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此番武漢行前,我就把拜謁武昌辛亥革命紀念館列為此行旅游打卡地之一。其實上次來武昌我就想來參觀該館,只是因為時間匆忙未能成行,這次再不容錯過。</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是指發(fā)生于中國農(nóng)歷辛亥年(清宣統(tǒng)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自1911年10月10日(農(nóng)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fā),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前后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fā)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辛亥革命則指自十九世紀末至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tǒng)治在中國出現(xiàn)的連場革命運動。</p><p class="ql-block"> 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在革命黨人熊秉坤率領(lǐng)下打響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則分別于10月11日夜、12日攻占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zhèn)后,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后短短兩個月內(nèi),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發(fā)布退位詔書。至此,統(tǒng)治中國數(shù)千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結(jié)束。</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的發(fā)生,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矛盾激化和中國人民頑強斗爭的必然結(jié)果。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和歷史進程。</p> <p class="ql-block"><b>視頻:拜謁辛亥革命紀念館</b></p> <p class="ql-block"><b>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b></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是依托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而建立的紀念性博物館,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武珞路1號,與黃鶴樓近在咫尺。紀念館占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近10000平方米。2008年10月17日,正式開始向觀眾免費開放。</p><p class="ql-block"> 紀念館以收藏辛亥革命時期及辛亥革命人物相關(guān)的文物見長的專題性博物館,已收藏文物數(shù)千件。</p><p class="ql-block">2012年10月2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2017年5月,晉級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前建有碧樟廣場和花壇噴泉,廣場中央上豎立著民國二十年(1931年)鑄造的孫中山先生的銅像,雕像后便是紀念館的大門,兩面鐵血十八星旗迎風(fēng)飄揚,彰顯著革命圣地的莊嚴與肅穆,十八星旗是長方形,紅底,中間一黑色大九角星,九角星的邊線交點上點綴十八個黃色小圓,寓意為全體漢族同胞團結(jié)起來,以“鐵血精神”推翻清王朝。</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紀念館又稱“武昌紅樓”,</p><p class="ql-block">是孫中山先生領(lǐng)導(dǎo)的辛亥革命的重要史跡,系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所在地。這里是中國封建帝制的終點,也是中國共和紀元的開端,被譽為"民國之門"。</p><p class="ql-block">武昌紅樓位于武昌城中心區(qū)域,背倚蜿蜒蛇山,襟帶浩蕩長江,紅墻紅瓦,盡顯革命圣地的莊嚴雄闊,綠草綠樹,難得喧囂鬧市的閑適清幽,是一處兼具教育、休閑功能的文化場所和游覽勝地。</p> <p class="ql-block"><b>紀念館入口</b></p> <p class="ql-block"><b>紀念館前身:鄂軍都督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孫中山先生塑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宋慶齡題刻: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b></p> <p class="ql-block"><b>紅樓內(nèi)走廊</b></p> <p class="ql-block"><b>紀念館內(nèi)會議廳</b></p> <p class="ql-block"><b>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紀念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紀念館內(nèi)展示陳列資料</b></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歷史沿革</p> <p class="ql-block">紀念辛亥革命元老黃興誕辰150周年特展</p> <p class="ql-block">黃興特展資料:前言</p> <p class="ql-block"><b> 民軍戰(zhàn)時總司令黃興</b></p><p class="ql-block"> 黃興(1874-1916)原名軫,字廑午,又字克強。湖南善化(今長沙)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就讀于武昌兩湖書院,1902年留學(xué)日本。次年與劉揆一、宋教仁等籌組華興會,被舉為會長。1905年與孫中山共同發(fā)起在東京創(chuàng)立中國同盟會,任執(zhí)行部庶務(wù),居協(xié)理地位。1907年至1911年間,參加或指揮欽廉防城、鎮(zhèn)南關(guān)、欽廉上思、云南河口和黃花崗諸役。武昌起義后赴鄂督師,任民軍戰(zhàn)時總司令,指揮陽夏之戰(zhàn)。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二次革命爆發(fā),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武力討袁。1916年病逝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b>鄂軍都督黎元洪發(fā)布的布告</b></p> <p class="ql-block"><b>有關(guān)袁世凱資料</b></p> <p class="ql-block"><b>宣統(tǒng)皇帝溥儀宣告退位,清王朝壽終正寢(資料)</b></p> <p class="ql-block"><b>胡錦濤總書記敬獻的書匾</b></p> <p class="ql-block"><b>李鐵映書法</b></p> <p class="ql-block"><b>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到訪留影</b></p> <p class="ql-block"><b>連戰(zhàn)書法</b></p> <p class="ql-block"><b>郝柏村書法</b></p> <p class="ql-block"><b>蔣孝嚴書法</b></p> <p class="ql-block"><b>黃亮?xí)?lt;/b></p> <p class="ql-block"><b>王遐舉書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