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不少人從未聽說過閩越國,它確是福建歷史上地方割據(jù)政權(quán)中時間最早最長,也最為強盛的一個諸侯國,2300多年前在越國被楚國滅后,越王長子在福建建立的侯國,它持續(xù)兩個多世紀創(chuàng)造出了燦爛一時的古國文化,造就了福建的前世輝煌。<br> 武夷山閩越王城是中國南方保存最完整的漢代諸侯王城,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越””粵”兩字通用。當年漢武帝為除后患,將閩越貴族遷往江淮內(nèi)地,焚毀閩越國的城池宮殿,這是古越國王宮考古遺址。 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的五夫古鎮(zhèn),始于晉代中期,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朱子理學發(fā)源地,理學宗師朱熹曾在此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可以說這里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朱子理學搖籃。 1143年,朱熹父臨終前,遺書武夷山好友劉子羽,委以撫養(yǎng)后輩重任。朱熹遵亡父之命,奉母遷居,前來五夫定居。劉不負重托,在自己宅旁為其造宅。朱熹稱“紫陽書室”,以祖籍婺源紫陽山為稱,以表不忘故土。 朱熹的“孝”字詮釋了“孝”的真正含義。上半部的右邊,一個弓身抬頭、雙手作揖的年輕男子,象征著對長輩的敬奉和孝順;左邊則是一個猴子的臉形,意喻不孝不敬之人如同尚未進化的猴子。 和平古鎮(zhèn)?位于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鎮(zhèn)和平村,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底蘊的千年古鎮(zhèn)。這里讀書求學氛圍濃郁,人杰地靈。歷史上出了137名進士,被譽為“進士之鄉(xiāng)”。也是“太極宗師“張三豐的出生地及童年成長地。南宋名相李綱后裔聚居地,所居之處稱“李家巷”,清代時此巷李姓一族出了三名進士,因此又稱此巷為“進士巷”。 <p class="ql-block">和平古鎮(zhèn)的主街是古代中原由北向南入閩的唯一隘道,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業(yè)要道,歷史上曾是閩北商埠集散中心,有“福建第一街”之稱?。</p> <p class="ql-block">和平古稱“禾坪”意為地勢平坦,盛產(chǎn)糧食,是一座古城堡,古鎮(zhèn)內(nèi)文物古跡星羅棋布,主要景點和平書院、大夫第、縣丞署等。</p> 三明泰寧古城擁有1340年的歷史,被譽為“漢唐古鎮(zhèn)、兩宋文化名城,僅宋代就有兩名狀元、23個進士。泰寧古城還有美麗的自然風光。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如畫,有“小武夷”之稱。在古城周圍,有丹霞地貌、瀑布、溶洞等多種自然景觀。 尚書第是明代進士兵部尚書李春燁的第宅,已有400多年歷史。面積達四千多平方米。主體建筑為五幢,輔房八棟,分五道門一字排列,有房120余間。據(jù)史料大器晚成,在京城為官僅數(shù)年,卻積累如此財富并炫耀,典型的中國官吏文化。 曾出現(xiàn)過“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的科舉盛況,反映了其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 泰寧還是革命老區(qū)和中央21個蘇區(qū)縣之一,城內(nèi)有周恩來、朱德故居、紅一方面軍、東方軍司令部舊址等革命歷史遺跡。 九龍?zhí)妒墙M成密度和復雜度最高的一片中國丹霞峽谷群,是泰寧青年期的丹霞地貌發(fā)育的典型地區(qū),融湖、溪、山、谷、巖、峰、溝多樣變化,號稱“泰寧丹霞山水微縮明珠”。 <p class="ql-block">九龍?zhí)?公里幽長深切峽谷和深邃的水上線谷匯水一泓清潭,最寬處100余米,最窄處不足2米。泛舟潭中,穿過中國最美最長最狹窄、雄奇的水上一線天和幽深的水中龍洞,別有一番天地間親密情致在其間。</p> <p class="ql-block">晚霞映照在峽谷,游船蕩漾在溪流中。</p> 大金湖甘露寺,被譽為福建三大懸空寺之一。已有850多年的歷史,甘露寺采取“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獨特結(jié)構(gòu)建筑。日本名僧曾三度考察,學習甘露巖寺的建筑工藝,回國后重建了舉世聞名的奈良東大佛殿。 福建臺灣本一家,甘露寺歷史悠久,因此吸引不少臺灣同袍來祭祀,路遇一團臺灣專門來此拜佛的團隊,可見兩岸民間關(guān)系之親密。 大金湖一線天,具有極高攀爬挑戰(zhàn)性和觀賞價值。不同于傳統(tǒng)的垂直裂隙,而是呈現(xiàn)出獨特的傾斜角度,有一段必須彎腰90度才能通過的狹窄路段,讓人體驗欣賞自然之美。 無論在泰寧縣城還是鄉(xiāng)村,房子全是白墻黛瓦,一問才知道這是政府的要求,按要求更新房屋,政府會有補助。 尤溪縣始建于唐741年,是福建省首個獲得聯(lián)合國地名專家組命名的“千年古縣”,也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誕生地。?原名沈城,到五代時,因避閩王名諱,當?shù)赝林用褚杂刃諡槎?,遂改名為尤溪。因為朱熹出生于沈城,小名就叫“沈郎”,他親手栽種的樟樹,后人就叫它“沈郎樟”。 朱熹生平對生養(yǎng)他的尤溪,懷有深厚之情。曾多次回到這里尋親訪友、講學授徒,并留下了大量的墨寶銘文、手跡板聯(lián)和詩詞歌賦。<br><br> 朱熹父親朱松曾官拜四品,因反對秦檜賣國,被貶后任尤溪縣尉,與尤溪縣丞結(jié)成莫逆之交。縣丞之父鄭安道仕途不得志,與朱松有惺惺相惜之感,十分同情朱,便將自己的西廂,出讓給朱松一家人居住,朱松在此靠給一些豪門子弟教私塾為生。 <p class="ql-block">朱熹的理學思想得到推崇。1237年,縣令捐資修建了文公祠、半畝方塘等建筑,供奉朱家父子。1253年,宋理宗賜額“南溪書院”?。</p> “半畝方塘”聞名海內(nèi)外。朱熹《觀書有感》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半畝方塘”與“源頭活水”的名稱,在朱熹出生之前就有。 書京土堡由光裕堡和瑞慶堡組成,始建于1850年,距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土堡整體呈前方后圓的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了“天圓地方”的傳統(tǒng)文化理念。圖為瑞慶堡。 光裕堡,整體形成圍廊式建筑格調(diào),具有防盜安居的功能,兩堡均為邱氏家族所有。 古村中的古書院被一對來自杭州的,有追求,有理想的年輕藝術(shù)家夫婦改造成了一個書屋,加上用牛欄改造的牛欄咖啡館,讓深山古堡散發(fā)出了濃濃的現(xiàn)代氣息。 尤溪桂峰村?,是尤溪的另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村落,始建于1247年,至今已有76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曾因廣種桂花而名為“桂峰”?,北宋名臣蔡襄后世孫肇基。當代政治局常委蔡氏的祖籍地。這里文化底蘊深厚,耕讀傳家,崇文尚學,儒風不衰。明、清兩代中進士者3名、中舉人者12名。印象深刻的是隱含在古建筑及雕刻中儒家文化。 桂峰村滿目皆古,古道、古街、古樹、古書齋、古碑刻、古畫、古族譜等,最出色的則是古建筑,典型代表:蔡氏祖廟、蔡氏宗祠、石獅厝、樓坪廳大厝等。 村的核心位置是印橋皓月。印橋指的是石印橋,因橋下有一塊巨石而得名。始建于1602年,橋附近種有四棵金桂,兩棵紫荊,象征科舉及第,家庭和睦。在桂花樹跟前砌上了方形、圓形,長方形以及圓形的石墩,以此來表示印,月,書,日,象征讀書求爵日月永恒。 林則徐出生于福州,1905年,林氏后裔及門人集資興建“林文忠公祠”,目前為林則徐紀念館。 也出生于福州的嚴復,是中國近代極具影響力的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被譽為“中國西學第一人”。 <p class="ql-block">福州船政局由左宗棠創(chuàng)辦于1866年,沈葆楨掌管。同時左還創(chuàng)辦了福州船政學堂。全免學費伙食費,另外每月給銀四兩。學堂分為前學堂和后學堂,分別教授制造輪船的技術(shù)及培養(yǎng)海軍人才。到1907年停辦,為近代中國培養(yǎng)了600多名海軍人才,甲午海戰(zhàn)的軍官多數(shù)這里畢業(yè)。</p> 在東南這片熱土上,2000多年來人才輩出,眾星閃爍,最值得驕傲三位是朱熹,林則徐及嚴復。為儒家文化及近代國家走向現(xiàn)代化做出巨大貢獻。福建將朱熹,林則徐,嚴復列為福建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br> 朱熹被后來的皇帝與孔子齊列,后人稱為朱子,其儒家思想不但影響了中國,也大大影響了東亞諸國的思想文化。<br> 林則徐歷任湖廣、陜甘、云貴總督,及陜西巡撫,多達14個省留下其從政業(yè)績,睜眼看世界中國第一人,不單是禁煙英雄,也是治水專家。深受道光皇帝重用,即使被貶新疆5年后又被任命為陜甘總督。在受命去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路上去世。<br> 嚴復是因家貧考入了船政學堂,后留學英國,回國后翻譯了達爾文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鳩的《法意》的翻譯工作,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地把西方政治、經(jīng)濟等各方面的學術(shù)思想介紹到中國。北洋水師學堂任教長20年,為北洋水師培養(yǎng)了很多海軍人才,曾是復旦公學的第二任校長。<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