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文的上篇聊了門神的"祖師爺"神荼和郁壘,中篇聊了"天下第一門神"秦瓊,今天寫下篇,聊聊"天下第二門神"尉遲恭。</p> <p class="ql-block">在《隋唐演義》等文學(xué)作品中,尉遲恭的形象被形容為:身高過丈,魁梧異常,面如鍋底,恰似"煙熏的太歲、火燎的金剛"。喜歡穿黑色的盔甲,騎一匹烏騅馬,被稱為"黑袍將軍"、"黑甲戰(zhàn)神"。</p> <p class="ql-block">傳統(tǒng)相聲《賣布頭》中形容黑布怎么那么黑時,有這樣的詞:“他東山燒過炭、西山挖過煤,亞賽那唐朝的黑敬德了呀”。儼然把尉遲恭當(dāng)做黑色的標(biāo)桿了。</p> <p class="ql-block">其實歷史上真實的尉遲敬德,和正常人一樣,并不是"黑炭頭"、"大老黑"。讓我們先了解一下真實的他,再說說被藝術(shù)化的他吧。</p> <p class="ql-block">尉遲恭(尉:多音字,此處念玉,尉遲為復(fù)姓。原名尉遲融,公元620年他兵敗歸唐后,被李世民賜名為尉遲恭),字敬德(公元585-658年)。朔州善陽(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州區(qū))人。隋末唐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p> <p class="ql-block">尉遲恭并不是大老粗,而是個文武雙全之人。他在隋朝擔(dān)任過"朝散大夫",這是一個文官的職務(wù)、從五品(中唐時白居易也擔(dān)任過此官職)。但這個官只領(lǐng)取相對品級的待遇和俸祿,沒有相應(yīng)的實權(quán)。尉遲恭覺得太無聊,后來干脆辭官不做了。</p> <p class="ql-block">隋朝末期天下大亂,群雄競起,反抗隋朝。有個劉武周在山西朔州起兵抗隋,自稱皇帝,年號天興,招兵買馬,"軍無蓄積,虜掠為資",席卷山西。</p> <p class="ql-block">懷有抱負(fù)的尉遲恭于公元617年投軍劉武周,擔(dān)任偏將。620年秦王李世民與劉武周在美良川展開大戰(zhàn),秦瓊用計戰(zhàn)敗尉遲恭,尉遲恭歸順唐朝。李世民厚待并重用尉遲恭,從此尉遲恭忠誠地跟從李世民,沖鋒陷陣、屢立戰(zhàn)功。</p> <p class="ql-block">尉遲恭曾四次救過李世民的性命,尤其是在"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恭的表現(xiàn)更為突出。</p> <p class="ql-block">"玄武門之變"是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爭奪皇位之戰(zhàn)。其中,尉遲恭是策劃者之一,他力主"先發(fā)制人"。在戰(zhàn)斗開始時,李世民搶先動手、射殺了李建成。兇狠的李元吉策馬追來,欲殺李世民。李世民騎的馬突然被絆倒,李元吉趕到,用弓弦勒住李世民的脖子,李世民命懸一線。幸虧粗中有細(xì)的尉遲恭及時趕來,大喝一聲,嚇得李元吉上馬逃跑,尉遲恭追上去一箭射死李元吉,救下李世民一命。</p> <p class="ql-block">尉遲恭因在玄武門之變中立了大功,貞觀元年(627年)被授右武侯大將軍、被封為吳國公,后來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靠前。</p> <p class="ql-block">貞觀十一年(637年)尉遲恭奉命監(jiān)修河南洛陽老君山(李唐認(rèn)為道教始祖老子是他們的祖先),事成之后,尉遲恭被拜為上柱國、進(jìn)封鄂國公。</p> <p class="ql-block">貞觀十八年(644年)至十九年(645年),尉遲恭隨李世民東征高麗。</p><p class="ql-block">顯慶(李世民之子李治的年號)三年(658年)尉遲恭于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歲。他死后,溢號忠武,陪葬昭陵。</p> <p class="ql-block">在他的故鄉(xiāng)山西朔州,有紀(jì)念他的"尉遲敬德廟",祭奠、瞻仰英雄的游客絡(luò)繹不絕。</p> <p class="ql-block">尉遲恭的軍事成就很大,他的忠誠勇猛、富有正義感深受老百姓喜愛,他的形象除了被尊為驅(qū)鬼避邪、祈福求安的門神之外,不僅在眾多的文學(xué)作品中出現(xiàn),還在繪畫、雕塑等藝術(shù)形式中得到廣泛的表現(xiàn)。</p> <p class="ql-block">有些地區(qū),人們還會舉辦與他相關(guān)的民俗活動,如祭祀、舞獅等,以紀(jì)念他的英雄事跡,他在民間信仰中有著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小說《隋唐英雄》、《說唐》等書中,描述了尉遲恭的另一種形象,說他是打鐵出身、面似黑炭、性烈如火等。還講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如說他"日搶三關(guān)、夜奪八寨"、"單鞭奪槊"、"三鞭換兩锏"等等。</p> <p class="ql-block">根據(jù)這些書籍,各地區(qū)創(chuàng)作演出了很多有關(guān)尉遲恭的戲劇,如京劇《美良川》(尉遲恭歸唐)、《白良關(guān)》(又叫父子會,尉遲恭認(rèn)失散的兒子)、《御果園》(尉遲恭救李世民)、《斬白袍》(尉遲恭救薛仁貴)和《敬德裝瘋》(尉遲恭為避禍裝瘋)等。</p> <p class="ql-block">在尉遲恭的故鄉(xiāng)山西朔州,有個劇種叫"大秧歌",近年創(chuàng)作排練了《尉遲恭》,演出效果極好,深受大眾喜愛。</p> <p class="ql-block">以下有幾點說明:</p><p class="ql-block">一.關(guān)于尉遲恭使用的武器,據(jù)《新唐書》記載,他使用的是馬槊(關(guān)于馬槊,中篇已介紹過);而在《隋唐演義》中,說他使用的是單鞭;在門神的形象中,為了增加他的威懾力,有時會配上長柄的大刀或斧頭。</p> <p class="ql-block">二.關(guān)于尉遲恭與秦瓊"三鞭換兩锏的故事,在正史中沒有記載,此故事純屬文學(xué)加工和藝術(shù)創(chuàng)作。</p> <p class="ql-block">三.關(guān)于尉遲恭歸唐之事。公元620年,在美良川大戰(zhàn)中,秦瓊等設(shè)計戰(zhàn)敗了劉武周部隊,尉遲恭在唐將李道宗的勸說下,歸順了李世民。尉遲恭與秦瓊并沒有單打獨斗,而是雙方部隊在做戰(zhàn)。</p> <p class="ql-block">以上就是尉遲恭歷史上的真實情況和文學(xué)藝術(shù)的虛構(gòu)形象,但無論哪種形象,都深受人們的喜愛和崇敬。因此,他被稱為"天下第二門神"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摹3θ找媾R近了,讓我們準(zhǔn)備請一對好門神,貼在大門上吧。</p> <p class="ql-block">《聊聊門神》的上、中、下三篇草草寫完,其中肯定會有不準(zhǔn)確之處,敬請美友們讀后給予指正,謝謝觀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