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新疆和田博物館

浮萍

<p class="ql-block">  2020年5月18日,和田博物館新館正式開放,總建設面積逾13000多平方米,共有3層,是地方綜合類博物館。館內收藏珍貴文物559件,藏品20000多件/套,展示和田金玉之鄉(xiāng),興農桑、古道通衢的歷史,以編年敘事的形式,通過文物展現(xiàn)舊石器時代以來的和田歷史,<span style="font-size:18px;">真實再現(xiàn)歷史上和田地區(qū)燦爛輝煌的手工紡織技術、陶塑藝術、繪畫藝術</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田地界曾經(jīng)建立過一個精絕國,精絕國故址尼雅墓葬遺址的出土文物,有很多保存在博物館。和田博物館,</span>2024年8月榮升為國家二級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白玉猴,一只蹲坐狀的大猴,懷抱一只小猴,肩部騎有一只小猴,寓意“輩輩封侯”。上好的玉料、精湛技藝、美好寓意、悠久歷史,贏得了館藏珍品之位。</p> <p class="ql-block">  和田地區(qū)的古人曾以漁獵采集為生,隨著時光的流逝,到青銅時代,和田地區(qū)的人們開始種植農作物、養(yǎng)殖牲畜,擴大食物來源。人們學會了制作陶器,加工毛織物。隨著中原王朝對西域地區(qū)的有效管轄和經(jīng)營,中原先進的農業(yè)技術與工具進入西域,極大地促進了和田農業(yè)的發(fā)展,中原內地的造紙、養(yǎng)蠶、繅絲、木器制作、皮革加工、陶器燒制、金屬冶鑄等傳入和田,到唐代,絲織品,羊毛毯制作已經(jīng)達到很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舊石器時代,和田地區(qū)的遠古先民是誰,至今還是個謎。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和田地區(qū)的人群具有明顯東西混合的特點,至到公元前3世紀于闐建國前后,此時的和田仍是東西混合特點,主要人群可能屬于操于闐塞語的塞人,他們成為于闐國統(tǒng)治階層和普通居民的主體,信仰佛教,延續(xù)千年之久。西漢以后,朝庭的駐軍、屯田、商貿等活動,尤其是清代大量漢人移民西域,使得漢人也融入當?shù)?,成為當?shù)氐木用?。匈奴、柔然、突厥等人群曾控制這里,善于經(jīng)商的粟特人曾在和田地區(qū)生活,唐代吐蕃短暫控制于闐地區(qū),部分吐蕃人移居于闐,逐漸融入于闐人。840年回鶻汗國滅亡,其中一支遷往帕米爾以西,后分布在中亞至今喀什一帶,與葛邏祿、樣磨等部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1006年,喀喇汗王朝征服于闐國。此后,和田地區(qū)人群仍以于闐人為主,但他們的語言、社會風俗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改信伊斯蘭教。元明清時期,大量蒙古人進入和田地區(qū),并與當?shù)厝巳喝跒橐惑w。1934年,新疆省發(fā)布政府令,決定統(tǒng)一使用“維吾爾”作為漢文規(guī)范稱謂,意為維護你我團結,首次精確表達了“Uygur”名稱的本意,維吾爾人成為和田地區(qū)的主體人群。和田地區(qū)人群的發(fā)展變遷表明,和田地區(qū)人群始終是多民族融合的人群,直至今日,這里仍然共同生活著以維吾爾族為主的22個民族,他們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p> <p class="ql-block">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為漢代織錦護臂,國家一級文物。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成員,在新疆和田地區(qū)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fā)現(xiàn)該織錦,屬于不能出國的文物,由于太珍貴,原件收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該織錦呈圓角長方形,長18.5厘米,寬12.5厘米,邊上用白絹鑲邊。</p> <p class="ql-block">  尼雅遺址出土的"元和元年”錦囊?,由五色錦織成,上有“元和元年”四個字(東漢章帝年號),用于存放貴重物品,錦囊工藝精美,保存完好,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有紀年的漢代織錦。(圖片網(wǎng)上下載)</p> <p class="ql-block">  連體雙鳥木雕</p><p class="ql-block"> 漢至晉代(公元前206一公元420年)</p><p class="ql-block"> 1996年洛浦縣山普拉3號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 用木頭雕出2只相背、身體相連的鳥,并浮雕出鳥的眼睛、羽毛、勾喙,造型獨特,雕刻精巧,是漢晉時期木雕精品。類似風格的木雕在巴澤雷克文化中有出土。雙頭連體鳥的形象在印度佛教與東方神話中各有傳統(tǒng),佛教中稱“共命鳥”,在佛教經(jīng)典中,具有善、惡兩種意象,中原地區(qū)雙頭連體鳥則更加源遠流長,在距今7000-8000年的河姆渡文化中便出土有刻繪雙頭連體鳥圖案的骨匕。中國先秦文獻中則有比翼鳥的記載,最初的比翼鳥是指雙鳥同飛,并非連體,常作為兇兆或異象。東漢時期,比翼鳥形象改變,從并飛雙鳥演變成為連體雙鳥,也無兇兆之意。隨著佛教的傳入與流行,比翼鳥與共命鳥出現(xiàn)合流與融合,南京地區(qū)出土的佛像與雙頭連體鳥共存的青瓷器便是明證。這件連體雙鳥木雕是多種文化因素融匯的產物,是絲路文化交流的代表之作。</p> <p class="ql-block">  女性干尸覆蓋的卷草紋白綾,<span style="font-size:18px;">薄如蟬翼,</span>白綾產于中原五代時期,白綾上書寫著清晰的漢字,記錄了死者“李枉兒”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  摩尼寶珠紋錦巾</p><p class="ql-block"> 五代宋初(10-11世紀)</p><p class="ql-block"> 和田縣布扎克墓地采集。</p><p class="ql-block"> 和田博物館藏錦巾,長方形,外側為白色綺,左上角綴褐色近方形織錦,織錦左、上兩邊以藍色編帶鑲邊,并在左上角合為錦巾的系帶,系帶中部加黃色絲絨流蘇。方形織錦采用斜紋緯重組織,白色經(jīng)線與紫紅色緯線共同組成褐色地,其上以白、黃、淺藍三色顯花,圖案為佛教摩尼寶珠。在佛教藝術之中,摩尼寶珠又稱如意寶珠,是作為消災避難、實現(xiàn)一切精妙愿望的象征之物。從紡織技術上看,方形織錦為典型遼式緯錦,織造技法獨特。這種緯錦在中原地區(qū)自晚唐開始出現(xiàn),盛行于五代及北宋時期。因此,該錦巾帶摩尼寶珠的織錦部分應是中原地區(qū)傳入和田的產品。于闐國長期信仰佛教,在佛教東傳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件錦巾是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  青銅坐佛像</p><p class="ql-block"> 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策勒縣老達瑪溝采集</p><p class="ql-block"> 這尊佛像系克什米爾鑄造,具有典型的克什米爾一吉爾吉特風格,底座上有3行半梵文題記。與此像幾乎完全相同的銅像曾在阿里古格王國皮央佛寺遺址中有發(fā)現(xiàn),坐佛像上有梵文和藏文的題記,其中所提供的藏文姓氏和西藏西部藏王的稱號阿里(Ngari)、Ngadag Chenpo Tsede名號等相互有關聯(lián),后者很有可能被比定為古格王國早期佛教領袖意希奧的孫子,他在996年曾被奉為西藏西部著名的佛教寺院塔波寺的創(chuàng)建者。這些佛像表明吐蕃時期,在克什米爾、吉爾吉特、于闐與西藏西部之間存在著密切的文化聯(lián)系。吐蕃時期,于闐佛教曾對吐蕃佛教產生影響,因此,西藏佛教藝術中存在于闐風格。</p> <p class="ql-block">  人首牛頭陶水注</p><p class="ql-block"> 唐代(618-907)</p><p class="ql-block"> 和田縣約特干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盤口,中空,器身上半部為帶螺旋高帽、高鼻深目的胡人頭像,下部為兩角豎立的牛頭,牛嘴部穿孔以為流,屬飲酒器,西方稱作“來通”。來通起源于小亞細亞及地中海地區(qū),后廣泛流行于中亞地區(qū),其未端多表現(xiàn)為動物或人形。這件水注陶質與約特干遺址出土泥塑較為接近,應是本地工匠仿制來通的創(chuàng)作品。</p> <p class="ql-block">  鳳首陶壺</p><p class="ql-block"> 五代(907-960年)</p><p class="ql-block"> 和田縣布扎克墓地采集</p><p class="ql-block"> 夾砂紅陶,鳥嘴狀流與長柄相連,細長頸,頸部下飾2周凸弦紋,上腹部均勻貼塑4組相同的紋樣,皆以雙線條組成桃心狀輪廓,線條間以聯(lián)珠紋填飾,其內部以對稱的“S”形曲線紋和圓點裝飾,這4組紋樣除位于長柄下的之外,其余3處皆在主體紋飾上貼塑倒箭頭紋飾。這件典型的鳳首壺是中原陶瓷器吸收波斯金銀器鳥首壺特點形成的器形,隋唐時期盛行,因其從西方傳入,故又稱“胡瓶”,腹部裝飾以聯(lián)珠紋為輪廓,明顯帶有薩珊波斯風格,無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  玉人</p><p class="ql-block"> 商王武丁時期(公元前1250—前1192年)</p><p class="ql-block"> 玉人以黃褐色玉圓雕而成,展現(xiàn)了商代人的發(fā)式、服飾和生活習俗。婦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其墓出土有數(shù)百件玉器。這些精美的玉器表明這時和田玉已開始向東輸入中原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  絳地人物紋栽絨毯</p><p class="ql-block"> 隋代(581-618年)</p><p class="ql-block"> 絨毯中間,共有7排,身形各異的人物圖像,人物均高鼻深目,佩戴耳環(huán)。在第6排前4身人物頭側之間織有3個藍色婆羅迷文字母。有學者認為裁絨毯上的人物故事描繪的是阿卡德語史詩《吉爾伽美什》。這件裁絨毯是于闐本地產品,但圖案紋樣融合伊朗、希臘、印度等多種文化因素,充分展現(xiàn)了絲路明珠和田文化的兼容并蓄。</p> <p class="ql-block">  “皇帝信寶”玉璽,藏于中國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皇帝信寶”玉璽用和田白玉雕琢而成,交龍組方形璽,附以黃色綬帶。印文以漢文和滿文篆書“皇帝信寶”,是皇帝調動軍隊時所用之璽。</p> <p class="ql-block">  皇后之璽</p><p class="ql-block">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p><p class="ql-block"> 1968年陜西省咸陽市韓家灣公社郎家溝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皇后之璽”用</span>和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紐,印文篆刻“皇后之璽”4字,帝后寶璽均為螭虎紐。秦漢時期,開始以和田玉制作傳國玉璽和帝后寶璽,充分證明和田玉的尊貴地位,和田玉正式進入中國歷代王朝禮制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  玉騎馬仙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7、寬8.9厘米。</span></p><p class="ql-block"> 西漢·元帝時期(公元前48—前33年)</p><p class="ql-block"> 陜西咸陽市漢元帝渭陵建筑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這尊和田羊脂白玉圓雕出仙人騎奔馬,是漢代玉雕中的珍品。在漢代,人們崇拜玉石,認為玉凝聚天地之精華,以玉殮尸可以保持尸體不腐,不僅制作了大量精美的裝飾玉器,王侯貴族還流行用玉石填塞九竅,以玉衣斂尸,根據(jù)死者身份地位的不同使用金縷玉衣、銀綾玉衣、銅縷玉衣和絲縷玉衣,有的還在尸體和玉衣之間填塞大量的的玉璧,地位較高的諸侯王還使用鑲玉漆棺。人們對玉的追求和迷戀,使?jié)h代成為中國玉器發(fā)展的一個高峰,隨著張騫通西域和西域都護府的設立,大量的和田美玉輸入內地,玉器的材質精良,多采用圓雕和高浮雕技法,風格雄渾又清新脫俗。</p> <p class="ql-block">  鐵鐘(唐代)。這件鐵鐘采用分范法鑄造而成,器壁留有明顯的范縫,此鐘證明,當時和田鑄造技術已經(jīng)有了長足進步。</p> <p class="ql-block">  佉盧文“土地求購書信”木牘。</p><p class="ql-block"> 漢至晉代(公元前206一公元420年)</p><p class="ql-block"> 民豐縣尼雅遺址采集</p> <p class="ql-block">  木門</p><p class="ql-block"> 漢至晉代(公元前206—公元420年)</p><p class="ql-block"> 系當?shù)鼐用窭迷局谱鞫?,采用榫卯結構,僅存上門楣及部分門扉木柱,使用時與門框連接形成轉軸門??铡⒛嵫诺葷h晉時期遺址中都出土有類似的木門,既有單扇開門的,也有雙扇對開的。這種木門在和田地區(qū)有悠久的使用傳統(tǒng),直到今天,傳統(tǒng)民居院落仍使用類似的木門。</p> <p class="ql-block">  于闐文“清福買奴”木牘</p><p class="ql-block"> 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出自和田地區(qū)</p><p class="ql-block">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 木牘上寫有2件關于人口買賣的于闐語契約。前面的契約記錄了于闐人維杰里花2500穆立向盼福里購買了1名叫泉兒的女子。后面的契約記錄了于闐男子清福向拔伽百姓遮加勒以1400穆立購買名為炫彩的女子及其兒子阿尤勒。這2件契約是為數(shù)不多的確知屬于唐朝初年的于闐語文獻,反映了當時于闐國奴婢買賣的狀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p> <p class="ql-block">  燈。</p> <p class="ql-block">  毛布衣,</p><p class="ql-block"> 漢至晉代(公元前206—公元420年)</p><p class="ql-block"> 紅色平紋毛布縫制而成的毛布衣,衣身和衣袖分開制作再縫綴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  毛布套頭長衣</p><p class="ql-block"> 漢至晉代(公元前206一公元420年)</p><p class="ql-block"> 原白色平紋毛布料制成的套頭長衣,袖口接有藍色平紋毛緣。山普拉墓地出土的套頭長衣多為成年人的穿著,根據(jù)樣式可分為寬體和瘦體兩類,本件屬瘦體。這類套頭長衣比較常見,大多使用單色的平紋毛布制成,但也有少量使用了裝飾有格紋、寬帶紋、葡萄紋等的彩色毛布。在制作時,多為布料整幅對折,中部挖出領口再進行縫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  玉龍,高5.1、長7.5厘米。</p><p class="ql-block"> 商王武丁時期(公元前1250-前1192年)</p><p class="ql-block"> 1976年河南省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以墨綠色玉圓雕而成。龍是商代造型藝術中最重要的母體之一,被大量應用于青銅器、玉器、骨角器等的裝飾中,婦好墓共出土9件玉龍。</p> <p class="ql-block">  雙性玉人,高12厘米,寬4.5厘米。 </p><p class="ql-block"> 商王武丁時期(公元前1250一的1192年)</p><p class="ql-block"> 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以青白玉雙而雕琢。其中一面為裸體男性,另一面為裸體女性,以陰線雙勾刻畫肌肉與關節(jié),頭項以細明線刻畫發(fā)絲,上梳兩角狀發(fā)。</p> <p class="ql-block">  神獸形金飾</p><p class="ql-block"> 戰(zhàn)國至西漢(公元前475—公元25年)</p><p class="ql-block"> 以金箔制成,狼頭龍形象,均為幻想出來的神獸形象,狼頭龍的形象在戰(zhàn)國中晚期的歐亞草原和我國北方地區(qū)以及匈奴墓葬中都曾有發(fā)現(xiàn),均為草原文化的遺物。</p> <p class="ql-block">  花綱人物壁畫</p><p class="ql-block"> 三國·魏至北朝(220-581年)</p><p class="ql-block"> 出自于田縣亞蘭干佛寺遺址</p><p class="ql-block"> 花綱人物壁畫,以波浪形彎曲的花綱和一系列人物構成主要內容,該題材壁畫主要用于佛寺墻裙的裝飾帶,相似的主題和構圖可以追溯至一些鍵陀羅的石刻浮雕中。這件花綱人物壁畫的人物相對完整,全身赤裸,僅雙臂纏繞一條紅色披帛,單屈右膝跪地,左手上舉扶花綱,右手低轉對指?;ňV位于人物上方,拱形,并使用深色、白色和紅色三種顏色暈染。</p> <p class="ql-block">  輪王說法圖壁畫</p><p class="ql-block"> 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人物雙目圓睜,目視左下方眾信徒。束高發(fā)髻,長發(fā)披肩,高鼻,長耳垂肩,佩項圈,右手執(zhí)圓環(huán)狀器物扶右腿作支撐狀,左手似與愿印。畫面左下方似有大華蓋遮住主要人物左半身。畫面右下部為兩位跪姿祈愿或聽法信徒。</p> <p class="ql-block">  貼塑化佛和彩繪千佛,唐代(618-907年),墨玉縣庫木拉巴特佛寺遺址采集。</p><p class="ql-block"> 一面為帶彩繪的貼塑化佛,另一面為彩繪千佛,佛像均為坐姿。千佛,是大乘佛教藝術中常見的題材。根據(jù)殘存痕跡判斷貼塑佛像上方應當還有類似的貼塑,它們均為化佛,在佛教藝術中通常表現(xiàn)為在佛像背光或蓮花等佛教圣物中顯出的小佛像。利用佛寺主尊背光繪塑化佛的做法是5至8世紀于闐十分常見的佛教藝術形式。</p> <p class="ql-block">  四臂神像木板畫,唐代(618-907年),策勒縣北沙漠征集。</p><p class="ql-block"> 木板畫兩面均繪有一身四臂持物的神。四臂持物中有日月與雀鳥的神祇形象,此內容還見于丹丹烏里克出土的壁畫和木板畫中,分別被學者解讀為彌勒菩薩、梵天、鳩摩羅天,充分展現(xiàn)了于闐繪畫作品對佛教主題、粟特襖神形象及鍵陀羅藝術元素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木箜篌殘件,漢至晉代(公元前206一公元420年),1996年洛浦縣山普拉3號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 我國境內年代較早的豎箜篌均發(fā)現(xiàn)于新疆地區(qū),南北朝至隋唐時期,豎箜篌在我國十分流行,廣泛見于壁畫、石刻及樂舞俑等資料中,豎箜篌由西方廣泛傳入新疆,再從新疆傳入中原。</p> <p class="ql-block">  熱瓦甫為彈撥樂器,在南疆各民族中流行,昆侖山區(qū)的牧民常使用,故稱“山民熱瓦甫”。熱瓦甫包括喀什熱瓦甫、多浪熱瓦甫等不同變種,其音箱呈半球形,表面有蒙皮,頂部多有彎角,有三弦、六弦、七弦、八弦、九弦等數(shù)量不等的琴弦,演奏時使用撥片彈奏,是木卡姆中最主要的弦樂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  薩帕依為搖奏樂器,是新疆地區(qū)維吾爾族和烏孜別克族的傳統(tǒng)民族樂器,使用較長的羚羊角等動物角制成,上裝一個大鐵環(huán)再套裝若干小鐵環(huán),演奏時手持羊角一端,通過搖動或拍擊使金屬碰撞發(fā)生,后又衍生出使用木棒加工的薩帕依。</p> <p class="ql-block">  泥塑佛頭像,三國·魏至晉代(220-420年)洛浦縣熱瓦克佛寺遺址采集。</p><p class="ql-block"> 佛頭波發(fā),頭頂殘存肉髻痕跡,面相長圓,眼眉細長,雙目微閉,略下視,鼻梁高直,飽滿的嘴唇略呈微笑狀,神態(tài)平和優(yōu)雅,具有明顯的犍陀羅佛像風格。</p> <p class="ql-block">  毗沙門天像壁畫,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2002年策勒縣達瑪溝托普魯克墩佛寺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該壁畫被置于佛寺入口一側,另一側也有一位具有護法性質的人物。畫面中人物為男性,正面而立,頭戴冠,冠正中飾一鳥,左手執(zhí)一細長的兵器桿部,兵器上端殘損,著中亞式服飾,其身后有一頭鹿的側影,向右凝望。該神祇可能為于闐國的守護神毗沙門天。</p> <p class="ql-block">  鬼子母像壁畫,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2010年策勒縣達瑪溝托普魯克墩佛寺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鬼子母與半支迦夫婦像。右側為半支迦,左側為鬼子母,其左臂前伸,掌心向上,右臂于胸前托舉一赤裸小兒,小兒騎在其肩。鬼子母原本是印度西北鍵陀羅地區(qū)民間的瘟神,后逐漸轉變?yōu)楸Wo兒童和安胎多產的善神,同時也是于闐的國家守護神之一。</p> <p class="ql-block">  青銅鍋。</p><p class="ql-block"> 以青銅鑄造,重達399公斤。外沿部出12個盔耳,內口沿鑄一圈卷草和察合臺文,意為:回歷1291年(1874年)星期五在喀什鑄成,贈給于田縣依瑪木·尕扎力木麻扎,請享受此鍋食物的人為我們祈禱。表明此鍋是為信徒蒸煮食物的炊器。</p> <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昭陵伏阇信雕像石座,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1982年陜西禮泉縣昭陵出土昭陵博物館藏雕像石座,</p><p class="ql-block">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1982年陜西禮泉縣昭陵出土昭陵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于閬王伏閣信雕像石座,為昭陵十四國蕃君長題名雕像的石座,石座上3字1列用隸書刻有“于闐王伏閣信”題名。唐太宗昭陵立有14國蕃君長題名雕像,雕刻于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葬昭陵之后。這些石像位于昭陵北司馬門內最南端的第五臺地上,與著名的“昭陵六駿”一起排列在兩座東西相對的廊房中。伏閣信在唐朝討伐龜茲的戰(zhàn)役中曾派遣他的兒子贈送大量駝馬慰勞唐軍,隨后又隨唐朝軍隊入朝覲見。唐高宗即位后,拜伏閣信為右驍衛(wèi)大將軍,拜其子葉護玷為右驍衛(wèi)將軍,并賜給他們金帶、錦袍、布鼠和住宅。太宗下葬昭陵后,伏閣信的形象被刻為雕像列于昭陵之中,體現(xiàn)了于闐國在唐代的重要地位,是唐代于閱和中原政治、文化上密切交流的實證。</p> <p class="ql-block"> 綠色絲綢殘片</p><p class="ql-block">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 民豐縣尼雅遺址采集</p><p class="ql-block"> 中國是養(yǎng)蠶頌絲技術的發(fā)源地,尼雅遺址出土的絲綢和蠶繭證明,中原內地的養(yǎng)蠶、繅絲技術大約在3世紀由內地傳入和田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  “長樂大光明”錦女褲,<span style="font-size:18px;">長118厘米。</span></p><p class="ql-block"> 漢至晉代(公元前206一公元420年)。</p><p class="ql-block"> 1995年民豐縣尼雅遺址1號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 為女性墓主人衣著,以“長樂大明光”錦作褲料。據(jù)同出的“王侯合昏(婚)千秋萬歲宜子孫”錦衾推測尼雅遺址1號墓地M3的男性墓主應是某代精絕王,女性墓主當為其王妃。M3墓主衣褲所用的織錦應是中原王朝的賜贈之物。</p> <p class="ql-block">  黃藍方格紋錦袍,<span style="font-size:18px;">長122厘米</span></p><p class="ql-block"> 漢至晉代(公元前206一公元</p><p class="ql-block">420年)</p><p class="ql-block"> 1995年民豐縣尼雅遺址1號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 為男性墓主人衣著,以黃藍方格紋錦為面,白絹為里,款式為典型的中原風格。</p> <p class="ql-block">  氈帽</p><p class="ql-block"> 夏至商代早期(約公元前2070—前</p><p class="ql-block">1500年)</p><p class="ql-block"> 此氈帽以米白色厚氈制成,帽檐一周用紅色毛線豎向鎖縫,帽檐下兩側各穿縫一根粗毛繩系帶,帽左側插四支羽飾,上部縫綴約六圈紅色的合股毛繩和2只伶鼬,伶鼬的頭部并垂于帽前。推測其出自克里雅河北方墓地。這件氈帽與羅布泊小河墓地出土的氈帽形制和裝飾完全相同,是小河文化人群曾在和田地區(qū)生活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  紅陶人像</p><p class="ql-block"> 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策勒縣達瑪溝區(qū)域采集</p><p class="ql-block"> 為泥質紅陶,手制,形象為1對相擁的男女,男子腿部蜷曲纏于女子身上,用針剔手法表現(xiàn)出二者的面部和毛發(fā),男性須發(fā)卷曲,女性面帶微笑,與約特干地區(qū)出土陶俑在技法上一致。</p> <p class="ql-block">  人物紋木雕柱</p><p class="ql-block"> 戰(zhàn)國至西漢(公元前475—公元25年)</p><p class="ql-block"> 以原木雕刻兩立一躺的3個裸體人物,均有圓形頭部輪廓,未表現(xiàn)面部,脖頸較長,手臂分置身體兩側,自然下垂,夸張的手掌向外張開,每人都雕刻出夸張而明顯的生殖器。上方左側是一位女性,右側男性頭上還帶有尖帽,兩人腳下是一躺著的男性。突出生殖器的人物刻畫應是生殖崇拜的表現(xiàn),頭戴尖帽的人物可能是塞人。</p> <p class="ql-block">  包金青銅冠飾</p><p class="ql-block"> 商至周代(約公元前1600—前256年)</p><p class="ql-block"> 冠飾呈倒“T”字形,橫向弧形帶的兩端及立板上端各有一大兩小的鉆孔,應是頭戴時用于固定所用。這件包金青銅冠飾的主人應是首領級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  男根、女陰墓標</p><p class="ql-block"> 夏至商代早期(約公元前2070—前</p><p class="ql-block">1500年),克里雅河北方墓地采集</p><p class="ql-block"> 男根墓標為1根木柱,一端呈多棱體狀且涂黑,其它部分為圓柱狀,兩者連接處涂紅。女陰墓標用整根樹干砍削而成,呈槳形且涂黑,漿與木柄的連接處略細,涂紅,刻7道弦紋。在克里雅河北方墓地和羅布泊地區(qū)小河墓地,男根木柱多立于女性墓葬的頭端棺外,女陰木柱立于男性墓葬的頭端棺外。男根和女陰墓標是生殖崇拜的表現(xiàn)。</p> <p class="ql-block">  嵌人面像木杖</p><p class="ql-block"> 夏至商代早期(約公元前2070—前</p><p class="ql-block">1500年)</p><p class="ql-block"> 木杖上部鑲嵌“骨雕人面像”,中部捆扎褐色鬃毛和毛繩,極富神秘色彩。嵌人面像木杖,會插在男性墓主頭前端和腳后方,是某種身份的特定象征。展出的這件嵌人面像木杖應出自克里雅河北方墓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