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九曲回腸的濁漳河,今天我們從她的上游開始,到訪了原起寺、天臺庵,如果說前面是美好的序章,則接下來的大云禪院,以她最大體量高等級的五代木構(gòu)(國內(nèi)僅存的六座之一),和中國現(xiàn)唯一存世的五代壁畫成為濁漳河谷的一個高潮。</p><p class="ql-block">大云院,位于山西平順縣城西北23公里龍耳山中。背靠疊嶂層巒的龍耳山,面朝濁漳河。寺院創(chuàng)建于五代后晉天福三年(938年)。天福五年建大佛殿,后周顯德元年(954年)建寺外七寶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最為輝煌,已有殿堂一百余間。</p> <p class="ql-block">車不能開到山上寺院前,需要乘坐村里的游覽車上山,這是等車的地方。這亮眼的橙黃一片,是北方秋天的獨特色彩,所以鄉(xiāng)村是最接近大自然的地方,在每一個四季輪回中都會給你完全不一樣的視覺盛宴。</p><p class="ql-block">上山的路很難開,路窄彎道加坡道,聽說前些天還需要自駕開車上山,來之前還有點擔(dān)心這段路,現(xiàn)在挺好。估計因為國慶假期村里專門組織的接送車,黃金周的福利。</p> <p class="ql-block">大云院的山門</p><p class="ql-block">現(xiàn)存的大云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分前后兩進(jìn)院落。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彌陀殿)、三佛殿及前院東西廂房。除大佛殿、七寶塔為五代(907~960年)建外,其余大多為清代建筑。</p><p class="ql-block">大佛殿面闊三間,進(jìn)深六椽,單檐九脊頂。坐落在由青石壘砌,高1.3米的臺基上。</p> <p class="ql-block">前院不是特別大,因為配殿和樹木顯得大殿前有些局促。</p> <p class="ql-block">往前走,大佛殿就在眼前,這座五代建筑就這樣波瀾不驚的矗立在這里,千年不朽。</p> <p class="ql-block">大云院的故事被記錄在西配殿前的石碑上。</p> <p class="ql-block">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敕賜雙峰山大云院十方碑》</p><p class="ql-block">這寺廟的創(chuàng)建人叫奉景,唐代僧人。唐乾符三年(876年)生,幽州(今北京)人,在五臺山受戒后南下“渡韶江”,到了今天廣東省韶關(guān)市古法泉寺(今南華寺)修行。南華寺曾經(jīng)有六祖慧能在此住持弘法,因此也被視為南宗禪祖庭。后晉天福三年(938年),北方戰(zhàn)事剛剛平定,年逾五十的奉景懷抱為禪宗開枝散葉的心愿,不辭千辛萬苦來到了平順,先在龍門寺建立僧舍,后又在大云院定居立寺。當(dāng)時這里是荒蕪之地,蟲獸肆孽,奉景一個外來之人持缽化緣,一磚一瓦籌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寺廟,想來多少不易</span>。都說唯有熱愛可抵歲月長,而信仰何嘗不是奮不顧身的相信,是淋淋盡致的熱愛,是窮盡一生的追求。</p><p class="ql-block">彌陀殿的內(nèi)部建筑構(gòu)造與當(dāng)時北方的寺殿頗有不同,后人揣測,因為奉景禪師在韶關(guān)南華寺度過了他的大半生,其對南方的種種風(fēng)物深為感懷,逐專門請南方的工匠和畫師構(gòu)建此殿,聊以慰藉。</p><p class="ql-block">最后奉景大師以七十八歲高齡圓寂在大云院。時為五代后周顯德元年(954年),彼時廟里的四十余位和尚焚燒舍利,在寺外筑七寶塔存舍利,這塔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謝那尊北宋石碑,讓我們得以在一千一百年后了解大云院和前世今生。</span></p> <p class="ql-block">說完歷史來看壁畫。</p><p class="ql-block">大佛殿內(nèi)東壁和扇面墻上保存有40平方米的五代壁畫,這是目前已知的中國古代佛寺殿堂中僅存的五代壁畫。</p><p class="ql-block">最早的壁畫是分布于東西兩壁的,康熙年間的一次暴雨沖擊了整個寺廟,大部分廟宇被毀,唯有大佛殿和院外的七寶塔存留。但大殿西墻壁畫損毀,如今僅剩東壁、扇面墻以及北壁東隅的一小部分。</p><p class="ql-block">壁畫技法精湛,承襲了晚唐的“焦墨薄彩”風(fēng)格,線條流暢,色彩豐富,瀝粉貼金更是增添了華貴之氣。<span style="font-size:18px;">雖然畫面有多處損毀,仍可以看到人物面相豐腴、神態(tài)生動,著筆細(xì)膩,線條也極為飄逸,據(jù)說與敦煌石窟中的晚唐、五代壁畫相似,藝術(shù)水準(zhǔn)很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東山壁繪有“維摩經(jīng)變”。釋迦牟尼派文殊前去探望維摩詰的故事。難得講解員把這面目不全的畫面講解的栩栩如生。</span></p> <p class="ql-block">栱眼壁上也可見殘存的彩畫,線條很靈動畫中流云環(huán)繞,八個伎樂人或伴奏管弦,或舒腰起舞。扇面墻正面繪觀音、大勢至二菩薩,畫面上方飛天回翔,紫霧繚繞,天女散花,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大殿供奉的佛像為現(xiàn)代塑造</p> <p class="ql-block">內(nèi)部的梁架結(jié)構(gòu)用料和制造較為精細(xì)</p> <p class="ql-block">出來圍著彌陀殿轉(zhuǎn)了兩圈。這座大殿在晉東南的古建里算是體量比較大的,尤其遠(yuǎn)觀會發(fā)現(xiàn)它的建型大氣磅礴,出檐如神鳥展翅,滿滿的大唐豪邁遺風(fēng)。</p> <p class="ql-block">上面這張圖是我最喜愛的,標(biāo)準(zhǔn)的單檐歇山頂造型,出檐寬廣,搭配寬敞的后院,松柏環(huán)繞。畫面以外山巒疊嶂,郁郁蔥蔥;時空以外壽景法師團(tuán)莆而坐,殿內(nèi)青煙繚繞~扯遠(yuǎn)了</p> <p class="ql-block">寺內(nèi)的一個大碑,不記得是宋代哪個碑了</p> <p class="ql-block">講解的說這是地藏菩薩碑,沒弄明白</p> <p class="ql-block">出來院子右轉(zhuǎn)上臺階,七寶塔</p> <p class="ql-block">這座小小的塔也是五代遺存,經(jīng)歷了風(fēng)霜洪水,還遭遇過人為盜毀(塔曾在2000年被盜賊破壞,那時塔被推倒,塔頂被割盜),現(xiàn)在還能立在這里為我們所見,真是萬幸</p> <p class="ql-block">塔最下層伎樂,第二層八面雕刻伎樂,有兩人對舞;有單人居中舞蹈,二人左右伴奏伴舞;有三人自奏自舞,相互追隨。</p> <p class="ql-block">這個小門伸出的半個身子煞是可愛</p> <p class="ql-block">石塔的雕塑都是有說法的,只是我沒有去細(xì)究,但看看也很喜歡,造型生動,雕刻細(xì)膩,讓我們隔千年一瞥當(dāng)時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下山時仍坐村里的小車,到了村口正值午飯時候,問了村民可有飯店,答說沒有,只有村里安排給游客做面條的地方,溜達(dá)著去到那里,一個廚房外面幾張桌子,兩個女人手忙腳亂的在煮面,外面吃面的人還挺多,等我們?nèi)ソ诲X,回說不一定有我們的飯了,因為準(zhǔn)備的面條快用完了。有點不甘心,又等了一會說還能剩兩碗,謝天謝地,總算能吃上飯了,不然還真不知道去哪里覓食。</p> <p class="ql-block">深山藏古寺,悠然聽鐘聲。最后以這張坐村里的車下山時拍的照片結(jié)束本次游記,轉(zhuǎn)戰(zhàn)今天的最后一個古建,龍門寺。</p>