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漫談津派玉雕】(二)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津派玉雕的印跡史痕》</b>(下)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王佩翔 </b> </p><p class="ql-block"> <b>《琢磨》全書共分七個單元,分別以風云滄桑、藝術品質、歷史高峰、文脈光點、實踐感悟、薪火相傳、精品集萃為題,完整,立體,真切地展現(xiàn)了“津派玉雕”成長演進的全過程。而且層層遞進,使讀者隨著他的發(fā)展脈絡激蕩起心靈博動的共振。我特別注意到“歷史高峰”和“文脈光點”的章節(jié)中記述著新中國成立以后至上世紀八 九十年代,天津玉雕在發(fā)展中欣逢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玉雕生產在規(guī)模、質量、設備、銷售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歷史巔峰,本來悄無聲息的“天津玉雕”橫空出世,在國內評比中嶄露頭角,頻頻獲獎,進入了與北京、上海、揚州比肩的“中國四大玉雕重鎮(zhèn)”。也正是那個時期,天津新中國玉雕第二代傳人,在前輩的傳、幫、帶中成長出一批中堅力量。這正是津派玉雕綻放春暉的一段光榮歷史。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i>《琢磨》一書及目錄</i></p> <p class="ql-block"><i>津門玉雕老藝人的傳、幫、帶</i></p> <p class="ql-block"><i>津門第二代玉雕藝人成長為傳承中堅力量</i></p> <p class="ql-block"><b> 九十年代末,由于經濟體制和運營方式的轉變,由玉雕匠人們創(chuàng)建的各種民營作坊取代了過去工廠化的管理,當年的“中堅力量”或沉潛于民間巷陌,或南下北游 離津改道。他們雖然可以靈活經營 放手創(chuàng)作了,卻也感到缺了些什么。善于低調行事的玉雕大師們埋頭創(chuàng)作, 悄然賺錢,卻似乎讓人看不到“津派玉雕”的一個整體形象。令人琢磨不透了。然而,《琢磨》一書的問世,如劃過一道陽光,又讓我們了解到“津派”玉人依然在默默地探索著,進步著,只是變換了生存方式。他們靠著自己的實力創(chuàng)建起自己的工作室,秉承著津雕的風格 創(chuàng)造著新品,培養(yǎng)著新人。這其中令人欣喜的是,天津薊州疊層石雕近年以其獨特的魅力躋身于玉石雕刻的優(yōu)勝行列。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i>企業(yè)改制后流散的雕刻藝人分別以個體形式建起了自己的工作室或有限公司,繼續(xù)傳承著津派玉雕的傳統(tǒng)技藝。</i></p> <p class="ql-block"><b>薊州的疊層石,形成于距今8至18億年元古界中晚期,它雖不屬于玉材,但其巖石色彩豐富,勢相交錯鮮明,呈現(xiàn)出絢麗斑斕的特點,極適于藝術品的雕刻。自上世紀80年代得以研究和開發(fā)應用。在諸位雕刻大師的巧妙設計和精雕細刻中佳作頻出,成為天津獨有的雕刻新品和代表天津藝術的“國禮”奇葩。同時我們特有的自產石材也給津派玉雕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琢磨》一書確實給了我們許多不曾知道也不曾琢磨過的知識和故事。粗略閱過恐說不到點兒上,也未諳個中滋味。我掩卷遐思:近幾十年來,在提及“天津文化”之時,人們可以想到天津小吃的“三絕”(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兒炸糕),可以提到天津的年畫兒和泥人兒,還可以闊談天津的風箏、磚雕、木刻和地毯,唯獨想不起天津的玉雕。其實,玉文化也是“天津文化”的一個部分,也是天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往往不被人們想起。我想,《琢磨》一書的問世也具有為“津派玉雕”起著“鼓與呼”的作用吧。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i>曾經的“中國玉雕四大重鎮(zhèn)”,天津占有一席之地。</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本土文化的宣傳靠我們自己,從《琢磨》一書中發(fā)現(xiàn),我們天津有與京、滬、揚并列“中國四大玉雕重鎮(zhèn)”的昨天,我們有一支名家薈萃的玉雕大師隊伍和一批承前啟后的年輕工匠,我們還有得天獨厚且蘊藏豐裕的薊州上元疊層石資源,這都是我們進一步弘揚和發(fā)展“津派玉雕”的優(yōu)勢。這些也都值得我們的業(yè)界和我們的有關方面好好琢磨琢磨吧。 </b></p><p class="ql-block"><b> 讀罷《琢磨》還似意猶未盡,提到玉器應該還需有民間收藏一塊,和市場動態(tài)一塊,這在天津“大碼頭”上也能占據津派玉雕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書中雖未涉及但也瑕不掩瑜。他在總結了津派玉雕發(fā)展歷程的忠實記述的同時也詮釋并弘揚了天津玉雕界的“工匠精神”,還讓我們看到了重振津派玉雕藝術的希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i>感謝您的欣賞并希望您關注后續(xù)文章。</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