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周總理,我向您訴說</b></p><p class="ql-block"> 張崇發(fā)</p><p class="ql-block"> 敬愛的周總理,今天是您的仙逝49周年紀念日。</p><p class="ql-block"> 1976年的1月8日,您離開了全中國人民、離開了全世界人民。這一天,中國為您哭泣,世界為您哭泣,中國人民為失去一位憂國憂民、鞠躬盡瘁的好總理而悲哀,世界人民為失去一位抑強扶弱、呼喚和平的外交家而嘆息。</p><p class="ql-block"> 那天,作為一個普通的軍隊干部,聽到您病逝的噩耗,我的心馬上就碎了。</p><p class="ql-block"> 因為,1974年在您的政治生涯再一次遇到危機的時候,我作為葉劍英副主席手下的一名工作人員,曾經(jīng)親自處理過您批給我們的函件,親眼看見過您一件又一件的批示,親身體會過您日理萬機、一絲不茍,以身作則的偉人風范。</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的4月3日,北京各大報都在頭版頭條刊登了毛主席接見外賓的大幅照片。北京軍區(qū)后勤部招待所接到當日的《解放軍報》后,發(fā)現(xiàn)有8張報紙的2、3版是白頁,一個字也沒印上。他們便將這8張報紙寄給了黨中央,并寫了一封信,對《解放軍報》發(fā)生的問題表示強烈不滿。</p><p class="ql-block"> 您看了這封群眾來信后立即做出批示:“要查清事故的性質和責任?!倍鄥s批示:“查清這起嚴重的政治事故?!?lt;/p><p class="ql-block"> 那時,中央領導的批辦件(包括江青的)都是先批給軍委六人小組,再轉我們。對中央和軍委領導的批辦件,我們一般的處理原則是:先派工作人員去發(fā)生問題的單位搞調查,然后向我們四人領導小組口頭匯報。集體研究形成基本共識后,由胡煒作指示,決定下一步的工作方向。</p><p class="ql-block"> 初期階段,我們牽頭人一般不去現(xiàn)場。但對于您的這個批辦件,我們格外重視,認為信中反映的情況可能比較復雜,胡煒要求我同他一起親自到現(xiàn)場。</p><p class="ql-block"> 胡煒說,他在陜西參加“三支兩軍”工作,執(zhí)行過您多次指示,并多次當面向您匯報過工作。深知您對調查工作的要求非常嚴格。</p> <p class="ql-block">1974年在三座門,胡煒副總長與我(右)合影</p> <p class="ql-block">軍委小工作班子辦公地三座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是,接到批辦件的第二天(4月14日),我們便來到《解放軍報》社印刷廠。工廠里條件比較差,隆隆作響的輪轉機噪音很大,紙屑彌漫在空氣中,油墨很嗆人。54歲的胡煒全然不顧這些。他來回在印刷車間巡查,仔細查看了印報的全過程,并和當班工人、車間領導談了話,初步了解了一些情況?;氐睫k公室,胡煒認為要徹底查清問題,必須依靠解放軍報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于是,4月16日,我們向解放軍報社黨委及印刷廠黨委傳達了兩個批示,并同報社黨委研究成立了調查組,以軍報為主,我們派人配合調查。 </p><p class="ql-block"> 為了切實弄清事情真相,胡煒要求我和工作人員,在調查中一定實事求是,不要被“嚴重政治事故”幾個字束縛住,不要先入為主搞調查。要深入到印刷廠,讓當班工人認真回憶印報經(jīng)過。</p><p class="ql-block"> 遵照胡煒的指示,我又帶領工作人員,到人民日報社印刷廠走訪了老工人,請教了相關技術細節(jié)和操作程序。最后,在反復聽取匯報、反復研究之后,我們認定:這件事不是政治事故,而是責任事故,是當班工人在印刷機高速運轉時,按操作程序往外掐報時漏掐了一沓,從而讓這8份白頁報夾在好報紙中,流出了印刷廠,通過郵局又投遞到了讀者手中。 </p><p class="ql-block"> 《解放軍報》黨委同意我們的調查結論,報社向您寫了報告。</p><p class="ql-block"> 為了落實您的批示,我們深入細致地進行了調查,確保了調查結論的準確性和公正性,使《解放軍報》避免了一場災難。</p><p class="ql-block"> 報告送到您那里后,葉副主席向我們轉達過來自您的辦公室的電話,說“周總理對你們的調查很滿意?!甭牭侥頁P我們,當時我和胡煒心里非常高興,您對我們工作的肯定就是對我們的最高獎。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的5月19日,《解放軍報》又發(fā)生了一起事故。當天報紙頭版登載了毛主席接見外賓的照片,二版與毛主席照片相對應的位置,登了起義將領盧漢逝世的遺照。透著光從二版看頭版, 二版上印的遺像黑框正好套在毛主席那張照片上??吹竭@樣的報紙,部隊有人給您寫信,認為這是一起“極其嚴重的政治事件”。您和葉副主席,還有江青,作出批示讓我們調查。當時,我們稱這次事故為“重影事故”。 這件事再一次震動了報社,社領導和有關當事人壓力很大,認為將有大禍臨頭。 </p><p class="ql-block"> 為了落實您和葉副主席的批示,胡煒讓我又一次帶著工作人員司增山來到軍報。我們協(xié)同報社領導,發(fā)動群眾,提供線索,分析原因,并組織專門調查組進行詳細調查。我們調查了當日的版面責編、總編室負責編排的同志樣的報社領導,發(fā)現(xiàn)每版的責編只管本版的事,不大考慮本版和其他版面的關聯(lián)。由于這樣的事過去從未發(fā)生過,負責編排和看大樣的同志,也沒有注意到重影的事。這應該說是工作中的疏漏。</p><p class="ql-block"> 調查結束后,胡煒和我研究后一致認為,這起事故和前不久發(fā)生的“白頁報事故”,性質是一樣的,都是在報社制度廢弛,紀律松懈的情況下出現(xiàn)的責任事故,沒有什么政治性因素。便讓司增山同志把“白頁報事故”和“重影事故”合在一起,實事求是地起草一份《調查報告》。 </p><p class="ql-block"> 我們認為,如果定為“政治事故”或“嚴重的政治事故”,一旦中央領導同意了我們的調查結論,軍報領導及一些工作人員就可能遭批判、受處分。我們的《調查報告》只有實事求是,才能經(jīng)得起歷史的檢驗。我們既要為中央領導同志負責,也要為軍報的同志們負責。</p><p class="ql-block"> 至于“重影事故”,胡煒認為:嚴格地講,這件事連“事故”也不應當算。因為報紙的夜班編輯各管一塊版,從不過問其他版面的情況。整張報紙印出來后,看報人用“透視”的方式看一、二版。如果不用這種獨特的方式看報,誰能看出軍報當日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因此,不宜追究任何人的責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總理,現(xiàn)在我向您報告,那一年我們按照您的批示所作的調查、所下的結論,經(jīng)住了時間的檢驗,31年后竟得到了《解放軍報》當事人的夸贊。您在天堂聽到這個消息,一定非常的欣慰。作為您臨時指派的工作人員,我們沒有為您抹黑,沒有為您添亂,我們也很欣慰。 </p><p class="ql-block"> 事情是這樣的:2005年8月24日,《解放軍報》當年的值班編輯鄭宗群同志在《解放軍報》發(fā)表了一篇題為《軍報版面上的一起離奇“事件”》的文章。在文章中,鄭宗群寫道:1974年5月19日,“軍報發(fā)行后,竟出了一個在當時可以說是‘極其嚴重’的‘政治事件’:只要對著光源從一版‘透視’背面的二版,便可看到盧漢先生遺像的黑框正好套落在一版毛主席接見外賓的照片上。”這件事,軍委辦事組(鄭文誤寫,應為軍委辦公廳)派人進行了調查,但“后來沒被‘追究’,我們幾個上夜班的新老編輯,都感到是‘不了了之’的結局,我也慶幸自己躲過了一‘劫’?!编嵶谌哼€寫道:軍委辦事組那位“40歲上下、高個子”的調查人員,臨走時笑著拍了拍我的肩膀,什么話也沒說。鄭在文章中留露了對軍委辦公廳調查人員的感激之情。 </p><p class="ql-block"> 看到這篇文章,胡煒的夫人給我打電話,讓我轉告文章中提到的那個“高個子”,說軍報表揚他了。并問“高個子”是哪一位?當時,負責到軍報跑情況的只有兩個人,都是高個子,我也記不清是他們當中的哪一個了,便給谷炳喜同志(原空軍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打電話,問是不是他。年已64歲的谷炳喜同志接完我的電話,找到軍報認真閱讀后,思考了一夜,笫二天給我回電話說:“我當時穿空軍服裝,年僅33歲,不是我,應當是司增山同志。”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總參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司增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guī)捉?jīng)周折,找到司增山同志(原軍委工程兵政治部主任)把情況做了進一步核實。司增山同志對這件事印象很深。他說:鄭宗群同志在文章中敘述“高個子”的調查過程、舉止言談,是符合當時情況的。那一年,胡煒老首長和你多次指示我們:下基層搞調查,一定要做到盡量了解全過程,看本質不要看現(xiàn)象,做結論要實事求是。另外,小班子還規(guī)定,下去搞調查不準表態(tài)。因此我調查這件事時,就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進行。我從不給當事人施加壓力,怕他太緊張出意外?;氐饺T給你們匯報后,胡副司令認為沒什么大事,不能定政治事件。這樣,震動軍報的“重大事故”才沒有被“追究”,鄭宗群同志才躲過了一“劫”。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總理,讓我永遠不能忘記的還有一件事,那就是您1974年9月30日在人民大會堂最后一次主持國慶宴會,我有幸參加了您的宴請,有幸聆聽了您那富有感染力的淮安鄉(xiāng)音。那天,您雖然病得很重,但您卻邁著矯健的大步,儀表堂堂地走入宴會大廳。您一露面,宴會大廳便掌聲雷動,人們期盼著看到您,人們期盼著聽到您那可親的聲音?,F(xiàn)在您終于出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誰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動的情緒。尤其是象我這樣一個農(nóng)家子弟,能在人民大會堂這個國家領導人議事的地方,親眼看到您,那是何等的自豪!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時,我坐在二區(qū)第220桌,與毛主席的女兒李敏在同一桌。您發(fā)表講話的時候,我們這一桌的人,和周圍其它桌的人一樣,通通站了起來,全神貫注地注視著主席臺上的您,一字一句地聆聽著您的每一句話。我們不斷地鼓掌,為您所作的莊重承諾而歡呼。</p><p class="ql-block"> 宴會開始了,我無心去吃那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我總是眼睛直盯盯地看著您在前面走來走去,為重要來賓敬酒。您作為大國的總理,總是不失時機地利用每一次機會,開展外交攻勢,團結一切國際友人,團結一切支持國家建設的民主人士。您的酒杯,您的笑容,您的問候,是那樣的具有魅力,以致我們的敵人也不得不折服您。</p><p class="ql-block"> 49年逝去的光陰,人們忘記的是痛苦,難忘的是幸福。為您辦事、聽您講話、看您行走,對我來說都是難得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是流著幸福的熱淚來紀念您的。</p> <p class="ql-block">1974年10月1日《人民日報》刊登參加國慶招待會的部隊領導名單,王夢華、張崇發(fā)列入其中。</p> 評論精選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你這篇紀念周總理回憶寫的系統(tǒng)、動情,十分感人!你在最高層工作過,見過大世面!關鍵時刻頭腦清醒,為人善良正直!堅守正義。實為楷模!向老哥致敬!這是一份難得的精神財富,是我們永遠的教科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李志華(原保定軍分區(qū)政委)</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您的大作我仔細品讀了兩遍,受益匪淺,感慨頗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您本身就好比一部作品,這作品在千錘百煉中成為杰作。幾多歲月您在坎坷路上勇往前行;幾多春秋您在風雨中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您身上有許多傲骨,您的經(jīng)歷告訴我,人,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都要自重自信自強,是金子總會發(fā)光,是真金才不怕火煉,您做到了,您是勝利者,您是成功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我真心的佩服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趙寶生 (戰(zhàn)友報老同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2025·1·7</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