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初讀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只覺是一部描繪穆斯林家族興衰的故事;再讀,卻發(fā)現(xiàn)這是一場在命運洪流中,對愛情、親情、信仰與生命的深刻叩問。掩卷沉思,那字里行間涌動的情感與厚重的文化底蘊,依舊令人心潮澎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這本書以玉器行“奇珍齋”的興衰作為主線,前后共跨越了二十世紀中國最苦難六十年(1919~1979),六十年,一個玉器家族在大時代的浪潮中艱難地生存,時而興盛,時而衰敗;六十年,三代人,共同演繹出了一段時代悲歌,亦唱出了一曲人生挽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書中以獨特的“月”“玉”雙線結(jié)構(gòu),交織出三代人的命運長卷。單章寫“玉”,雙章寫“月”,“玉”章主要寫韓子奇和梁君璧、梁冰玉之間的故事,而“月”章則主要寫韓新月的故事,兩條主線同時進行,各自發(fā)展,互有交叉,最終合流,故事至此也進入高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玉器行“奇珍齋”的興衰,串聯(lián)起韓子奇跌宕起伏的一生。幼時的韓子奇是個無父無母的孤兒,跟著師傅四處流浪。偶然的一次機會,遇見“奇珍齋”琢玉高手梁亦清,從此陷入了玉的世界,并決然的拜梁亦清為師,三年的時間,韓子奇繼承了師傅梁亦清高超的“琢玉”手藝,也感受到了家的溫暖。本以為日子就這么過下去,直到商人蒲壽昌的出現(xiàn)打破了寧靜。蒲壽昌帶著一塊羊脂白玉,來找梁亦清預訂《鄭和航海圖》的大玉雕。為了能如期交付,梁亦清整天埋頭苦干,在即將完成的那一夜卻累倒去世了。梁亦清的猝然離世,蒲壽昌的落井下石,使梁家陷入了困境。為了能夠守護梁家,重振“奇珍齋”,韓子奇忍辱負重,跪求蒲壽昌收自己為徒。在匯遠齋,他不僅琢玉水平不斷提高,提前完成了《鄭和航海圖》的玉雕,還偷偷摸摸學會了做生意,三年后回到梁家,解除了與梁家的誤會,娶了梁亦清的女兒梁君璧,成為奇珍齋的老板,又靠沙蒙·亨特的訂單翻身,使奇珍齋起死回生并越來越紅火。此后的十年間,韓子奇讓奇珍齋名揚四海,而自己也成為了富甲古都的收藏家。但好景不長,日軍侵華,北平局勢緊張,日軍虎視眈眈盯著他收藏的玉器。為了保護玉,遠走英國,這一走就是10年。期間他和梁冰玉走到了一起,并生育一女。戰(zhàn)爭結(jié)束后,韓子奇重返故鄉(xiāng),回到北京,韓子奇發(fā)現(xiàn),他苦心經(jīng)營的奇珍齋,在他離開的這些年里已經(jīng)被他人取代,事業(yè)上跌入人生谷底。同時,在感情上面對發(fā)妻和摯愛,他兩難選擇。梁君璧不斷刁難,以穆斯林嚴禁一個男人同時娶兩姐妹的信仰,趕走妹妹梁冰玉。梁冰玉希望與韓子帶著韓新月一塊離開,但韓子奇舍不得“玉”,也害怕別人對他的指指點點,說服梁冰玉留下女兒韓新月一個人離開。往后的日子,韓子奇懷著對妻子的虧欠,同時又不斷思念梁冰玉,后悔沒有和她一起離開,為此韓子奇整日生活在愧疚、自責和痛苦之中。為了承擔起父親的責任,他忍辱負重,一邊彌補對家庭的虧欠,一邊又給予新月全部的愛。眼看一切都好了起來,新月考上了北大西語系,成為了家庭的驕傲。兒子韓天星結(jié)了婚,家庭幸福美滿。然而,剛進入大學朝氣蓬勃的新月,風濕性心臟病突然發(fā)作,不足一年就離世了。女兒的夭亡,毀滅了他的靈魂,韓子一病不起。文化大革命緊接而來,他的視若生命玉器被紅衛(wèi)兵搶走,一生心血化為烏有。想給梁冰玉寫信,見上一面,信卻被兒子偷偷燒掉了。最終,韓子奇在絕望和悔恨中離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韓新月這條線索,宛如夜空中一顆璀璨卻短暫的流星。她純真善良、聰慧過人,對知識充滿渴望,對愛情滿懷憧憬。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西語系。在北大,新月與年輕的老師楚雁潮相遇,兩個人互相欣賞,在不知不覺中越走越近。一切看似很完美,新月也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墒巧畹拇蜷_方式,就如霍達在書中說的:“人生的舞臺上,悲劇、喜劇、喜劇、悲劇,輪番演出,不舍晝夜,無盡無休......”在父親摔傷醫(yī)治過程中,新月由于過度悲傷,誘發(fā)了風濕性心臟病。她不得不休學,住院休養(yǎng),也正是這個磨難,讓楚雁潮和新月沖破師生的忌諱,兩個人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伤麄兊膼矍橹凡⒉豁樌?,韓太太因為穆斯林教規(guī),極力反對他們交往。新月本來身體就孱弱,經(jīng)歷初戀的挫折后,又意外得知韓太太并非自己親生母親,更是一病不起。十九歲的新月一生無疑是短暫而悲慘的。但面對生活的不完美,她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勇敢接受,盡力做好自己能做到的。韓太太阻撓她參加高考,她很難過,卻沒有因此妥協(xié),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最心儀的大學。面對愛情的重重困境,無論是民族的禁忌,還是生命的短暫,她也義無反顧,給予對方自己能夠付出的一切。生病躺在病床上,她仍然關(guān)心著班級里話劇排練的進度,依舊努力完成自己的翻譯任務,縱使生命進入倒計時,她也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熱愛。新月的一生,并非缺憾和無奈,而是以另一種充滿力量的、堅強的方式得以圓滿。新月的一生啟迪著我們要主動與不完美的生活握手言和,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萬事也不可能逞心如意。有人說“不完美,是生活”,所以有時候我們要放過自己,主動接受生活中那些不能改變的,盡可能改善那些能改善的,無論世界如何變遷,無論命運給了我們什么,原諒并接受一切,努力且積極地活著,就是完美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愛情,是書中最動人心弦的旋律,卻也是最苦澀的樂章。韓新月與楚雁潮跨越師生界限、跨越宗教差異的愛情,純凈而熾熱。他們在未名湖畔談詩論道,在知識的海洋里相互陪伴。然而,這份愛情在世俗的偏見與家族的宗教規(guī)矩面前,顯得如此脆弱。楚雁潮在新月病榻前深情彈奏《梁?!?,那如泣如訴的旋律,是他們愛情的絕響。新月離世后,楚雁潮為新月試坑,在那座孤獨的墓前,獨自守望,這份生死相依的愛情,讓人不禁為之動容落淚。而韓子奇與梁冰玉之間的愛情,在戰(zhàn)爭的陰霾下萌芽,卻因家庭倫理與傳統(tǒng)觀念陷入痛苦的泥沼。他們的愛情充滿了無奈與掙扎,最終以分離收場,讓人感慨命運弄人。韓天星與榮桂芳情投意合,約定彼此相守。但無奈韓天星的母親梁君璧從中作梗、謀劃算計,讓兒子誤以為榮桂芳變了心,被迫與榮桂芳斷了聯(lián)系。一對彼此惺惺相惜的戀人,就此背道而馳。接著,韓天星又在母親的安排下和新月的好閨蜜陳淑彥結(jié)了婚。后來,韓天星無意中得知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但此時時機已晚,他已經(jīng)結(jié)婚了。并且妻子陳淑彥已經(jīng)懷有了身孕,他已經(jīng)有了家庭和責任。盡管他們之間沒有愛情,但是他不能因為過去的事情去傷害陳淑彥和他還未出世的孩子。一邊是自己的家庭責任,一邊是愛而不得的人。韓天星最終選擇了默默承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書中對親情的刻畫同樣入木三分,復雜而深沉。韓子奇對女兒新月的愛是深沉而內(nèi)斂的,他將自己未能實現(xiàn)的夢想寄托在新月身上,給予她無盡的關(guān)懷與期望。然而,由于家庭的種種矛盾和秘密,他在面對新月時,又有著深深的愧疚。梁君璧,這位傳統(tǒng)的穆斯林女性,她對家庭的掌控欲源于對信仰和家族的堅守。她疼愛兒子,卻因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對新月有著難以言說的隔閡。她的愛,帶著固執(zhí)與強硬,在不經(jīng)意間傷害了身邊的人。韓天星與新月之間的手足情,則是純粹而溫暖的。天星憨厚老實,他默默守護著妹妹,在新月遭遇困境時,總是挺身而出。這種血濃于水的親情,在家族的風雨飄搖中,顯得尤為珍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作品中,信仰貫穿始終,是穆斯林家族的精神支柱,也是人物命運的重要指引。穆斯林們遵循著伊斯蘭教的教義,從出生時的洗禮,到日常生活中的禮拜、齋戒,再到去世后的葬禮,信仰滲透在他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韓子奇在臨終前,對自己信仰的追尋與回歸,展現(xiàn)了信仰的強大力量。即使一生歷經(jīng)磨難,漂泊不定,但在生命的盡頭,他依然渴望在信仰中找到歸宿。這種對信仰的執(zhí)著,讓讀者深刻感受到了宗教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對人性的深遠影響。然而,信仰在某些時候也成為了束縛人們的繩索,阻礙著愛情的自由發(fā)展,加劇了家族內(nèi)部的矛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穆斯林的葬禮》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扇了解穆斯林文化的窗口。它讓我們走進了一個神秘而獨特的世界,領(lǐng)略到了穆斯林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同時,它也引發(fā)我們對生命、愛情、親情和信仰的深刻思考。在這個物欲橫流、信仰缺失的時代,我們是否也能像書中的人物一樣,堅守內(nèi)心的信仰,珍視身邊的親情與愛情?又該如何在命運的跌宕起伏中,保持對生活的熱愛與希望?這些問題,值得我們用一生去探尋答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