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感懷過往下桃村春節(jié)時光</b></p><p class="ql-block"> 歲月匆匆而過,暮然回首,許多家鄉(xiāng)往事從我們身邊淡出, 留在記憶深處,我曾記得很多,但也曾忘記很多,若是曾經記得的能在不經意間走進我心房、隨時隨地的觸動我的心弦,我都會把它念起,我都會把它慢慢的回味。對于曾忘記的,我也不會氣餒,我會把家鄉(xiāng)的往事留有一席之地,當有一天我能想起來,當有一天忘記的能走進我的夢里,我會靜下心來,慢慢回憶,仔細品味家鄉(xiāng)過往的時光。</p><p class="ql-block"> 家鄉(xiāng)過往的時光,風情萬種,實在是太多了。那熟悉的時光,也許只是一縷炊煙,或一種食品的香氣,縈繞鼻翼。下桃花吐村過往的時光從記憶深處飄出,氤氳在腦海中揮之不去。更讓我心心念念,久久不忘的是下桃花吐村家鄉(xiāng)春節(jié)正月的秧歌和評劇,如同一匹不知疲倦的白駒,匆匆掠過生活的縫隙,留下一道道或深或淺的痕跡。六十年代的下桃花吐村,雖物質匱乏,卻有著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中,那支遠近聞名的秧歌隊、評劇團,宛如一朵盛開在鄉(xiāng)村土地上的藝術奇葩,散發(fā)著獨特的芬芳,那熱鬧場面中蘊含著濃濃的風土人情味。站在時光的交匯點,我們不禁回首,望向那漸漸遠去的過往。我深知,一種熟悉的過春節(jié)兒童記憶,自然又浮現(xiàn)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春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為盛大、最隆重的傳統(tǒng)佳節(jié),是百節(jié)年為首,四季春為先的重要時刻,是中華文明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集中體現(xiàn)。幾千年來,我們每一個村莊,每一個家庭,無論如何,都要傾其所有,舉辦一個最為“豐盛”的年節(jié)。春節(jié)這一節(jié)日記錄著前輩與自然抗爭的歷史足跡,象征著智慧勤勞的中國人不屈不撓的精神,是早已流淌在中國人的血管里,刻在華夏人靈魂深處的文化習俗,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精神殿堂。</p><p class="ql-block"> 我的記憶深處,60年代是屬于集體的時代,也是一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物資都憑票供應,大到自行車,小到火柴盒,全是有票才能買的,但糧票、布票、糖票及肉票等,什么東西都是限量供應的,使得春節(jié)成為一年中最熱鬧和最闊綽的日子,使得下桃花吐村年味兒十足。全村人都忙起來,置辦年貨、殺豬、做豆腐,請人寫對聯(lián),打掃衛(wèi)生。整個村莊都沉浸在節(jié)日氣氛中,每家每戶都忙忙得不亦樂乎,大街小巷都清理的整潔有序。</p><p class="ql-block"> 進入臘月,下桃花吐村人們就開始籌備春節(jié)文藝節(jié)目,人人參與,家家出力。那時,生活雖然艱苦,但人們對過年的期盼卻格外熱烈。扭秧歌作為春節(jié)重要的慶?;顒?,東北秧歌的形成距今約有300余年的歷史。清人楊賓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見聞寫的《柳邊紀略》對當地人民的秧歌活動有過記載:“上元夜,好事者輯扮秧歌?!庇终f:“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婦女,又三四人扮參軍,各持尺許兩圓木,夏擊相對舞,而扮一持繳橙(傘燈)賣膏藥者為前導,傍以鑼鼓和之,舞畢乃歌,歌畢乃舞,達旦乃已?!?lt;/p><p class="ql-block"> 下桃花吐村的大秧歌,不僅是人們每年的精神大餐,也是過年不可缺少的項目,在桃花吐地區(qū)早已聞名,秧歌隊包括高蹺、舞獅、旱船、跑驢。</p><p class="ql-block"> 從臘月底開始,整個村子便如同被一只無形的手輕輕撥動,逐漸奏響了新春的序曲。會首們如同忙碌的指揮家,開始緊鑼密鼓地張羅著秧歌隊的各項事宜。他們穿梭在村子的各個角落,置備色彩鮮艷的服裝,那五彩斑斕的布料在陽光下閃爍著誘人的光芒,仿佛預示著即將到來的歡樂;購置鏗鏘有力的鑼鼓,當那嶄新的鑼鼓被敲響,清脆的聲響瞬間在村子上空回蕩,引得孩子們歡呼雀躍,也讓年味愈發(fā)濃郁;同時,奔走相告,召集那些熱愛秧歌的男女老少,大家紛紛響應,臉上洋溢著對即將到來的表演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二,這個被賦予特殊意義的日子,太陽剛剛露出笑臉,整個村子便熱鬧起來。秧歌隊如同整裝待發(fā)的戰(zhàn)士,精神抖擻地集合在村頭。隊伍中,高蹺表演者們腳踩高蹺,仿佛巨人一般,身姿挺拔,威風凜凜;舞獅者們身披絢麗的獅皮,活靈活現(xiàn)的獅子時而跳躍,時而翻滾,憨態(tài)可掬;旱船在眾人的簇擁下,宛如在碧波中搖曳前行,船中的“姑娘”嬌羞動人;跑驢的表演者則模仿著驢子的神態(tài),一蹦一跳,妙趣橫生。</p><p class="ql-block"> 秧歌隊首先前往拜廟,懷著對神靈的敬畏與對新年的美好祈愿,在廟前獻上精彩的表演。他們的動作整齊劃一,每一個眼神、每一個手勢都飽含著對新年的祝福。離開廟宇,秧歌隊浩浩蕩蕩地走上村內的大街小巷,瞬間,原本寧靜的街道被歡樂的氛圍填滿。他們走鄉(xiāng)串戶,每到一處,都如同給這家人送去了最溫暖的新春禮物。</p><p class="ql-block"> 歡快的鑼鼓聲如同新春的鼓點,敲打著人們的心弦。那節(jié)奏時而急促,如萬馬奔騰,讓人熱血沸騰;時而舒緩,似潺潺溪流,讓人心曠神怡。舞者們伴隨著節(jié)奏,靈動地舞動著身姿。高蹺表演者們在高蹺上翩翩起舞,如履平地,展示著高超的技藝,引得觀者陣陣驚嘆;舞獅者們默契配合,將獅子的喜怒哀樂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逗得孩子們哈哈大笑;跑驢的表演者更是將驢子的俏皮模樣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忍俊不禁。</p><p class="ql-block"> 我父親在秧歌隊里是跑旱船的,正月里秧歌隊在村子里演出,還到其他村子巡回演出。母親領著我們去村里,白天跟著看秧歌,母親說那個跑的歡的在旱船里的那個是你父親,化了妝,輕盈的腳步隨著鑼鼓點上下翻轉滿場,輕盈地飄蕩,仿佛真的在水中航行,還真認不出來是我的父親。吹嗩吶的不時地變換曲調,秧歌的隊形和動作也隨著變化,讓人久看不疲。隨后的幾天里,秧歌隊還會走村串鄉(xiāng),到家家戶戶去拜年。</p><p class="ql-block"> 整個村莊沉浸在一片喜慶的海洋之中。觀者們里三層外三層地圍在秧歌隊周圍,他們的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不停地叫好,那一聲聲喝彩仿佛是對這場精彩表演的最高贊譽。而表演者們則完全沉浸在其中,他們忘我的投入,用每一個動作詮釋著對秧歌的熱愛,對新年的喜悅。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在這場盛大的狂歡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樂趣,歡聲笑語在村子的每一個角落回蕩,仿佛要將整個冬天的寒冷都驅散殆盡。</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二莊稼會,各村的秧歌隊匯集到桃花吐人民公社匯演,到了正月十四晚上,人們開始撒路燈,正月十五晚上則放焰火、扭秧歌、鬧元宵,將“年味”推向高潮。夜晚,下桃花吐大街上會攏起一堆堆旺火,各家各戶從家里抱來木柴,寓意“眾人拾柴火焰高”。旺火把整個村莊照得通亮,秧歌隊每人手里拿著一個五彩繽紛的燈沿街在歡聲笑語中緩緩前行,前邊有灑路燈的,夜晚亮如白晝,景色十分迷人,將下桃花吐村的街道渲染的熱鬧非凡,給這個祥和的新年平添了無限的喜慶氛圍。那熱鬧的場景至今回想起來,仍讓人感到心潮澎湃,濃濃的年味仿佛還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下桃花吐村春節(jié)的扭秧歌,不僅僅是一種傳統(tǒng)的民俗活動,更是那個時代人們情感的寄托,它承載著下桃花吐村的傳統(tǒng)文化和民俗風情,承載著人們對新年的期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了那個特殊年代里最珍貴、最難忘的記憶,永遠鐫刻在人們的心中,歷久彌新。</p><p class="ql-block"> 春節(jié)時下桃花吐村的秧歌隊熱鬧非凡,十里八鄉(xiāng)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下桃評劇團更是為這個小村莊增添了別樣的光彩,評劇團的名號,同樣在周邊地區(qū)響亮地傳播著。</p><p class="ql-block"> 評劇團的演員們皆是土生土長的本村人,他們雖沒有經過專業(yè)院校的系統(tǒng)訓練,卻憑借著對評劇的熱愛和天賦,在舞臺上綻放光芒?!肚叵闵彙贰恫杵坑洝返冉浀鋭∧?,在他們的演繹下,煥發(fā)出別樣的生機。</p><p class="ql-block"> 夜幕如墨,下桃花吐村中央的劇臺卻亮如白晝。一盞盞彩燈,如同璀璨星辰垂落人間,將舞臺映照得五彩斑斕,<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照亮了村民們期待的臉龐。</span>臺下,男女老少早早地來到劇臺下,有的坐在自家?guī)淼陌宓噬?,有的則站在一旁,將劇臺圍坐得滿滿當當,大家懷揣著期待,目光緊緊鎖定在幕布之上。下桃花吐村評劇團將為大家?guī)硪粓鼍式^倫的《秦香蓮》。</p><p class="ql-block"> 鑼鼓聲驟然響起,如急雨敲窗,瞬間點燃了現(xiàn)場的氣氛。大幕緩緩拉開,朱英杰飾演的陳世美身著蟒袍,頭戴烏紗,邁著方步登上舞臺。他眼神中透著一絲得意與自負,將陳世美高中狀元后的志得意滿刻畫得入木三分。臺下觀眾的目光隨著他的一舉一動流轉,他的一個眼神的轉動,都仿佛將陳世美的復雜內心世界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p><p class="ql-block"> 緊接著,張九英飾演的秦香蓮攜一雙兒女春妹和冬哥(范玉蓮飾演春妹、董山飾演冬哥),衣衫襤褸地出現(xiàn)在舞臺上。她的眼神中滿是哀怨與堅毅,一步一趨,盡顯路途的艱辛。當她開口唱出那如泣如訴的曲調,仿佛將多年來的苦難都融入其中,每一個音符都似一把銳利的鉤子,緊緊揪住觀眾的心。將一位飽受苦難卻堅韌不屈的女性形象演繹得絲絲入扣,讓觀眾們不禁為她的命運落淚。</p><p class="ql-block"> 朱國富飾演的包公,邁著沉穩(wěn)而有力的步伐走上臺來。他那漆黑的臉譜,宛如夜空中最幽深的黑洞,透著鐵面無私、剛正不阿的威嚴。一聲“開堂”,洪亮的聲音猶如洪鐘般響徹四周,整個劇臺都為之震顫。臺下的孩子們不禁挺直了腰板,眼中滿是敬畏。</p><p class="ql-block"> 劇中的高潮部分,秦香蓮與陳世美當庭對質。秦香蓮聲聲泣血地控訴著陳世美的罪行,陳世美時而強詞奪理,時而眼神閃躲。兩人你來我往,將矛盾沖突推向了頂點。此時,整個劇臺四周寂靜無聲,唯有演員們的唱腔在空中回蕩。觀眾們都屏住了呼吸,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p><p class="ql-block"> 而徐朝賀飾演的韓琪,在接到陳世美那冷酷的殺人指令后,內心的掙扎被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眉頭緊鎖,眼神中滿是痛苦與糾結。手中的鋼刀,在燈光下閃爍著寒光,卻遲遲落不下去。最終,他選擇了正義,自刎而亡。那份忠誠與無奈,也被他演繹得細膩真實,令人動容。他們的演技精湛,在舞臺上駕馭角色自如,將角色的情感細膩而真實地展現(xiàn),讓臺下的觀眾們不禁發(fā)出陣陣嘆息,有的婦女甚至忍不住用手帕擦拭眼角的淚花。</p><p class="ql-block"> 隨著劇情的推進,包公鐵面無私,不顧皇親國戚的壓力,毅然決然地將陳世美鍘于刀下。鍘刀落下的那一刻,臺下爆發(fā)出如雷般的掌聲。掌聲、叫好聲交織在一起,在夜空中久久回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六七十年代那質樸而充滿活力的文化氛圍里,下桃花吐評劇團在演出中,當舞臺出現(xiàn)空檔,一位特殊的身影總會躍然而出,他便是邱榮廷,以一段段精彩的快板,為觀眾們帶來別樣的歡樂與溫暖。</p><p class="ql-block"> 邱榮廷總是頭戴一頂小毯帽,那帽子雖普通,卻仿佛帶著歲月的沉淀與故事。他掛上精心準備的胡子,瞬間就有了一種說書人的派頭。隨著他的步伐邁向舞臺中央,原本有些嘈雜的臺下,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期待著一場精彩表演的開啟。</p><p class="ql-block"> 記憶最為深刻的,當屬他說的那段關于“兩個老婆”的快板。只見他雙手熟練地握住竹板,那竹板在他手中仿佛被賦予了生命。起板時,他手腕輕抖,竹板先是發(fā)出一連串清脆利落的“噼里啪啦”聲,這聲音猶如珠落玉盤,瞬間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節(jié)奏把控上,他更是游刃有余,根據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時而加快節(jié)奏,營造出緊張刺激的氛圍,像是兩個老婆爭吵時的激烈場景,竹板聲密如急雨,敲打著觀眾的心弦;時而又放慢節(jié)奏,娓娓道來,如講述兩個老婆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那節(jié)奏舒緩而沉穩(wěn),讓觀眾能夠細細品味故事的細節(jié)。</p><p class="ql-block"> 在說唱方面,邱榮廷的功力更是深厚。他的聲音極具感染力,模仿大老婆潑辣時,聲音高亢尖銳,語調中滿是潑辣勁兒,仿佛大老婆就站在眼前,雙手叉腰,氣勢洶洶;而模仿小老婆嬌嗔時,聲音又變得嬌柔婉轉,每一個拖腔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將小老婆的嬌嗔之態(tài)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還巧妙地運用了重音和停頓,在關鍵語句上加重語氣,讓故事的笑點和轉折點更加突出,說完一句后,適時地停頓片刻,給觀眾留出反應和回味的時間,引得臺下笑聲連連。</p><p class="ql-block"> 觀眾們的情緒被他緊緊牽動著。當他說到有趣之處,臺下爆發(fā)出一陣又一陣的哄堂大笑,有的人笑得前仰后合,有的人甚至笑出了眼淚;而當故事稍有波折,大家又不禁皺起眉頭,為故事中的人物命運擔憂。在那小小的舞臺上,邱榮廷憑借著自己精湛的快板技藝,構建起了一個充滿煙火氣的世界,讓大家暫時忘卻了生活的疲憊與艱辛。</p><p class="ql-block"> 在那個娛樂方式相對匱乏的年代,邱榮廷在劇臺說快板的場景,成為了許多人心中珍貴的回憶。他的快板,不僅是一種表演,更是那個時代文化生活的生動寫照,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p><p class="ql-block"> 那時,在劇臺下母親坐在我身旁,緊緊地攥著我的手,她的眼神中閃爍著激動的光芒,嘴里還不時跟著哼唱幾句。周圍的觀眾們,有的興奮地討論著劇情,有的仍沉浸在剛剛的精彩表演中,久久回不過神來。每場演出,不僅僅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每一個人都沉浸在評劇所營造的愛恨情仇之中,感受著那個時代獨有的藝術魅力。</p><p class="ql-block">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生產隊歲月,人們生活條件艱苦,很多人吃不飽、穿不暖??囱砀璧娜巳汉蛣∨_下的觀眾,不少人穿著打著補丁的衣服,有些孩子甚至還穿著單鞋,衣服單薄得在寒風中凍得直跺腳。然而,即便生活如此艱辛,人們的精神世界卻無比富足。劇臺下,到處洋溢著歡聲笑語,大家沉浸在評劇的精彩表演中,忘卻了生活的困苦。那個年代,沒有攀比心,沒有對社會不公平的抱怨,更沒有怨恨和憤青的事。大家單純地享受著評劇帶來的歡樂,鄰里之間關系和睦,互幫互助,整個村莊充滿了溫暖的氣息。</p><p class="ql-block"> 時光已經流轉了許多年,但六十年代下桃花吐村評劇團的記憶,卻永遠留在了我的心中。它不僅是一段關于藝術的美好回憶,更是那個特殊時代鄉(xiāng)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生動寫照,見證了人們在艱苦歲月中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向往。</p><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點點滴滴,汩汩滔滔,延綿不絕,經過歲月沉淀的記憶,因為遙遠而愈加純凈而美妙。生活濃墨淡彩,春節(jié)是一種最濃的那一筆,扭秧歌、唱大戲有著盛大的狂歡,具有一種濃濃年味兒的氣氛。</p><p class="ql-block"> 時光匆匆,歲月如歌。 物欲橫流的當今,日子富裕,生活殷實,信息發(fā)達,誤樂精彩,過年卻大不如從前,童年時年味兒不再。覺得年味變淡了,甚至沒有年味兒了,其實年味沒有變淡,只是社會發(fā)展了,時代進步了。變的是人心,人心浮華。對于我,一個50后的人,只要心中有年味,心里邊的鄉(xiāng)情年味不僅有對過去時光的懷念,更有一份對家鄉(xiāng)的思念,過年時下桃花吐村歡樂的場景,才是最有春節(jié)的味道,是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和對春節(jié)歡樂時光不會消失,永駐心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