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句歌詞里的史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關(guān)風(fēn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送紅軍》,算得上是近代革命歌曲里的一首翹楚佳作,許多人喜聽亦愛唱。那情真意切,層疊起伏的歌詞,纏綿悠揚,如泣如述的旋律,把紅軍和根據(jù)地老百姓的那種難解難分的魚水關(guān)系,依依不舍的血肉情誼,渲染到了極至。</p><p class="ql-block"> 歌曲里有一段唱到,“三送里格紅軍,介支個到哪山。山上里格苞谷,介支個金燦燦……,”</p><p class="ql-block"> 從字面上理解,一直認為這是個疑問句,具有地點,位置的不確定性。</p><p class="ql-block"> 本來送人送客送紅軍,送到哪里,應(yīng)該有具體所指。歌曲里卻泛用一個哪里的哪,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 </p><p class="ql-block"> 那年到井崗,卻偶然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常識性的謬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南昌出發(fā),順贛江南下,過了吉安,便進入井崗山地界。</p><p class="ql-block"> 上山的公路蜿蜒蛇盤,一路長坡,且往來車輛如流,因此行走得滯重而緩慢。</p><p class="ql-block"> 路過一集鎮(zhèn),恰逢街子天,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甚是熱鬧。</p><p class="ql-block"> 汽車蠕動,行至路邊一幢四層樓房前,只見大門兩邊懸有幾掛招牌,其中一牌上赫然大書,“……拿山鄉(xiāng)政府”。</p><p class="ql-block"> 汽車音響正放著《十送紅軍》,此地此歌此情此景,于是引出話題。</p><p class="ql-block"> 歌曲里演唱的那段歷史,究竟是“到哪山”?還是“到拿山”?</p><p class="ql-block"> 議論異常熱烈,眾說紛紜。但公婆各理,莫衷一是。</p><p class="ql-block"> 參觀期間,一陪同系井崗山市委宣傳部同志,遂請教此事。</p><p class="ql-block"> 他篤定正言,是“到拿山”,當年人民群眾送紅軍出井崗,經(jīng)過拿山,準確的地名。</p><p class="ql-block"> 心中豁然,卻仍存疑惑,記得歌詞文字是哪山。</p><p class="ql-block"> 較真上街買了盒磁帶印證,白紙黑字,確是“哪山”無疑,再請教,該同志亦無言。</p><p class="ql-block"> 一件小事,留此存疑,雖百思亦甚是不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經(jīng)多方詢查,思索,漸漸撥云見月,驅(qū)迷散霧,方知由來和原委。</p><p class="ql-block"> 該歌曲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是,1960年,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羅瑞卿率領(lǐng)中國軍事代表團訪問朝鮮,同行的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在觀看了一臺歌舞史詩《三千里江山》后,頗受啟發(fā)。</p><p class="ql-block"> 回來之后,他指示空政文工團創(chuàng)作一臺文藝晚會,并要求選用革命歷史歌曲。</p><p class="ql-block"> 空政文工團立刻組織,很快拿出了《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晚會的節(jié)目,選用的歌曲有毛主席詩詞《井岡山》,《婁山關(guān)》譜寫的歌曲以及江西,延安等革命根據(jù)地的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八路軍軍歌》,《在太行山上》,《游擊隊歌》,《延安頌》,《南泥灣》,《東方紅》等四十首聯(lián)綴而成。反映了從秋收起義,抗戰(zhàn)勝利到解放戰(zhàn)爭的革命歷史,表現(xiàn)了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p><p class="ql-block"> 晚會的其它歌曲基本順利,其中《十送紅軍》一首,??是煞費周章。</p><p class="ql-block"> 劉亞樓事必躬親,不但建議要選用一首表達紅軍和根據(jù)地人民情誼的歌曲,還親自動員認識的老紅軍,老干部們到文工團來獻歌。</p><p class="ql-block"> 但一無所獲。</p><p class="ql-block"> 空政文工團創(chuàng)作室的張士燮,朱正本,于是到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釆訪,收集素材,以期碰撞火花,啟迪靈感。</p><p class="ql-block"> 在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的漢中市南鄭區(qū),鎮(zhèn)巴縣一帶,他們聽到了廣為傳唱的紅色歌謠《十送》,驚喜若狂,如獲至寶,很快就在此基礎(chǔ)上改編出了《十送紅軍》的歌詞。</p><p class="ql-block"> 朱正本用在江西搜集的采茶戲《長歌》(又名送郎調(diào))旋律,不到一個小時,就完成了譜曲。</p><p class="ql-block"> 1961年建軍節(jié),空軍政治部文工團演出的大型歌舞劇《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選用了該歌曲,后進一步修改歌詞與曲譜,于1965年集結(jié)出版。</p><p class="ql-block"> 為了真實,原版的歌詞里面提及了許多地名,但并沒有什么拿山,哪山。</p><p class="ql-block"> 鎮(zhèn)巴革命歌謠《十送》,提到的地名有,南山,兔兒崖,七里灣,八角山,通江,巴山,據(jù)鮮明的川陜原素。</p><p class="ql-block"> 《十送紅軍》的初稿,地名有南山,澧水河(流經(jīng)湖北宣恩縣,湖南龍山,桑植,永順,永定,慈利,石門縣,在澧縣入洞庭湖),兔兒巖,七里灣,八角山,武陵山,原素由川陜轉(zhuǎn)到了湖南。</p><p class="ql-block"> 最后定稿把十送簡化為一,三,五,七,九,十,除了虛指“下了山,過了坡,上大道,望月亭(不知是否有此亭)”外,真實的地名為拿山,五斗江(五斗江隸屬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1928年5月7日,朱德曾指揮五斗江戰(zhàn)斗),據(jù)江西原素。</p><p class="ql-block"> 定稿歌詞在三送紅軍里,明確是送到了拿山,但是后來傳唱,卻又統(tǒng)一成了“哪山”。</p><p class="ql-block"> 此前后變化,據(jù)說是因為當時的一場爭論。</p><p class="ql-block"> 《十送紅軍》問世之后,曾有人評說當年紅軍出井崗時,拿山是國統(tǒng)區(qū),怎能送紅軍至此?</p><p class="ql-block"> 但是又有人反駁,說當時拿山并非國統(tǒng)區(qū),而是國共交合區(qū),怎不能送紅軍至此?</p><p class="ql-block"> 虛構(gòu)的文學(xué)作品,引發(fā)了一場史實的爭議,卻無當事者或權(quán)威人士出面確證。</p><p class="ql-block"> 激辨無果,干脆用“哪山”替代,把實的地理位置,改為虛的空泛所指,模糊了具體地點,在史實的身上,擦了一個邊。</p><p class="ql-block"> 《十送紅軍》幾易其稿,宏觀的反映了難舍難分的軍民血肉情誼,總體上應(yīng)理解為泛指。</p><p class="ql-block"> 但定稿歌詞中確指的“拿山,五斗江”地名,又是不爭的事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里面還涉及到一個史實,就是《十送紅軍》的歷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歌曲問世以來,一直有人把它的背景扯到長征,說是根據(jù)地的人民送紅軍遠行,依依不舍。</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2016年10月19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永遠的長征》,演唱了這首歌曲,此種認為仿佛有了篤證。</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個錯誤,持這種觀點的人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常識。</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zhàn)略性轉(zhuǎn)移,退出中央根據(jù)地,進行長征。</p><p class="ql-block"> 當時蘇區(qū)陷入重重包圍,黨和紅軍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軍情緊急。</p><p class="ql-block"> 中央紅軍星夜開拔,行色匆匆,甚至還有很大程度的保密。留下來的人以及老百姓,也都忙于堅壁清野,轉(zhuǎn)移躲藏。</p><p class="ql-block"> 在這種情況之下,怎會有“十萬百姓”,纏纏綿綿的十里相送呢?</p><p class="ql-block"> 而1929年的井岡山根據(jù)地,雖也面臨第三次圍剿,但情況并不是十分危急。</p><p class="ql-block"> 一月十四日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從井岡山茨坪出發(fā),踏上新的征途,經(jīng)遂川,向廣闊的贛南地區(qū)進軍。</p><p class="ql-block"> 這樣的背景,似乎更符合歷史的真實。</p><p class="ql-block"> 朱毛紅軍,在井岡山會師。</p><p class="ql-block"> 又撤離井岡山。</p><p class="ql-block"> 所以“一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p><p class="ql-block"> 根據(jù)地人民十里相送,挽手依依惜別,垂淚難舍難分。大路旁江水邊,究竟一路送到了哪里,其實不必較真,從中感受領(lǐng)悟一種濃濃的情誼,已經(jīng)足夠了。</p><p class="ql-block"> 但從邏輯思維的角度去考慮,竊以為還是送到下山之處的“拿山”為妥,哪怕只是交集邊界,腳踩具體的土地,總是要實在一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然,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虛構(gòu)的文藝作品,一句歌詞,涉及一個地名。</p><p class="ql-block"> 而已。</p><p class="ql-block"> 但由此引伸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關(guān)于歷史的真實。</p><p class="ql-block"> 歷史是嚴峻且嚴謹嚴肅的,真?zhèn)尾欢?lt;/p><p class="ql-block"> 它的靈魂就在于真實。</p><p class="ql-block"> 尤其涉及到重大事件,關(guān)鍵人物,基本史實,稍有不慎,筆下軟了些,留給后人的,便是一個個雜亂的謎和理不清的困惑。</p><p class="ql-block"> 一部清史稿就是例證,雖洋洋大觀,卻因隱晦君臣權(quán)謀,朝野爭斗,權(quán)力傾軋,讓流言,蜚語,杜撰,附會貫穿了始終。</p><p class="ql-block"> 史實的謬誤,往往讓歷史的腳步迷失方向,這個教訓(xùn),很是深刻。</p><p class="ql-block"> 但要剛正不阿,秉筆直書歷史,卻又并非易事。</p><p class="ql-block"> 中華五千年,記載史實之筆的骨氣實在太少。</p><p class="ql-block"> 所以江西吉安當?shù)氐臍v史名人文天祥,才在他的一首詩里,特別推崇齊之太史簡,晉之董狐筆,嚴將軍的頭,嵇侍中的血……,把它們喻之為“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傲視天地的浩然“正氣”。</p> <p class="ql-block">?《十送紅軍》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詞作家空政文工團創(chuàng)作員張士燮和作曲家朱正本曾到四川陜西江西采風(fēng),搜集了大量革命歌曲的素材。?張士燮根據(jù)川陜采訪得來的素材改編了歌詞,朱正本則根據(jù)江西采風(fēng)時得到的民歌旋律完成了譜曲。這首歌首演于1961年建軍節(jié),在中山公園音樂堂公演后廣受歡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