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都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可是人們不急不躁,等待著年的到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過年的欲望不再那么強烈,大人們不著急又長一歲,小孩們天天吃好的穿新的,與過年沒啥區(qū)別?,F(xiàn)在生活越來越便利,可以隨時買到新鮮蔬菜,變著花樣吃餃子,即使啥也沒有準備,到飯店訂上一桌飯菜照樣過年。還有的網(wǎng)購了半成品食材,到時候稍作加工就可以吃,甚至在手機上點個外賣直接吃現(xiàn)成。現(xiàn)在不是流行這樣一句話嗎?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買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 洗衣服是全自動洗衣機,打掃衛(wèi)生有家政服務(wù)公司,所需要的東西網(wǎng)購好可以直接送到家。人們對年的概念越來越淡化,越來越簡捷,越來越缺乏品質(zhì)。禁止燃放煙花后更是感覺不到年味了,關(guān)起門來各過各的,對春晚也不在那么著迷。跑親戚也減少了,即使聚在一起,不是打麻將就是低頭看手機,除了一些客套話之外再沒有話可敘。不得不承認,時代在發(fā)展,一切都在進步??!</p> <p class="ql-block"> 當我們談起小時候的年味,那可真是窮里帶甜,苦中作樂,大人們忙過年,娃娃們盼過年,忙的不亦樂乎。</p> <p class="ql-block"> 大人們總會說,有錢沒錢都要過年。每年的農(nóng)閑時節(jié),女人們就開始張羅著抹袼褙 ,翻箱倒柜找出家里的舊布頭,可以是孩子不能穿的衣服,也可以是家里不能蓋的被子面、床單,在一塊大平板上用漿子一層層涂抹,到了一定程度便放在院子里曬干,再扯下來藏到炕底下備用。進了冬天,就拿出來照著鞋樣尺碼開始做鞋。每家七八口人,鞋底鞋綁高高的一摞垛在炕頭仡佬。</p> <p class="ql-block"> 進了臘月,女人們就開始張羅著做鞋,納鞋墊。母親為了趕時間,把姥姥接來專門捻麻繩,納鞋底,我們根本不理解她們的勞累,每天催著盼著,還把屬于自己的那雙偷偷放在最上邊,著急火燎一心想著穿新鞋。夜里,母親給燈泡上罩張白紙,燈光瞬時亮了許多,再把燈繩放到最低,便開始沒日沒夜地做啊做。她們的手指起了泡漸漸變成了老繭,也不敢停下來。做好了就鎖進柜子里,等除夕干完所有的活才可以換上。如果誰的鞋有點夾腳,就拿錘子咚咚咚捶它幾下或者朝著炕沿角猛踢幾腳就擠進去了。</p> <p class="ql-block"> 有條件的還要扯上幾塊花布踏著縫紉機做衣服,整日里機織的嗒嗒聲與我們的嬉笑聲交織在一起,使人頭轟腦漲。手巧的母親還在新衣服的胸前或者衣兜上繡出一雙魚兒,兩片葉子或者一對小燈籠,我們穿上站在鏡前比試著、嚷著、鬧著,即使是用姐姐們改制的衣服,也喜不自勝。</p> <p class="ql-block"> 我和妹妹最盼望的事是買年貨、貼年畫。買年貨是父親的事,他把需要置辦的東西都記在一張紙上,然后起個大早蹬著自行車行駛?cè)嗬镏北伎h城,分批分類地購買年畫、鞭炮、花生、糖果、粉條、海帶、紅紙、蠟燭、日歷牌…我們在家里等啊盼啊,太陽快要落山時,我和弟弟妹妹便站在土嶺上踮著腳尖張望,只要看見父親的影子,便歡呼著沖下坡,前呼后擁幫著助力,氣喘吁吁的父親瞬間輕松許多。車把上掛的,包里裝的,后面馱的,身上背的,一路上我們笑著、鬧著、簇擁著、擠進家門,然后在燈下展開年畫讓我們先睹為快,大概排列一下張貼的位置,我們就掰著手指盼除夕。弟弟最期盼的事是放鞭炮,父親先把買回來的鞭炮大致劃分一下,除夕夜里放那段,初一早晨放那段,元宵節(jié)時再放那段,弟弟站在跟前激動得手舞足蹈。然后便放在熱炕頭,讓它干燥著,以便燃放起來更加響亮。</p> <p class="ql-block"> 過了臘月二十三,大掃除就可以進行了,據(jù)說是把灶王爺送上天才能挪動家里的東西。掃家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寄托了中華民族一種辟邪除災(zāi)、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那天把家里所有東西都倒騰出門,大人們包著頭巾在家里揮舞著笤帚,撣拂塵垢蛛網(wǎng),我們則站在靠墻跟的鏡子前蹦來跳去做著鬼臉,姐姐們更講究,悄悄鉆在閣樓上整理那些破盆舊鐵,一天下來,角角落落就被打掃得干干凈凈屋子安排的利利索索。</p> <p class="ql-block"> 接下來就開始洗衣服,小到衣服,枕套,大到被罩和窗簾,先燒上幾鍋水,從里到外全部清洗干凈,一天洗不完就得隔天再洗,搓衣板架在鐵盆上哐當哐當響個不停,浸泡在水里的雙手被搓的通紅。洗完后搭在鐵絲上的衣服瞬間就凍得硬邦邦的,像骨架一樣。</p> <p class="ql-block"> 這些天,還會不斷聽見賣豆腐的、賣香油的、賣醬油醋的、挑著擔子滿村的吆喝聲,這些東西是每家必備的食材,只要聞到其聲,便掏個家伙走出來回應(yīng)一聲:“等一下!”賣主立刻停住腳步,滿臉笑容地迎上去,不一會兒就聚集好多人來品嘗,商討,看秤,講價,有人付錢更多的是用糧食來換。也可以聽到誰家的肥豬傳來嗷嗷的嚎叫,這時我和妹妹便結(jié)伴躲遠了,因為我們不喜歡吃肉,也不想看到屠夫把一個鮮活的生命就地宰殺,一些狗啊貓啊躲在一邊嗅著血腥味。幾天來我們都不想經(jīng)過那個血跡斑斑地方。拿回家的肉為了不被饞貓逮住,就用一塊塑料布包起來再拿繩子綁好掛在院里的鐵絲上備用。</p> <p class="ql-block"> 碾米磨面也是一件挺麻煩的事。先把所需要的糧食篩揀干凈,然后上鍋煮,還要把控好干濕度,第二天便開始磨面。條件好的人家用自家的磨盤,套上臥了一冬的小毛驢蒙上眼睛讓它拉磨,剛開始貪玩的毛驢不聽使喚,總是尥撅子,主人就抄起鞭子狠狠地抽了幾下,再罵上幾句,那家伙就噠噠噠地飛奔起來。我們家偶爾才會有毛驢拉磨的這種快事,記得有一次母親剛撂下碗筷,就說要去詢問毛驢能否磨面之事,我疑惑不解地問到:“娘,毛驢又不會說話,你去了怎問???”一家人被逗得哈哈大笑,母親摸著我的頭說:“是去問毛驢的主人,只要人家答應(yīng)就可以了?!蔽翌D時恍然大悟。</p><p class="ql-block"> 一般情況是瞅準誰家的磨盤閑著,母親便把糧食放進簸箕里頂在頭上急急地走在前面,我們拿上所需的工具踉踉蹌蹌地跟在后面。有一次干了壞事的我被母親扇了耳光,剛想開口大哭,就被催著去碾面。當我抓起羅床飛奔著趕去,母親由怒轉(zhuǎn)喜問到:“你不是委屈的要哭嗎?”我拭著未干的淚痕說:“碾面要緊,哪來得及?!币粫r逗得在場的人哄堂大笑,至今還總拿這件事來取樂。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過年忙的連想哭都來不及??!</p> <p class="ql-block"> 后來,我們家有了騾子,碾米磨面不用再那么辛苦了,可是又增加了一項新的任務(wù),就是過年前要為牲口準備好充足的草料。要不正月里都穿著新衣服,誰想去觸碰那些灰塵雜草?切草是一門技術(shù)活,把持不好是要出亂子的。母親蹲在砸刀旁,雙手分批把持著干草一截一截往砸刀里挪,二姐力氣大做主刀,我隨著她的節(jié)奏幫扶著刀背往下壓,弟弟妹妹拿著草篩往草棚里裝。我們一家五口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石槽上的牲口吃得正香。</p> <p class="ql-block"> 到了臘月二十八,就開始蒸一些面糕。首先要拿出整年不用的大斗盆,挖面、加水、再放些引子面,按一定比例混合攪拌,然后放到熱炕頭蒙上大被子等待發(fā)酵,第二天一掀開,好家伙,全盆滿溢,我們這里有句諺語“半笙面發(fā)了一斗盆,虛得還怕了?!逼鋵嵞挠心敲纯鋸?。</p> <p class="ql-block"> 蒸灶算得上是年忙中的一項“大工程”,我和妹妹負責燒火、添碳、拉風箱,母親開始放堿、揉面、分切、包豆子、捏出各種花樣,一鍋又一鍋,一籠接著一籠,無止無休,我們又累又困,母親用案板上的棗一邊哄著我們繼續(xù)干,一邊吩咐我們輪流上崗,到了妹妹時她剛拉了一會兒就把碳鍬撐到風箱里打起盹來,結(jié)果一大鍋饅頭癱在了籠上,只能宣告作廢,當然她逃脫不了母親的一頓暴揍。</p> <p class="ql-block"> 棗山和抓錢,往往要放到最后才做,因為它更是一道精工細活,容不得半點馬虎。棗山是對天,地,神的祭祀祈禱,是我們這里春節(jié)期間的一道傳統(tǒng)食品,它的外形貌似一座小山,紅色的大棗和白色的面花相互映襯,象征著對生活的美好期盼,寓意著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大吉大利、步步高升;抓錢則寄托著來年一順百順,全家發(fā)財。做的時候,面團被均勻地搓成長條,再制成不同大小和形態(tài)的面胚,層層疊疊圍成圓圈,再用剪刀或者梳子雕琢上漂亮的花紋,最后用紅棗和硬幣裝點其上,小心翼翼放進鍋里,先用旺火追起來成形后,再用慢火蒸制二十分鐘才可出鍋。白白胖胖的棗山抓錢“心花怒放”,好像還咧著嘴笑呢。母親總算松了一口氣,接著給我們每人蒸一個花饃,祝愿我們個個如花似玉,給弟弟蒸一個小老虎,祝愿他生龍活虎。</p> <p class="ql-block"> 天色接近黃昏時,還要跑去和鄰居家合做棗糕,幾個人圍在一起把黃澄澄的軟玉面加水揉碎后,快速灑到坐在羅鍋上正在燒開的鏡盆里,然后灑上一層棗,這時候要大火猛追,讓蒸氣快速透上來,接著再灑面再灑棗,層層壘壘,待熟了后便倒在案板上,用大籠布蒙起來雙手沾著涼水使勁拍打,才能成形。一天下來母親累得腰酸背痛,筋疲力盡,在我們的捏腳捶背中沉沉睡去。</p> <p class="ql-block"> 父親最忙的時候,是他盤腿坐在炕上,給每家每戶寫春聯(lián),剛勁有力的大字映襯著紅彤彤的紙張橫七豎八擺在炕頭,地下,鋪蓋卷上,濃濃的墨香飄滿整個屋子。父親有嚴重的氣管炎,長時間地操勞他的身體便吃不消,于是一邊吃藥一邊披著大衣,伴著哮喘,寫完一家又一家,還要附帶著給男人們剃頭理發(fā),忙得不可開交。這時候我和妹妹也要被父親揪過來剃成假小子,因為我們不會梳頭,母親又顧不過來,盡管我們再三央求還是拗不過他,雖然心里不高興也只能偷偷抹眼淚。那幾天父親還不忘要整理一下相框,他把一年中新增加的照片按尺寸規(guī)格,輩分大小重新排列后,端端正正掛在墻中央。</p> <p class="ql-block"> 到了除夕,誰也不許睡懶覺,還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呢。那天的早飯是要吃油糕的,都說春節(jié)吃糕節(jié)節(jié)高嘛。飯后母親給我和弟弟妹妹安排了掃院,可是我們都喜歡鉆在家里貼年畫,既不用受冷凍,還可以親眼看著一張張嶄新的年畫貼上墻。父親尤其看重我們的教育,因此首先要把我們一年來的獎狀貼在最顯眼的位置,然后才開始鋪排年畫,我們在下面一邊看著畫的高低歪斜,一邊給父親遞接一顆顆圖釘。</p><p class="ql-block">等到貼春聯(lián)時我們就變著法子逃開了。因為這個時候,父親往往要一邊貼一邊考驗我們一幅對聯(lián)中那條是上聯(lián),那條是下聯(lián),還要讀出上面的內(nèi)容,讀好了當然是一番夸獎,如果讀不對就要挨上一頓數(shù)落。姐姐們是大人的活,她們負責收拾餃子餡,先把藏在地窖里的蘿卜胡蘿卜大白菜吊上來,然后摘蔥,洗菜,切肉。我們的素餡兒是老北瓜去皮后剁碎,伴上粉條豆腐和墻上的干芫荽。母親開始炸豆腐塊,紅薯餅,斜面片,肉丸子。</p> <p class="ql-block"> 踩著冷颼颼的暮色,還得把全家人都指望的那口大水缸挑滿,把清凌凌的泉水從桶里倒進缸內(nèi),翻騰著的浪花慢慢安靜下來,锃光瓦亮的缸外貼上飲水思源,年的味道越來越濃。</p> <p class="ql-block"> 待天色完全黑下來時,父親跨上梯子站在閣樓前換上了200瓦的大燈泡,霎時,整個院落一下子明敞了許多,就連乖巧的小貓咪也在那里新奇地打量著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如果遇上年夜里下雪,那更是一番浪漫景象,漫天的雪花飛舞著,很快把一塵不染的大院覆蓋,與鮮紅的春聯(lián),彩色的花卉交相輝映,一片通紅。此時,整個院落顯得是那樣的安靜、祥和、喜慶。</p> <p class="ql-block"> 這時候,母親拿出了我們的新衣服,再仔細檢查一遍,看誰的忘了綴扣子,誰的還沒有鎖扣眼。我們則安靜地坐在熱烘烘的炕頭與父親學著包餃子,聽他講“年”的故事。在一邊忙碌的母親還不忘提醒,一定要記得給餃子里包硬幣。</p> <p class="ql-block"> 除夕夜里,噼噼啪啪的鞭炮聲整夜不斷,我們穿著新衣服擠在一起迷迷糊糊等待天亮。第二天最先起床的是父親,他先向堂前的上天和祖宗上香磕頭。然后開門點燃一個雙響炮,叫開門炮,寓意新的一年萬事順遂。隨后母親把我們一個個推醒,起床時只能輕聲細語,更不允許說臟話,等我們穿戴整齊,天還沒有亮,就開始給父母親磕頭拜年。接著父親便把飯菜端上桌,豆腐、雞蛋各一盤,唯一的涼菜是山楂罐頭,粉條、海帶、豆芽、配上豬肉盛在一個大盤里放在中間,這些在現(xiàn)在看來,就是一頓普通的家常菜,在當時卻是一道豐盛的美食。然后開啟一瓶山楂酒,父親舉杯先說一句祝福語,全家人的杯子便齊刷刷地碰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 隨后,母親端來了熱氣騰騰的餃子,我們就搶著找餃子里的硬幣,誰先吃到保準當年掙大錢,發(fā)大財。我們家的飯還沒有結(jié)束,就有成群結(jié)隊的小伙伴們提著袋子來磕頭、拜年,母親趕忙放下碗筷,給他們發(fā)放禮物。我們也吃飽喝足,舔著嘴角跳下炕,相跟結(jié)伴去拜年了。</p> <p class="ql-block"> 我們磕頭不論什么輩分,反正每家每戶都不落下,推門進去,一聲大爺大娘后,就地跪下,這時候的磕頭你是可以偷懶的,或者半跪半蹲,反正那么多人也看不清究竟誰跪了,誰沒有跪。然后撐開袋子等待核桃、餅干、糖果、柿餅的到來。有的比較貧困人家沒有準備禮物,他們給出的是自家樹上的軟棗,這種吃食幾乎沒有人待見,但又不好當面拒絕,一出門就隨手丟掉了,有的故意灑在他家門口,表現(xiàn)出抗議與不滿。有的人家要偷偷塞給孩子一兩毛錢,那得是大人之間的關(guān)系確實好,或者是至親的一家人。如果你有特殊的才藝展示,還可以多得一份嘉獎,我和妹妹會唱兒歌、說快板,所以經(jīng)常被一些大娘嬸子點名表演,我們就隨時站成一排,小嘴巴噼里啪啦地冒出一串又一串招人喜歡的句子,當然,糖蛋花生自然會多得一份。還有比較聰明的孩子,當面推搡著說不要不要,可剛出門就與其他人爭搶起來,然后比較看誰掙得最多。有的孩子剛轉(zhuǎn)上幾家口袋就裝滿了,撒腿一跑,就灑在路上,后面的伙伴就撿起來美滋滋地裝進自己的袋子。路上還要順便撿些沒有燃盡的小鞭炮,邊走邊點著,伴著一陣陣哄笑就拐進了另一家。如果有幸撿到一個帶捻子的小炮,一群男孩子就圍上去高喊:“點呀,點呀,你倒是快點呀!”只聽“砰!”的一聲猛響,孩子們便尖叫著散開了。</p> <p class="ql-block"> 當碰見大人們出來拜年時,我們已經(jīng)全村跑了個遍,提著沉甸甸的袋子往家走了。大人們拜年是真實且迅速的,他們見到長輩先是熱情地問候、祝福,然后規(guī)規(guī)矩矩獻上自己的禮節(jié)。</p> <p class="ql-block"> 拜年完了還要陪著父親去祭祖上墳。石桌上擺放著餃子、香煙、還有各種好吃的,父親一本正經(jīng)地跪下來,嘴里喃喃有詞,都是吩咐地下的親人平安享福之類的話,我們怕弄臟新衣服,都在那里裝腔作勢,等待收場。</p> <p class="ql-block"> 到了下午,我們可以隨便吃零食,自由玩耍,也可以玩撲克牌,反正不用擔心父母會催著你去寫作業(yè)。過年吃的最多的當然是糖果,你可以肆意地往嘴里塞,然后把包裝紙積攢起來,比著看誰的花色好,數(shù)量多。母親則躺在炕上美美地睡上一覺,她那長長的鼾聲仿佛要把一年里沒有睡夠的覺都補回來。</p> <p class="ql-block"> 晚上,要吃除夕專門剩下的面條,我們這里俗稱隔年齊則,和中午吃剩的餃子,合起來叫金線吊圪蘆,寓意著兩年連結(jié)錢不斷,也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和期盼吧。</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便挎?zhèn)€簍簍去跑親戚,里面放著饃饃黃蒸,上面苫塊花頭巾或暫新的羊肚手巾。走親訪友是有一定規(guī)矩的,我們這里的風俗是初二姥姥舅舅家,初三姑姑姨姨家,初四閨女伴著女婿回娘家,初五朋友師傅家,初六老姑娘帶完新女婿再回自己的老娘家。</p> <p class="ql-block"> 初十以后親戚基本跑完了,就開始彩排元宵節(jié)目,滾獅子、踩高蹺、跑旱船、斗龍登、扭秧歌。一連幾天聚集在隊里的打谷場上好不熱鬧。到了元宵節(jié)那天,家家戶戶大門敞開,香煙瓜子早已端在桌上,等待著鑼鼓秧歌隊的到來,不嫌累的娃娃們手牽著手,蹦著,笑著,追逐著,跟隨隊伍進進出出,走村串巷。過完元宵節(jié),大人們又開始規(guī)劃著新一年的打算,孩子們也收回貪玩的心準備開學,年味才逐漸散去。</p> <p class="ql-block"> 此刻,我抬頭望向窗外,看著鱗次櫛比的高樓和來往不斷的車輛,還有在健身器上消遣的人們,一時思緒萬千,我被這新舊的年味交織著,翻滾著,頓時心生溫暖與快意。如今我已年過五十,一路走來見證著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體會著年味的變遷,在感慨中等待兒女們的快快歸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