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征文】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的高考故事

小平

<p class="ql-block">美篇名:小平</p><p class="ql-block">美篇號:52485776</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的高考前后故事</p><p class="ql-block">1977年,中國大地復蘇,萬象更新,自“文革”后中斷了十年的高考恢復了。47年后回望,那一刻定格為意味深長的起點。它改寫了無數人的命運,亦成為一個國家與時代的拐點?!捌咂咂甙思墶保粋€群體的特殊稱號,亦是一個時代的記憶。</p><p class="ql-block">2024祥龍已攜舊歲的福運漸漸遠去,2025瑞蛇迎著新年的祥瑞悄然而至。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刻,我的思緒不禁飄回到1978年,那個鑲嵌著特殊印記的年份。</p><p class="ql-block">1978年,春節(jié)的喜慶氛圍似乎比往昔更加濃郁。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紅紅的春聯寫滿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這看似尋常的新春景象背后,一場改變無數人命運的大事正在悄然展開。就像在那闔家圍爐的溫馨時刻,一縷希望在爐火的映照下在青年們的心中悄悄燃起。</p><p class="ql-block">那時,高考的重啟如同春雷乍響。無數像我這般年輕的追夢人,懷著對知識的渴望,帶著青春的懵懂與無畏,踏上那充滿未知的高考之途。這不僅是一場知識的考試,更是一次青春的大考,其中的甜酸苦辣,恰似一幅畫卷,在歲月的長河中徐徐展開。</p><p class="ql-block">今年也正值恢復高考和我們入學四十七周年,特整理本人上大學前后的老照片,以美篇形式,圖文并茂地記錄下入學前后點點滴滴經歷,讓我在這新春的氛圍里,一起重回那青春的戰(zhàn)場,感受那個特殊時期的熱血與激情,也算自己人生青春經歷的一段難忘的回顧吧。</p><p class="ql-block">回眸青春,致敬青春。</p> <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國家三年自然災害和十年“文革”特殊時期中度過的。</p><p class="ql-block">1973年7月我從桂林三中高中畢業(yè),在城里待分配了幾個月。當年11月,剛剛年滿17歲的我,響應國家的號召,與三位本校高中同年級的男同學,帶著簡單行囊和幾本書籍(包括英語課本)坐上解放牌卡車,來到離桂林市中心二十公里的靈川定江公社赤江大隊,然后再背著行囊步行三公里到了長蛇嶺腳下的謝東村插隊落戶。</p> <p class="ql-block">謝東村村頭小牌坊</p> <p class="ql-block">到村里第二天就開始跟著農民干起了農活,那時還實行生產隊集體制,每天由隊長分派任務。我們開始啥都不會,干活又慢,不少挨村民說。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慢慢地學會了插秧種田,挑糞施肥,耘田,收稻谷,曬谷子,開荒種菜,打廣石燒石灰,進城賣菜,養(yǎng)豬等等農活。隊長每天清晨分配啥農活都去干,村民們也開始從心底接納我們幾位知青。就這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辛苦出工,干活掙公分,年底分紅,分值才0.19元/10分/天,買完來年口糧,所剩無幾,度日如年,沒有啥盼頭,在農村一待就是快兩年時間,除了過春節(jié)回桂林休息幾天,平日幾乎都在村里辛苦干活,一年出工日達300多天,沒有星期天。</p> <p class="ql-block">謝東村頭有一條小溪流過,小溪旁有一小水井,全村上百口人喝水都靠此井,我們每天要往返百米挑水。</p> <p class="ql-block">當年村民大都居住這種泥磚房。</p> <p class="ql-block">曾經居住近兩年的木屋,如今早已崩塌了。</p><p class="ql-block">1975年中期,終于見到回城曙光,同時下來的知青被推薦上大學,城里很多大中型國企也開始從知青中招收工人??墒峭扑]上大學輪不到我這沒有背景的人,唯一指望就是招工,又幾次因體驗視力不合格被退回,看著身邊一同來的幾個插友都陸續(xù)離開,心里好沮喪和著急。</p> <p class="ql-block">一直到1975年12月,才歷經周折,被父母工作的單位——廣西師大特殊照顧抽調回城。在入職培訓學習時,領導安排我念報紙(我的普通話很一般,帶濃濃的桂林方言腔),可沒想到,在分配具體崗位時,我幸運地被安排到堯山分部廣播站,擔任廣播員和電影放映員。堯山分部雖然離市區(qū)遠一點,交通不便,但比起其他同時進來的分配到搞后勤,我要走運多了,所以有時機會就在你不經意間產生。廣播站每天的工作就是負責早中晚,課間操/午休結束廣播的播出,再經常組織學生寫寫稿件,自己錄音播出,工作倒也輕松,就是每天清晨要早起,那時的擴音機都是電子管,需要預熱,特別是冬天,預熱時間要更長些,否則就很容易燒壞電子管 了。三年的廣播工作養(yǎng)成了早起的習慣,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改變這一生活節(jié)奏。</p><p class="ql-block">圖為身著工作服(在當年很時髦啦)在校園花壇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9日偉人去世了,上面指示一切文藝活動,電影停止。每天的廣播也就是放“東方紅”“國際歌”歌曲,天天反復播放,我每天的工作就很簡單輕松了,這樣的情況持續(xù)了大約三個月。</p><p class="ql-block">那時自己年輕,好學,熱情高,精力旺盛,除了廣播放映,還抽空跟其他工友學習其它業(yè)務知識,如電工,水工,印刷教材,遇上緊急情況,經常頂替協助其他工友,完成相應工作。由于自己工作表現好,參加工作連續(xù)幾年都獲評為廣西師院的先進工作者,當榮幸與眾多獲獎領導老師前輩和同事一起坐在本部大禮堂接受院領導頒獎時,心中充滿了自豪。</p><p class="ql-block">像我這樣,在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里,干著看來很輕松的工作,每月按時領月薪26元工資,每年跟老師學生一樣,還有兩個寒暑假休息,心里真是很滿足了。本以為回城工作穩(wěn)定,生活很好啦,生活就這樣年復一年繼續(xù)下去就心滿意足了。</p> <p class="ql-block">回城工作后,與當年高中同學在桂林合影留念。(1977年)</p> <p class="ql-block">廣西師范大學(王城校區(qū))大禮堂</p><p class="ql-block">說是大學的廣播站,其實就我一個人,工作居住都在一個屋里。工作基本都是自學自干,除了放廣播,還要負責每周一次的電影放映,放電影是技術活,需要懂機械,電子,光學等知識和操作技能,且需要持證上崗,就跟上機學習,不斷實踐,工作半年后就去桂林電影公司參加了一周的理論學習和上機操作,順利地考取了初級電影放映資格證。</p><p class="ql-block">放電影看起來很輕松,真正干起來,也很辛苦,分部沒有電影院,晴天就在大門口露天草坪上,雨天就在體育系風雨球館里放映。一個人負責布線,架機,掛銀幕,單機放映換片要求時間不超過一分鐘,遇上片子折斷,還要快速用膠水連接上,有時候手忙腳亂,也出過差錯,有次放《龍梅與玉榮》,放過的片子忘記倒片,放出來影像倒過來了,弄得觀眾哄堂大笑。還有一次,遇上大風天氣,銀幕架被大風吹倒,放映中斷,可觀眾都不愿離去(我們分部在郊區(qū),是方圓十里的唯一每周放電影的地方,附近村民打著火把步行十里路趕來看),等風稍停息,我又叫幾個年輕力壯的同學過來幫助重新支好銀幕,繼續(xù)放映,兩個小時下來也挺累的,看著師生員工和村民開心觀影,我也好開心。</p><p class="ql-block">文革后期,學院還經常組織校外社教,我們放映組就要開著解放牌大卡車(設備多,那時沒有柳微這樣的輕型車),帶著影片一路顛簸幾十或上百公里,去桂林周邊縣鄉(xiāng)鎮(zhèn)村--社教點,進行慰問,那時鄉(xiāng)下唯一的文娛活動就是露天電影了,引來四面八方的村民都來看,好熱鬧。有的片子不知放過多少遍了,內容至今記憶猶新。比如《上甘嶺》電影的主題曲中穿插了不少桂林山水的畫面。</p><p class="ql-block">遇上王城本部廣播站缺人手,經常周末回城休息,晚上還要到本部大禮堂幫助一起放電影(本部大禮堂是雙機放映,中間不間斷,必須有兩人分別操作兩臺放映機),當時看電影是憑票的,看著外面多少人想方設法入場,就想起小時候自己同樣,那焦慮不安想方設法進去看電影的心情,如今自己能自由出入大禮堂,且為大家放電影了,心中優(yōu)越感油然而生,當然見到熟人也會想辦法拉進大禮堂,也滿足一下自己虛榮心,哈哈??</p> <p class="ql-block">廣西電影機械廠生產的16毫米電影放映機。如今這些老放映機早已被先進的數碼放映機所淘汰了,后者操作更簡單,更輕松,這些老式放映機也只能在博物館,古舊玩店里看到了。</p> <p class="ql-block">甘肅光學儀器廠生產的35毫米電影放映機,當年使用最多的電影放映座機。</p> <p class="ql-block">1976年10月隨著“四人幫”倒臺,文革”結束之后,各項工作慢慢回歸正軌。</p><p class="ql-block">1977年鄧小平同志再度出山主持工作。他悲慟人才流失之重,嘆息人才斷層之深,隨即重啟人才培養(yǎng)和選拔新制度。1977年10月21號,《人民日報》等國內各大媒體公布了國務院恢復高考的消息,將于一個月后舉行高考,以統一考試、擇優(yōu)錄取的方式選拔人才上大學。一時間,無數有志青年激動不已,在我心中珍藏多年的夙愿,眼下就可實現。</p> <p class="ql-block">當時身處大學校園,又從事廣播工作的我,第一時間就得知要恢復高考的消息,但離開學校五年了,文化知識幾乎自己深感自己的知識水平,雖然高中畢業(yè),但文革期間很多小學中學的功課,要么沒學,要么全忘光。這可怎么考?是否參加高考自己糾結了一陣,在父母和工友的鼓勵下,隨大流還是報名參加1977年底的第一次高考。從得知恢復高考通知到確定的高考日期不足兩個月了,怎么復習,太久沒系統學習了,心里一點底都沒有,感覺數理化基本忘記了,就稀里糊涂地報考文科專業(yè),且填報的自愿也很隨意,也許在師院生活工作太久了,就想出去外面看看,就都報外省的大學。沒有充分準備和壓力,心想就重在參與吧,好歹自己還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就這樣邊工作邊復習,復習資料還沒看完,就去參加高考了,結果自然可知,特別是數學,很簡單的有理數題都不會做,三天的首次高考就這樣過去了。</p><p class="ql-block">1978年春節(jié)一過,看著身邊同事和發(fā)小陸續(xù)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且不少是畢業(yè)又下鄉(xiāng)插隊的初中畢業(yè)生,特別是剛剛談的初戀女友,也很順利地考上廣西大學化工系,一下讓我清醒不少,原來高考夢想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的。</p><p class="ql-block">在親友們的鼓勵下,我決定繼續(xù)參加1978年7月份的高考??紤]到自己的長處,揚長避短,就調整報考外語類。上初高中時,班主任就是英語老師,潛移默化,對我的影響很大,我還是英語課代表,英語成績還行。下農村時,行李中我還夾帶了幾本英語書,雖然后來天天干農活太累,也沒有多少心思好好再學習,可自信英語基礎還在,自己那怕權當再博一次,也是難得的機遇。心中有了夢想,就要有行動。</p><p class="ql-block">上圖為原廣西師院堯山分部外語師訓班教室(現為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教室)。</p> <p class="ql-block">當年備考學習資源匱乏,只能依靠向學校老師借閱或者與其他有教材的考生互相傳閱的方式來獲取知識。</p><p class="ql-block">更沒有現在這么豐富的輔導資料,沒有大量的習題集、模擬試卷等。平時主要依靠自己整理筆記、做課本后的練習題來鞏固知識。</p> <p class="ql-block">白天工作結束后,晚上才是寶貴的學習時間,每天能用于學習的時間也可能只有兩三個小時甚至更少。</p><p class="ql-block">還要克服身體上的疲勞,白天工作讓人疲憊不堪,再投入到高強度的學習中,自己不斷給自己打氣,增強學習的毅力。高考前,跟分部領導請了三天的假,找人頂替了工作,提前一天回到市區(qū)疊彩大院的父母家 ,晚上母親做了我最愛吃的甜酸排骨,飯后父親拉我到書房,最后叮囑考試的注意事項。</p><p class="ql-block">1978年7月全國高考那幾天正值桂林酷熱期,考點在桂林九中,離家就兩公里吧。一早起來就步行前往,途中走到王城正陽門下,抬頭看了一眼城門上的“三元及第”,給自己內心打打氣,再穿過正陽門,走進了第二飲食甜品店(前身原來是初中同學家開的“翁記甜品店”),買了兩個香甜酥脆可口的甜油香和豆?jié){下肚,精神抖擻地走進了九中校園。</p><p class="ql-block">1978年廣西高考的時間安排如下:</p><p class="ql-block">7月20日:上午考政治,下午考歷史。</p><p class="ql-block">7月21日:上午考數學,下午考地理。</p><p class="ql-block">7月22日:上午考語文,下午考外語。</p><p class="ql-block">7月23日:上午英語口試。</p><p class="ql-block">按時進入考場之后,發(fā)現考場里面好多空座位,以為是不少人放棄考試了,后來才知道為防止作弊,考場座位特意安排隔排就坐,一個教室不到二十位考生。心情安定下來,開始認真做題。</p><p class="ql-block">按現在的高考水平,當年的高考試題,還真不是那么難,但那個年代,試題還真不容易做。對我來說最艱難的是數學,題目雖然主要是初中或小學的數學知識,但由于多年沒有看數學書了,很簡單的題目也答不上來。語文考試,作文題是《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要求縮寫成一篇500—600字的短文,在那個政治至上的年代,這樣作文還是很好寫的,但我的語文還是考得不理想。入學后聽招生老師說,按理說,你大學中文系老師的兒子,語文應該考得很好才是。數學考得更差了(好在那年考外語的,數學分數不計入總分),其它主科英語,政治,副科歷史,地理都還行吧,天天聽新聞關心國內外大事對政治題得分不少,把總分拉了上來,超過錄取線不少。我就這樣誤打誤撞地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考試。</p><p class="ql-block">三天半的考試順利結束,第二天就返回堯山分部,按部就班地繼續(xù)我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上圖為桂林王城正陽門</p><p class="ql-block">我至今還記得,78年夏高考結束后約兩個月,九月初的一天上午,我正在準備中午的廣播時,樓下傳達室值班員大聲叫我的名字,說有你的郵件。我急忙下樓接過郵件打開一看,信封是廣西師院(現廣西師范大學),急忙打開一看是大學錄取通知書,這下好激動啊,我真的考上大學了,第一時間就將消息告知親朋好友,大家都為我高興。</p><p class="ql-block">1978年7月的高考,全國610萬人報考,錄取40.6萬人,錄取率為6%,我真非常有幸地成為其中一員。</p><p class="ql-block">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更待何時?自己用汗水詮釋了青春,用拼搏創(chuàng)造了奇跡。</p> <p class="ql-block">上大學離別之際,與當年工友在校園里合影留念(1978年)</p><p class="ql-block">右一為電工<u>王強</u>,恢復高考考上了廣西師院(現廣西師大)物理系,畢業(yè)后留校任教,后考取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博士,任廣西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書記,教授。</p> <p class="ql-block">上大學離別之際,與當年工友在校園里合影留念(1978年)</p> <p class="ql-block">時光如梭,從1977年冬天第一次參加高考未果,1978年夏天第二次順利被錄取,踏進大學校門到今天,不知不覺已快四十七年了。四十七年彈指一揮間,想起當年,作為“文革”后恢復高考公開招錄的第二批大學生,我是十分幸運的,而且還有一個特殊的稱號:“七八級”大學生?;仡櫘斈?,思緒澎湃,浮想聯翩。高考,是改變命運的大門,是飛上枝頭做鳳凰的翅膀。我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人,成功把握住了高考這一良機,脫穎而出,把握住自己的命運。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只有不斷學習提升自身能力與水平,才能牢牢掌握機會,魚躍龍門,改寫人生。</p> <p class="ql-block">經歷了人生最重要一場考試,1978年10月躊躇滿志地步入廣西師大三里店分部(外語系、中文系、體育系、生物系),從此翻開了人生新的一頁。</p><p class="ql-block">身著綠色軍裝(在當年相當時髦了)進入大學,我并沒有太多的激動,就好像從一個熟悉的校園搬到另一同樣熟悉的校園,從職工單身宿舍搬入了學生集體宿舍而已。</p><p class="ql-block">記得入學報到后,年級輔導員甘老師就組織我們桂林的同學參與接待外地新同學工作,跑汽車站,火車站,帶同學去飯?zhí)?,看教室,熟悉周圍環(huán)境,介紹學校情況,很多同學開始都以為那個總穿工人工作服的瘦高個是年輕老師或接待的工友吧,到正式開學看見坐在同一教室,睡在同一宿舍,才知道大家彼此都是同學。也許是見我熟悉情況或做事熱心,開學不久系里就安排我為七八級三班的班長。</p> <p class="ql-block">上圖為入學時廣西師院(現廣西師大)外語系七八級三班師生合影。</p><p class="ql-block">廣西師大外語系78級共100名同學,從廣西各地匯集于桂林三里店的學堂:有剛洗凈泥腿的下鄉(xiāng)知青,有穿工作服的工人,有退伍軍人,有基層干部和中學教師,還有應屆高中畢業(yè)生,呈現“兩多兩少”和年齡懸殊的三大特點:歷屆的多,應屆的少;男生少(只有33人),女生多;年紀最大的27歲,最小的16歲,從此大家同窗,開啟了為期四年的大學學習生活。</p> <p class="ql-block">進入大學,緊張的學習生活便如洶涌的潮水撲面而來。</p><p class="ql-block">清晨,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穿透晨霧,校園里的高音喇叭就響起了此起彼伏的起床喇叭聲。大家手忙腳亂地穿衣洗漱,出去運動場鍛煉身體,早餐后就匆匆奔赴教室。課堂上,老師們滔滔不絕地講授著知識的精髓,同學們的眼睛緊緊盯著黑板,手中的筆不停地記錄著重點內容,生怕遺漏任何一點。</p><p class="ql-block">課間休息的十分鐘也變得十分寶貴,有的同學在教室里互相討論剛剛課上的難題,思維的火花在激烈的碰撞中綻放;有的則抓緊時間到走廊上舒展一下身體,為下一節(jié)課養(yǎng)精蓄銳。</p><p class="ql-block">午后,圖書館成為最熱鬧的地方。一排排書架間,大家都在埋頭尋找自己需要的書籍資料。找到座位后,周圍是一片靜謐,只有書頁翻動的沙沙聲和偶爾的低聲咳嗽。每個人都在知識的海洋里奮力遨游,試圖消化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yè)書籍。</p><p class="ql-block">晚上,自習室的燈光亮到很晚?;氐剿奚?,簡單洗漱后,還有人會打著手電筒在被窩里繼續(xù)看書復習。緊張的四年學習生活就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役,每一個人都在奮勇前行。</p> <p class="ql-block">自習時間</p> <p class="ql-block">與美國外教麥克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學們在一起大教室臺階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課余時間年級籃球隊在訓練</p> <p class="ql-block">參加學院運動會110米跨欄比賽</p> <p class="ql-block">拔河比賽</p> <p class="ql-block">宿舍里用餐</p> <p class="ql-block">外語系學生會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班同學在大學畢業(yè)前分別時的贈言</p> <p class="ql-block">憶往昔,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p><p class="ql-block">那是一個用“春天”形容的年代,萬木復蘇,生機勃勃,百花齊放,姹紫嫣紅,百廢待舉,時不我待?!鞍驯?#x27;四人幫'造成損失的時間搶回來”——這句當年的流行口號發(fā)自億萬人的心底,大學生尤甚。剛剛經歷過高等教育的十年真空期,大家都很感恩和珍惜時代賜予我們的讀書機會。每天清晨,運動場邊,樹蔭下,小路上,都徘徊著讀書背英語的同學。然后就是進教室,搶占圖書館。入夜,教室、圖書館、自習室燈火通明,人滿為患。<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年同窗,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活動,一起看電影,一起逛桂林,生活在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度過了人生最純真、最浪漫的時光,這是一種緣分,一種情懷!</span></p><p class="ql-block">1982年7月我們七八級同學圓滿結束四年大學生活,離別前,與學校領導和老師在王城校區(qū)大門口前合影留念。從此各奔東西,開啟新的生活,每次看到這張照片,就會想起大學時光。</p> <p class="ql-block">回首47年前的青春往事,如今年近古稀之年,為曾經參加高考的我而感到非常幸運,高考改變了我的人生,自己努力過、拼搏過、嘗試過,就會今生無悔!沒有失敗和挫折,就不會有成功。厚德載物,天道酬勤。</p><p class="ql-block">有人說,青春是一首歌,回蕩著愉快、美好的旋律。有人說青春是一幅畫,飽含著綺麗、浪漫的色彩。我說,青春是一團火,燃燒著奮斗的激情,詮釋著人生的價值。</p><p class="ql-block"> 李建軍 </p><p class="ql-block">2025.1.15于廣西南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