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愛情是小說主線,他們兩人當(dāng)仁不讓是小說的主角,但在托爾斯泰這本浩瀚的經(jīng)典大作里,他們兩人也只能算是主角之一。安娜和卡列寧的婚姻在小說中也占了很大篇幅,這本書可以說是雙男主情節(jié)。</p><p class="ql-block"> 卡列寧是安娜的丈夫,沙皇政府的一個官僚。雖然書中沒有點(diǎn)明他到底官至何處,但從字里行間可以分析,起碼是部長級別的。 </p><p class="ql-block"> 很多書評把卡列寧寫成是一個冷漠,自私,自戀,虛偽的男人,似乎安娜的不幸全部是因他而生。他長相平庸,個子矮小,比漂亮的妻子大十九歲,兩人站在一起很不協(xié)調(diào)。 </p> <p class="ql-block"> 但再次讀這部小說后,感覺這樣看待卡列寧有點(diǎn)不公平。</p><p class="ql-block"> 安娜的出軌引發(fā)了她和丈夫卡列寧之間的感情風(fēng)暴。在安娜生第二個孩子(和渥倫斯基的孩子)患產(chǎn)褥熱面臨生命危險的時候,卡列寧寬恕了她與渥倫斯基的私情,待他們的女兒如親生孩子一般。雖然他此前一度在心里詛咒安娜,甚至希望她去死。他以為,如果安娜死了,她帶給他的奇恥大辱就會煙消云散。但他最終原諒了兩人,盡管是心不甘情不愿。他期待妻子回心轉(zhuǎn)意,重新回到自己身邊,甚至同意渥倫斯基來家看望安娜,只希望安娜不要離開他,離開孩子,離開家庭。 </p><p class="ql-block"> 書評者們口中卡列寧的虛偽可能就是源于此吧~明明沒有愛情,為了家庭表面的安寧,為了不受社交圈子的指點(diǎn),哪怕委曲求全,低三下氣也在所不辭。 </p> <p class="ql-block"> 卡列寧也許是自戀的,也有些冷漠,那是他的性格所致,但他并不虛偽。正因為他在心中把妻子看得很重,所以一但被出軌,對于他這種把名譽(yù)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人來說無疑是致命的。誰讓他是莫斯科有頭有臉的人呢?誰讓他是政府高官呢?誰讓他是社交界的名人呢?換誰都會維系和保護(hù)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名譽(yù)吧,哪怕是做出某些妥協(xié)和讓步。 如果卡列寧的所作所為叫做“虛偽”的話,那安娜病前病后對卡列寧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稱得上是“殘酷”。她昏迷中說的那些懺悔的話,與她后來康復(fù)后與渥倫斯基舊情重燃,以及最后臥軌自殺,這樣的悲劇既令人唏噓,又讓人覺得不值。</p><p class="ql-block"> 撇開安娜嫌棄的角度看卡列寧,他并不是一個令人討厭的人,安娜不愛他并不代表卡列寧就一無是處,不被愛也并不是一種罪過,也許會有別的女人愛他呢?不過從小說中我們并沒有看到卡列寧出軌的跡象,在男女關(guān)系上,他和他的大舅子奧布倫斯基很不一樣。對于安娜的愛,他和渥倫斯基一是真誠和熱烈的,只不過兩人愛的方式不一樣。渥倫斯基的愛情像一把燒紅的烙鐵熾熱滾燙,而卡列寧的愛猶如一杯白開水,看似沒味道但生活中卻不能或缺。只是安娜澎湃的內(nèi)心世界讓她更喜歡和更接受渥倫斯基的愛情表達(dá)。試想如果卡列寧的妻子是一個和安娜截然相反的女人,也許他會是幸福的吧?只可惜生活沒有這么多“如果”。</p> <p class="ql-block"> 令人感到不解的一點(diǎn),是安娜對她的兩個孩子的態(tài)度。照常理講,與渥倫斯基真愛的結(jié)晶更能喚起她的母愛,但書中的一段文字卻是這樣描述的“一看見這個小女孩,她就更加清楚地覺得,與她對謝廖沙的感情相比,她對這個女孩子的感情甚至還不能算是愛。這小女孩身上的一切都很可愛,但不知為什么仍然沒有抓住她的心…”。這種矛盾的存在,我個人覺得一是安娜和謝廖沙相處的時間較之女兒更久,二是她將對卡列寧背叛的某種愧疚心情投射在了他們孩子的身上,三是婚生和非婚生孩子在安娜心中的地位始終還是有些微差距,盡管她絕對不會承認(rèn)這一點(diǎn),因為這是對她和渥倫斯基之間愛情的某種詆毀。</p><p class="ql-block"> 從書中看不出托爾斯泰對卡列寧究竟抱持什么看法,讓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卡列寧,恐怕正是這位偉大作家所希望的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