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10日下午,跟隨孩子研學的腳步,第一次踏進“八女投江紀念館”,進一步深入了解牡丹江——這座平凡且英雄的小城。</p> <p class="ql-block">八女投江紀念館于2011年8月1日正式對外開館,展館建筑面積6885平方米,有5個基礎陳列展廳、一個臨時展廳、一個多功能廳?;娟惲邪ǎ喊伺督论E暨牡丹江抗日斗爭史實展、革命英烈事跡展、追尋城市的紅色記憶展、壯丹江古代歷史陳列展。</p> <p class="ql-block">展出文物2000余件,有語音導覽、環(huán)幕影院、電子翻書、魔幻墻、幻影成像等科技手段以及雕塑、繪畫、場景復原等藝術形式,展現(xiàn)了壯丹江地區(qū)的發(fā)展歷史,突出展示了以八女英雄事跡為代表的紅色歷史文化,使紀念館進入了省級一流展館行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樓序廳</b><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體雕塑及展示</span></p> <p class="ql-block">牡丹江是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四軍、第五軍的發(fā)祥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最后戰(zhàn)場。以八女英烈為代表的英雄兒女,用生命和熱血捍衛(wèi)了民族的尊嚴,在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史上,寫下了驚天地泣鬼神的不朽篇章。</p> <p class="ql-block">牡丹江是一方英雄輩出的熱土,在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有無數(shù)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為之奮斗、犧牲。早在二十世紀初,這里就成為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紅色通道,進步知識分子的宣傳陣地。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共兩黨又陷人一場新內戰(zhàn),雙方都把爭奪東北作為鞏固和建立各自政權的后方基地,在這場爭奪戰(zhàn)中,地緣優(yōu)勢的牡丹江地區(qū)成為中國共產黨開展建黨、建政、土改、剿匪,建立東北野戰(zhàn)軍跑兵學校、航空兵學校的重要戰(zhàn)略后方,為東北和全國的解放做出貢獻。新中國成立后,富有革命斗爭傳統(tǒng)的牡丹江人民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保家衛(wèi)國,建設美好家園,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譜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樓展廳 </b>八女投江事跡暨牡丹江抗日斗爭史實展</p><p class="ql-block">這個展覽詳細介紹了“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東北的歷史背景。1932年5月, 日軍占領了牡丹江地區(qū)。面對侵略, 中國人民奮起反抗,用血肉之軀筑起了新的長城。這場抗日斗爭持續(xù)了十四年之久,是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偉大篇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日寇鐵蹄下的牡丹江</span></p> <p class="ql-block">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fā)動了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者乘東北軍奉命不抵抗之機,大舉進犯,占據(jù)遼、吉,染指黑龍江。1932年5月侵占了牡丹江,開始了對牡丹江人民的瘋狂掠奪和野蠻的、慘無人道的法西斯統(tǒng)治。</p> <p class="ql-block">一九三二年五月,在東北抗日聯(lián)軍的領導下,牡丹江區(qū)域抗日烽火熊熊燃起。</p> <p class="ql-block">日本帝國主義侵占牡丹江后,極力推行殖民地的經濟統(tǒng)治政策,壟斷經濟,掠奪資源,尤其以黃金、木材、煤炭、土地為甚。在牡丹江地區(qū)修筑的鐵路主干是向東與朝鮮鐵路接軌,形成通往日本的最近運輸線,牡丹江地區(qū)大量的木材、糧食、煤炭等物資通過鐵路源源不斷地運往日本。這些從東北掠奪的財富不僅支撐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戰(zhàn)爭,而且也成為日本所謂“戰(zhàn)后經濟快速恢復”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經濟基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樓展廳</b>——八女投江事跡暨牡丹江抗日斗爭史第二展廳</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分;抗聯(lián)中的偉大女性——八女英烈壯歌</b></p> <p class="ql-block">1938年10月,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縣烏斯渾河,以冷云為首的東北抗日聯(lián)軍8 名女官兵,在指導員冷云率領下,與日偽軍展開激戰(zhàn)。她們主動吸引日偽軍火力,使部隊主力迅速擺脫敵人的攻擊,但卻被敵軍圍困河邊。在背水戰(zhàn)至彈盡的情況下,她們面對日偽軍逼降, 誓死不屈,毀掉槍支,挽臂涉入烏斯渾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高唱《國際歌》,集體沉江,壯烈殉國,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同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p> <p class="ql-block">她們分別是第2路軍第5軍婦女團的指導員冷云,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zhàn)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她們中年齡最大的冷云23 歲,最小的王惠民才13歲。八位女英雄只有指導員冷云曾留下唯一的照片,其他女戰(zhàn)士都沒有留下真實的照片,圖片是依據(jù)部分戰(zhàn)士和當?shù)孛癖姷拿枋鏊龅漠嬒?,以表人民對她們的紀念。</p> <p class="ql-block">八名女戰(zhàn)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她們年輕的生命,寫下“八女投江”的壯麗篇章,1986年9月 7 日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舉行“八女投江紀念碑”奠基典禮。時任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全國婦聯(lián)主席的康克清為工程奠基題詞:“八女英靈,永垂不朽!”。2009年9月 14 日,她們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位巾幗榜樣——英名永存</b></p> <p class="ql-block">巾幗英雄,彪炳史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部分:建立抗日根據(jù)地和游擊區(qū)</b></p><p class="ql-block">在十四年抗日斗爭中,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和地下黨組織在牡丹江地區(qū)建立了寧安八道河子、林口刁翎、東寧三岔口、穆樓下城子、方正、勃利下江地區(qū)等多處抗日根據(jù)地和游擊區(qū)。根據(jù)地的人民組織起反日會、婦女會、兒童團等,他們?yōu)榭谷瘴溲b提供了最大限度的物資、人力、資金的支持??谷詹筷犜诟鶕?jù)地進行整訓,有的還設有學校,進行文化教育、政治軍事訓練等。在牡丹江地區(qū)的抗日武裝,每一支部隊在建立之初都曾有這樣一塊根據(jù)地,這些遍布牡丹江地區(qū)的抗日根據(jù)地和游擊區(qū),為奪取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應有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以趙一曼、冷云為代表的抗聯(lián)中的偉大女性,再次彰顯了中華民族巾幗不讓須眉的傳統(tǒng)美德。</p> <p class="ql-block">抗聯(lián)將士的艱苦歲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偽時期傀儡皇帝溥儀的詔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聯(lián)入蘇整訓</span></p><p class="ql-block">1938年以來,日軍實施更加殘酷的“圍剿”,東北抗日聯(lián)軍傷亡慘重。東北黨組織根據(jù)當時的形勢,確立了保存實力、培養(yǎng)干部的方針, 各部隊轉移蘇聯(lián)遠東地區(qū)進行整訓,成立抗日聯(lián)軍教導旅。在蘇整訓的三年多時問里,教導旅多次派出小部隊返回東北進行敵情偵察和各種游擊活動。1945年8月參加蘇聯(lián)紅軍解放中國東北戰(zhàn)役,為最后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做出了重要貢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蘇聯(lián)紅軍出兵東北對日作戰(zhàn)</span></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蘇聯(lián)紅軍在4000多公里的戰(zhàn)線上,分別從后貝加爾、黑龍江沿岸和濱海地區(qū)越過中蘇、 中蒙邊界,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日本關東軍發(fā)動了突襲。蘇軍出動3個方面軍,包括11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軍、3個空軍集團軍、1個騎兵機械化集群和1個戰(zhàn)役集群,總兵力157.7 萬人,火炮、迫擊炮、飛機等對日宣戰(zhàn)。</p> <p class="ql-block">精通漢、俄、日三種語言的俄羅斯美麗姑娘——<b style="font-size:20px;">嘎麗婭,</b>跟隨小分隊執(zhí)行任務,深入敵軍進行談判卻慘遭殺害,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付出了年僅17歲的年輕生命,成為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一名非軍人女性和平使者。</p> <p class="ql-block">蘇聯(lián)紅軍的衣帽及裝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于中仁女兒于志新捐贈的俄聯(lián)邦紀念章證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示了俄羅斯和中方88旅老戰(zhàn)士為人類正義事業(yè)所作出的貢獻。</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部分:抗戰(zhàn)的最后勝利,英名永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牡丹江解放</b></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2日蘇聯(lián)紅軍攻克了密山、綏芬河等地后,于8月13日向牡丹江挺進、東線蘇軍257坦克旅在農民劉玉坤的引導下,全殲四道嶺子日軍,后在愛河車站遭遇日軍頑強阻擊。14日經過艱苦激戰(zhàn),蘇軍進抵鐵嶺河。16日凌晨東南線蘇軍65步兵師在第257和77坦克旅的配合下,成功地突破日軍防線,挺進牡丹江市區(qū)。東北線蘇軍22師從樺林強渡牡丹江,挺進市區(qū)。日本精銳的122師團、135師團、126師國全部被擊潰,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牡丹江市獲得了徹底解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抗戰(zhàn)的最后勝利</b></p><p class="ql-block">在十四年的抗日斗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英雄的吉東——牡丹江人民,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無數(shù)優(yōu)秀兒女英勇棲姓、涌現(xiàn)了許許多多光耀干秋的英人物和無名烈士,在這里為他們樹起永恒的豐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革命英烈紀念館</b><span style="font-size:20px;">——浩氣長存,牡丹江革命英烈事跡展</span></p><p class="ql-block">這里展示了牡丹江地區(qū)革命英烈的光輝事跡。他們用生命和熱血捍衛(wèi)了民族的尊嚴, 在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中寫下了不朽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馬列主義早期傳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戰(zhàn)勝黑暗,迎接黎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設家園,捍衛(wèi)和平</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樓展廳——追尋城市紅色記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現(xiàn)了牡丹江的紅色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分:黃花甸子的興旺歲月——清末民初的牡丹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殖民化城市的雛形——日寇統(tǒng)治時期的牡丹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鞏固的東北根據(jù)地——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牡丹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四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欣欣向榮的工業(yè)化新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牡丹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歷史博物館</b>——展現(xiàn)了牡丹江的古代文化</p><p class="ql-block">牡丹江的遠古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文化;早期鐵器時代;渤海文化;遼、金、元文化;明清時期與流人文化;地方民俗文化;范永貴個人捐贈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東盛國——渤海國,寧古塔遺址</span></p><p class="ql-block">博物館內還有寧古塔將軍駐地舊城遺址,這里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的保護對象。這里見證了歷史的變遷, 是了解牡丹江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牡丹江歷史文化悠久,獨特的地域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牡丹江的歷史在反映祖國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同時,也凸現(xiàn)了獨特的本地區(qū)歷史發(fā)展面貌。牡丹江流域的古代文化,在東北乃至東北亞地區(qū)的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這里,既可以一睹素慎古族的“楛矢石砮”,又可了解到挹婁、勿吉先民射獵、捕貂的身影,更可以領略到渤海人民創(chuàng)造出“海東盛國”的盛世輝煌;還可以傾心誦讀到寧古塔流人拓荒路上氣血的詩句。這里展出的各個時期各民族大量的珍貴歷史文物、民俗文物和遺跡史料,是我們引以為自豪的地方文化瑰寶。</p> <p class="ql-block">牡丹江市八女投江紀念館的建立,不僅填補了壯丹江市歷史文化傳承的空白,也為宣傳牡丹江,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牡丹江的紅色歷史文化、勃海文化、民俗文化、流人文化等搭建了一個平合,為接待中外參觀者,與部隊、學校等單位結成共建單位關系,成為牡丹江市重要的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八女投江紀念館、八女投江群雕和位于牡丹江畔鐵嶺河南山上的烈士陵園共同組成了牡丹江市經典的紅色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富饒寬廣的東北黑土地,山川秀美的牡丹江流域,勤勞質樸的牡丹江人民,上千年的歷史文化瑰寶。牡丹江的今天是無數(shù)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生長在牡丹江的溫暖懷抱里,我們深為牡丹江輝煌的過去感到驕傲和自豪,為牡丹江今天的蓬勃發(fā)展加油鼓勁;為牡丹江的燦爛明天祝福歌唱!英烈光輝光耀千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