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向火 </p><p class="ql-block"> “向火”是方言,是農(nóng)村的土話,意即烤火。在農(nóng)村,一到冬天是閑月,基本無事可做,八十年代,剛剛分田到戶,那時候電視機(jī)都還沒有普及。吃飽喝足之后,沒什么可消遣的,似乎勁兒都沒處使了。男人們于是扛著一把鋤頭,去田野里、土坡上四處搜尋,看有沒有鋸了樹之后留下的樹樁子、樹篼子之類的,一旦搜尋到,便脫掉棉襖,揮鋤大挖起來??蓜e說,這樹樁子、樹篼子用在下雪天“向火”那真是沒話說,不僅火勢大,又耐燒,一個稍大點的樹篼子可以向兩天火呢。</p><p class="ql-block"> 總是覺得那時候的冬天比現(xiàn)在冷些,一到冬天總要下雪的,下的也很大,尤其是上牛皮凜的時候,堰塘的水幾乎全結(jié)了厚厚的一層冰,小孩子都可以在上面行走自如,那叫一個冷哦!像這樣天寒地凍的日子,除了“向火”又能做什么呢?</p><p class="ql-block">下雪天,大人們不用做農(nóng)活,孩子也放假了,早上便很少看到早起的人了,偶爾有老人瞌睡少的,起來開門、牽牛喝水、把豬食、雞食外,其他人基本上都在熱呼呼的被窩里沒起來,也不用吃早飯,一天只吃兩頓就行了。磨磨蹭蹭的到了中午,起來吃過中飯后,便開始尋找活動消遣的地方,“向火”自然是首選,既驅(qū)寒又人多好玩。</p><p class="ql-block"> 有勤快人就有懶人,也不是每家都有樹篼子的,要“向火”的便自然而然的聚集到有樹篼子的人家去,進(jìn)門就嚷道“來客噠??!向火向火,把柴火拿來燒啊。”于是主人便笑嘻嘻從屋后拖出一個樹篼子來,就放在堂屋中間擺開陣勢,眾人圍坐一圈。那個年代農(nóng)村住的大多數(shù)還是土墻屋,“向火”可以連火盆都不需要,直接把樹篼子放在地上燒?!跋蚧稹钡拇蠖嗍桥撕秃⒆?,女人們都帶著針線活計,邊聊天邊做活計,又熱乎,兩不耽誤。</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的屁股就像長了刺,是斷然不肯規(guī)規(guī)矩矩坐下來“向火”的,不是拿根棍子捅火玩,捅的火星四濺,煙灰亂飛,就是跑進(jìn)跑出,任雪風(fēng)見縫插針地“嗖嗖”往屋里擠。于是,先是呵斥聲起,繼而是手掌落在衣服上的“噗噗”聲,接著“哇哇”的哭聲就竄向屋頂,竄出屋外了。主人家就少不得去拿出幾個紅薯,幾個土豆來埋在火里,待燒熟后好塞住那些“哇哇”大哭的嘴巴,以換取暫時的安寧。</p><p class="ql-block"> 女人們聊天的話題就多了,男人、孩子、婆婆、日常瑣碎、人情往來;有煩惱的 在這里一說出來,就好像被溫暖的柴火給融化了,根本不是事了;有婆媳矛盾的讓眾姐妹一分析,也豁然開朗,也不值一提了。</p><p class="ql-block"> 自從分田到戶,家家都是朝著小康的道路奮勇向前,平常都是忙的丟了楊叉撿掃帚的,忙完水田忙旱田,還要侍弄菜地,雖是一個灣子里住著,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卻很少有這樣的機(jī)會聚在一起閑聊的,只有在寒冬臘月,只有“向火”才讓大家能這樣悠閑自在的盡情說笑。</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雖有取暖器,總覺得沒有燒樹篼子來的大氣和敞快。在我們還很年幼的時候,在還不知道取暖器和空調(diào)為何物的年代,”向火“于我們是非常溫暖的享受。很懷念有“火向”的日子,那是一個時代的印記;一場溫暖的記憶;一片溫馨的回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