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自古至今凡是中國人都有故鄉(xiāng),而每個人的故鄉(xiāng)都有一個或數(shù)個乳名。提起故鄉(xiāng)每個人都有一種鄉(xiāng)情,特別是遠離故土的人那種思鄉(xiāng)之情無以言表,故此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都把這種思鄉(xiāng)之情,想念親人,想念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想念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想念故鄉(xiāng)的風土人情,想念故鄉(xiāng)的美食,甚至想念故鄉(xiāng)藍藍的天空想念故鄉(xiāng)的白云想念故鄉(xiāng)的清新空氣都用盡最美好的詞句,窮盡無限的想向力去描繪她歌頌她。一首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的歌曲更道出了無數(shù)中國人的心聲。</p><p class="ql-block">我的故鄉(xiāng)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區(qū)的山區(qū),提起她房山人都應知曉,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房山煤礦,房山礦自我記事起就己存在了幾十年了,祖祖輩輩幾代人都在這生息。房山礦我們小時都叫她東礦后來又叫她西區(qū),由于礦區(qū)地處口兒村,所以村里的鄉(xiāng)親們有在村里務農(nóng)的也有在礦上當煤礦工人的,總之煤礦與村子骨肉相連,唇齒相依。煤礦就在口兒村的懷抱里,煤礦最興盛時應該有上千人吧,一家一戶形成了房山礦整個礦區(qū),并在口兒村交替錯落的形成了住宅區(qū),中心以房山礦礦工大樓為中心,在一個村子里五十年代能有一座三層大樓已是很風光的了,我們家就在大樓后的西南,與大樓相彼鄰,一般都說住大樓后頭哪家哪家,就都知道了。</p><p class="ql-block">以煤礦為主,在村里分為了幾個主要住宅區(qū),大樓住的多數(shù)是單身礦工,記得六十年代煤礦來了一批解放軍轉(zhuǎn)業(yè)的軍人分配到房山礦,他們就住在大樓里。除大樓外還有洋房,風景區(qū)等,配套設(shè)施礦上有大禮堂,礦工洗澡堂,并設(shè)有煤礦醫(yī)院,百貨部,食品部,小食堂,洋房和風景區(qū)也各有一個小食品部賣油鹽醬醋,村子里也有一個賣油鹽醬醋的合作社,舊址就在現(xiàn)在村委會的對面。</p><p class="ql-block">從我家出門就能看到對面山上的醫(yī)院和順山堆積而成的煤矸石形成煤矸石坡,我們叫石渣坡,那時礦工的孩子到石渣坡去撿煤補貼家用,為了安全礦上一般不準許去石渣坡刨煤。去撿煤也是偷偷的去。有的只能到礦上燒鍋爐的地方撿沒燒透的煤核。</p><p class="ql-block">從我家向?qū)γ嫔缴贤ツ芸吹娇罩羞\煤矸石的高線斗子把煤矸石一斗一斗順著從山頂跨越半個村子從空中運到山底下,我們管她叫高線站。現(xiàn)在進村還經(jīng)過那座長年累月堆積如山的煤矸石山,有的地方都蓋成了房子了。</p><p class="ql-block">房山煤礦的礦工們一輩輩的為國家貢獻了青春把那烏黑的金子開采出來運送到祖國各地支援著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p><p class="ql-block">口兒村就在南大山的腳下,上下與他窯村杏園村緊緊相連,村子四面還山,南邊是最高峰南大山,我家對面山是礦區(qū),那道山溝叫老虎窯溝,我們叫順嘴就叫老窯溝,緊相鄰的是曬臺溝,往山里走是大西溝,口兒溝,順村子往南進山叫黑牛溝,再往里走就到他窯村,靠山叫窯兒大嶺。從我家往北走可到坡地溝緊緊相連的是竹玉溝,竹玉溝那有個火藥庫那是煤礦井下開采時用的炸藥存放處,戒備森嚴。</p><p class="ql-block">村里的地名有些年輕朋友可能都已很陌生了。我出生的這個小山村,有好幾個名字,一曰前山,二曰和尚水,三曰張石嘴。順我們那往南哪叫高地,下面一點叫麻小鋪,現(xiàn)村委會入口處叫小橋子再往村外走現(xiàn)在的馬路對面叫下橫家。再往村外就是潘樓,那兒設(shè)有糧店食品店和存車處。再往外就到了南道村。</p><p class="ql-block">從我家往東看那座山叫花嶺,與其相連叫駱駝脖山,往遠眺望是連綿不斷的將軍坨。</p><p class="ql-block">從我家要到村合作社必經(jīng)一條小山道我們叫高道,下去就是西地,有塊場地小時候經(jīng)常有變戲法的,打霸王鞭的。</p><p class="ql-block">回到我家門口的礦工大樓與其緊緊相連的就是我就讀的礦小即房山礦煤礦小學,我在此度過了五十年代我?生難忘的六年小學生活。</p><p class="ql-block">從礦小往北一路下來就到了馬坑,往山上走一路經(jīng)過一個大糞場就徑直到了黃土坑,村里家家戶戶燒炕生爐子活煤,煤沫子必須填加黃土方能燒的長久,煤爐封火少不了濕煤而活濕煤少不了黃土,黃土坑的黃土是老百姓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土。</p><p class="ql-block">從馬坑往潘樓出村必徑之路有一段山路叫水泉坡,人們到潘樓糧店買糧買菜全憑山區(qū)的小背簍背著它爬上爬下。背簍是礦工家庭和村民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用它背起一家人的生活,背著它就背著一家人的吃穿住和那艱難的幸福。</p><p class="ql-block">現(xiàn)如今我文中所講所述都已成為了歷史,有的早已不見了蹤跡,成了兒時的故事,但那故鄉(xiāng)的乳名是那么的親切和溫馨。那山那水那溝那清新的空氣永遠在故鄉(xiāng)的游子心中蕩漾。</p> <p class="ql-block">故鄉(xiāng)的山南大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