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物理系有很多很好的老師。趙凱華先生(1930-2024)就是其中的一位。趙先生的授課深入淺出循循善誘,很受學生們的歡迎。北大的大課每節(jié)45分鐘,課間休息15分鐘。趙先生的課間,甚至比課中更加精彩。同學們一到課間,就會將趙先生團團圍住水泄不通,七嘴八舌地向趙先生提出各種問題,甚至爭辯得面紅耳赤,而趙先生總是和藹耐心妙語連珠地一一答疑。 畢業(yè)很多年之后,每當聽到“老師”二字,我依然會時常懷念趙先生的課間時光。 2024-11-18,趙先生溘然仙逝,北大校友舉網(wǎng)哀悼。悲痛之際,我忽然想起我書架上收藏了一本趙先生主編的科普小書, 于是趕緊找出來想再復習一下趙先生的音容笑貌。 翻開扉頁,赫然見到這樣一段文字 “聯(lián)合國確認:物理學是認識自然界的基礎(chǔ)” 當年的記憶,被這句話一下子勾起來了。我突然有一種想沖到趙先生身邊提幾個“課間問題”的沖動 1)人類,除了對自然界有認識的需要以外,還對什么有認識的必要?<div><br></div><div>人類,對于人類社會自身,有沒有認識的需要?</div> 2)研究基礎(chǔ),指的是作為被研究對象的規(guī)律的“基礎(chǔ)”,還是研究方法的“基礎(chǔ)”?<div><br></div><div>換句話說,即是:物理學是什么?</div><div><br></div><div>是關(guān)于自然界的一堆規(guī)律的基礎(chǔ)集合,還是一套研究自然界規(guī)律的基礎(chǔ)方法?</div> 3)如果我們承認物理學不僅是關(guān)于自然界的一堆規(guī)律的基礎(chǔ)集合而且還是一套研究自然界規(guī)律的基礎(chǔ)方法的話,那么,既然這種方法在研究自然界上是如此的有效且成功,那么這種方法能不能被用于人類社會對于自身的研究需要? 4)如果把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用于研究人類社會自身,會發(fā)生什么? 可惜,已經(jīng)來不及了! 先師已去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以上四個問題,就構(gòu)成了“江湖物理學”的發(fā)源與初衷。 江湖物理學的立學初衷:<div><br></div><div>1)人類對于人類社會自身的研究需要,與人類對于自然界的研究需要相比,同樣迫切!</div><div><br></div><div>人類對于自然界的研究,俗稱理科;</div><div>人類將上述研究應用于對自身需求的滿足,俗稱工科;</div><div>人類對于人類社會自身的研究,俗稱文科(人文社哲)。</div><div><br></div><div>2)物理學不僅是關(guān)于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chǔ)集合,而且還是一套研究自然界規(guī)律的基礎(chǔ)方法與思維邏輯。</div><div><br></div><div>3)將物理學的這一套思維邏輯,運用于對人類社會自身的研究---以理入文</div> 這,會發(fā)生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