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原市尖草坪區(qū)向陽鎮(zhèn)(向陽店)是太原城北最古老的集鎮(zhèn)。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醫(yī)學家傅山先生就誕生在本鎮(zhèn)西村,當時交通十分落后,主要交通要道都是土路,能走馬車的稱為“官道”,向陽店是西八縣到太原的必經之地,每年糧商們要雇上牲口經過幾天的跋涉運到太原,途經向陽鎮(zhèn)。當時向陽鎮(zhèn)西“漢上”(集貿地)工商業(yè)很繁榮。農歷每旬三、六、九的集市,成交額更為可觀,流傳有“馱不完的靜樂縣,填不滿的向陽店”之民諺。</p><p class="ql-block"> 1942年前,向陽鎮(zhèn)設有固定場所、固定坐鋪的工商業(yè)戶就有108家。行業(yè)甚多,經營項目較全、規(guī)模較大的有:米粟業(yè)、棉布業(yè)、估衣業(yè)、干菜業(yè)、木器業(yè)、釀造業(yè)、飯館業(yè)、皮革業(yè)、染坊業(yè)、水果業(yè)、藥行、金珠業(yè)、鐵木業(yè)、旅棧業(yè)等28個行業(yè)。</p><p class="ql-block"> 米粟業(yè),亦名糧行,經營形式,一為自由買賣,作糶糴交易,一為代客買賣,糧行躉購,轉手銷往太原,他們有相當規(guī)模的鋪面,雇用數量不等的伙計(即店員、營業(yè)員、勞工),少則3人至5人,多者可達20余人。1942年前,較大的糧店有西村王保的“萬興恒”,橫渠高翔風的“永和泰”,柏板李應元的“永慶生”,向陽陳大漢的“全中斗店”和“福聚和”等,其中有的還在太原市內設分店,城鄉(xiāng)結合形成網絡,自成體系。進行的是自由貿易,現(xiàn)在在西米市仍有延續(xù)下來的向陽鎮(zhèn)在并經營過糧店的閻、王兩家。1939年至1941年,日軍迫使農民種植大煙(鴉片),向陽鎮(zhèn)4000余畝河灘地,百分之八九十的種了煙土,此時日偽卻降低收購價,人民陷入饑荒中,日子苦不堪言,當時有“人馬東西走,苦煞向陽人”的民間傳言。這一時期,糧食經銷的量具主要是斗,也叫“盤殼”,一斗小麥賣到7角左右(當時一斗約16斤),一斗小米6角錢左右。閻錫山統(tǒng)治時期,從靜樂縣等地運來的莜面,批發(fā)每斤2.5分,零售每斤3分,白面批發(fā)4.5分,零售5分。1942年,向陽店的漢上被洪水沖得片瓦不留,工商店鋪遷到向陽正大街。第二年日軍又實行了經濟封鎖,對水稻等作物設立了“官場”,此時只剩下“正裕糧店”、“永慶生”、“信記”3家勉強維持生存。1945年閻錫山政權重新統(tǒng)治山西,1946年實行了“兵農合一”,各商號由于都得雇人當常備兵,所以紛紛倒閉。糧行只?!笆Y昭店”、“周道明店”、“王雄店”等4家。至此各商行一蹶不振,直到全國解放。</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向陽鎮(zhèn)解放,1950年成立了向陽糧食交易所,1953年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本鎮(zhèn)的糧食購銷業(yè)務由供銷社代為經營,所有人實行定量供應,按人頭發(fā)放購糧憑證,市民用的是“普字證”,農民用的是“郊字證”,一年發(fā)一大張共12塊。每塊市民可買一袋糧,農民可買半袋,供應的數量也不定,隨當年的收成增減。以每月5號為限,過期作廢。1955年5月成立了向陽糧食購銷站。</p><p class="ql-block"> 棉布業(yè),專業(yè)經營各種布匹,以粗布、黑白洋布為主,商號有“聚和昌”、“天德成”、“福茂久”、“權中布店”等4家。</p><p class="ql-block"> 估衣業(yè),所售估衣,有從當鋪中收集到期無人贖取的估衣,有從太原購回的舊衣,有受戶家委托代賣的成衣,經營此業(yè)的主要商號為“天榮誠”。</p><p class="ql-block"> 干菜業(yè),經營以糕點為主的副食雜貨,這類商號居多,頗有名氣的有“權中號”、“福和厚”、“萬德義”、“信義成”、“福慶成”、“義和號”、“天成功”、“德和昌”等。這些商號的特點是自產自銷,以質量、品種、花樣相互競爭。數家商號中,尤以“福慶成”的龍鳳餅、什錦南糖,“權中號”的中秋月餅最著名,每年中秋節(jié),僅“權中號”一家銷售月餅3萬余斤。</p><p class="ql-block"> 木器業(yè),俗稱箱柜鋪,有“萬和應”等兩家,制作木器家具,主要經營兒婚女嫁所用箱柜,產品享有盛名者是平木大小柜、雕座梳妝臺。</p><p class="ql-block"> 釀造業(yè),主要有“公盛泉”醋坊,“萬泉涌”、“復泉長”酒坊,“福慶生”醋酒兼作坊。其中規(guī)模較大,營業(yè)額較多的是“萬泉涌”(1942年后改為“復泉長”),每家均有200多口大缸,輪番作業(yè),年產量均在萬斤以上。</p><p class="ql-block"> 飯館業(yè),有“永慶和”、“福元生”、“賈安飯館”等幾家。主要經營制作熟食,“賈安飯館”兼營面、菜。其中以“永慶和”的帽盒子、盤旋子、大印子著名。</p><p class="ql-block"> 皮革業(yè),以姓氏為字號名,有馬皮坊、任皮坊、武皮坊、路皮坊,均是河北人開辦的。以熟皮為主兼制皮衣、皮繩、皮鞭。另有一家叫“福真元”的工商戶,專門制作車馬挽具。</p><p class="ql-block"> 染坊業(yè),有“福新永”等兩家,均是用舊時染布方法。自有色布盛銷市面后,染坊業(yè)日趨衰退。</p><p class="ql-block"> 水果業(yè),除擺設點外,大宗品種坐鋪以梨、蘋果、柿子為主。有“四立成”梨店,“恒興久”梨店等兩家,梨店掌柜均是原平、忻州一帶人。</p><p class="ql-block"> 藥行,分人、獸醫(yī),人醫(yī)行有“同聚德”(1942年后增加了一家,叫“同聚興”),“永和堂”、“頤靈堂”、“萬全堂”、“同春藥店”、“義生藥店”等,獸醫(yī)行有“田勝獸醫(yī)所”,數家藥店首數“同聚德”歷史悠久,早在清朝道光年間,由河北人劉聚德和趙某二人合資作股東,此店譽滿華北,生意興隆。1942年水淹后,遷到向陽正大街的現(xiàn)址,距今已有170余年的歷史,是向陽鎮(zhèn)從解放前繼承下來的唯一商號。</p><p class="ql-block"> 旅棧業(yè),俗名留客大店,舊年間從事此行的人甚多,向陽店以此而得名。較大的有張家“天元店”,李家“李昭店”,王家“福恒店”,殷家“雙生店”等。店房少則二十來間,多則四五十間,以留宿人、畜、車馬為主,兼營貨棧業(yè)。</p><p class="ql-block"> 錢莊當鋪,明末清初向陽鎮(zhèn)有兩家錢莊,一家名“萬業(yè)正”,東家是東焉村王受業(yè),于1911年遭搶劫后倒閉;另一家名“志中和”,東家是西高莊李義禎,于1942年水淹后倒閉。經營項目為放貸收取利息,一塊銀元月息三分。其經營方式是了帖子(相當于現(xiàn)在的支票)。制度極嚴,借貸人需持房契、地契做抵押并有一定資產的人出具擔保方能借貸。當鋪即典當行,向陽曾有一家名“仁和當”的當鋪始建于清朝,于1942年倒閉。舊社會貧苦人家無力生活時將物品送入當鋪,按物價五六成人當,開當票付款,逾期不贖取,則由當鋪變價處理。</p><p class="ql-block"> 除上述行業(yè)商號外還有“永和厚”肉鋪、咸菜鋪、糖店、瓷器店、玻璃店、書紙文墨、剃頭鋪、粉坊、裱畫鋪以及出賃車轎、棚布、餐具等,另外還有殯儀業(yè)。</p><p class="ql-block"> 昔日的三、六、九趕集,沿革至今是兩次古廟會,即每年的農歷三月二十八日的東岳廟會(即朝拜泰山爺的廟會)、九月十六日的牲畜交易會,俗稱騾馬大會。如今又有每周二的農貿市場會,向陽古鎮(zhèn)的發(fā)展又有了便利的交通條件,相信明天的向陽會更加美好。摘《晉商史料全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