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鄉(xiāng)愁”是什么?為什么年齡越大的人越有“鄉(xiāng)愁”情節(jié)?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是我們看到的“鄉(xiāng)愁”,而我的“鄉(xiāng)愁”在2025年的蛇年具象了,定格了……</p><p class="ql-block"> 我以為“鄉(xiāng)愁”是我熟悉的街道,父母的叮嚀,親朋的歡笑,記憶里的美食………直到我得了胃病怎么也治不好,反反復復……突然回家的那一刻吃了久違的路邊攤抄手,心咯噔一下放下了……原來“胃病”是二十年的相思病……</p><p class="ql-block"> 味蕾是有記憶的,我曾經夢想走遍全世界吃遍全世界的美食的“大胃王”,當我處于人生最低谷的時候,當我的身體向我提出抗議的時候,只有家鄉(xiāng)的美食才能治愈我……</p><p class="ql-block"> 雖然離家不過二百多公里,味道卻有著千壤之別,家鄉(xiāng)的面條是清爽麻香的,這里的面條是醬香綿密的;家鄉(xiāng)的紅油菜是苗條勻稱的,這里的是膀大腰圓的;家鄉(xiāng)的包子是顆粒分明的,這里的包子是細軟加蔥的,家鄉(xiāng)的抄手是肉細滑爽的,這里的是緊實厚重的,家鄉(xiāng)的小炒是嫩姜打底,這里的是泡椒托底……</p><p class="ql-block"> 有人說你是不是太過挑食了,也有人說家鄉(xiāng)的菜重口味吃多了不好,縱有萬般理由,身體卻由不得你分說,以前我還可以為了工作家庭忽略所謂對食物的需求,當日積月累之后身體開始反抗,讓我各種不適讓我找尋家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在常年用各種胃藥壓制自己之后,今年春節(jié)我除了遵醫(yī)囑少吃多餐,細嚼慢咽之外,回家吃得每一頓飯都讓我的身心得到了巨大的滿足,前所未有的快樂,都說胃靠養(yǎng),原來心才是一劑良藥啊……</p><p class="ql-block">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無論走多遠,胃都在留在故鄉(xiāng)》直戳我的心尖,其中說到:每個人的胃都寫著來處,看似越簡單不過的食物,越能在人身上扎根,成為鑰匙,成為念想,成為人虛弱時最本能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看到短視頻那些離家多年的士兵吃到媽媽做得菜會忍不住掉眼淚,我頓時感同身受,阿城在《思鄉(xiāng)與蛋白酶》文章里寫的,“所謂思鄉(xiāng),我觀察了,基本是由于吃了異鄉(xiāng)食物,不好消化,于是開始鬧情緒。”</p><p class="ql-block"> 《舌尖上的中國的導演》陳曉卿說過:每個人的腸胃實際上都有一扇門,而鑰匙正是童年時期父母長輩給你的食物編碼……</p><p class="ql-block"> 我曾經以為只要是好吃的我都會喜歡,我的胃可以“海納百川”,后來它生病了,它承載不了太多“舶來品”,它只想把欠它的二十年還給它,一點點還給它……</p><p class="ql-block"> “鄉(xiāng)愁”于我而言就是一頓家鄉(xiāng)的飯菜,因為記憶不可磨滅,也不可替代,大腦可以忘記,身體卻從未遺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