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6世紀意大利美術史家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在《建筑、繪畫和雕塑大師傳》里說了一個故事:13世紀意大利佛羅倫薩大畫家契馬布埃,一次外出時,發(fā)現(xiàn)一個牧童正在巖石上專心致志地畫他的羊,契馬布埃走近一看,畫中羊栩栩如生,不禁大為驚訝,于是便找到牧童的父母,請求他們允許牧童做自己的學徒。這個牧童就是后來被譽為“歐洲近代繪畫之父”的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1266-1337)。后世有人質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甚至懷疑契馬布埃和喬托的師徒關系。但許多資料顯示,喬托出身確實比較卑微,他童年時代也的確做過很多粗活,像放羊、幫工等;他的畫作明顯受到契馬布埃的影響。當然,最終喬托的繪畫成就超過了契馬布埃,這在他那個時代就被公認。意大利文藝復興“三巨頭”之一的但?。―ante Alighieri,1265-1321)在《神曲》的《煉獄篇》里寫道:“契馬布埃想在繪畫上立于不敗之地,可是現(xiàn)在得到彩聲的是喬托,因此那另一個的名聲默默無聞了?!?lt;/p> <p class="ql-block"> 幾乎所有歐洲美術史著作都毫無例外地稱喬托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的開創(chuàng)者,頌揚他是中世紀最后一位畫家,新時代的第一位畫家。這一評價的依據(jù),或許能從文藝復興運動的巨匠們對他的描述中看出端倪。與喬托同時代的銀行家兼編年史家喬瓦尼·維拉尼(Giovanni Villani,1276-1348)說:喬托是“他那個時代最有統(tǒng)治力的繪畫大師,他根據(jù)自然畫出了所有的人物和他們的姿勢?!眴讨巍ね咚_里認為喬托的繪畫實踐與中世紀拜占庭繪畫風格作了決定性的決裂,開創(chuàng)了“我們今天所知的偉大繪畫藝術,引入了被忽視了200多年的從生活中準確繪畫的技巧”。意大利文藝復興“三巨頭”的另一位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在《十日談》中寫道:“喬托是如此的一位藝術天才,他能把撫慰眾生、萬民愛戴的圣母從人們的美好想象中帶到現(xiàn)實。以致他畫中的圖景能瞞過很多人的眼睛,真的不敢相信那是用畫筆畫出來的?!保ǖ诹盏谖鍌€故事)“根據(jù)自然”“從生活中”“帶到現(xiàn)實”這些用語清晰地表明喬托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不再以單純的神的形象來畫宗教人物,而是把圣母、耶穌等作為現(xiàn)實生活中有血有肉、情感豐富的人來畫。他的作品雖然沒有超出宗教題材,但處處可見世俗的影子,現(xiàn)實主義色彩濃郁,這正體現(xiàn)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 1305至1308年(一說1302至1305年)喬托應帕多瓦市(Padua或Padova)斯克羅維尼家族的邀請,在斯格羅維尼禮拜堂(Cappella degli Scrovegni;又稱阿累那教堂Capella dell’Arena)左、中、右三面墻上,以圣母及基督的生平事跡為題材,繪制了38幅濕壁畫,幅幅相連,沒有間隔。畫作獲得了巨大成功,被稱為“14世紀意大利藝術的重要紀念碑”,從而奠定了喬托在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庫克群島2012年發(fā)行的圣誕節(jié)郵票90分的1枚采用的圖案即這組繪畫中最杰出的一幅——《猶大之吻》:</p> <p class="ql-block"> “猶大之吻”是《圣經》中的一個著名故事,流傳甚廣。故事說耶穌的門徒猶大為了30塊銀幣的賞賜,以吻耶穌為暗號,指引猶太教祭司長派來的士兵逮捕耶穌。庫克群島郵票票幅雖然不算大,但設計印刷比較精細,能較為清晰地展示喬托的這一畫作。畫中人物眾多,有一群前來捕捉耶穌的羅馬士兵,有耶穌的數(shù)位門徒,核心人物耶穌和猶大位于畫作中央,猶大身上包裹著黃色斗篷,格外刺眼,他伸開手臂欲擁抱耶穌,抬著頭,撅著嘴,正在實施那罪惡的一吻。整個人顯得是那么的猥瑣。耶穌的身體被猶大遮擋住,只露出頭部,但觀者依然可以感覺出他的魁梧身材。他居高臨下,俯視著對方,犀利的目光直刺叛徒,顯示出凜然不可侵犯的氣勢。畫作左側一位門徒面帶怒容,伸展雙臂,向著猶大,恨不得將叛徒抓過來,給予嚴厲的懲罰。畫面右側一位門徒無法克制自己的憤怒,持刀割下了一個羅馬士兵的右耳。畫中主要人物無不彰顯著世俗凡人的舉止和思想情感,給人感覺他們就是活生生的人。</p> <p class="ql-block"> 喀麥隆1982年發(fā)行的1枚郵票選用的是這組繪畫中另一幅杰作《哀悼基督》。</p> <p class="ql-block"> 這幅畫又名《基督下十字架》,描寫基督的遺體從十字架上解下后的情景。畫面上所有人,包括空中的天使們,目光齊聚在基督遺體上,各人的動作雖然不一,但都明顯地表露出如同世俗常人般的哀痛之情。圣母摟著基督的頭,雙眼緊盯著基督的面孔,悲傷中又帶幾分剛毅。圣徒約翰雙臂甩向身后,躬身向著基督,悲慟、憤怒讓他幾乎失態(tài)。抹大拉的瑪麗亞托著基督的雙腳,悲痛地凝視著釘透的傷口。女人們失聲痛哭。畫面人雖多,但具有明顯的空間層次感,與中世紀拜占庭藝術完全不同?! ?lt;/p> <p class="ql-block"> 圣馬力諾1975年發(fā)行的郵票以這幅畫中一位前來哀悼基督的女人上半身特寫作為圖案,女子悲慟之情躍然紙上。</p> <p class="ql-block"> 《逃亡埃及》也是這組繪畫中著名的一幅,喀麥隆1982年將畫作的主體、圣馬力諾1985年將畫作中圣母子的特寫搬上了郵票。</p> <p class="ql-block"> 《逃亡埃及》故事亦取自《圣經》,說為躲避以色列希律王的迫害,圣母瑪利亞在丈夫約瑟的幫助下,帶著剛出生的耶穌前往鄰國埃及避難。喬托畫作的圣母瑪利亞有著健壯的身體,耶穌依偎在母親胸前,與世俗嬰兒戀母情態(tài)無異。喬托還給逃難添加了山巒背景,這更是打破了中世紀宗教繪畫的清規(guī)戒律,確系“從生活中”來,“帶到現(xiàn)實”中去。</p> <p class="ql-block"> 《金門之會》也是這組繪畫中被人津津樂道的一幅,意大利2003年、柬埔寨1985年發(fā)行的郵票分別截取了畫作的左半部和右半部。</p> <p class="ql-block"> 《金門之會》敘述的是圣母瑪利亞父母的故事,《圣經》說,上帝安排,年老無后的約阿希姆與安妮在耶路撒冷的金門相會,相會后兩人結為夫婦,生下圣母瑪利亞。喬托畫作中約阿希姆和安妮正相擁接吻,一群穿著各色長袍的女信徒在一旁觀望,為他們祝福。一個裹著黑紗的女人是個愛造謠的人。畫作簡潔明快,世俗生活色彩濃郁。</p> <p class="ql-block"> “耶穌誕生”是西方畫家常用的主題,喬托也不例外,且繪制了多幅。筆者從收藏的郵票中看到了三幅。</p> <p class="ql-block"> 中非1986年發(fā)行的圣誕節(jié)郵票中選用了喬托兩幅《耶穌誕生》,一幅也來自斯格羅維尼禮拜堂濕壁組畫,受票幅限制,郵票展示的是畫作大部分,和原圖相比,少了最上方的伯利恒之星和星左右的兩組天使,以及右邊的一位牧羊人。喬托在畫中沒有讓圣母正面朝向觀眾——這也是有別于中世紀宗教畫圣母形象的,而是側身注視著手中抱著的耶穌,神態(tài)很凝重;圣父約瑟蹲坐在臥榻左下方地上,躬著背,左手托腮,表情有點憂傷。畫作似乎想告訴人們,圣母圣父已經預感到耶穌將要承擔世間的苦難。</p> <p class="ql-block"> 《耶穌誕生》原圖(選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另一幅《耶穌誕生》與上面所述那幅有異曲同工之處,圣母也不是正面朝向觀者,而是側躺在臥榻上,面向嬰兒耶穌,雙手扶摸著襁褓中嬰兒的腿部。圣父約瑟也是蹲坐在臥榻下方地上,雙目緊閉,似乎在思慮什么。畫作中圣母蓋的被子用了大塊的藍色色塊,顯得很明亮。這種用色的方法也是中世紀宗教繪畫中所不見的。</p> <p class="ql-block"> 中非郵票圖案是原畫的主體部分,摩納哥1973年發(fā)行的郵票表現(xiàn)的是原畫全圖,不過是單色印刷。</p> <p class="ql-block"> 摩納哥1973年發(fā)行的郵票中還有1枚喬托繪畫,表現(xiàn)內容也與耶穌誕生有關,不過這幅畫中圣母圣父都沒有出現(xiàn),而是描繪圣方濟各重現(xiàn)耶穌誕生的場景。1223年圣誕節(jié),圣方濟各為傳播福音,在格雷喬做了第一個馬槽,再現(xiàn)耶穌誕生的場景。喬托把它畫進了畫作,取名《格萊西奧的小床》,作為圣方濟各大教堂壁畫組畫的第十三幅。畫中圣方濟各正在為圣嬰耶穌在圣壇前準備有圍欄的小床,修道士們站在周圍唱著贊美詩,圍墻外一群信徒從大門往里張望。喬托用自己擅長的手法,在畫中添置了建筑物當背景(郵票中建筑物的上部沒有出現(xiàn)),巧妙地通過建筑物和人物的互相映襯,讓畫面具有一定的空間感和縱深感,從而完成了對中世紀宗教繪畫手法的突破。</p> <p class="ql-block"> 摩納哥郵票采用的是單色印刷,意大利1987年發(fā)行的1枚同題材郵票采用的是彩色印刷,不過圖案只節(jié)選了原畫的主體部分。</p> <p class="ql-block"> “博士朝拜”也是來自《圣經》的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說耶穌誕生在伯利恒客店馬廄時,天空出現(xiàn)了一顆明亮的星。遙遠的東方三博士算出救世主的降生,便在伯利恒之星的指引下,攜帶禮物,來到耶穌的誕生地,引領群眾朝拜。喬托在斯克羅維尼禮拜堂濕壁畫中也有一幅《博士朝拜》,意大利1987年、庫克群島2012年曾把它畫入方寸。意大利郵票選取的是原畫的主體部分,庫克群島郵票展示的基本上是原畫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 喬托1301年曾目睹過哈雷彗星,他認為《圣經》中所說的伯利恒之星就是哈雷彗星。由此,1985年7月2日歐洲空間局發(fā)射的哈雷彗星探測器,就取名“喬托號”。1986年哈雷彗星回歸,匈牙利發(fā)行一套郵票,其中第4枚為“喬托號”探測器,郵票的下方亦印有喬托《博士朝拜》畫作的主體部分。</p> <p class="ql-block"> 庫克群島2012年圣誕節(jié)郵票還選了喬托的濕壁畫《耶穌使拉撒路復活》,它也是圣方濟各大教堂壁畫中的一幅。故事來自《圣經》,說耶路撒冷附近伯大尼的拉撒路病危,他的姐姐馬大和瑪利亞讓人去請耶穌來救自己的弟弟,耶穌帶著門徒到時,拉撒路已經死了且被埋葬。耶穌吩咐打開石窟墓門,復活的拉撒路纏著裹尸布走了出來,眾人驚嘆不已。喬托將這一故事繪聲繪色地畫進了他的作品,畫中人物情態(tài)各一,活靈活現(xiàn)。</p> <p class="ql-block"> 喬托另一幅斯格羅維尼禮拜堂濕壁畫《基督進耶路撒冷》也出現(xiàn)在庫克群島2012年發(fā)行的郵票上。畫作中基督騎著毛驢,帶著他的門徒正在進入耶路撒冷,民眾趕來迎接,將衣服鋪到地上,如同今日迎接貴賓鋪設紅地毯做法一樣。孩子爬上橄欖樹,折下樹枝,拋向基督,表示歡迎?;缴斐鲇沂譃楸娙俗8?。</p> <p class="ql-block"> 喬托也創(chuàng)作了一些圣母子繪畫,這類繪畫和他的《圣經》故事濕壁畫比起來,顯得要中規(guī)中矩一些。他的木板蛋彩祭壇畫《寶座上的圣母》(又名《圣母的榮光》)很出名,人們往往拿它來和契馬布埃的《寶座上的圣母子與天使及先知》相對比,指出兩者有很大的相同點,認為這是喬托早期向契馬布埃學習的印記。下面是從網絡上下載的這兩幅畫,左邊是契馬布埃畫作,右邊是喬托的畫:</p> <p class="ql-block"> 喬托畫中圣母抱著圣嬰坐在寶座上,兩側是圣保羅、圣加百列、圣米迦勒等;寶座臺階下左右還各有一個跪著的天使。畫作構圖完全對稱,圣母子比例明顯大于周圍的人。這些和契馬布埃畫作一致,是中世紀拜占庭宗教繪畫風格的殘留。但喬托和契馬布埃一樣,并不愿意完全走老路,總想著要改變什么。喬托走的比契馬布埃要遠,就拿畫中圣母形象來說,喬托筆下的圣母身體健美,女性色彩強烈。喬托嘗試利用在衣服上添加明暗光影的方法,畫出了女性豐滿的體態(tài)和隆起的胸部,這不僅在中世紀宗教繪畫中看不到,就是契馬布埃的畫作中也不曾出現(xiàn)過。</p> <p class="ql-block"> 意大利1966年發(fā)行1枚郵票,圖案節(jié)選了《寶座上的圣母》中圣母畫像的上半身特寫,圣母秀美溫柔的面容格外引人注意,雖是半身,但女性健美身材特征也很明顯。</p> <p class="ql-block"> 格林納達2003年發(fā)行的圣誕節(jié)郵票也選擇《寶座上的圣母》作為其中1枚的圖案,也是節(jié)選,選取的范圍大一些,圣母的整個上半身、圣嬰的全身都保存在郵票圖案中。這枚郵票反映原畫的清晰度不如意大利那枚郵票,影響了對喬托創(chuàng)新精神的揭示,未免有點遺憾。</p> <p class="ql-block"> 美國1995年、格林納達2003年發(fā)行的郵票還展示了喬托的另幾幅圣母子繪畫:</p> <p class="ql-block"> 《圣母圣嬰》,美國 1995</p> <p class="ql-block"> 《佛羅倫薩圣喬治教堂圣母子》,格林納達 2003</p> <p class="ql-block"> 《奧尼桑蒂教堂圣母子》,格林納達 2003</p> <p class="ql-block"> 《天使簇擁的圣母》,格林納達 2003</p> <p class="ql-block"> 這幾幅畫作中圣母面部表情雖然不似中世紀宗教畫那種呆板僵硬,但從整體而言,創(chuàng)新精神不如《寶座上的圣母》,因循色彩略濃一些。</p> <p class="ql-block"> 喬托1300年還創(chuàng)作了《博洛尼亞祭壇畫》,五個豎長神龕中各有一個畫面,組成一個整體,中間是圣母子,左邊是圣彼得、報喜天使加百利,右邊是大天使米迦勒和圣保羅。</p> <p class="ql-block"> 《博洛尼亞祭壇畫》(選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安提瓜和巴布達1989年將祭壇畫五個畫面都請進了方寸,“圣母子”采用小型張形式表現(xiàn),遺憾的是筆者沒有收集到;印有另四個畫面的郵票,筆者收藏了。</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p> <p class="ql-block"> 《報喜天使加百利》</p> <p class="ql-block"> 《大天使米迦勒》</p> <p class="ql-block"> 《圣保羅》</p> <p class="ql-block"> 這個祭壇畫屬于喬托早期作品,筆者把玩收集的郵票,個人感覺這幾幅畫作因循的成分要遠大于創(chuàng)新的成分。評論家們在稱贊喬托是“新時代的第一位畫家”、“歐洲近代繪畫之父”的同時,又說他是“中世紀最后一位畫家”,稱呼中冠了“中世紀”一詞,我想,或許就是指這類畫作中的“因循色彩”因素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