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紹興市延安路上的這棵大香樟樹,不說婦孺皆知,全紹興十有八九都知道城南有這株大樹。而且把這一帶地域地址,都通稱為“大樹下”。</p><p class="ql-block">無法考證大香樟樹的歷史,只知道大樹如慈祥的老外婆般存在。她悉心陪伴關(guān)注著紹興子民的安康榮祿,更護佑著從這里出去遠行的游子,啟望游子安全回歸。如今,老外婆雖然身軀佝僂,甚至必須要靠外力支撐,才能勉強保持往日身姿。但看她枝繁葉茂,生氣蓬勃,就能感知她內(nèi)在的生命力有多么強盛。</p> <p class="ql-block">“大樹下”的原縣委黨校,現(xiàn)在已改建成老年大學(xué)和老干部活動中心。</p><p class="ql-block">五十六年前的正月初八,數(shù)百上千名十七、八歲,二十歲年齡的熱血青年,正是從這棵大樹下出發(fā),奔赴軍營,去完成人生目標理想。穿上綠軍裝,戴上紅帽徽是那個時代青年的最大理想。</p><p class="ql-block">記憶如蒙太奇般地閃回到入伍當(dāng)兵時的那一刻。那是1969年的正月初七,春節(jié)歡樂氣氛正濃。紹興人一般不喝早酒,但那天的早飯,父親給我倒了一小盅酒,母親緊接夾了兩塊雞肉,強行讓我吃下。看著淚眼婆娑的母親匆匆去往樓上,又快速下來,知道這是母親不想讓更多的眼淚給臨赴軍營的兒子看到難受。此時,再也不能強言歡笑,眼淚終于不由自主地模糊了雙眼。努力不讓眼淚流下,離別時的眼淚、離別時的凄惶,只會讓母親更增添無盡的憂傷。</p><p class="ql-block">室外,村里歡送的鑼鼓不停地敲打著,天空漫天的鵝毛大雪又紛紛揚揚,更難掩遠離人心中的不舍和惆悵。歡送的村人幾乎站滿了河的兩岸,機船在父老們的注視下漸行漸遠,終于,彌漫的風(fēng)雪很快隱沒了一切,眼前只剩下一片迷茫。</p><p class="ql-block">相信在那一刻,所有我后來的戰(zhàn)友們的家里,都在上演著這與親人難分難舍的一幕-幕。畢竟,十七、八歲的年紀,如今的孩子,都還在父母面前撒個嬌呢。而同齡的我們就要遠離家人,投入軍營,就要奔赴遠方未知的沙場。</p> <p class="ql-block">再從稍遠處觀看古老香樟樹那郁郁蔥蔥的身姿和原黨校側(cè)影。</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七的夜晚,就住在大樹下,當(dāng)時的縣委黨校內(nèi)。這天的夜晚,古城寒冷徹骨。而剛穿了新的軍裝,新的棉衣棉褲,新的被褥,又和這許多陌生人,以后的戰(zhàn)友在一起,這一夜既新奇又興奮,也不知睡了多久,天就亮了。</p><p class="ql-block">大年初八,朔風(fēng)凜冽,香樟樹枝葉一陣陣翻舞,似是在為就要出發(fā)的年輕準軍人們送別鼓勵。</p><p class="ql-block">踏著殘雪,兩列縱隊,頗有“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的場面感。自然,對于十七、八歲的年輕人,離家的傷感會很快消退,心中更多的是投身從戎保家衛(wèi)國,這種最樸素的自豪感。</p><p class="ql-block">當(dāng)時的延安路還很窄小,路過我的初中母校紹興三初(現(xiàn)在的塔山小學(xué))時,母校雖只給了我初一年級的學(xué)習(xí)機會,我仍給以深情的一瞥。許多年以后才知道,就在這支行進的隊伍中,也有我的三初校友。都是想讀書而不得,入伍當(dāng)兵是當(dāng)時最好的選擇。</p> <p class="ql-block">延安路盡頭的塔山已隱約可見。途經(jīng)塔山,隊伍就進入了解放路。塔山距古越國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出發(fā)地投醪河,也不過百余米地。當(dāng)年的越甲征吳,可算是真正的保家復(fù)國之戰(zhàn)。此時,與古越國相距千年,而我們與先輩們的報國之心卻是如此相近,連離開古城之路也如出一轍,只是那時還沒有鐵路。</p> <p class="ql-block">近一點再看塔山英姿。塔山往左方向百余米,就是投醪河。</p><p class="ql-block">據(jù)記載,那是越王勾踐揮師征討吳國的出發(fā)地。出發(fā)前,有百姓鄉(xiāng)紳抬著紹興黃酒辭行官兵。勾踐下令將酒傾倒進河中,讓所有官兵迎河飲酒壯行。因此而士氣大振,一舉戰(zhàn)敗吳國。自此就有了投醪河之名,并且沿襲至今。</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解放路寬暢整潔,車流不息。解放路最北的盡頭,就是火車站。從城南到城北,十里長街一路步行。沿途一路有彩旗,也有鑼鼓,更有眾多節(jié)日中的父老鄉(xiāng)親夾道相送。那一刻,正月初八上午九時左右,上千名紹興子弟兵乘坐上綠皮悶罐火車,就此義無反顧的離開了殘雪覆蓋著的,寧靜婉約的紹興古城。</p> <p class="ql-block">緊貼著解放路的城市廣場。</p> <p class="ql-block">解放路上正中間的秋瑾烈士紀念碑,民國時期,剛烈的秋瑾女士血灑一地,就犧牲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解放路城市廣場保留著節(jié)日盛裝。</p> <p class="ql-block">為了紀念這一天,今年的正月初七,紹興的部分戰(zhàn)友又坐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戰(zhàn)友兄弟,溫馨如家人。</p> <p class="ql-block">說不完的軍營趣事,道不盡的戰(zhàn)友情長。</p> <p class="ql-block">成為全國金牌調(diào)解員的戰(zhàn)友,在座中對社會主條件下的各類矛盾發(fā)生發(fā)展調(diào)解,深入淺出地侃侃而談,既為大家解惑釋難,也讓所有在坐聽眾受益匪淺。</p> <p class="ql-block">如果說,69年的那個正月初七,我們是在興奮中帶有迷茫,快樂里伴著憂傷。那么如今的正月初七,我們則是用平常心去回望,去品味,去紀念過往的歲月。對于解放軍這個大學(xué)校的教育、鍛煉、成長,我們感恩終生。因而對正月初七的這一天,讓我們也有了格外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美篇完成于2025年正月初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