消失,只是我們習慣了快節(jié)奏的生活,習慣了便捷的方式,習慣了用物質去填補那些本應用情感填充的空缺。我們擁有了更多,卻也在不經意間失去了更多。</p> <p class="ql-block">  站在歲月的路口,我是如此渴望回到那個踩著積雪拜年的清晨,回到那個圍坐在炕頭守歲的夜晚,回到那個年味濃郁得化不開的美好時光。但我明白,時光無法倒流,我們所能做的,或許就是在忙碌的生活里,偶爾停下匆忙的腳步,用心去感受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細微之處,去重拾那些被我們遺忘的儀式感。因為年味,從來都不只是一種形式,而是我們心底對團圓、對親情、對美好生活的深深期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