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青陽胡氏發(fā)祥地洋埠鎮(zhèn)一樂堂村,今日迎來了一場意義非凡的盛會——青陽胡氏宗祠重建開工奠基典禮。在這個陽光明媚、寓意吉祥的日子里,承載著647年家族記憶與榮耀的青陽胡氏宗祠,在青陽胡氏數(shù)萬宗親的期盼中正式啟動了重建工程。</p><p class="ql-block"> 青陽胡氏,作為一個擁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悠久歷史的大家族,其血脈跨越數(shù)個世紀,見證了無數(shù)風雨變遷。然而,由于歷史的風云變幻,原宗祠不幸毀損,成為了家族心中難以撫平的遺憾。但時間的流逝并未消磨胡氏后人對先祖的敬仰與懷念,重建宗祠的愿望如同薪火相傳,代代不息。</p><p class="ql-block"> 今日,隨著禮炮齊鳴,鑼鼓喧天,彩帶紛飛,青陽胡氏宗祠重建項目在一片喜慶與莊重中拉開了序幕。奠基典禮上,來自各地的胡氏族人代表齊聚一堂,面帶肅穆而激動的神情,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此外,當?shù)卣I導、文化學者及社會各界人士也應邀出席,對青陽胡氏宗祠的重建表示熱烈祝賀與支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典禮上,洋埠鎮(zhèn)政府致賀詞,青陽胡氏一樂堂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胡長浩宗親致熱情洋溢歡迎詞。青陽胡氏垻頭后裔企業(yè)家胡永余宗親發(fā)表了深情致辭,他回顧了家族的輝煌歷史,強調了宗祠作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凝聚家族力量的重要象征意義。他表示,重建宗祠不僅是對先祖的緬懷,更是對后代子孫的一種責任與傳承,它將激勵胡氏族人繼續(xù)發(fā)揚家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洋埠鎮(zhèn)政府代表發(fā)言,高度評價了青陽胡氏宗祠重建項目對于弘揚地方文化、促進社區(qū)和諧的重要作用,并承諾將給予必要的支持與幫助,確保重建工程順利進行。文化學者則從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角度,闡述了宗祠重建對于研究地方歷史、傳承民族文化的深遠意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湯溪新鄉(xiāng)賢會,文化研究會會長邱開祥致賀詞</b></p> <p class="ql-block"> 青陽胡氏文化在湯溪文化的版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青陽胡氏宗祠是湯溪眾多的古建筑瑰寶之一。所以,重建青陽胡氏宗祠,不僅是青陽胡氏家族的文化盛事,也是湯溪境內的一件文化盛事。整個工程預算約為一千多萬元,由青陽胡氏第十六代孫胡永余董事長領銜,湯溪青陽胡氏宗族全體來共建傳奇。</p><p class="ql-block">金華市湯溪文化研究會向青陽胡氏宗祠重修工程的順利開工表示最熱烈的祝賀。</p> <p class="ql-block"> 在熱烈的掌聲中,與會嘉賓共同鍬培土,為青陽胡氏宗祠的重建奠下了第一塊基石。這一刻,不僅標志著重建工程的正式啟動,更寄托了胡氏族人及社會各界對宗祠早日重現(xiàn)輝煌的美好愿景。</p><p class="ql-block"> 據(jù)悉,青陽胡氏宗祠重建項目將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力求在保留原有建筑風格的基礎上,融入現(xiàn)代建筑技術,使其既符合安全標準,又能展現(xiàn)獨特的文化魅力。預計整個重建工程將持續(xù)數(shù)年時間,屆時,一座嶄新的宗祠將矗立在青陽大地上,成為傳承家族記憶、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新地標。</p><p class="ql-block"> 隨著奠基典禮的圓滿落幕,青陽胡氏宗祠的重建之旅正式啟航,一段新的歷史篇章正徐徐展開,期待著未來更加輝煌。</p> <p class="ql-block"> 青陽胡氏始祖廉一公于洪武十年(1377年)奉母帶三子一侄遷居青陽(一樂堂),立基建祠發(fā)源已有647年的歷史,經(jīng)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興盛,僅在原湯溪縣境內就有33個村,現(xiàn)人囗已達數(shù)萬。</p><p class="ql-block"> 青陽胡氏先祖,把耕讀視為胡氏家族成家立業(yè)、治家處世之本。經(jīng)營農(nóng)業(yè)致富后,家族興旺,在宗族發(fā)源地一樂堂村,先后建造了胡氏大宗祠(胡氏家廟)、崇報祠、積善堂(四面廳)、集雅堂、一樂堂、松軒(花廳)、等規(guī)模宏偉的建筑群。祠內中廳柱子雙手難以合圍,柱直徑上下接近,梁架上的冬瓜梁比柱子更粗,牛腿、梁,精雕細刻、工藝精湛、栩栩如生、秀氣別致,尤為罕見。</p><p class="ql-block"> 大宗祠、崇報祠建成后,祖先的修祠建堂精神之崇高,創(chuàng)業(yè)建祠之艱巨,一直為青陽胡氏子孫后代所敬仰。祖先的義舉和功德,光耀后人,給我們子孫后代帶來人丁興旺,事業(yè)宏達,人才層出不窮。因為風雨侵蝕和歷史滄桑,據(jù)歷史文獻記載已有七次較大的修建。由于年久失修,大宗祠、崇報祠前廳中廳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倒塌,現(xiàn)存胡氏大宗祠、崇報祠后廳,集雅堂。其它建筑都只留下廢墟遺址。</p> <p class="ql-block"> 青陽胡氏家族,明清時期在科舉考試上取得的功名有:進士7人,舉人9人,貢監(jiān)90人,例貢37人,任各地知縣(州)14人,縣丞5人,州判、府通判、知府及中央官署官員等8人,禮部儒士4人,由貢生出任國子監(jiān)學正、各地府縣教授、教諭、訓導、學正及八旗教習等共86人。</p> <p class="ql-block"> 據(jù)《湯溪縣志》記載,明清時代544年,湯溪出了12位進士,其中有7位屬青陽胡氏人。根據(jù)《康熙金華府志》的記載,湯溪境內共有15座科舉功名牌坊,其中有12座為青陽胡氏而立,青陽胡氏功名顯赫,其文教之盛可見一斑!所以史籍上有“湯溪縣巨族青陽胡氏”,故有“一胡二戴三劉四范五豐六?!敝Q。</p> <p class="ql-block"> 一樂堂村名原有中青陽、一樂堂、四面廳、松軒組成,明朝該村一儒士收徒教課,他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 之義,造一座廳堂,明朝大學士宋景濓給授課廳堂題一匾額曰:“一樂堂”,此后廳堂名演變成為現(xiàn)今的村名。其所蘊涵“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和尊師重教”的含義,素有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p><p class="ql-block"> 2019年1月行政村調整合并,一樂堂行政村由一樂堂、祥里、壩頭、東田四個自然村組成,現(xiàn)有農(nóng)戶409戶,1117人,主姓胡,都是青陽胡氏后裔。</p><p class="ql-block"> 1942年創(chuàng)辦湯溪中學,曾經(jīng)辦過小學,初中,維二中學(內設高中部),金華地區(qū)干部掃肓學校,集雅中學,集雅堂由明朝大學士宋濂表其門曰。是原湯溪縣的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青陽胡氏家譜文獻錄》記載:</p><p class="ql-block"> 舊載:祠堂正廳三間,安置龕格神主,陳設祭儀;中廳三間,子孫行禮;前照廳三間,旁立廚房,以便春秋祭祀。四圍磚封。照廳外基地一片,四圍亦磚封,前立祠門。墻外東南角有余地數(shù)丈。</p><p class="ql-block"> 大祠東南屬廉三府君之子銘七公集雅堂,東北屬銘四公積善堂,西南屬銘八公一樂堂,西北屬銘十七公松軒,皆廉一府君之子。陰陽兩宅,其規(guī)制皆定於地師胡復初,后忽成瞽目,留居於吳碓之后門,歲給米二石,麥二石,苧布、綿布各二疋,凡有不足贍之,以終其身,五世不衰。師,江西人。</p> <p class="ql-block">《青陽胡氏家譜文獻錄》記載:</p><p class="ql-block"> 按:祠宇規(guī)制不廣,因初遷青陽時,先造宗祠,次造住屋,其時族姓未繁,可安香火而止不再傳。族輒繁盛,馀基俱造房居住,故祠宇不復能恢擴。迄今各房析居他處。舊廬故室,一望禾黍。祠旁廢址侭多,以后如有賢達子孫,宜將宗祠兩旁基地各拼出三四丈,於寢室之旁,左右各創(chuàng)小祠一層,墻垣重圍其外。大門兩邊亦造屋兩間,一與管祠人居住,一安祭器廚灶等類。左為崇德祠,追祀族中孝弟節(jié)義之人,而附以歷代仕宦。右為報功祠,追祀有功於祠之人,而凡輸助祀產(chǎn)者附焉。如此,則風勸行而人心自奮,吾族可中興也。蓋從前祠內,原少勵后之法,而又加以隆慶年間之爭訟,遂致祀產(chǎn)蕩然,祖宗怨恫,有祭祀之名,無祭祀之實,人心離散,家運遂衰,此人事與氣數(shù)相倚也。故今日挽回之道,還須於根本之地用力。若果有賢子孫,事尚可為,誰謂人杰而地不復靈乎。</p><p class="ql-block"> 壬午仲春 十五世孫 煒 竊議</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大宗祠舊址屋基東西長度38.58米,南北長度:14米。建筑面積:541平方米?,F(xiàn)在留有后層:東西長度10.98米,南北長度:14米。建筑面積:154平方米。己倒塌建筑面積:387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崇報祠舊址屋基東西長度37.58米,后墻南北長度:16.9米、門廳南北長度:16.5米。崇報祠總面積:628平方米?,F(xiàn)在留有后層:東西長度9.48米,南北長度:折中16.85米。建筑面積:160平方米。己倒塌建筑面積:46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大宗祠、崇報祠總建筑面積:1169平方米,己倒塌建筑面積:855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宗祠是我們青陽胡氏宗族的重要文化遺產(chǎn),也是我們青陽胡氏宗親們家族發(fā)展的重要場所,是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征。在宗祠內,我們可以了解到自己宗族的歷史傳承、文化傳承以及道德倫理等方面的精髓,找到我們的根。為倡導崇賢敬祖,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為緬懷祖先,弘揚先祖創(chuàng)業(yè)精神,啟迪后輩;為使宗祠恢復當年雄偉風采,彰顯宗祠氣派。宗祠的重修恢復建筑與保護顯得尤為的重要。</p><p class="ql-block"> 富而溯源,思祖敬宗,是我們民族傳統(tǒng)之美德。重修宗祠,如之共緬圣祖,光大先輩之業(yè)績,以彰其德 ,美化人文環(huán)境,福延后代。子孫孝則祖祠興,祖祠興則親族榮。宗祠是青陽胡氏族人祭祖告天,垂教訓導之基地,是我們家族的歷史遺產(chǎn)和文化瑰寶。今逢盛世,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謴徒簦殉蔀樽迦说墓沧R與呼聲,更是我們子孫義不容辭的神圣擔當和榮耀使命?;謴徒ㄖ笞陟襞c崇報祠的倒塌部分,必須凝全體族人之心,聚全體族人之力,啟全體族人之智慧。</p> <p class="ql-block"> 如此大的工程造價投入,我們必須依靠青陽胡氏全體家族宗親、鄉(xiāng)賢、村民、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扒嚓柡洗笞陟糁亟ㄎ瘑T會”提出倡議:全體宗親、鄉(xiāng)賢,銘記先人功德,尊祖愛族,建言獻策,精誠團結,齊心協(xié)力,慷慨解囊,踴躍捐款,為我們青陽胡氏家族恢復建筑祠堂盡一份力、捐一份款。</p><p class="ql-block"> 恢復建祠,功德無量。胡氏后裔,人人有責。凝聚合力,讓我們共同一起努力完成恢復建祠大業(yè)。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齊,泰山移”。敬請全體宗親互相轉告,續(xù)薪助火,添磚加瓦。</p> <p class="ql-block"> “重建委員會”將給每位捐款人士,立芳名錄功德碑,并將編入《青陽胡氏家譜文獻錄》增刊,銘記在家族榮譽史冊內。讓我們的子孫后代為我們的家族而自豪,在造福子孫后代的同時留下您的一份功德,流芳百世,德昭后代!將來有一天您的后代尋根問祖就會發(fā)現(xiàn)有您的功德記載。</p> <p class="ql-block"> 殷切期待大家的參與,衷心感謝您的支持,歡迎全體宗親、鄉(xiāng)賢、村民將?;卮笞陟艨纯?,認祖歸宗,因為這里就是你們的根;有您的祖先,以免產(chǎn)生讓回來尋根的宗親無落腳之地而產(chǎn)生失落之感。</p> <p class="ql-block"> 為了守護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為了傳承青陽胡氏先祖文化的根系脈絡,為了保護祖先文物古跡,弘揚先祖文化的發(fā)展,需要您添磚加瓦,需要您留下一份功德、一份愛心和一份牽掛,就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培育青陽胡氏繁榮昌盛之花!</p><p class="ql-block"> 敬祝全體宗親、鄉(xiāng)賢、村民、各界人士:身體健康,家庭幸福,事業(yè)發(fā)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